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引:盛唐风云录 (11-20章)

第十一章 终南寻煤遇险情 携手相助生情愫

霜降过后,终南山的枫叶红得似火,漫山遍野的赤色与苍绿交织,却掩不住山路的崎岖。姜炎带着二十名工匠、李瑾、李若薇和李灵儿,一行近三十人沿着山间小径往深处走 —— 按照李瑾的指引,优质煤矿藏在终南山北麓的一处峡谷中,需穿过三道山脊才能抵达。

“姜少监,前面就是‘一线天’了,路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旁边就是悬崖,大家可得小心。” 李瑾走在队伍前方,手里拿着一把开山刀,时不时劈掉挡路的荆棘,淡蓝色的襦裙下摆已被露水打湿,沾了不少泥土,却丝毫不见狼狈。她自幼在山间考察矿物,走惯了险路,脚步稳得像在平地上一般。

姜炎跟在她身后,目光不自觉落在她握着刀柄的手上 —— 手指纤细却有力,虎口处还有淡淡的薄茧,想来是常年握刀劈砍、触摸矿石留下的痕迹。“辛苦公主殿下了,” 他上前一步,接过她手里的开山刀,“前面的路我来劈,你歇会儿,指个方向就好。”

李瑾愣了一下,看着他接过刀的动作,阳光透过 “一线天” 的缝隙洒在他脸上,汗水顺着下颌线滑落,眼神却专注而认真。她微微点头,退到一旁,声音比平时柔和了些:“左边的岩石层是石灰岩,右边是页岩,沿着页岩走,就能看到煤矿的露头。”

李若薇则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药箱,时不时停下来查看工匠们的状况。有个年轻工匠脚下一滑,脚踝崴了,疼得龇牙咧嘴。李若薇立刻蹲下身,解开他的裤腿,只见脚踝已经肿得像个馒头。她从药箱里取出一瓶药酒,倒在手心搓热,轻轻按揉在肿胀处,动作轻柔却精准:“别乱动,我给你敷点草药,再用布条固定住,暂时能走路,等下了山再好好诊治。”

姜炎劈完一段路,回头看到这一幕,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李若薇总是这样,无论何时都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温柔又坚韧。他走过去,从背包里取出一块木板:“把这个绑在他脚上,能减少压力,我来扶他走。”

李若薇抬头看他,眼里带着感激的笑意:“多谢姜少监,有你在,大家都安心不少。”

就在这时,走在最前面的李灵儿突然惊呼一声:“姜少监!李瑾姐姐!你们快看!上面有石头掉下来了!”

众人抬头一看,只见 “一线天” 上方的岩壁上,几块磨盘大的石头正顺着斜坡滚落,带着 “轰隆隆” 的声响,直朝着队伍砸来。工匠们吓得脸色惨白,纷纷往后退,可山路狭窄,根本无处躲避。

“快躲到右边的凹处!” 姜炎大喊一声,一把将身边的李灵儿拉到岩壁的凹陷处。与此同时,他看到李瑾正站在路中间,盯着滚落的石头发呆 —— 她手里还拿着一块刚采集的煤样,显然是刚才弯腰捡煤样时没注意到险情。

“小心!” 姜炎来不及多想,冲过去一把抓住李瑾的手腕,将她往凹处拽。就在李瑾踉跄着扑进他怀里的瞬间,几块石头 “哐当” 一声砸在他们刚才站的地方,碎石溅起,擦过姜炎的胳膊,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

李瑾靠在姜炎怀里,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胸口的起伏和温热的体温,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淡淡的木炭和泥土混合的气息。她抬起头,正好对上姜炎的眼睛 —— 他的眼神里满是焦急,还带着一丝后怕,嘴唇微微抿着,额头上的汗水滴落在她的发梢。

“你没事吧?” 姜炎松开手,声音有些沙哑,伸手拂去她肩上的碎石,目光落在她的手腕上 —— 刚才拉得太急,她的手腕上已经红了一片。

李瑾脸颊微微发烫,连忙后退一步,低下头整理了一下襦裙,声音细若蚊吟:“我没事,多谢姜少监相救。倒是你,胳膊受伤了。” 她指着姜炎胳膊上的血痕,眼里满是担忧。

李若薇这时也跑了过来,从药箱里取出止血的草药,小心翼翼地敷在姜炎的伤口上,再用布条包扎好:“以后可不能这么冒失了,你要是出了差错,铁路和作坊怎么办?” 语气里带着嗔怪,更多的却是关心。

夕阳西下时,众人终于抵达了煤矿所在地。峡谷里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黑色的煤层裸露在岩壁上,像一条黑色的绸带。李瑾走到煤层前,敲下一块煤,递给姜炎:“你看,这煤的光泽亮,质地密,燃烧起来烟少热量高,正好适合做火车的燃料。”

姜炎接过煤块,入手沉甸甸的,放在鼻尖闻了闻,果然没有刺鼻的硫磺味。他抬头看向李瑾,笑着说:“多亏了公主殿下,不然我们还不知道要找多久。今晚我们就在这里露营,明天一早开始采矿。”

晚上,篝火熊熊燃烧,工匠们围在火堆旁吃饭,李灵儿靠在火堆边,听姜炎讲现代的火车和铁路,眼睛里满是向往:“姜少监,等铁路修到洛阳,我们能不能坐火车去看牡丹啊?我听说洛阳的牡丹可好看了!”

“当然可以,” 姜炎笑着点头,“等铁路修好了,我们不仅能去洛阳看牡丹,还能去扬州看琼花,去蜀地看峨眉山。”

李瑾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块煤样,借着篝火的光仔细观察。姜炎走过去,递给她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之前在作坊里打磨的矿石标本,有水晶、玛瑙,还有一块罕见的孔雀石,送给你。你喜欢研究矿物,说不定能用得上。”

李瑾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的矿石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在火光下泛着漂亮的光泽。她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惊喜:“多谢姜少监,我很喜欢。”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懂她的喜好,把她的痴迷当成珍贵的事。

李若薇则在一旁给工匠们分发草药,姜炎走过去帮忙,轻声说:“今天辛苦你了,一直照顾大家。”

李若薇笑了笑,眼里像盛着星光:“能帮到你和大家,我就不辛苦。你要是累了,就早点休息,明天还要采矿呢。”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姜炎坐在帐篷外,望着漫天的繁星,心里满是感慨 —— 穿越到唐朝后,他以为自己会一直孤独,却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温暖的人。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过来,是李婉清派来的宫女,手里提着一个食盒:“姜少监,公主殿下说山里冷,让奴婢给您送件棉袄和一些点心,还说让您别熬夜,注意身体。”

姜炎接过食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绣着云纹的棉袄,还有几块他爱吃的桂花糕。他拿起棉袄,指尖触到柔软的布料,心里暖暖的 —— 李婉清总是这样,把他的喜好和冷暖都放在心上,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他。

第十二章 黑煤燃炉破难题 月下温情诉衷肠

回到长安后,姜炎立刻带着终南山采来的煤去作坊试验。工匠们按照他的要求,将煤粉碎后筛成细粉,与少量木炭混合,填入火车锅炉的炉膛。李瑾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块煤样,紧张地盯着锅炉的烟囱:“不知道这煤能不能烧起来,要是温度不够,可就麻烦了。”

姜炎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放心,你找的煤品质这么好,肯定能行。我们之前改进了锅炉的炉膛,增加了通风口,能让煤充分燃烧。”

随着柴火点燃,炉膛里的煤渐渐开始燃烧,黑色的煤块变成红色,发出 “噼啪” 的声响,白色的蒸汽从烟囱里滚滚冒出,比用木炭时更浓更持久。姜炎走到锅炉旁,打开压力表一看,指针正稳步上升,很快就达到了预定压力。

“成功了!压力够了!” 姜炎兴奋地喊道,扳动操纵杆。蒸汽机车发出一声响亮的鸣笛,车轮缓缓转动起来,沿着铁轨平稳行驶,速度比用木炭时更快,而且行驶了半个时辰,锅炉里的煤还在燃烧,动力丝毫没有减弱。

作坊里一片欢呼,工匠们纷纷拍手叫好。李瑾看着行驶的火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矿物知识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开心。

姜炎走到李瑾身边,递给她一杯热茶:“公主殿下,这次能成功,多亏了你找到这么好的煤。这杯茶,我敬你。”

李瑾接过茶杯,指尖碰到他的手指,微微一颤,连忙低下头喝了一口:“这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全是我的功劳。”

这时,李若薇提着药箱走了进来,看到火车正在行驶,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火车就能用煤作燃料了,再也不用愁木炭不够了。” 她走到姜炎身边,从药箱里取出一瓶药膏:“你胳膊上的伤还没好,我给你换下药膏,别感染了。”

姜炎伸出胳膊,看着李若薇小心翼翼地解开布条,用温水清洗伤口,再敷上药膏,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珍宝。他心里泛起一阵暖流:“若薇,谢谢你一直这么照顾我。”

李若薇的脸颊微微泛红,避开他的目光:“我们是朋友,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晚上,姜炎回到府中,李婉清早已在门口等候。她穿着一身淡粉色的襦裙,手里拿着一件披风,看到姜炎回来,连忙迎上去:“夫君,你可算回来了,我给你炖了当归羊肉汤,驱驱寒。”

姜炎接过披风,披在身上,握住李婉清的手 —— 她的手有些凉,显然在门口等了很久。“让你久等了,以后别在门口等,天这么冷,冻坏了怎么办?”

李婉清笑了笑,眼里满是柔情:“我想早点看到你,知道你今天试验成功,我也开心。”

两人走进书房,李婉清给姜炎盛了一碗羊肉汤。汤里的羊肉炖得软烂,当归的香气浓郁,喝一口,浑身都暖和起来。姜炎放下碗,握住李婉清的手:“婉清,其实我有时候会很害怕。我来自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回去,怕到时候不能陪在你身边,怕不能完成我想做的事。”

李婉清轻轻抚摸着他的手背,眼神坚定:“夫君,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未来会怎样,我都会一直陪着你。你不是一个人,你有我,有明月姐姐,有若薇妹妹,还有很多支持你的人。就算真的有一天你要回去,我们一起经历的这些时光,也永远不会消失。”

姜炎看着李婉清温柔的眼睛,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他把她拥进怀里,轻声说:“有你在,真好。”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温馨而宁静。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李明月。她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图纸:“姜炎,这是长安至洛阳铁路的路线图,我和工部的人修改了几处,避开了山地,能减少施工难度,你看看行不行。”

姜炎接过图纸,和李明月一起坐在桌前讨论。李明月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这里有一条河,我们可以建一座水泥桥,你之前说水泥很坚固,应该能承受火车的重量。”

“这个主意好,” 姜炎点头,“我明天就让人去准备建桥的材料,争取早日开工。”

李明月看着他疲惫的脸色,皱了皱眉:“你最近太累了,黑眼圈都出来了。明天再忙也得休息半天,不然身体会垮的。” 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心,像个姐姐一样。

姜炎笑着答应:“好,听你的。”

李明月走后,姜炎和李婉清坐在庭院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李婉清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夫君,你知道吗?现在长安的百姓都在说,你是上天派来帮助大唐的神人。他们说,有你在,大唐会越来越强大,再也不用怕外敌了。”

姜炎握住她的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其实,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什么也做不成。明月帮我协调朝堂,若薇照顾大家,李瑾帮我找矿,乐儿和灵儿给我带来快乐,还有你,一直陪着我,支持我。”

他抬头看向月亮,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让大唐变得更加强盛,让身边的这些人都能幸福安康。而他不知道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性格各异的公主走进他的生活,与他一起,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第十三章 侯君集怀怨谋逆 暗流涌动逼长安

贞观四年冬,长安的第一场雪来得格外早。鹅毛大雪覆盖了朱雀大街,却掩不住朝堂上隐隐的暗流 —— 兵部尚书侯君集府中,夜夜灯火通明,常有身着黑衣的人悄然进出,连负责巡夜的金吾卫都不敢多问。

此时的姜炎正忙着在作坊调试新改良的燧发枪。枪管是用虢州铁矿炼出的精钢打造,比之前的火门枪多了燧石击发装置,不用再手动点火,射速快了三倍,射程也能达到百步。李瑾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块刚炼好的钢锭,眉头微蹙:“最近铁矿的运输总出问题,虢州那边说,有不明身份的人拦截运矿车队,已经丢了三批钢锭了。”

姜炎停下手中的活,心里咯噔一下 —— 虢州是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运矿车队接连被劫,绝非偶然。他想起前几日李世民召他入宫时的担忧:侯君集平定高昌后居功自傲,不满封赏,多次在朝堂上顶撞重臣,甚至私下抱怨 “功高震主”。“难道是侯君集?” 姜炎喃喃自语,“他要钢锭做什么?”

话音刚落,李乐儿拿着一张纸条匆匆跑进来,小脸冻得通红:“姜少监!不好了!我刚才在城门附近听到几个士兵聊天,说侯尚书在洛阳拉拢了不少旧部,还偷偷打造兵器,好像要…… 要反!”

李若薇刚从城外医馆回来,听到这话,手里的药箱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立刻禀报陛下!”

姜炎当机立断,让人看好作坊的武器和原料,自己带着李乐儿和李若薇直奔皇宫。此时的太极殿里,李世民正看着一份密报,脸色铁青 —— 密报上写着,侯君集已暗中联络了突厥残部,约定三日后突袭潼关,夺取长安的门户,再率大军围攻长安。

“陛下!” 姜炎推门而入,躬身急报,“虢州运矿车队被劫,侯君集在洛阳私造兵器,还意图勾结突厥!”

李世民将密报扔在案上,声音冰冷:“朕果然没看错他!侯君集狼子野心,竟敢背叛朕!” 他站起身,走到姜炎面前,“姜炎,如今潼关守军不足五千,侯君集有三万叛军,还有突厥骑兵相助,你可有办法守住潼关?”

姜炎沉思片刻,抬头道:“陛下,臣有三策:第一,用火车快速调兵 —— 长安城外有现成的铁路通往潼关,臣可派工匠改装火车,加装火炮,半天内就能将一万禁军运到潼关;第二,启用新造的燧发枪和小型迫击炮,燧发枪射速快,可压制叛军步兵,迫击炮轻便易携,能轰破叛军阵型;第三,让李瑾带人守住虢州铁矿,确保武器原料供应,李若薇组织医队随军队出发,救治伤员。”

“好!就依你之计!” 李世民立刻下旨,命李明月协助姜炎调度军队和火车,李婉清在长安城内安抚百姓、筹备粮草,其余公主各司其职。

当晚,长安西郊的铁路旁灯火通明。工匠们连夜改装火车,在车厢两侧加装了两门小型火炮,车厢内堆满了燧发枪和弹药。姜炎亲自检查每一把燧发枪,确保击发装置灵敏,又将迫击炮的火药和炮弹分装成便携的木箱,方便士兵携带。

李明月穿着一身银色铠甲,站在火车旁,眼神坚定:“姜炎,我随你一起去潼关。你负责武器和战术,我来指挥禁军,咱们务必守住潼关!”

姜炎看着她铠甲上的寒霜,伸手拂去她肩上的雪花:“潼关凶险,你留在长安更安全。”

“我是大唐的公主,更是你的人,怎能让你独自涉险?” 李明月握住他的手,指尖冰凉却力道十足,“再说,论带兵打仗,我可比你有经验。”

姜炎心中一暖,不再劝阻。一旁的李若薇将一个药箱递过来,里面除了草药和绷带,还有一小瓶她特制的止血药膏:“这药膏止血快,你带在身上,受伤了记得立刻用。我已经组织了五十人的医队,明天一早就随第二批火车出发。”

李瑾也走过来,递给他一张矿脉分布图:“我已经让人加强了虢州铁矿的守卫,还找到了一处新的煤窑,能确保火车和火炮的燃料供应。你放心,后方交给我。”

姜炎接过药箱和分布图,看着眼前的几位公主,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十四章 潼关血战燃烽火 燧发炮响破叛军

三日后清晨,潼关城外的旷野上,侯君集的叛军已列好阵型。三万叛军穿着杂乱的铠甲,手里拿着刀枪剑戟,还有几十门缴获的旧式火炮,黑压压的一片,像乌云般朝着潼关压来。侯君集骑着一匹黑马,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将士们!李世民刻薄寡恩,有功不赏!今日咱们攻破潼关,打进长安,拥立新君,共享荣华!”

叛军们高声呐喊,士气高涨,朝着潼关发起猛攻。潼关守军虽拼死抵抗,但叛军人数众多,又有火炮掩护,城墙上很快就布满了尸体,城墙也被叛军的火炮砸出了几个缺口。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 “呜呜” 的汽笛声 —— 姜炎和李明月率领的援军到了!一列加装了火炮的火车沿着铁路疾驰而来,车厢两侧的火炮对准叛军阵型,“轰隆” 一声巨响,炮弹落在叛军中间,炸开一片血雾。

叛军们从未见过这样的 “铁怪物”,吓得纷纷后退。侯君集脸色一变,厉声喊道:“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给我冲!谁先拿下那铁怪物,赏黄金百两!”

几名叛军悍不畏死,举着刀朝着火车冲来。姜炎一声令下,禁军士兵端起燧发枪,“砰砰” 几声枪响,冲在最前面的叛军应声倒地。燧发枪的射速远快于弓箭,百步之外就能取人性命,叛军们被打得抬不起头,只能躲在盾牌后面,不敢贸然前进。

“火车继续前进,压制叛军火炮!” 姜炎站在火车车头,指挥道。火车缓缓向前,车厢两侧的火炮不断开火,叛军的旧式火炮很快就被摧毁。李明月则率领禁军士兵跳下火车,组成方阵,燧发枪兵在前,长枪兵在后,一步步朝着叛军逼近。

侯君集见形势不妙,立刻让人放出信号弹,召唤突厥骑兵。没过多久,远处传来马蹄声,一千多名突厥骑兵手持弯刀,朝着禁军方阵冲来 —— 突厥骑兵擅长冲锋,若是被他们冲破方阵,后果不堪设想。

“迫击炮准备!” 姜炎大喊一声。几名士兵迅速架起小型迫击炮,调整角度,填入火药和炮弹。“放!” 随着姜炎的命令,炮弹呼啸着飞向突厥骑兵,在骑兵中间炸开,战马受惊,四处乱窜,突厥骑兵的阵型瞬间大乱。

“冲啊!” 李明月抓住机会,率领禁军发起冲锋。燧发枪不断响起,叛军和突厥骑兵死伤惨重,侯君集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朝着洛阳方向逃跑。

姜炎看着侯君集逃跑的方向,眉头微皱:“不能让他跑回洛阳!那里还有他的残余势力,一旦让他站稳脚跟,后患无穷!” 他立刻让人启动火车,准备追击。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跑来报告:“姜少监!您的胳膊受伤了!” 姜炎低头一看,胳膊上被流箭划伤,鲜血已经浸透了衣袖。李若薇带着医队正好赶到,看到姜炎受伤,立刻跑过来,小心翼翼地解开他的衣袖,用温水清洗伤口,再敷上止血药膏,包扎好:“都说了要小心,怎么还是受伤了?” 语气里带着嗔怪,眼里却满是心疼。

“一点小伤,不碍事。” 姜炎笑着说,“侯君集还在逃跑,我们得赶紧追击。”

李明月按住他的肩膀:“你受伤了,先休息,追击的事交给我。” 她转身对禁军士兵下令,“你们随我乘火车追击侯君集,务必将他生擒!”

姜炎知道李明月的军事能力,点了点头:“多加小心,若是遇到抵抗,就用火炮压制,别硬拼。”

看着李明月率领士兵乘火车远去,李若薇扶着姜炎坐在一旁的石头上:“你啊,总是这么拼命。陛下和我们都不希望你出事。”

姜炎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我知道。但侯君集叛乱,关乎大唐安危,我不能退缩。有你在身边照顾我,我就很安心了。”

李若薇的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轻轻 “嗯” 了一声。远处的战场上,硝烟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两人身上,温馨而坚定。

 

李明月率领禁军乘火车追击侯君集,一路势如破竹。侯君集的残部人心惶惶,不少人中途投降,等逃到洛阳城下时,只剩下不到五千人。侯君集想进城固守,却发现洛阳守将早已接到李世民的圣旨,紧闭城门,拒绝让他进城。

“侯君集!你背叛陛下,勾结突厥,已是死罪!快束手就擒,或许陛下还能留你全尸!” 洛阳城楼上,守将高声喊道。

侯君集气得脸色铁青,下令攻城,可叛军早已疲惫不堪,又没有火炮掩护,根本攻不破洛阳城墙。就在这时,姜炎带着后续援军赶到,火车上的火炮对准叛军,形成合围之势。

“侯君集,你已无路可逃!” 姜炎站在火车车头,高声喊道,“陛下念你曾有功于大唐,若你现在投降,可饶你部下不死!”

叛军们听到这话,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侯君集看着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却仍不甘心,举着长枪朝着姜炎冲来:“我侯君集征战一生,岂会向你这黄毛小子投降!”

姜炎早有准备,端起一把燧发枪,对准侯君集的坐骑。“砰” 的一声枪响,马腿被打断,侯君集从马上摔下来。

侯君集从马上摔落的瞬间,并未束手就擒。他翻滚着躲开禁军的长刀,从靴筒里抽出一柄短匕,顺势刺中身边一名士兵的小腿,趁士兵惨叫倒地的间隙,踉跄着钻进了洛阳城外的邙山山谷。这山谷他早年征战时曾来过,谷内岔路纵横,还有多处天然岩洞,正是藏匿和设伏的绝佳之地。

 

 

 

第十五章 山谷伏兵藏杀机 火网交织破迷局

 

侯君集从马上摔落的瞬间,并未束手就擒。他翻滚着躲开禁军的长刀,从靴筒里抽出一柄短匕,顺势刺中身边一名士兵的小腿,趁士兵惨叫倒地的间隙,踉跄着钻进了洛阳城外的邙山山谷。这山谷他早年征战时曾来过,谷内岔路纵横,还有多处天然岩洞,正是藏匿和设伏的绝佳之地。​

“追!别让他跑了!” 姜炎忍着胳膊的伤痛,翻身上马,率领两百名手持燧发枪的士兵紧随其后。李明月则指挥其余禁军,将山谷入口团团围住,防止叛军残部接应侯君集。​

山谷内昏暗潮湿,积雪融化的冰水顺着岩壁滴落,在地面汇成泥泞。姜炎让士兵们分成五队,呈扇形推进,燧发枪的枪口始终对准两侧的灌木丛。他知道侯君集身为沙场老将,必然会利用地形设伏,不敢有丝毫大意。​

果然,行至山谷中段一处狭窄的隘口时,两侧岩壁突然传来 “轰隆” 声 —— 数十块巨石从上方滚落,砸向禁军士兵。同时,藏在灌木丛后的叛军射出密集的箭矢,几名士兵来不及躲闪,中箭倒地。​

“是伏兵!快找掩护!” 姜炎大喊一声,翻身下马,躲到一块巨石后。他抬头看向岩壁上方,隐约能看到叛军的身影,粗略估算至少有三百人 —— 想来是侯君集提前安排在山谷里的预备队,专门用来接应他逃跑。​

“迫击炮手!快把迫击炮架起来!” 姜炎对身后的士兵喊道。两名士兵迅速卸下背上的迫击炮,在地面挖了个浅坑固定炮身,填入火药和炮弹,瞄准岩壁上方的叛军。​

“放!” 随着姜炎的命令,炮弹呼啸着飞向岩壁,在叛军中间炸开。碎石和叛军的尸体纷纷滚落,惨叫声在山谷里回荡。但剩下的叛军依旧负隅顽抗,箭矢不断射向禁军,双方陷入僵持。​

就在这时,山谷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是李瑾带着五十名骑兵赶来,还拉着三门小型火炮。“姜少监!我听说你追进了山谷,怕你有危险,特意带了火炮来支援!” 李瑾勒住马,高声喊道,随即指挥士兵将火炮架在山谷入口,对准隘口方向。​

“轰!轰!轰!” 三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弹精准地落在隘口两侧的岩壁上,叛军的掩体被炸毁,不少叛军被逼得从岩壁上跳下来,刚落地就被禁军的燧发枪击中。​

姜炎抓住机会,下令士兵发起冲锋:“一队从左侧绕后,二队正面进攻,注意保持阵型!” 两百名士兵分成两队,一队沿着岩壁的缓坡向上攀爬,燧发枪的枪声在山谷里此起彼伏;另一队则在正面推进,用燧发枪压制叛军的箭矢。​

侯君集站在隘口后方的一处岩洞里,看着自己的伏兵被逐一消灭,脸色越发阴沉。他知道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姜炎生擒,于是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号哨,用力吹响 —— 尖锐的哨声在山谷里回荡,这是他与突厥残部约定的紧急信号,若是他陷入重围,突厥骑兵就会从山谷另一侧的小路突袭,接应他突围。​

没过多久,山谷另一侧传来马蹄声和突厥语的呐喊。姜炎心里一紧 —— 他没想到侯君集还留了这一手。若是突厥骑兵冲进来,不仅侯君集会趁机逃跑,围在山谷入口的禁军也会腹背受敌。​

“李明月!突厥骑兵从山谷西侧小路突袭,快派援军拦截!” 姜炎对着山谷外大喊,声音因紧张而有些沙哑。他知道李明月的军事才能,只要她及时派兵,定能挡住突厥骑兵。​

果然,片刻后,山谷西侧传来火炮的轰鸣声和士兵的呐喊声。姜炎松了口气 —— 李明月肯定是听到了他的喊声,派禁军带着火炮去拦截突厥骑兵了。​

此时,隘口的叛军已被全部消灭。姜炎率领士兵继续深入山谷,很快就找到了侯君集藏身的岩洞。岩洞外有十名叛军守卫,见禁军赶来,立刻举刀冲上来,却被燧发枪一一击毙。​

“侯君集!你已经无路可逃了,出来投降吧!” 姜炎站在岩洞门口,高声喊道。​

岩洞内沉默片刻,随即传来侯君集的冷笑声:“姜炎,你不过是靠些奇技淫巧取胜,算什么英雄!今日我侯君集就算死,也要拉你垫背!” 话音刚落,侯君集手持长枪,从岩洞里冲了出来,直奔姜炎而来。​

姜炎早有准备,端起燧发枪对准侯君集。但就在他要扣动扳机时,突然发现侯君集身后还绑着一个少年 —— 是洛阳守将的儿子,想来是侯君集之前俘虏的,用来当人质。​

“别开枪!你要是开枪,这小子就没命了!” 侯君集一把将少年拽到身前,长枪的枪尖抵在少年的咽喉处,眼神凶狠地看着姜炎。​

少年吓得浑身发抖,眼泪直流:“救…… 救我……”​

姜炎皱起眉头,放下燧发枪 —— 他不能因为擒获侯君集,而让无辜的少年丧命。“侯君集,你放开他!我可以饶你不死,让你在狱中度过余生。”​

“饶我不死?” 侯君集哈哈大笑,“李世民刻薄寡恩,你以为他会真的饶我?今日我要么突围出去,要么就和这小子一起死!” 说着,他拽着少年,一步步朝着山谷深处退去,那里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隐秘小路。​

就在这危急时刻,岩洞上方突然传来一阵响动 —— 是李若薇带着十名医兵,沿着岩壁的藤蔓爬了下来。她刚才在山谷外救治伤员时,听到岩洞里的动静,就悄悄绕到岩洞上方,想找机会帮忙。​

“姜少监!我来帮你!” 李若薇大喊一声,从怀里掏出一把银针,瞄准侯君集的后颈,用力掷了出去。银针精准地刺入侯君集后颈的穴位,侯君集只觉得脖子一麻,手臂瞬间失去力气,长枪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

姜炎趁机冲上前,一把将少年拉到身后,随即抽出腰间的青铜剑,架在侯君集的脖子上:“侯君集,你输了。”​

侯君集瘫倒在地,眼神里满是不甘和绝望:“我征战一生,竟败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里……”​

 

 

第十六章 突厥残部来驰援 火车火炮定胜负

就在姜炎擒获侯君集的同时,山谷西侧的战斗也进入白热化。突厥骑兵约有五百人,个个骑术精湛,手持弯刀,朝着禁军的防线发起猛攻。李明月指挥禁军组成方阵,燧发枪兵在前,长枪兵在后,火炮则在方阵两侧不断开火,压制突厥骑兵的冲锋。​

但突厥骑兵机动性极强,他们避开禁军的正面防线,转而攻击方阵的侧翼,试图撕开一个缺口。几名禁军士兵被突厥骑兵的弯刀砍中,方阵出现松动,眼看就要被突破。​

“火车!快把火车开过来!” 李明月对着山谷入口大喊。她之前早就安排工匠将火车开到了山谷附近,就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

很快,一列加装了四门火炮的火车沿着临时铺设的铁轨,缓缓驶入山谷西侧的开阔地。火车上的火炮对准突厥骑兵,“轰隆” 一声巨响,炮弹落在骑兵中间,炸开一片血雾。战马受惊,四处乱窜,突厥骑兵的阵型瞬间大乱。​

“冲啊!” 李明月抓住机会,下令禁军发起冲锋。燧发枪的枪声和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突厥骑兵死伤惨重,剩下的骑兵见大势已去,掉头就跑,却被火车上的火炮追击,又倒下一片。​

半个时辰后,战斗终于结束。山谷西侧遍地都是突厥骑兵和叛军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积雪,融化成红色的冰水。李明月让人清点伤亡 —— 禁军死伤八十余人,突厥骑兵和叛军则死伤三百余人,其余的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此时,姜炎带着擒获的侯君集走出山谷,李若薇正忙着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看到李明月,姜炎走上前:“辛苦你了,若不是你及时派火车支援,恐怕突厥骑兵真的会突破防线。”​

李明月擦了擦脸上的血迹,笑着说:“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说这些干什么。侯君集已经擒获,叛乱也算是彻底平定了。”​

李瑾这时也赶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战报:“姜少监,李将军,洛阳城内的叛军残部已经全部投降,虢州铁矿的守卫也一切正常,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姜炎点点头,看向被绑在马背上的侯君集,心里松了口气 —— 这场持续了数日的叛乱,终于画上了句号。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几位公主,李明月铠甲染血却眼神坚定,李若薇双手沾着草药汁液却面带温柔,李瑾手里握着矿脉图却神色沉稳,她们虽然身份尊贵,却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毫无怨言。​

“我们回去吧,陛下和百姓还在等着我们的消息。” 姜炎轻声说,翻身上马。​

当姜炎和李明月带着擒获的侯君集回到长安时,李世民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等候。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拿着鲜花和彩带,高呼 “大唐万岁”“姜少监威武”。侯君集被押解着经过城门时,百姓们纷纷朝他扔烂菜叶和石头,骂声不绝 —— 他的叛乱给百姓带来了不少恐慌,如今被擒,百姓们自然解气。​

李世民走下龙辇,亲自为姜炎解下肩上的铠甲,拍了拍他的肩膀:“姜炎,你辛苦了!此次平定叛乱,你功不可没,朕要重重赏你!”​

姜炎躬身道:“陛下,此次能平定叛乱,并非臣一人之功。李将军指挥有方,李瑾公主保障后勤,李若薇公主救治伤员,还有各位将士奋勇杀敌,百姓们支持我们,这才让叛乱得以平定。臣不敢独揽功劳。”​

李世民哈哈大笑:“你不仅有才能,还懂得谦逊,真是难得!朕知道大家都有功劳,都会一一封赏。但你提出的火车、燧发枪、迫击炮,在此次叛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份功绩,谁也替代不了。”​

随后,李世民下旨:封姜炎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之职,让他参与朝政;封李明月为 “镇国公主”,赏赐黄金千两;李瑾、李若薇、李乐儿、李灵儿也各有封赏,或赐良田,或赐珍宝。侯君集则被打入天牢,等候刑部审讯后再行处置。​

当晚,皇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李世民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日平定侯君集叛乱,不仅巩固了我大唐的统治,更让朕看到了新技术的力量!有姜炎在,有各位公主和大臣在,有我大唐的百姓在,朕相信,我大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 “陛下万岁”。姜炎看着身边的几位公主,她们脸上都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平定侯君集叛乱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要研发更多的新技术,制造更先进的武器,辅佐李世民开创一个真正的盛世,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天下,让身边的这些人都能幸福安康。​

宴会结束后,姜炎和几位公主漫步在皇宫的御花园里。月光洒在盛开的梅花上,泛起淡淡的银光。李乐儿蹦蹦跳跳地摘了一朵梅花,插在李灵儿的发髻上:“灵儿姐姐,你看这梅花多好看!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坐火车去洛阳看牡丹好不好?”​

“好啊!” 李灵儿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李婉清走到姜炎身边,轻声说:“夫君,这段时间你辛苦了,等忙完铁路的事,我们就好好休息几天,带你去长安城外的温泉山庄泡一泡,缓解一下疲劳。”​

姜炎握住李婉清的手,心里满是温暖:“好,都听你的。有你们在身边,再辛苦也值得。”​

李明月和李若薇、李瑾也走了过来,四人相视一笑,眼神里满是默契。

 

 

 

第十八章 巧破骑兵困局 三式新械问世

平定侯君集叛乱后,长安西郊的作坊迎来了新一轮忙碌。姜炎站在画满线条的木板前,指尖划过 “突厥骑兵战术图” 上的红色箭头 —— 颉利可汗的骑兵以 “风卷阵” 闻名,十骑为一队,密集冲锋时如潮水般碾压步兵,此前唐军虽有燧发枪,却因射速有限,难以完全阻挡其攻势。

“若想彻底破突厥骑兵,现有武器还不够。” 姜炎对着围在身边的公主和工匠们说道,“迫击炮太重,随军携带需四匹马拉;燧发枪虽快,却需一人一枪,难以形成密集火力。我们得造三样新东西。”

他俯身在木板上画出第一幅图:“第一,轻型山炮。用虢州新炼的精钢做炮管,管壁减薄三成,炮架改用空心钢管,重量控制在两百斤内,两匹马就能拉着跑,射程要达两里,专打突厥的粮草堆和帐篷群。”

李瑾立刻上前,指着图中炮管部位:“精钢减薄后会不会炸膛?我前几日在陕州发现一处磁铁矿,混入钢中能增加韧性,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她递过一块泛着黑亮光泽的矿石,“我已让人试炼过,这种‘磁钢’的抗冲击性比普通精钢强两倍。”

姜炎接过矿石,在火上烤了片刻,矿石表面泛起暗纹 —— 正是现代炼钢常用的锰铁矿。“有这东西,山炮的炮管就稳了!” 他又画出第二幅图:“第二,五管燧发枪。一根主枪管旁加四根副枪管,共用一个扳机,扣动一次能连射五发,虽不如单管精准,却能在百步内形成火力网,专门对付冲锋的骑兵。”

李乐儿凑过来,指着枪管连接处:“要是枪管发热怎么办?我画过玩具车的轮子,用铜做的轮子转得久也不烫,不如在枪管外裹一层铜套?” 她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裹着铜套的多管枪,还标注了 “铜套空心,可灌冷水” 的小字。

姜炎眼前一亮 —— 这正是解决散热问题的关键。他拍了拍李乐儿的头:“你这想法比我还周全!” 最后,他画出第三幅图:“第三,铁甲车。用钢板把马车裹起来,侧面开射击口,里面能装五名士兵,既可以跟着骑兵推进,又能保护运粮队,对付突厥的袭扰再合适不过。”

李若薇轻声补充:“铁甲车里面闷热,士兵容易中暑,我可以配些清凉的草药,装在竹管里让士兵含着,还能防蚊虫叮咬。” 她从药箱里取出一包晒干的薄荷和艾草,“这两种草药混合,既能清凉解暑,又能驱散马蝇,不会惊到拉车的马。”

接下来的三个月,作坊里日夜轰鸣。工匠们用磁钢锻打山炮炮管,李瑾亲自守在熔炉旁,控制火候到 “炉火纯青” 的程度 —— 她发现当火焰呈青蓝色时,铁矿石的杂质分离最彻底;李乐儿跟着工匠们打磨五管枪的铜套,还在枪托上刻了防滑纹;李若薇则带着宫女们制作草药包,每包都按 “薄荷三钱、艾草二钱” 的比例调配。

第一批新武器试射那天,李世民亲自到场。轻型山炮架在空地上,炮手填入火药和铁弹,扣动扳机 ——“轰” 的一声,铁弹飞出两里远,正好击中远处的草垛,燃起熊熊大火;五管燧发枪连续射击,五发子弹在百步外的木板上打出五个密集的弹孔;铁甲车则在场上转圈,士兵从射击口伸出燧发枪,精准击中靶心。

“好!好!” 李世民抚掌大笑,“有这三样利器,何愁突厥不灭!” 他当即下旨,命姜炎赶制轻型山炮五十门、五管燧发枪两千支、铁甲车三十辆,三个月后,择日出征突厥。

第十九章 火车奇袭定襄 火网围歼颉利

贞观四年秋,漠北草原的草开始泛黄。颉利可汗的牙帐扎在定襄城外的白道川,帐前的狼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 他刚收到探报,唐军主力还在长安附近,距离定襄至少有十日路程,于是放松了警惕,每日与部将饮酒作乐,只派少量骑兵巡逻。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长安西郊的铁路上,一列列加装了铁甲的火车正呼啸北上。车厢里装满了禁军士兵,每节车厢旁都架着一门轻型山炮,车顶还架着五管燧发枪;火车后面跟着三十辆铁甲车,里面装着粮草和医药品,李若薇带着医队正在车厢里给士兵们分发草药包。

“按照计划,火车在朔州停下,剩下的路程用铁甲车和骑兵推进。” 姜炎站在火车车头,手里拿着地图,对身边的李明月说道,“你率五千轻骑,带着二十门山炮,绕到白道川西侧,截断突厥的退路;我带五千步兵,用铁甲车开路,正面进攻牙帐;陛下则坐镇朔州,指挥后续援军。”

李明月点头,手指划过地图上的一条小河:“这里是突厥的水源地,我可以派一队人在水里放些蒙汗药,等他们饮水后,战斗力会大减。” 她看向姜炎,眼神里满是关切,“你正面进攻要小心,颉利的精锐骑兵有一万,别硬拼。”

姜炎握住她的手,从怀里掏出一把新造的五管燧发枪:“放心,这东西能应付。你也多带些医药品,要是受伤了,立刻让人给我送信。”

三日后,唐军抵达定襄附近。李明月率领轻骑绕到西侧,将蒙汗药投入小河;姜炎则带着铁甲车,朝着牙帐缓缓推进。突厥的巡逻骑兵看到铁甲车,以为是怪物,吓得掉头就跑,连报信都忘了。

“放!” 姜炎一声令下,二十门轻型山炮同时开火。铁弹呼啸着飞向牙帐,瞬间点燃了几座帐篷,突厥士兵惊慌失措,纷纷跑出帐篷,却正好撞上五管燧发枪的火力网 ——“砰砰砰” 的枪声不绝于耳,突厥骑兵成片倒下。

颉利可汗从醉梦中惊醒,看到帐外火光冲天,连忙召集精锐骑兵,想要突围。可刚冲出牙帐,就被李明月率领的轻骑拦住,二十门山炮对准骑兵群,“轰” 的一声,骑兵群瞬间被炸开一个缺口。

“往水源地跑!” 颉利大喊,带着残部朝着小河奔去。可刚到河边,士兵们饮水后不久,就纷纷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原来李明月放的蒙汗药已经生效,突厥士兵的战斗力大减。

姜炎带着铁甲车冲了过来,铁甲车上的士兵从射击口伸出燧发枪,对着倒地的突厥士兵大喊:“放下武器,饶你们不死!” 突厥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扔下弯刀,跪地投降。

颉利可汗想要骑马逃跑,却被姜炎举起五管燧发枪对准:“颉利,你已无路可逃!” 颉利看着周围的唐军,又看了看地上的士兵,无奈地叹了口气,翻身下马,束手就擒。

定襄之战,唐军大获全胜,斩杀突厥士兵五千余人,俘虏三万余人,颉利可汗被生擒。消息传回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大唐终于消灭了这个多年的边患。

第二十章 长安庆功定鼎 盛世初显锋芒

当姜炎和李明月带着颉利可汗回到长安时,李世民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朱雀门外迎接。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拿着鲜花和彩带,高呼 “大唐万岁”“陛下万岁”。颉利可汗被押解着经过街道时,百姓们纷纷朝他扔菜叶和石头,骂声不绝 —— 这个多年来骚扰边境、杀害百姓的突厥可汗,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世民走下龙辇,亲自为姜炎和李明月解下肩上的铠甲,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你们辛苦了!此次灭突厥,你们功不可没!姜炎,你的新式武器不仅破了突厥的骑兵阵,还让我大唐的威名传遍漠北;明月,你的奇袭之计,更是断了颉利的退路,让他插翅难飞!”

姜炎躬身道:“陛下,此次灭突厥,并非臣一人之功。李瑾公主找到的磁钢,让轻型山炮得以问世;李若薇公主的医队,救治了上千名受伤的士兵;李乐儿公主的图纸,解决了五管燧发枪的散热问题;还有各位将士奋勇杀敌,百姓们支持我们,这才让我们顺利灭了突厥。”

李世民哈哈大笑:“你总是这么谦逊!朕知道大家都有功劳,都会一一封赏。” 他当即下旨:封姜炎为 “卫国公”,赐良田千亩、府邸一座;封李明月为 “平北公主”,赏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李瑾、李若薇、李乐儿、李灵儿也各有封赏,李瑾被封为 “矿部监”,负责全国的矿物开采;李若薇被封为 “医官令”,掌管全国的医馆;李乐儿则被封为 “技作监丞”,协助姜炎研发新武器。

当晚,皇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李世民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日灭突厥,不仅洗刷了我大唐多年的耻辱,更让漠北各族臣服于我大唐!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敢骚扰我大唐的边境,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我大唐的盛世,即将到来!”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 “陛下万岁”。姜炎看着身边的几位公主,李明月穿着华丽的公主服,脸上带着笑容;李瑾手里拿着一块新发现的矿石,正在和工匠们讨论;李若薇则在给大臣们分发草药包,讲解养生之道;李乐儿则在画着新的武器图纸,时不时抬头朝姜炎笑一笑。

宴会结束后,姜炎和几位公主漫步在皇宫的御花园里。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银霜,远处传来阵阵丝竹之声,一派祥和景象。李婉清走到姜炎身边,轻声说:“夫君,如今突厥已灭,天下太平,你也该好好休息几天了。”

姜炎握住李婉清的手,抬头看向天上的明月,笑着说:“太平只是暂时的,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研发更大的火车,能横跨江南;想造能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让大唐的商队能到达更远的地方;还想改进炼钢技术,让百姓们能用更便宜的钢材建造房屋。”

李明月走过来,拍了拍姜炎的肩膀:“不管你想做什么,我们都会支持你。你说过,要让大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会和你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姜炎看着身边的几位公主,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灭突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大唐,会在他和这些可爱的人的努力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真正的盛世王朝。而他手中的青铜剑,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份荣耀,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幽蓝光芒,见证着这段属于盛唐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