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蒸汽治洪,江南归心
第三十三章 江南洪灾,炎朝驰援的决断
炎兴四年夏,长江中下游连降暴雨,江水暴涨,江南的池州、太平州等地爆发严重洪灾 —— 堤坝溃决,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南宋朝廷虽派官员赈灾,却因粮草匮乏、治水无方,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水吞噬家园,甚至有官员趁机克扣赈灾粮,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池州百姓的求救信辗转送到太原皇宫时,姜炎正在和赵宁、赵玥、赵华商议江南布防。看着信中 “水漫屋顶,饿殍遍野” 的描述,姜炎眉头紧锁,手指重重按在地图上的长江流域:“江南是鱼米之乡,若任由洪水肆虐,不仅百姓遭殃,来年天下粮草都会短缺。南宋朝廷无力应对,咱们炎朝不能坐视不管!”
赵宁立刻梳理江南的情报:“池州现有十万灾民,堤坝溃口达三丈宽;太平州的粮库被淹,百姓只能靠挖野菜充饥。若要驰援,需解决两大难题 —— 一是快速运送粮草,二是找到高效的治水方法。”
“用蒸汽机车和蒸汽船运粮!” 赵玥当即拿出图纸,“太原到徐州的铁轨已铺通,咱们可先将粮草运到徐州,再用蒸汽船经淮河入长江,直达池州;治水方面,我可改良之前的蒸汽抽水机,做成‘移动式蒸汽排涝机’,用蒸汽机带动水泵,比人工戽水快百倍!”
赵华则忧心灾后疫病:“洪水过后易爆发痢疾、霍乱,我需带医疗队随行,提前准备消毒水、治痢药,还要教百姓喝开水、掩埋尸体,防止疫病传播。”
姜炎当即拍板:“三天内,调拨五万石粮食、两千套棉衣;赵玥带工匠赶制十台蒸汽排涝机;赵华组建五百人的医疗队;我和赵宁亲赴池州,统筹赈灾治水。”
消息传到河北,百姓和工匠纷纷响应 —— 粮商主动捐出存粮,工匠们连夜赶工制造排涝机,甚至有士兵请愿随行保护赈灾队伍。徐州的铁轨旁,民夫们推着粮车往蒸汽机车里装粮,民夫头老王抹着汗说:“江南百姓也是咱炎朝的人(此时江南部分州县已暗中归附炎朝),咱多快一步,他们就能多活一口!”
第三十四章 蒸汽排涝,堤坝重生的奇迹
炎兴四年七月,姜炎率领赈灾队伍抵达池州。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洪水淹没了大半城池,百姓坐在屋顶上呼救,有的孩子因饥饿哭得撕心裂肺;溃决的堤坝处,浑浊的江水不断涌入,南宋派来的官员只能带着民夫用沙袋堵口,却杯水车薪。
“先排涝,再堵堤!” 姜炎一声令下,赵玥带着工匠们立刻在池州城西南的高地组装蒸汽排涝机。这改良后的排涝机比之前的风力抽水机更强劲 —— 蒸汽机带动三个铜制水泵,每台每时辰能排涝两百石水;机身装在木轮上,可由牲畜拉动,灵活移动到积水严重的区域。
工匠们点燃蒸汽机的焦炭,“突突” 的机器声在洪水中格外清晰。随着水泵启动,积水顺着管道被抽离,注入长江。百姓们起初以为这 “铁家伙” 没用,直到看到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才纷纷围过来,有的帮着固定机器,有的用木桶配合排水。
“这铁泵太神了!” 一个老农看着自家露出水面的屋顶,激动得跪地磕头,“以前靠人戽水,一天才能排一亩地,现在这铁家伙半天就排完了!”
排涝的同时,赵宁协调赈灾物资的发放 —— 在池州城搭建临时赈灾棚,每户百姓每天发两斤粮食、半匹棉布;还组织年轻力壮的灾民参与堤坝抢修,管饭的同时每天发五十文工钱,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让灾民有收入。
赵华的医疗队则在赈灾棚旁搭建临时医院,每天免费给灾民看病。她发现不少灾民因喝了脏水得了痢疾,立刻让人在各处搭建 “开水站”,用大铁锅烧水,教灾民 “煮沸消毒”;还让人把姜炎研发的消毒水(酒精加艾草汁)分装成小瓶,分发给每户灾民,叮嘱他们擦拭衣物、清理住所。
七天后,池州城的积水基本排尽。姜炎又带领灾民和工匠抢修堤坝 —— 他让人用熟铁打造 “铁桩”,打入堤坝溃口两侧,再用竹筐装碎石和黏土填充溃口,最后用蒸汽夯土机(赵玥临时改良的机器,用蒸汽机带动夯锤)夯实堤坝。这比传统的人力夯土快三倍,短短五天,三丈宽的溃口就被堵牢,新堤坝比之前还高半丈。
当姜炎宣布 “堤坝修好,洪水再也进不来” 时,池州百姓欢呼雀跃,纷纷举着 “炎朝万岁” 的牌子涌向赈灾棚,有的还捧着刚收获的新米送给士兵 —— 这是他们在排涝后抢种的早熟稻,虽然产量不高,却是对炎朝最好的感谢。
第三十五章 科技助农,江南稻菽千重浪
池州洪灾平息后,姜炎没有立刻返回太原,而是留在江南推进 “科技助农” 计划 —— 江南虽恢复生机,但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低下,遇到灾害仍难抵御,他要让江南百姓靠科技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赵玥带着科学院的工匠研发了 “蒸汽插秧机” 和 “水稻脱粒机”。蒸汽插秧机由小型蒸汽机带动,机身装着秧苗箱和插秧爪,一天能插秧二十亩,比人工快十五倍;水稻脱粒机则通过齿轮传动,将稻穗送入滚筒,分离稻谷和稻秆,每时辰能脱粒十石稻,且稻谷破损率远低于人工。
在太平州的稻田里,农户沈阿婆看着蒸汽插秧机在田里穿梭,秧苗整齐地插入土中,忍不住拉着赵玥的手说:“姑娘,这铁家伙比我家三个儿子插秧还快,以后再也不用顶着太阳弯腰插秧了!”
赵华则在江南推广 “堆肥法” 和 “作物轮作”—— 教百姓将秸秆、人畜粪便堆积发酵成有机肥,替代之前的草木灰,让土壤更肥沃;建议百姓在水稻收割后种植油菜,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多收一季作物。她还在太平州建了 “农医站”,专门防治水稻的病虫害,用艾草、石灰等制成天然农药,既环保又有效。
赵宁则协调江南的州县,将炎朝的 “均田制” 推广到江南 —— 把无主的荒地分给灾民,免三年赋税;还在各州建 “粮储站”,丰收时收购百姓多余的粮食,灾年再低价卖出,防止粮价暴涨暴跌。
炎兴四年秋,江南迎来了洪灾后的第一个丰收季。池州、太平州的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亩产比往年提高了三成;田埂上,蒸汽脱粒机忙碌着,百姓们的脸上满是笑容。沈阿婆捧着新收获的稻谷,对姜炎说:“陛下,今年的稻子够吃三年了!以前怕洪水,怕虫害,现在有您的铁家伙和好政策,咱们再也不怕了!”
第三十六章 江南归心,炎朝一统的曙光
江南的丰收和安稳,让更多江南州县主动归附炎朝。南宋朝廷虽有不满,却因国力衰弱,无力与炎朝抗衡 —— 此时的炎朝,不仅有铁甲车、飞艇、蒸汽船等先进武器,更因科技惠民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民心。
炎兴四年冬,姜炎在池州举行 “江南归心” 大典。江南十州的官员齐聚池州,共同签署 “归附书”,承诺遵炎朝律法,纳粮缴税。大典上,姜炎宣布了三项 “江南新政”:
铁轨南延:三年内铺通徐州到池州、太平州的铁轨,让蒸汽机车连接江南与河北,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
科技兴商:在江南各州建 “工坊区”,推广炎朝的纺织机、造纸机、印刷机,鼓励百姓开设作坊,发展工商业;
文教普及:在江南各县建 “炎学馆”,免费教授百姓识字、算术,还开设 “科技课”,由科学院的工匠讲解蒸汽机、飞艇的原理,培养江南的科技人才。
大典结束后,姜炎带着赵宁、赵华、赵玥登上池州城的望江楼,俯瞰江南的千里沃野。长江上,炎朝的蒸汽船往来如梭;田野里,蒸汽插秧机的身影隐约可见;远处的工坊区,传来机器的轰鸣 —— 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他穿越到北宋末年时,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
“江南归心了,天下一统不远了。” 赵宁靠在姜炎肩上,眼里满是温柔。赵华轻声说:“医学院已经在江南建了十所分院,以后江南百姓也能像河北百姓一样,免费看病,安心生活。”赵玥拉着姜炎的手,指着远处的长江口:“等铁轨铺到江南,咱们就造更大的远洋蒸汽船,从这里出发,去看看海外的世界,把炎朝的科技和文明传得更远!”
姜炎望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感慨。从宣和七年的济州雪夜,到如今炎朝的江南安澜,他用理科生的知识,在这个乱世里筑起了一个以科技为骨、民生为魂的王朝。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 接下来,要研发更先进的远洋船,要让铁轨铺遍天下,要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读书识字,真正实现 “炎朝盛世,天下太平” 的梦想。
江风拂过,吹动姜炎身上的龙袍,也吹动了江南的稻浪。远处的蒸汽船鸣响汽笛,像是在为这个新生的王朝喝彩,也像是在宣告:一个由理科生开创、用科技照亮的新时代,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续写着属于炎朝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