青铜剑引:盛唐风云录 (21-30章)

第二十一章 辽东烽烟起 铁甲舰蓝图初绘

灭突厥后的第三年,贞观七年春,长安太极殿的朝会气氛凝重。高句丽王高建武拒不入朝,还暗中联合百济,袭扰大唐辽东边境,杀掠边民,烧毁粮仓。李世民看着奏报上的血迹斑斑,手指重重敲击案几:“高句丽自隋时便反复无常,如今竟敢再犯我大唐疆土,朕必亲征,荡平辽东!”

满朝文武皆应声附和,唯有房玄龄忧心忡忡:“陛下,辽东多海道,高句丽水师战船虽简陋,却熟悉海域,我唐军传统楼船吃水深,难以在浅海灵活作战,恐难破其海上防线。”

李世民看向站在一侧的姜炎,眼神带着期许:“姜炎,你可有破局之法?”

姜炎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计 —— 造蒸汽铁甲舰。以蒸汽机为动力,船体裹以精钢装甲,既不受风力水流限制,又能抵御高句丽战船的火攻与撞击,可横行辽东海域,截断高句丽的粮草运输线。”

“蒸汽铁甲舰?” 李世民眼中一亮,“此舰如何建造?需时多久?”

“臣已有初步构想。” 姜炎取出早已画好的草图,展开在案上,“船体用松木与铁骨混合搭建,既保浮力又增稳固;船身两侧裹三层磁钢装甲,厚三寸,可防箭矢与火油;动力用改进后的双缸蒸汽机,烧煤驱动螺旋桨,速度比传统战船快三倍;船上可装十门轻型山炮,五挺五管燧发枪,既能远程轰击,又能近战防御。”

李瑾立刻上前,指着装甲部位:“三层磁钢虽坚固,但重量过大,恐影响船体浮力。臣上月在登州发现一处铬铁矿,将铬混入磁钢,可在保持硬度的同时减轻两成重量,还能防海水腐蚀。” 她递过一块银灰色的矿石,“臣已试炼过,这种‘铬钢’泡在海水中一月,毫无锈迹。”

李乐儿凑过来,指着螺旋桨草图:“螺旋桨叶片太宽,在浅海容易被泥沙卡住。不如把叶片改成窄长形,边缘磨锋利,既能减少阻力,还能切碎水草。” 她掏出一张修改后的草图,上面标注着 “叶片倾斜度三十度,边缘薄如刀”。

李若薇则轻声补充:“船上士兵住舱狭窄,海水潮湿,易生疫病。臣可制一种‘防潮药包’,用苍术、黄柏混合晒干,装在布袋里挂在舱内,既能防潮,又能抑菌。另外,海上淡水难存,臣还可改进蒸馏装置,用蒸汽机的余热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李世民看着众人各抒己见,抚掌大笑:“有你们同心协力,何愁铁甲舰不成!姜炎,朕拨你登州造船厂,工匠五千,银百万两,限你半年内造出三艘铁甲舰,随朕出征辽东!”

第二十二章 登州造船厂 攻坚克难铸舰魂

登州造船厂位于渤海之滨,四月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得作坊里的帆布猎猎作响。姜炎带着李瑾、李乐儿、李若薇及百名核心工匠,在此扎下大营,日夜赶工。

首当其冲的是船体搭建难题。传统战船用纯木打造,而铁甲舰需在木船上加装铁骨与装甲,如何平衡重量与浮力成了关键。姜炎让人做了十艘缩小版模型,分别测试不同铁骨比例的浮力 —— 当铁骨占船体重量的三成时,模型在海水中稳如磐石,既不倾覆也不沉底。

“就按三成铁骨来造!” 姜炎拍板决定。李瑾则亲自守在熔炉旁,指挥工匠炼制铬钢 —— 将铬铁矿与磁钢按 1:5 的比例混合,在青蓝色火焰中锻打,炼出的铬钢泛着银灰光泽,用锤子敲打,只留下浅浅的痕迹。“这钢能挡得住高句丽的火油箭!” 李瑾拿着铬钢片,在火油中点燃,火焰熄灭后,钢片依旧完好。

接着是蒸汽机适配。之前火车用的单缸蒸汽机动力不足,姜炎带人将其改造成双缸,气缸直径扩大到两尺,蒸汽压力提升一倍。可安装时又出了问题 —— 蒸汽机震动太大,导致船体木板开裂。李乐儿盯着震动的蒸汽机,突然灵光一闪:“在蒸汽机底座垫上三层厚橡胶!我去年在岭南见过橡胶树,汁液凝固后又软又有弹性,能减震。”

姜炎立刻派人去岭南采购橡胶,制成厚三寸的橡胶垫。垫上橡胶垫后,蒸汽机的震动果然减轻大半,船体再无开裂。李若薇则忙着改进蒸馏装置 —— 在蒸汽机排气管旁装一个铜制水箱,利用排气管的余热加热海水,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变成淡水,一天可产淡水百桶,足够船上百人饮用。

六月初,第一艘铁甲舰的主体终于完工。舰长五十丈,宽十丈,船身两侧裹着银灰色的铬钢装甲,船头装着锋利的铁撞角,船尾的螺旋桨在海水中缓缓转动,甲板上十门山炮整齐排列,五挺五管燧发枪架在炮塔上,宛如一头钢铁巨兽。

“命名为‘镇东舰’!” 李世民亲自前来视察,抚摸着铬钢装甲,眼中满是赞叹,“有此舰在,辽东海域尽在我大唐掌控!”

试航那天,渤海海面风平浪静。“镇东舰” 缓缓驶离港口,蒸汽机发出 “轰隆隆” 的声响,螺旋桨搅动海水,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超过了旁边的传统战船。船上的山炮对准远处的礁石开火,“轰” 的一声,礁石被炸得粉碎;五管燧发枪连续射击,子弹在海面上打出一串串水花。

“成功了!” 工匠们欢呼雀跃,姜炎看着平稳航行的 “镇东舰”,心里松了口气 —— 半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李瑾递过一块铬钢片,笑着说:“这舰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就算被高句丽战船撞击,也绝无大碍。”

李若薇则端来一杯淡水,递给姜炎:“这是蒸馏装置产的淡水,口感和井水一样。以后船上再也不用愁淡水短缺了。”

第二十三章 辽东海战 铁甲舰横荡碧波

贞观七年秋,李世民亲率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征伐高句丽:陆路由李绩率领,攻打辽东重镇新城;水路由姜炎率领,三艘铁甲舰(镇东舰、平辽舰、靖海舰)与百艘传统战船,截断高句丽的海上粮草线。

高句丽水师都督泉盖苏文得知唐军来犯,率领三百艘战船在鸭绿江口设防。这些战船多为木船,船上装满火油与箭矢,泉盖苏文站在旗舰上,看着远处驶来的唐军船队,冷笑一声:“唐军战船虽多,却皆是木船,待我用火油烧之,定让他们葬身海底!”

姜炎站在镇东舰的甲板上,手持望远镜(他用玻璃自制的简易望远镜),观察着高句丽船队的阵型:“高句丽战船密集排列,想用火攻包围我们。传我命令,三艘铁甲舰呈‘品’字形推进,山炮瞄准敌船桅杆,燧发枪压制敌兵,不准敌船靠近。”

“轰!轰!轰!” 三艘铁甲舰同时开火,山炮炮弹呼啸着飞向高句丽战船,瞬间打断了十几艘战船的桅杆。失去桅杆的战船在海面上打转,乱作一团。泉盖苏文大惊失色 —— 他从未见过如此远的射程,连忙下令:“快,放火箭!烧了他们的战船!”

无数火箭朝着唐军船队射来,却纷纷被铁甲舰的铬钢装甲弹开,有的火箭落在甲板上,也被早有准备的士兵用湿布扑灭。高句丽士兵见状,吓得面如土色。

“冲锋!用撞角撞沉他们的旗舰!” 姜炎一声令下,镇东舰调转船头,蒸汽机全力运转,朝着泉盖苏文的旗舰冲去。船头的铁撞角如一把利剑,狠狠撞在旗舰的侧面。“咔嚓” 一声,旗舰的木船身被撞出一个大洞,海水瞬间涌入,船身开始倾斜。

泉盖苏文想要跳船逃跑,却被船上的唐军士兵用燧发枪击中肩膀,摔倒在甲板上。“生擒泉盖苏文!” 姜炎大喊,几名士兵跳上敌舰,将泉盖苏文捆了起来。

失去都督的高句丽水师群龙无首,纷纷弃船逃跑。唐军战船乘胜追击,缴获战船百余艘,烧毁五十余艘,截断了高句丽的海上粮草线。消息传到陆路,李绩大军士气大振,很快就攻破了新城,朝着高句丽都城平壤推进。

半个月后,唐军兵临平壤城下。高句丽王高建武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献出降表,承诺年年入朝进贡,永不犯大唐边境。

第二十四章 辽东归唐 盛世扬帆再起航

当姜炎带着泉盖苏文、高建武回到长安时,李世民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朱雀门外迎接。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拿着彩旗和鲜花,高呼 “大唐万岁”“卫国公威武”。高建武和泉盖苏文被押解着经过街道时,百姓们纷纷投掷彩绸 —— 如今的大唐百姓,早已不是当年怕外敌的模样,而是对国家充满了自信。

李世民走下龙辇,亲自为姜炎解下肩上的披风,拍了拍他的肩膀:“姜炎,你造的铁甲舰,不仅破了高句丽的水师,更让我大唐的威名传遍海东!从今往后,辽东归入大唐版图,海东诸国皆会臣服于我大唐!”

姜炎躬身道:“陛下,此次平定高句丽,并非臣一人之功。李瑾公主炼的铬钢,让铁甲舰坚不可摧;李乐儿公主改进的螺旋桨,让铁甲舰灵活如鱼;李若薇公主的防潮药包与蒸馏装置,保障了士兵的健康与淡水供应;还有李绩将军的陆路配合,将士们的奋勇杀敌,这才让我们顺利平定辽东。”

李世民哈哈大笑:“你总是不忘提及众人之功!朕知道,你们皆是大唐的功臣!” 他当即下旨:晋封姜炎为 “辽东郡王”,赐金五千两、锦缎千匹;李瑾晋封 “矿部尚书”,掌全国矿冶;李乐儿晋封 “工部侍郎”,协管造船与器械;李若薇晋封 “太医令”,掌全国医疗;李明月、李婉清、李灵儿也各有赏赐,或增食邑,或赐珍宝。

当晚,皇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李世民举起酒杯,对众人说:“自朕登基以来,灭突厥、平高句丽、定辽东,大唐疆域东至海东,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岭南,已是自古以来未有之盛世!这盛世,离不开姜炎的奇技、众卿的辅佐、将士的牺牲、百姓的支持!朕敬大家一杯!”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 “陛下万岁”。姜炎看着身边的七位公主,李明月英气勃勃,正与将军们谈论兵法;李婉清温柔浅笑,为众人斟酒;李瑾手持矿石标本,与工匠们讨论新矿脉;李若薇正给大臣们讲解海上防疫之法;李乐儿拿着新画的船图,兴奋地给姜炎讲解 “远洋巨舰” 的构想;李灵儿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众人谈话,时不时点头微笑。

宴会结束后,姜炎与七位公主漫步在御花园的湖边。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传来阵阵丝竹之声。李乐儿拉着姜炎的衣袖,兴奋地说:“姜少监,我画了远洋巨舰的图纸,能载千人,续航万里,我们以后可以坐着它去西方,看看那边的国家是什么样子!”

姜炎笑着点头:“好啊!等我们造好远洋巨舰,就带着大家去远航,让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传遍天下,也把西方的奇珍异宝带回大唐,让大唐成为世界的中心。”

李明月走过来,轻声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也该考虑一下与我们的婚事了。父皇早就盼着你能与我们完婚,让我们名正言顺地陪在你身边。”

姜炎看向七位公主,她们眼中都带着期待与温柔。他握住李婉清的手,又依次握住其他公主的手,轻声说:“等明年春暖花开,我们就在长安举行婚礼,让全城百姓都来见证我们的幸福。”

七位公主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月光下,她们的笑容比盛开的梅花还要娇艳。姜炎看着手中的青铜剑,剑身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幽蓝光芒,仿佛在为这段跨越时空的传奇祝福。他知道,平定高句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未来,他将带着大唐的子民,乘着蒸汽铁甲舰,扬帆远航,让大唐的盛世光芒,照亮整个世界。

 

 

 

第二十五章 海疆盗患催新械 多管火箭破穹苍

贞观八年春,三封急报几乎同时送抵长安太极殿:南海商船屡遭狼牙岛海盗劫掠,十余艘货船被焚,数百船员遇害;东海倭寇袭扰明州(今宁波)沿岸,烧毁渔村三座;北海靺鞨部落乘冰融之际,驾小船突袭渤海湾盐场,夺走盐税数千贯。

李世民看着奏报,眉头紧锁:“三大海域同时生乱,现有铁甲舰虽强,山炮射程仅两里,难及远海盗船游弋之地。姜炎,可有法子让舰队的打击范围再扩一倍?”

姜炎上前躬身:“陛下,臣可研制‘多管火箭炮’。以改良火药为燃料,多管齐射,射程达三里,可覆盖远海目标,既能远程轰击盗船,又能震慑近海袭扰之敌。”

“多管火箭炮?” 李世民前倾身子,“此械如何设计?能否适配铁甲舰?”

姜炎展开新画的图纸:“臣构想的火箭炮,用十根铬钢发射管并排固定在旋转架上,管长五尺,内径三寸,可填装‘火箭弹’—— 弹头裹铁皮,内装爆破火药或燃烧火油,尾部绑浸油麻绳为引信;发射架可调节俯仰角(0-45 度),左右旋转六十度,适配铁甲舰甲板空间;动力无需蒸汽机,靠火药燃气推进,后坐力用弹簧支架缓冲,不会损伤船体。”

话音刚落,李瑾已上前指着发射管:“铬钢虽耐高温,但火箭发射时管内温度达千度,恐致管壁变形。臣上月在肃州发现一处钨铁矿,将钨粉按 5% 混入铬钢,可使钢的熔点提升三成,且更耐磨。” 她递过一块乌亮的钢片,“臣试炼时,用此钢做的管子连续发射十枚火箭,管壁仅微烫,无丝毫变形。”

李乐儿蹲在图纸旁,手指划过旋转架:“旋转架太笨重,炮手调角度要三人合力。不如在架底装铜制滚珠轴承,再安一个手摇曲柄,一人就能轻松转动,还能精准锁定目标。” 她掏出个小木模型,摇着曲柄演示,旋转架竟灵活得能对准殿内烛火。

李若薇则捧着一个布包走来:“火箭引信靠麻绳点燃,遇海风易灭。臣制了‘防风火折子’,用硫磺、硝石混合松香,裹在油纸里,吹不灭、淋不湿,可直接引燃火箭尾信。另外,火箭弹落地易滚偏,臣在弹头加了三只铁翼,能稳定弹道,命中率提至七成。”

李世民拿起木模型,亲手转动曲柄,眼中满是赞叹:“有此巧思,何愁火箭不成!姜炎,朕拨你登州造船厂西作坊,工匠两千,限三月内造出十具火箭炮,装于铁甲舰试射!”

三月后,登州港外的靶场已是硝烟弥漫。一艘改装后的 “靖海舰” 甲板上,十根银灰色的火箭发射管如利剑般指向海面,管尾引信被防风火折子点燃,“咻咻” 声接连响起 —— 十枚火箭拖着橘红色火尾,如流星般掠过三里海面,精准砸中远处的模拟盗船靶标。爆破弹头炸得木靶四分五裂,燃烧弹头则燃起熊熊大火,将靶船吞噬。

“好!三里射程,十弹九中!” 李世民站在观礼台,抚掌大笑。姜炎擦了擦额头的汗,身旁的李明月已在推演战术:“若每艘铁甲舰装三具火箭炮,齐射三十枚火箭,可在盗船靠近前就将其击溃,南海盗患必除!”

第二十六章 三海分防定舰队 铁甲列阵守疆土

试射成功当日,李世民召集群臣与姜炎、公主们商议舰队组建。姜炎展开大唐海疆图,以朱笔划分三大海域:“北海舰队驻旅顺港,辖渤海、黄海北部,应对靺鞨、契丹的海上袭扰,保障辽东粮道;东海舰队驻明州港,辖黄海南部、东海,防倭寇与海东诸国异动,护江浙漕运;南海舰队驻广州港,辖南海诸岛、北部湾,清剿海盗,保东南亚贸易航线。”

“各舰队铁甲舰如何配置?” 房玄龄问道。

姜炎指着图中标注:“北海舰队配‘镇北’‘靖渤’两艘重型铁甲舰,装甲加厚至四寸,抗冰撞、耐风寒,每舰装三具火箭炮、十二门山炮,应对北方恶劣海况;东海舰队配‘定海’‘平倭’三艘中型铁甲舰,侧重灵活性,火箭炮增至四具,加配五挺连弩,防倭寇小船突袭;南海舰队配‘镇南’‘通洋’四艘轻型铁甲舰,续航加至十日,装两具火箭炮、八门山炮,另带十艘蒸汽快船,适合远海追剿海盗。”

李瑾补充:“三大舰队的铁甲舰装甲材质不同 —— 北海用钨铬钢,抗低温;东海用铬钢,防海水腐蚀;南海用轻质铬钢,减重增续航。臣已在旅顺、明州、广州设三座炼钢厂,保障装甲供应。”

李婉清则呈上后勤方案:“每支舰队配医船两艘、补给船三艘,医船装若薇妹妹改进的蒸馏装置与防潮药包;补给船载煤、淡水与火箭弹,每半月与舰队对接一次。广州港还设船坞,可随时维修铁甲舰。”

旨意下达后,三大舰队的组建紧锣密鼓推进。旅顺港内,北海舰队的 “镇北舰” 正在加装冰撞角 —— 用钨铬钢打造,前端如利刃,可撞碎三尺厚的浮冰;明州港的 “平倭舰” 甲板上,工匠们正固定四具火箭炮,李乐儿蹲在旁调试滚珠轴承,确保旋转架灵活;广州港的 “镇南舰” 则在加装储物舱,李灵儿正指挥宫女将防潮药包挂在舱内,药香与海风交织。

十月初一,三大舰队同时举行成军仪式。旅顺港的北海舰队率先鸣炮,“镇北”“靖渤” 舰的火箭炮齐射,三十枚火箭在渤海上空划出绚烂火弧;明州港的东海舰队则列阵巡航,铁甲舰的螺旋桨搅动海水,激起丈高浪花;广州港的南海舰队更显壮观,四艘轻型铁甲舰与十艘蒸汽快船组成 “雁阵”,朝着南海诸岛方向驶去 —— 首航任务便是清剿狼牙岛海盗。

第二十七章 南海剿匪显神威 火箭轰鸣定海疆

狼牙岛位于南海中部,四面环礁,海盗盘踞多年,靠着熟悉的暗礁航道,屡次躲过唐军追捕。南海舰队抵达时,二十余艘海盗船正拖着劫掠的三艘商船,准备驶入礁区藏匿。

“镇南舰” 舰长张毅一声令下:“火箭炮瞄准盗船集群,三具齐射!” 十二枚火箭如火龙般窜出,其中六枚爆破弹砸在盗船中间,炸得木屑与海盗尸体飞溅;六枚燃烧弹则落在盗船桅杆上,火借风势,瞬间蔓延至全船。

海盗头目 “黑鲨” 见状,嘶吼着指挥盗船冲向铁甲舰 —— 他以为唐军战船近战必弱,想靠接舷战夺舰。可 “镇南舰” 甲板上的五管燧发枪早已架起,“砰砰” 声不绝于耳,冲在最前的盗船士兵纷纷倒下。

“蒸汽快船出击,绕后封礁口!” 张毅再下命令。十艘蒸汽快船如离弦之箭,绕过燃烧的盗船,堵住了狼牙岛的礁区入口。盗船想逃入礁区,却被快船的火箭炮拦截,三艘盗船触礁沉没,剩下的海盗见无路可逃,纷纷弃船投降。

三日后,南海舰队押着被俘的黑鲨与海盗,护送着获救的商船返回广州港。百姓们早已在码头等候,看到铁甲舰上飘扬的大唐旗帜,欢呼声响彻云霄。李若薇带着医队登上商船,为受伤的船员包扎伤口;李瑾则检查盗船残骸,发现海盗用的铁刀竟是劣质生铁,笑着对姜炎说:“这般破铜烂铁,哪敌得过我们的铬钢甲与火箭炮!”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龙颜大悦,下旨将狼牙岛设为南海巡检司,派驻蒸汽快船常驻。自此,南海商道畅通无阻,东南亚诸国的香料、象牙顺着航线涌入大唐,广州港每日商船云集,成了天下最繁华的港口之一。

第二十八章 长安阅舰彰盛世 春暖婚期近佳人

贞观九年正月,李世民下旨,于正月十五在洛阳港举行三大舰队阅舰式。消息传开,天下百姓纷纷涌向洛阳,想一睹大唐铁甲舰队的风采。

十五清晨,洛阳港外的海面上,三大舰队的九艘铁甲舰列成 “品” 字大阵,银灰色的装甲在朝阳下泛着冷光,火箭炮与山炮整齐排列,如等待检阅的士兵。李世民乘 “镇东舰” 立于旗舰甲板,姜炎与七位公主侍立两侧。

“北海舰队,出列!” 随着李世民的令旗挥动,“镇北”“靖渤” 舰缓缓驶出阵形,火箭炮齐射礼炮,三十枚空包弹在天空绽放出白色烟花;“东海舰队,巡航!”“定海” 三舰绕阵一周,螺旋桨激起的浪花如白玉带,甲板上的士兵持枪肃立,齐声高呼 “大唐万岁”;“南海舰队,展示!”“镇南” 四舰则发射燃烧弹,在海面燃起一道火墙,象征着荡平海疆的决心。

阅舰结束后,李世民设宴于 “镇东舰”,举杯对姜炎说:“昔年隋帝三征高句丽而不得,朕凭你造的铁甲舰、火箭炮,半年定辽东,三月平三海,此等功绩,古今未有!”

姜炎起身回敬:“此乃陛下远见,众卿协力,更有七位公主相助 —— 若薇妹妹保将士康健,瑾妹妹铸坚甲利刃,乐儿妹妹巧改器械,明月妹妹规划战术,婉清妹妹理后勤,灵儿妹妹备物资,缺一不可。”

李明月这时轻声提醒:“夫君,明日便是春暖花开,你许诺的婚礼,可不能忘了。”

姜炎笑着看向身边的七位公主:“自然不忘。朕已请陛下恩准,婚礼就在长安朱雀大街举行,让全城百姓见证 —— 我们不仅要守大唐海疆,更要共守这盛世烟火。”

当晚,长安城内已是张灯结彩。李婉清正帮姜炎整理新制的郡王朝服,金线绣的龙纹在灯下熠熠生辉;李灵儿捧着一束刚采的牡丹,要插在婚礼的礼堂;李若薇则在打包医箱,笑着说:“婚后你若再去舰队巡查,我便随你同去,免得你又忘了按时换药。”

姜炎握住李婉清的手,又将其他公主揽入身边,望着窗外漫天灯火:“有你们在,这大唐盛世,才算是真正圆满。待婚礼过后,我们便乘‘通洋舰’南下,看看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尝尝广州的荔枝 —— 往后的日子,我们既要守得住海疆,也要赏得了繁花。”

窗外,正月的月光洒在朱雀大街上,与灯笼的暖光交织。远处传来舰队归港的汽笛声,低沉而雄浑,像是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婚礼,奏响盛世的序曲。姜炎知道,三大舰队的成军不是结束,而是大唐向海洋迈进的开始 —— 未来,这些铁甲舰将载着大唐的丝绸与瓷器,驶向更远的海域;而他与七位公主的故事,也将在这盛世中,续写新的篇章。

 

 

 

第二十九章 石油炼出动力芯 四缸引擎破尘嚣

贞观九年二月,距离婚期仅剩一月,长安西郊作坊却比往日更热闹 —— 姜炎正围着一台半人高的金属装置忙碌,装置旁堆满了蒸馏瓶、铜制管道与铬钢零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油味。

“蒸汽机虽能驱动火车、铁甲舰,却太笨重,一匹马都拉不动其锅炉。” 姜炎擦着额头的汗,对围在一旁的公主们说,“若想造‘不用马拉的车’,需得研发‘燃油发动机’—— 以石油提炼的汽油为燃料,体积小、动力足,正好适配陆地小车。”

“燃油发动机?” 李瑾捧着一块刚炼好的铬钢气缸,眼中满是好奇,“石油如何提炼成汽油?发动机又该如何设计?”

“石油需经三次蒸馏。” 姜炎指着作坊角落的蒸馏装置,“第一次蒸馏去杂质,得粗油;第二次分馏,取 150-200℃的馏分,便是汽油,易燃且爆发力强;第三次加石灰去酸,防腐蚀发动机。” 他顿了顿,展开新图纸,“发动机用四缸往复式结构,缸径三寸,行程五寸,靠火花塞点火(用燧发枪的击发原理改良),曲轴带动齿轮传动,功率比同体积蒸汽机强三倍。”

话音未落,李瑾已递过气缸:“臣按图纸炼了十具铬钢气缸,内壁用金刚石刀具打磨至镜面,活塞用钨铬合金打造,耐磨损、耐高温,连续运转半日不会卡顿。” 她敲了敲气缸,声音清脆如钟,“臣还在缸壁开了油道,注你之前发明的润滑油,可减少活塞摩擦。”

李乐儿蹲在图纸旁,手指划过传动齿轮:“曲轴直接带车轮太颠,不如加个‘齿轮箱’—— 装三个不同齿数的齿轮,用拨叉切换,低速时省力,高速时跑得快。” 她掏出个小木模型,拨动拨叉,齿轮随之切换,“我还在车轮轴上加了滚珠轴承,比马车轴轻省十倍,跑起来不会‘吱呀’响。”

李若薇则端来一个陶瓶:“汽油易燃,遇火星便炸。臣制了‘防火油箱’,用双层铜皮打造,中间填石棉,就算油箱被箭射中,内层汽油也不会漏出;还做了‘灭火布’,用浸过矾水的麻布缝成,万一漏油起火,一盖就能灭火。”

三日后,第一台四缸燃油发动机终于组装完成。姜炎将汽油倒入油箱,转动曲轴,火花塞 “咔哒” 一声迸出火花 —— 发动机瞬间发出 “突突突” 的轰鸣,曲轴带动一旁的砂轮飞速转动,火星溅起半尺高。

“成了!” 作坊里一片欢呼。姜炎关掉引擎,脸上满是笑意:“这发动机每时辰耗汽油两升,能拉着五百斤的重物跑二十里,比最快的驿马还快!”

李世民闻讯赶来,围着发动机看了半晌,伸手摸了摸仍微烫的气缸:“有此引擎,‘不用马拉的车’指日可待!姜炎,婚期前能造出样车吗?朕想亲眼看看这‘铁车’跑起来的模样。”

“臣定不辱命!” 姜炎躬身应道,随即召集工匠,开始打造汽车车身。

第三十章 紫檀车身唐草纹 铁车初试朱雀街

接下来的二十天,作坊里日夜不休。车身用紫檀木打造,车架是铬钢弯成的弧形,既轻便又坚固;车轮用实木裹铁皮,轮圈嵌橡胶(岭南橡胶树汁液熬制),减震且防滑;车厢分前后两排,前排是驾驶位(装着方向盘与齿轮换挡杆),后排铺着蜀锦软垫,能坐四人;车顶搭着可拆卸的绢质车篷,绣着唐草纹,既遮阳又挡雨。

婚期前五日,大唐第一辆汽车终于下线 —— 车身涂着朱红色漆,车头上挂着一块鎏金铭牌,刻着 “唐兴一号” 四字,引擎盖两侧各插一面小红旗,风一吹便猎猎作响。

“走!去朱雀街试跑!” 姜炎坐进驾驶位,李婉清、李明月坐在后排,李乐儿抱着齿轮模型挤在副驾,工匠们推着汽车出了作坊。

刚驶上朱雀街,便引来满街百姓围观。孩童们追着汽车跑,好奇地摸着凉凉的铁皮车轮;商贩们停下吆喝,盯着 “不用马拉却会跑” 的铁车啧啧称奇;连巡逻的金吾卫都停下脚步,手按刀柄却不敢上前 —— 这铁车 “突突” 的声响,比火炮还让人新奇。

姜炎踩下油门,发动机轰鸣加剧,汽车缓缓加速,很快就超过了一辆疾驰的马车。马车上的车夫惊得缰绳都掉了,马儿被汽车的声响吓得嘶鸣后退,引得百姓哈哈大笑。

“夫君,这铁车比马车稳多了!” 李婉清撩开车帘,感受着迎面而来的风,脸上满是笑意,“以后去洛阳看牡丹,再也不用坐颠簸的马车了。”

李明月则指着前方:“若在车身上装几挺五管燧发枪,再加一层薄装甲,便是‘陆地铁甲车’,可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传递军情,比骑兵还快!”

姜炎心里一动 —— 李明月的话正好点醒了他。他刚想开口,却见前方人群分开,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走来,脸上满是赞叹:“此车名为‘汽车’?跑得又快又稳,比朕的御驾还气派!姜炎,婚期那日,便用此车迎娶公主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