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宋:姜炎传(1-5章)

第一章 钱塘惊梦,理工魂穿建炎年

建炎三年,钱塘江边的芦苇荡在秋风中萧瑟作响。姜炎猛地从泥泞里坐起,后脑勺传来阵阵剧痛,混杂着江水的腥气和腐烂水草的味道。他茫然地看着身上粗麻布缝制的短褐,又摸了摸自己满是胡茬的脸 —— 这不是他在实验室里穿着的白大褂,更不是他那刚过三十、保养得宜的皮肤。

“醒了醒了!这小子总算醒了!” 一个粗哑的声音响起,旁边围过来几个穿着破烂、面黄肌瘦的汉子。为首的壮汉手里拿着个豁口的陶碗,里面盛着浑浊的水,“快喝口,能活过来算你命大。昨儿个钱塘江涨潮,我们还以为你要喂鱼呢。”

姜炎接过陶碗,指尖触到冰凉的陶土,才真正意识到眼前的一切不是梦。他,一个 21 世纪的材料工程学博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研究员,竟然在一次通宵实验后的短暂小憩中,穿越到了南宋初年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脑海中涌入的记忆碎片渐渐清晰:原主也叫姜炎,是个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父母在战乱中双亡,孤身一人来到临安府(今杭州),想找份活计谋生,却在昨天的大潮中被卷入江中,侥幸被这几个同样是流民的汉子救起。

“多谢几位大哥相救,大恩不言谢。” 姜炎定了定神,凭借着理工男特有的冷静,迅速接受了现实。他知道,在这个兵荒马乱、苛捐杂税繁重的年代,没有钱、没有权、没有靠山,想要活下去比登天还难。

几人闲聊间,姜炎得知他们靠在江边帮人搬运货物为生,一天下来挣的铜钱勉强够买几个发霉的炊饼,有时候甚至连炊饼都买不起。看着几人饥饿的眼神,姜炎心中一动 —— 他身上最宝贵的不是别的,正是领先这个时代近千年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几位大哥,我有个法子,或许能让咱们日子好过些。” 姜炎放下陶碗,目光落在不远处江边堆积的铁矿石上。那是附近小铁矿开采出来的,因为冶炼技术落后,铁的纯度极低,大多只能用来打造些粗糙的农具,价格低廉。

“法子?你能有啥法子?” 为首的壮汉叫王虎,性子直爽,带着几分怀疑,“咱们这些苦哈哈,除了力气啥都没有。”

姜炎笑了笑,指着那些铁矿石说道:“我懂些冶铁的门道,能把这些铁炼得更纯,到时候打出来的铁器又坚韧又锋利,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这话一出,几人都愣住了。冶铁可是技术活,一般都是世代相传的铁匠才有这本事,眼前这个刚从鬼门关回来的小子,怎么会懂这个?

见众人不信,姜炎也不辩解,只是说道:“咱们先找个地方搭个简易的熔炉,试试就知道了。需要的材料也简单,木炭、石灰石,还有些黏土,这些咱们都能找到。”

王虎等人半信半疑,但看着姜炎笃定的眼神,又想到眼下实在走投无路,便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跟着姜炎忙活起来。

他们在江边找了个背风的山坡,用黏土和石头砌起一个简易的熔炉,又按照姜炎的要求,将木炭敲成小块,把铁矿石粉碎后和石灰石混合均匀。姜炎则根据记忆中古代冶铁的缺陷,改进了鼓风装置 —— 他用竹子做了个风箱,又增加了一个风道,这样能让熔炉内的氧气更充足,温度更高。

一切准备就绪,王虎等人点燃了木炭,拉动风箱。随着风箱 “呼哧呼哧” 地作响,熔炉内的火焰渐渐从红色变成了耀眼的白色。几个时辰后,姜炎让众人停止鼓风,待熔炉冷却后,打开炉门 —— 里面赫然躺着一块泛着银白色光泽的铁块,杂质比以往他们见过的铁器少了太多。

“这…… 这真是咱们炼出来的铁?” 王虎拿起铁块,掂量着,脸上满是震惊。他常年和铁器打交道,一眼就看出这铁的品质远超寻常铁器。

姜炎点点头,说道:“这还只是初步改进,要是能有更专业的工具和场地,炼出来的铁会更好。到时候咱们打造农具、刀具,肯定能大受欢迎。”

众人听了,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他们仿佛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围着姜炎,纷纷表示愿意跟着他干。

就这样,姜炎凭借着现代冶铁技术,在南宋初年的钱塘江边,迈出了他逆袭之路的第一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想要在这个乱世中立足,甚至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章 纺车革新,初露锋芒赚桶金

有了改进冶铁技术的初步成功,姜炎并没有立刻大规模投入生产。他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代,没有足够的资本和人脉,贸然拿出太过先进的技术,很容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眼下咱们最缺的是钱,得先赚一笔启动资金,才能把冶铁的事做大。” 姜炎对王虎等人说道。他环顾四周,看着流民们身上破旧的衣服,又想到南宋初年纺织业虽然发达,但纺车效率低下,一个熟练的纺妇一天也纺不了多少纱。

一个新的想法在姜炎脑海中浮现 —— 改进纺车。他记得在历史课上学过,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但此时距离元代还有一百多年,眼下南宋使用的还是单锭纺车,效率极低。

“王虎大哥,你们知道附近有纺妇吗?我想看看她们用的纺车。” 姜炎问道。

王虎想了想,说道:“离这儿不远的张家村,有不少妇人靠纺纱织布为生,我认识其中一个张婶,咱们可以去看看。”

第二天,姜炎跟着王虎来到张家村。张婶家的院子里,几个妇人正围着一台老旧的纺车忙碌着,纺车 “嗡嗡” 作响,一个妇人手里摇着纺车,另一只手捻着棉絮,半天才能纺出一小段纱。

“张婶,这纺车一天下来,您能纺多少纱啊?” 姜炎走上前,客气地问道。

张婶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叹了口气说道:“唉,也就一两多纱吧,要是遇到棉絮不好,还纺不了这么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靠这点纱换钱买粮食,日子难啊。”

其他妇人也纷纷附和,诉说着纺纱的辛苦和收入的微薄。

姜炎听了,心中更加笃定改进纺车的想法可行。他对张婶等人说道:“张婶,我有个法子,能让这纺车一次纺出好几根纱,效率能提高好几倍,您想不想试试?”

“一次纺好几根纱?” 张婶等人都愣住了,脸上满是怀疑,“小伙子,你可别开玩笑了,这纺车都用了多少年了,哪能说改进就改进啊。”

“我没开玩笑,只要按照我说的方法改造纺车,肯定能行。” 姜炎认真地说道,“需要的材料也简单,就是在纺车上多加几个锭子,再改进一下传动装置,我现在就能画出来给你们看。”

说着,姜炎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在院子里的泥地上画起了改进后的纺车图纸。他画得很详细,标注出了锭子的数量、位置以及传动装置的改进方法。虽然他不是机械专业出身,但作为材料工程学博士,对于简单的机械原理还是很了解的。

张婶等人围在旁边,看着姜炎画的图纸,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看着姜炎自信的样子,心中也渐渐有了几分期待。

“那…… 那咱们就试试?” 张婶犹豫了一下,说道,“要是真能行,你可就是我们的大恩人了。”

姜炎点点头,说道:“咱们现在就找材料,我来指导你们改造纺车。”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找来了木头、竹子、绳子等材料。姜炎亲自上阵,指导着村民们加工零件,安装锭子,改进传动装置。经过一天的忙碌,一台三锭纺车终于改造完成。

张婶怀着忐忑的心情坐上纺车,双手握住棉絮,脚踩踏板,摇起了纺车。随着纺车的转动,三根细细的纱线同时被纺了出来,速度比以前快了好几倍。

“成了!真的成了!” 张婶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其他妇人也围了过来,看着这神奇的一幕,脸上满是惊喜。

“张婶,您再试试,熟悉一下,速度还能再快些。” 姜炎笑着说道。

张婶按照姜炎的指导,不断熟悉着新纺车的操作,没过多久,纺出的纱线又快又均匀。她算了算,按照这个速度,一天至少能纺五六两纱,是以前的好几倍。

消息很快在张家村传开了,村民们都涌到张婶家,想要看看这神奇的纺车。姜炎趁机提出,愿意为村民们改造纺车,但每台纺车需要收取五十文铜钱的改造费。

对于村民们来说,五十文铜钱虽然不算少,但想到改造后的纺车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大家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短短几天时间,姜炎就为张家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改造了上百台纺车,赚了足足五千多文铜钱,相当于五两银子。

在南宋初年,一两银子就能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一个月的温饱生活,五两银子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王虎等人看着姜炎手里的银子,脸上都露出了敬佩的神色 —— 他们越来越觉得,跟着姜炎,肯定能闯出一番名堂。

有了第一桶金,姜炎并没有满足。他知道,纺车改造带来的收益虽然可观,但终究只是小打小闹。他的目标,是利用自己的技术,在这个时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甚至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

接下来,姜炎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 他要制造一种在这个时代绝对稀缺,又能深受达官贵人喜爱的商品 —— 香水。

第三章 香水问世,声名鹊起遇红颜

在南宋初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使用香水的习惯。他们最多只是用一些香草、香料来熏染衣物,掩盖身上的气味。姜炎知道,香水这种融合了芳香、时尚和稀缺性的商品,一旦在南宋问世,必然会引发轰动,成为达官贵人追捧的对象。

想要制造香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原料问题。香水的主要成分是香料、酒精和水。在南宋,香料并不稀缺,尤其是临安府作为南宋的都城,商贾云集,市面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麝香、龙涎香等。酒精的获取也相对容易,当时的酒类品种繁多,虽然度数不高,但通过蒸馏提纯,就能得到高浓度的酒精。

姜炎用赚来的银子,让王虎等人去临安府的香料市场采购了大量的香料,又买了一些度数较高的米酒,开始在临时搭建的作坊里进行香水的研发。

蒸馏提纯酒精是第一步。姜炎根据蒸馏原理,用陶土烧制了一套简易的蒸馏装置,将米酒倒入蒸馏锅中,加热后收集蒸汽,再通过冷凝管冷却,得到了浓度较高的酒精。这一步虽然简单,但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也耗费了姜炎不少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是提取香料的精华。姜炎采用了浸泡法和蒸馏法两种方法提取香料中的芳香物质。对于一些易溶于酒精的香料,如沉香、檀香等,他将其研磨成粉末,浸泡在酒精中,密封保存,每隔几天搅拌一次,让香料的芳香物质充分溶解到酒精中。对于一些花朵类的香料,如玫瑰、茉莉等,他则采用蒸馏法,通过加热蒸馏,提取出花露,再与酒精混合。

在这个过程中,姜炎不断调整香料的配比和浓度,反复试验,力求找到最适合南宋人审美的香气。他知道,南宋人的审美偏向清雅、含蓄,过于浓烈、刺鼻的香气肯定不受欢迎。因此,他在调配香水时,注重香气的层次感和持久性,以清雅的花香和木质香为主,搭配少量的动物香料,让香气更加醇厚、绵长。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姜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款香水。他将香水装在从景德镇购买的精致瓷瓶中,瓷瓶小巧玲珑,上面还绘有精美的花鸟图案。打开瓶盖,一股清雅的香气扑面而来,不浓不烈,却能持久不散,让人闻了心旷神怡。

“这…… 这是什么香味?太好闻了!” 王虎等人第一次闻到香水的味道,都忍不住赞叹道。

姜炎笑了笑,说道:“这叫香水,涂抹在身上,能让身上保持香气,还能掩盖异味。咱们就靠它打开临安府的市场。”

想要将香水推向市场,首先要让达官贵人知道这款产品。姜炎明白,在南宋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没有权贵的引荐,普通商人很难接触到上层社会。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 通过临安府最大的绸缎庄 “锦绣阁” 来推广香水。

锦绣阁是临安府有名的绸缎庄,顾客大多是达官贵人、富家小姐,老板柳先生为人精明,人脉广阔。姜炎带着一瓶香水,来到了锦绣阁。

“柳老板,晚辈姜炎,今日前来,是想给您推荐一款新产品,相信一定能给锦绣阁带来更大的收益。” 姜炎见到柳先生,开门见山地说道。

柳先生打量着姜炎,见他虽然穿着普通,但举止得体,眼神中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便客气地说道:“哦?不知姜公子有何新产品?不妨拿出来看看。”

姜炎拿出装有香水的瓷瓶,打开瓶盖,将瓷瓶递到柳先生面前。一股清雅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柳先生顿时眼前一亮,忍不住说道:“好香啊!这是什么东西?”

“这叫香水,” 姜炎解释道,“只需在手腕、耳后等部位涂抹少许,就能让身上保持香气,而且香气持久。对于贵庄的顾客来说,这无疑是提升气质、彰显身份的佳品。”

柳先生仔细闻着香水的味道,又看了看精致的瓷瓶,心中立刻意识到这款产品的巨大潜力。他知道,临安府的达官贵人尤其是那些贵妇、小姐,对新鲜、高雅的事物向来追捧,这款香水一旦推出,必然会成为抢手货。

“姜公子,这款香水你打算如何合作?” 柳先生问道,语气中已经多了几分重视。

“我提供香水,贵庄负责销售,利润咱们三七分成,贵庄七成,我三成。” 姜炎说道。他知道,想要借助锦绣阁的渠道打开市场,就必须给对方足够的利益。

柳先生听了,心中大喜,这个分成比例对他来说非常有利。他立刻说道:“好!就按姜公子说的办。不知姜公子眼下有多少货?”

“目前只有几十瓶,不过只要贵庄销路打开,我可以随时扩大生产,保证供应。” 姜炎说道。

柳先生点点头,说道:“那好,咱们现在就签订契约。我这就安排人宣传,相信用不了多久,这款香水就能在临安府传开。”

果然不出姜炎所料,香水在锦绣阁上架后,凭借着清雅的香气和精致的包装,很快就吸引了众多顾客的注意。第一个购买香水的是一位朝廷官员的夫人,她使用后,发现香水香气持久,而且能让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更加引人注目,便忍不住向身边的人推荐。

一时间,香水在临安府的贵妇、小姐圈中迅速走红,锦绣阁的香水供不应求,很多人甚至提前预订。柳先生见状,连忙催促姜炎扩大生产,同时提高了香水的售价,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顾客的购买热情。

随着香水的热销,姜炎的名字也渐渐在临安府的上层社会传开。人们都很好奇,这个能研制出如此神奇香水的年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一天,姜炎正在作坊里指导工人生产香水,突然接到锦绣阁柳先生的邀请,说有一位重要的客人想见他。姜炎心中疑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重要客人,便带着王虎,来到了锦绣阁。

来到锦绣阁的贵宾室,姜炎看到一位身着华丽衣裙、容貌绝美的女子正坐在那里。女子肌肤胜雪,眉如远黛,眼若秋水,气质高雅脱俗,宛如画中走出的仙子。姜炎虽然见过不少现代美女,但在这位女子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这位便是研制出香水的姜炎姜公子吧?” 女子开口说道,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

柳先生连忙介绍道:“姜公子,这位是姬无双姬小姐。姬小姐可是咱们临安府有名的才女,也是锦绣阁的常客。”

姜炎心中一动,姬无双这个名字他早有耳闻。据说她是南宋第一美女,不仅容貌绝世,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得临安府达官贵人的追捧,甚至连皇帝赵构都对她有所耳闻。

“晚辈姜炎,见过姬小姐。” 姜炎连忙拱手行礼,语气恭敬。

姬无双微微一笑,说道:“姜公子不必多礼。早就听闻姜公子研制的香水神奇非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知姜公子能否为我详细介绍一下这香水的制作过程?”

姜炎没有隐瞒,简单介绍了香水的制作

 

 

第三章 香水问世,声名鹊起遇红颜(续)

姜炎没有隐瞒,简单介绍了香水的制作流程,从酒精蒸馏时陶瓮外壁凝结的水珠,到香料研磨后细腻如粉尘的质地,再到调配时瓷勺在琉璃碗中搅动出的琥珀色漩涡,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清晰生动。姬无双坐在梨花木椅上,手肘轻搭在扶手上,指尖捻着一方绣着兰草的丝帕,听得格外专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她浓密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每当姜炎说到关键处,她便会微微颔首,那双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惊叹与好奇。

“这般精妙的法子,亏得姜公子能想出来。” 姬无双听完,轻轻放下丝帕,拿起桌上的香水瓶仔细端详。瓷瓶瓶口缠着一圈银线,瓶身绘着浅粉的桃花,指尖抚过釉面,能感受到细腻温润的触感。她将瓶口凑近鼻尖,轻嗅片刻,眸中泛起笑意,“这香气清雅却不寡淡,前调似春日桃花初绽,中调又藏着沉香的醇厚,尾调竟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茉莉清甜,层次这般丰富,难怪会受众人追捧。”

姜炎心中暗自惊讶,没想到姬无双不仅容貌出众,对香气的敏感度也远超常人。他笑着回应:“姬小姐好敏锐的嗅觉。这香水的香气层次,正是我反复调整了数十次才定下的。南宋人偏爱含蓄雅致之物,太过浓烈的香气反而会显得俗气,所以我特意控制了香料的配比,让每种香气都能恰到好处地融合。”

两人就着香水的话题聊了许久,从香料的产地聊到南宋的商业格局,又谈及民生疾苦。姬无双说起前些日子在临安城外看到流民饿死街头的惨状,语气中满是惋惜,她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椅面,眼底闪过一丝忧虑:“如今金军时常南下,朝廷只顾着求和,苛捐杂税却越来越重,寻常百姓的日子,实在难熬。”

姜炎心中一叹,他深知南宋朝廷的腐朽,也明白自己如今虽有几分薄财,却根本无力改变现状。正想开口安慰,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伙计慌张的呼喊:“柳老板!不好了!府尹大人的手下又来了!”

柳先生脸色骤变,连忙起身对姜炎和姬无双道:“二位稍等,我去去就回。” 说罢,便急匆匆地往外走。姜炎和姬无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姬无双放下香水瓶,轻声道:“府尹大人的手下近来时常来锦绣阁找茬,多半是为了搜刮钱财。只是今日他们来得格外突然,莫不是……”

她话未说完,就听到门外传来瓷器破碎的声音,紧接着是柳先生的求饶声:“官爷饶命!这香水是姜公子的货物,小的只是代卖,实在不敢私自涨价啊!”

姜炎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门口,推开一条门缝向外望去。只见三个穿着青色公服的差役正围着柳先生,为首的差役脸上带着横肉,手里拿着一根水火棍,脚边还躺着一个破碎的香水瓶,琥珀色的香水在青石板上漫开,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少废话!” 那差役一脚踹在柳先生的腿弯处,柳先生踉跄着跪倒在地,膝盖磕在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这香水在你店里卖,你就得交管理费!要么交五十两银子,要么把所有香水都交出来,否则别怪我们砸了你的店!”

姬无双也走到门边,看到这一幕,眉头紧紧蹙起。她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递给姜炎,低声道:“这是我父亲生前留下的玉佩,府尹大人曾受过我父亲的恩惠,你拿着这个去见他,或许能解眼下的危机。”

姜炎看着手中的玉佩,玉佩呈碧绿色,上面雕刻着一只展翅的凤凰,纹路细腻,触手冰凉。他知道姬无双身份不简单,却没想到她竟有这般人脉。他感激地看了姬无双一眼,握紧玉佩,大步走了出去:“官爷且慢!这香水是我的,有什么事冲我来,与柳老板无关!”

那为首的差役转过头,上下打量着姜炎,见他穿着一身青布长衫,不像富贵之人,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你就是那个做香水的?正好!府尹大人说了,你这香水利润丰厚,得向官府缴纳三成税银,否则就别想再卖!”

姜炎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从怀中取出玉佩,递到差役面前:“我与府尹大人也算有些交情,这玉佩你且拿去给他看,他自会明白。”

差役接过玉佩,眯着眼看了片刻,脸色突然变得恭敬起来。他连忙将玉佩还给姜炎,拱手道:“原来是府尹大人的贵客,是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说罢,便带着另外两个差役灰溜溜地走了。

柳先生从地上爬起来,揉着膝盖,对姜炎感激道:“多谢姜公子相救,若非你,今日锦绣阁怕是要遭殃了。”

姜炎扶起柳先生,摇摇头道:“举手之劳罢了。只是府尹大人这般咄咄逼人,日后怕是还会来找麻烦。”

姬无双走出门,看着差役远去的背影,轻声道:“府尹大人贪婪成性,今日之事只是个开始。姜公子,你如今风头正盛,又身怀绝技,难免会引来他人觊觎。日后行事,还需多加小心。”

姜炎点点头,他知道姬无双说得有理。经过今日之事,他更加清楚,在这个乱世,没有权力的庇护,再多的财富和技术都只是空中楼阁。他看着姬无双,真诚地说道:“今日多谢姬小姐相助,这份恩情,姜炎记下了。若日后有需要,尽管开口。”

姬无双微微一笑,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宛如春日里盛开的桃花:“姜公子不必客气。我相信以你的才华,定然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天地。日后若有机会,咱们再好好聊聊香水的制作,我还想知道,你那改进的冶铁技术,究竟能有多大的用处。”

两人又闲聊了片刻,姬无双便起身告辞。看着她乘坐的马车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姜炎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积累足够的实力,不仅要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还要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回到作坊后,姜炎立刻召集王虎等人,将今日官府找茬的事情告知他们。王虎听后,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桌上的陶罐都震得嗡嗡作响:“这群狗官!简直是欺人太甚!咱们辛辛苦苦赚点钱,他们就想来抢!”

其他伙计也纷纷附和,脸上满是愤怒。姜炎看着众人,沉声道:“大家先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如今咱们实力不足,只能暂时忍耐。但我向大家保证,总有一天,咱们不会再受这般欺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接下来,咱们要加快香水的生产,同时也要开始筹备冶铁作坊。只有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积累更多的财富,咱们才有底气和那些官府抗衡。王虎大哥,你明日去城外看看,找一个偏僻且靠近铁矿的地方,咱们要建一个秘密的冶铁作坊,避免被官府发现。”

王虎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放心吧,姜公子!我一定找个好地方,保证不会让官府发现!”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炎一边指导伙计们扩大香水生产,一边忙着设计冶铁作坊的图纸。他根据现代冶铁技术,对熔炉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增加了预热装置,还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水力鼓风系统,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同时,他还开始研究望远镜的制作,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望远镜在军事和天文观测上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若是能将望远镜献给皇帝,或许能为自己争取到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庇护。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城外的秘密冶铁作坊终于建成,第一批铁矿石被运进了作坊。看着熊熊燃烧的熔炉,听着水力鼓风系统发出的 “哗哗” 声,姜炎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在他的手中缓缓拉开序幕。

 

 

 

第四章 铁火淬炼,望远镜初现锋芒

冶铁作坊建在临安城外三十里处的山谷中,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紧邻溪流,既便于获取水源驱动水力鼓风系统,又能借助山势隐蔽作坊踪迹。作坊的主体是一座高三丈的熔炉,炉壁由黏土混合铁矿砂夯实而成,表面还涂抹了一层耐高温的石英粉,远远望去,宛如一头蛰伏在山谷中的巨兽。

开工这天,姜炎亲自点燃了熔炉。他将粉碎后的铁矿石与石灰石按比例混合,装入特制的陶制坩埚中,再由伙计们用铁链将坩埚缓缓吊入熔炉。水力鼓风系统早已启动,水流冲击着木质水轮,带动风箱上下往复,强劲的气流通过陶管涌入熔炉,炉内的木炭迅速燃烧,火焰从最初的橘红色逐渐转为刺眼的白炽色,热浪滚滚,将周围的空气都烤得发烫。

王虎等人围在熔炉旁,脸上满是紧张与期待。他们虽然跟着姜炎改进过纺车、参与过香水制作,但冶铁对他们来说还是头一遭,尤其是看到如此壮观的熔炉和强劲的鼓风系统,心中更是充满了敬畏。

“姜公子,这熔炉烧得这么旺,不会把坩埚烧坏吧?” 王虎忍不住问道,目光紧紧盯着熔炉的出火口。

姜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道:“放心吧,这陶坩埚是用高岭土烧制的,耐高温性能比普通陶罐好得多,而且我在坩埚外层还裹了一层铁皮,就算炉温再高也不怕。”

说着,他拿起一根长长的铁钎,伸进熔炉中搅动了几下,铁钎刚一取出,尖端就被烧得通红,散发出灼热的气息。姜炎仔细观察着铁钎上沾着的铁水残渣,眉头微微皱起:“火候还不够,再加大鼓风力度,让炉温再升高一些。”

负责操控水力鼓风系统的伙计立刻调整了水轮的转速,风箱的鼓风频率更快了,熔炉内的火焰愈发猛烈,甚至有细小的火星从出火口飞溅出来,落在地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三个时辰过去了。姜炎再次用铁钎探查熔炉内部,发现坩埚中的铁矿石已经完全熔化,形成了一团暗红色的铁水。他立刻下令停止鼓风,让熔炉自然冷却半个时辰,随后指挥伙计们打开熔炉底部的出铁口。

随着出铁口被打开,一股暗红色的铁水缓缓流出,宛如一条滚烫的火龙,沿着特制的陶槽流入事先挖好的铁模中。铁水接触到冰冷的铁模,瞬间冒出大量白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铁腥味。王虎等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纯净、流畅的铁水,以往铁匠铺炼出的铁,不仅杂质多,还常常结块,根本无法与眼前的铁水相比。

待铁水完全冷却后,伙计们小心翼翼地敲碎铁模,一块泛着银白色光泽的铁块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块铁块表面光滑,没有丝毫气孔和杂质,用锤子轻轻敲打,发出清脆的声响,丝毫没有普通铁器的沉闷感。

“成了!我们成功了!” 王虎激动地大喊起来,一把将铁块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稀世珍宝。其他伙计也纷纷围上来,脸上满是喜悦与自豪。

姜炎看着这块精心炼制的铁块,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这块铁的纯度已经达到了现代熟铁的标准,比南宋市面上最好的铁器纯度还要高出数倍,用它来打造农具、兵器,性能都将得到质的飞跃。

“大家先别高兴得太早,” 姜炎说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铁块锻造成各种器物,还要进一步改进冶铁工艺,提高铁的产量和质量。王虎大哥,你安排几个人,将这块铁送到附近的铁匠铺,让他们帮忙打造几把锄头和镰刀,咱们看看实际效果如何。”

王虎连忙点头,挑选了几个手脚麻利的伙计,小心翼翼地将铁块送往铁匠铺。

在等待铁匠铺打造农具的同时,姜炎开始专注于望远镜的研制。制作望远镜的关键在于镜片,而在南宋,没有现代的光学玻璃,只能用天然水晶来打磨镜片。姜炎派人四处搜罗天然水晶,又请来了临安府最有名的玉匠,指导他们按照自己绘制的图纸打磨凸透镜和凹透镜。

起初,玉匠们对姜炎的要求很不理解,他们一辈子都在打磨玉器,从未见过有人要将水晶打磨成这种奇怪的形状。但在姜炎的耐心指导和高额报酬的诱惑下,他们还是按照要求开始了打磨工作。

打磨镜片的过程异常艰难。天然水晶质地坚硬,打磨起来非常费力,而且要求极高,镜片的曲率必须精确到毫厘之间,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望远镜的成像效果。姜炎每天都守在作坊里,用自己制作的简易量具反复测量镜片的曲率,一旦发现偏差,就立刻让玉匠重新打磨。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尝试,第一块凸透镜和第一块凹透镜终于打磨完成。姜炎将两块镜片分别安装在一根特制的木质镜筒两端,迫不及待地对准了远处的山峰。

当他透过镜筒看向山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 —— 原本模糊不清的山峰,此刻变得清晰可见,山上的树木、岩石甚至远处的飞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仿佛近在咫尺。

“成了!望远镜也成功了!” 姜炎忍不住大喊起来,声音中充满了喜悦。

正在附近忙碌的王虎等人听到喊声,连忙围了过来。姜炎将望远镜递给王虎,说道:“王虎大哥,你也看看。”

王虎接过望远镜,按照姜炎的指示对准远处的山峰,当他看到清晰的景象时,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拳头:“这…… 这也太神奇了!这么远的山,怎么一下子就近了这么多?姜公子,你这是造出了千里眼啊!”

其他伙计也纷纷传阅望远镜,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他们从未想过,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器物,能让人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

姜炎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心中暗自盘算。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筹码。如今南宋与金国战事不断,朝廷急需先进的军事技术,如果他能将望远镜献给皇帝,再结合自己改进的冶铁技术,必定能引起皇帝的重视,从而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和身边的人争取到更多的庇护。

就在这时,去铁匠铺送铁块的伙计回来了,还带来了打造好的锄头和镰刀。姜炎拿起一把锄头,仔细观察着。这把锄头的锄头部分用的是他炼制的熟铁,表面光滑,边缘锋利,用手掂量了一下,手感沉重却不笨拙。

“姜公子,这锄头太好了!” 伙计兴奋地说道,“铁匠铺的老师傅说,他打了一辈子铁,从未见过这么好的铁料,用这铁料打造的农具,不仅锋利耐用,还不容易生锈,比市面上最好的农具还要好上十倍!”

姜炎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既然农具效果这么好,咱们就开始大规模生产。王虎大哥,你负责组织人手,扩大冶铁作坊的生产规模,同时联系附近的农户,将咱们打造的农具推广出去。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炼出的铁是最好的,咱们打造的农具是最耐用的!”

王虎大声应道:“放心吧,姜公子!我一定办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冶铁作坊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批优质的铁器被生产出来,除了农具,还有菜刀、剪刀等日常用品。这些铁器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很快在临安府及周边地区打开了市场,深受百姓的喜爱。姜炎的财富也在不断积累,成为了临安府有名的富商。

但姜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财富越多,越容易引起官府的觊觎。府尹大人上次虽然因为姬无双的玉佩而暂时收敛,但以他贪婪的本性,迟早还会来找麻烦。因此,将望远镜和冶铁技术献给皇帝,获取爵位和权力,成为了姜炎当前最重要的目标。

经过一番准备,姜炎带着精心炼制的铁块和制作好的望远镜,在姬无双的帮助下,通过朝中一位大臣的引荐,获得了面见皇帝赵构的机会。

面见皇帝的这一天,姜炎穿着一身崭新的锦袍,手持朝笏,在太监的引导下走进了皇宫的大殿。大殿内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皇帝赵构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注视着他。姜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紧张,按照礼仪恭敬地行了跪拜之礼。

“你就是姜炎?听说你有奇物要献给朕?” 赵构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

姜炎抬起头,恭敬地说道:“回陛下,臣姜炎,确有两件宝物要献给陛下。一件是臣改进冶铁技术后炼制的精铁,另一件是臣研制的望远镜,此物能让人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对我大宋的军事防御大有裨益。”

说着,姜炎示意太监将精铁和望远镜呈了上去。赵构拿起精铁,仔细观察着,又用手指弹了弹,听着清脆的声响,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随后,他又拿起望远镜,在太监的指导下对准了殿外的景物,当他看到清晰的景象时,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又化为浓浓的喜悦。

“好!好!此物果然神奇!” 赵构忍不住赞叹道,“有了这精铁,我大宋的兵器和农具质量都能得到极大提升;有了这望远镜,我大宋的军队就能提前发现敌军的动向,再也不用惧怕金军的突袭了!姜炎,你为我大宋立下了大功啊!”

姜炎连忙说道:“陛下谬赞!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宋出力,是臣的荣幸。”

赵构看着姜炎,越看越满意,说道:“你既有如此才华,又忠心耿耿,朕岂能亏待于你?朕决定,封你为子爵,赐你江南之地作为封地,准许你在封地内自行管理事务,享有税收优惠。希望你日后能继续为我大宋效力,再创佳绩!”

姜炎心中大喜,连忙跪拜谢恩:“臣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大宋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走出皇宫的那一刻,姜炎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耀眼。他知道,自己终于摆脱了平民的身份,成为了南宋的贵族阶级。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一步。在江南的封地上,他将有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去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

 

 

 

第五章 江南封地,革新农桑定根基

离开临安府,姜炎带着王虎等心腹及数十名工匠,踏上前往江南封地的路途。他的封地位于太湖东南岸,名为 “云溪镇”,此地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本是鱼米之乡,却因连年战乱和水利失修,田地荒芜,百姓困苦。当姜炎一行人抵达云溪镇时,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破败的茅屋,田埂上长满了野草,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农正坐在田边唉声叹气,眼神中满是绝望。

“没想到这江南富庶之地,竟也这般荒凉。” 王虎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叹息道。

姜炎眉头紧锁,沉声道:“越是荒凉,越能显出咱们的价值。只要咱们把水利修好,把农具改进好,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能恢复往日的生机。”

安顿下来后,姜炎第一时间召集了云溪镇的里正和乡老。里正姓周,是个年近六旬的老者,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见姜炎身着锦袍,气质不凡,连忙带着乡老们上前跪拜:“草民见过子爵大人!”

姜炎连忙扶起众人,温和地说道:“各位不必多礼,我此次前来,是为了带领大家改善生活,让云溪镇重新变得富庶起来。如今当务之急,是修复这里的水利设施,不知各位对本地的水利情况是否了解?”

周里正叹了口气,说道:“大人有所不知,咱们云溪镇原本有三条灌溉渠,连接着太湖,可三年前一场大水,冲毁了渠堤,之后朝廷只顾着打仗,根本没人管咱们这里的水利。这些年,全靠天吃饭,天旱的时候,田地干裂,颗粒无收;雨水多的时候,又容易积水,庄稼都被淹了。”

姜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明日我会亲自去勘察灌溉渠的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另外,我带来了一些改进后的农具,日后会分发给大家使用,相信能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第二天一早,姜炎带着王虎和几名工匠,沿着灌溉渠的旧址勘察。灌溉渠的堤岸早已坍塌,渠底淤积了厚厚的泥沙,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被开垦成了田地。姜炎一边走,一边用脚步丈量着渠宽和渠深,时不时停下来,在图纸上记录着什么。

“这灌溉渠的设计有问题,” 姜炎指着一处坍塌的堤岸说道,“原本的堤岸太矮,而且没有加固,遇到大水很容易被冲毁。我们不仅要修复堤岸,还要加宽加深渠道,同时在渠道两侧修建排水沟,这样既能保证灌溉,又能防止积水。”

工匠们按照姜炎的要求,立刻开始绘制水利工程的图纸。随后,姜炎贴出告示,招募百姓参与水利修复工程,每日不仅管饭,还能发放五十文工钱。告示一出,云溪镇的百姓纷纷响应,原本荒芜的田埂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百姓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干劲十足。

在修复水利的同时,姜炎也开始着手改进农具。他带来的改进农具中,最核心的是曲辕犁和龙骨水车。曲辕犁比传统的直辕犁更轻便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还能调节犁铧的深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龙骨水车则是一种高效的灌溉工具,通过人力踩踏,就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田地里,比传统的戽斗效率高出数倍。

为了让百姓们尽快掌握新农具的使用方法,姜炎在镇中心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高台,亲自示范曲辕犁的使用。他挽起衣袖,手握犁柄,脚踩犁辕,随着牛的前进,犁铧轻松地切入土壤,留下一道整齐的犁沟。百姓们围在周围,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议论起来:“这犁真神奇,比咱们以前用的犁省力多了!”“你看大人犁的地,又深又整齐,这样种庄稼肯定能高产!”

示范完曲辕犁,姜炎又让工匠们安装好龙骨水车,亲自踩动踏板。随着踏板的转动,水车的叶片将水从河里舀起,通过木槽输送到旁边的田地里,水流源源不断,很快就将干涸的田地浇透了。

“大家都来试试!” 姜炎笑着对百姓们说道。几个年轻的农民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学着姜炎的样子踩动踏板,起初还有些生疏,很快就熟练起来。他们看着水流不断地涌入田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姜炎的带领下,云溪镇的水利工程进展顺利。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三条灌溉渠全部修复完成,渠堤用砖石和水泥(姜炎临时用石灰、黏土和砂石混合制成的简易水泥)加固,渠道加宽加深,两侧的排水沟也修建完毕。当太湖的水通过灌溉渠流入田间时,百姓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跪倒在地,向姜炎磕头致谢:“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为我们修好了水渠,我们终于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水利问题解决后,姜炎又将改进后的农具分发给百姓。在他的指导下,百姓们很快就掌握了新农具的使用方法。到了春耕时节,云溪镇的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曲辕犁在田地里穿梭,龙骨水车不停地运转,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姜炎还从临安府运来大量的优良稻种,教百姓们采用育秧移栽的方法种植水稻。他还在自己的庄园里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尝试种植从北方引进的小麦和棉花,希望能丰富云溪镇的农作物品种。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秋收时节。这一年,云溪镇风调雨顺,加上水利设施完善和新农具、新技术的应用,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稻田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麦田里,麦穗饱满,随风摇曳。百姓们收割着庄稼,粮仓里很快就堆满了粮食。

周里正带着几名乡老,挑着最好的稻谷和小麦,来到姜炎的庄园,激动地说道:“大人,今年是咱们云溪镇近十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按照今年的收成,就算明年遇到灾年,咱们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姜炎看着眼前的粮食,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百姓们吃饱饭,才能稳定人心,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姜炎笑着说道,“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接下来,我打算改进马车,提高运输效率,这样咱们的粮食和特产就能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改进马车的工作很快就提上了日程。姜炎根据现代马车的结构,对传统马车进行了改进。他将马车的车轮改为辐条式,用优质的硬木制作车轮,车轮边缘包裹一层铁皮,减少磨损;车轴则采用润滑油脂(用动物脂肪和草木灰混合制成)润滑,减少摩擦;车厢也进行了加固和扩大,增加了装载量。

改进后的马车不仅行驶速度更快,载重量更大,而且更加平稳。当第一辆改进后的马车在云溪镇的街道上行驶时,百姓们纷纷围上来观看,惊叹不已。

“这马车跑得真快啊!比以前的马车稳多了!”

“这么大的车厢,能装不少东西吧?以后咱们运粮食就方便多了!”

姜炎看着百姓们兴奋的表情,心中暗自盘算。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运输效率的提高,云溪镇的经济很快就会繁荣起来。但他也知道,平静的日子不会长久,金国对南宋的威胁始终存在,朝廷内部也是奸臣当道,想要真正保护好这里的百姓,他还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实力。

就在姜炎积极发展云溪镇的时候,临安府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 金军再次南下攻宋,朝廷兵力不足,急需粮草支援。而朝中的奸臣却向皇帝赵构进言,认为姜炎的封地粮食丰收,应当让姜炎负责向前线运输粮草。

消息传到云溪镇时,王虎正在和姜炎商量扩大冶铁作坊的事情。听到这个消息,王虎顿时怒不可遏:“这群奸臣!明知道前线危险,还让咱们去运输粮草,这分明是想害咱们!”

姜炎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知道,这是奸臣们故意刁难,想要借机削弱他的实力。如果他拒绝运输粮草,就是抗旨不遵,会被冠上谋逆的罪名;如果他答应,前线战事紧张,金军四处劫掠,运输粮草的队伍很容易遭到袭击,到时候不仅粮草会损失,他和手下的人也会有生命危险。

“看来,咱们想要低调发展是不可能了。” 姜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既然他们想逼我,那我就只能亮出底牌了。王虎大哥,你立刻去秘密作坊,把咱们之前研制的燧发枪和手榴弹运过来,咱们这次不仅要把粮草安全送到前线,还要让金军和那些奸臣看看,咱们的实力!”

王虎听到 “燧发枪” 和 “手榴弹” 这两个陌生的名词,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姜公子,那是什么东西?”

姜炎嘴角微微上扬,说道:“那是能让金军闻风丧胆的武器。到了前线,你就知道了。”

随后,姜炎一边组织人手准备粮草,一边秘密调配武器。他知道,这一次前往前线,将会是他与金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是他在南宋朝廷中树立威信的关键一战。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