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民生为本 技术新阶
江战结束后,姜炎没有急着追击陈友谅,而是返回濠州,优先推进民生与技术研发 —— 他知道,炎盟的根基在百姓,只有让百姓吃饱穿暖,有学上、有医看,才能凝聚人心,长久发展。
春耕时节,淮河沿岸的农田里一派忙碌。李秀莲带着工匠们,将蒸汽抽水机装在火车上,运到各个村落。这种抽水机用蒸汽机带动叶轮,能将河里的水抽到两丈高的水渠里,灌溉大片农田。一个老农看着水流进干裂的土地,激动得跪地磕头:“活菩萨啊!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机器,再也不怕旱天了!”
李秀莲连忙扶起他:“老伯,这不是菩萨,是姜盟主和工匠们造的机器。以后咱们还会造更多机器,让种地更轻松,收的粮食更多。”
她还在农田里推广新的耕作方法 —— 用蒸汽机带动的犁地机,一天能犁二十亩地,比牛耕快十倍。不少农民一开始不敢用,怕机器弄坏土地,直到看到犁过的地又松又匀,种下的麦种发芽率更高,才纷纷主动要求使用。
与此同时,苏云溪的医疗体系也在快速完善。她在濠州建立了第一所 “炎盟医馆”,分设内科、外科、儿科,还专门开辟了传染病隔离区。她带着徒弟们改进手术工具,用精钢打造手术刀、止血钳,比之前的铜制工具更锋利、更不易生锈。
一次,一个士兵在训练时被马踩伤腿,骨头外露。苏云溪用煮沸的白酒消毒工具,再用针线缝合伤口,敷上消炎草药。姜炎得知后,特意送来改进的放大镜 —— 用琉璃打磨而成,能放大三倍,帮助苏云溪看清伤口细节。
“姜先生,这放大镜太有用了!” 苏云溪拿着放大镜,激动地说,“之前缝合伤口总怕缝错血管,有了这个,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姜炎笑着说:“以后咱们还能造更大的放大镜,甚至望远镜,用来观察病情,或者在战场上观察敌军动向。”
工部作坊里,陈三正围着一个铁制的小机器忙碌 —— 这是姜炎指导他研发的内燃机原型,用煤油代替蒸汽,通过燃烧煤油产生动力,带动飞轮转动。虽然还不完善,只能持续运转半个时辰,却让工匠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先生,这机器不用烧开水,比蒸汽机方便多了!” 陈三擦着额头的汗,兴奋地说,“要是能改进,说不定能装在马车上,不用马拉就能跑!”
姜炎点头:“没错,这就是‘内燃机’。以后咱们的火车、铁甲船,甚至以后造的‘铁车’(坦克雏形)、‘飞舟’(飞艇雏形),都能用它做动力。你继续改进,重点解决散热问题,别让机器过热爆炸。”
朱元璋在后勤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组织百姓将收获的粮食晒干、储存,用蒸汽火车运到各个粮仓,还建立了粮食调配制度 —— 优先保障前线士兵和春耕的粮种,再分配给百姓,确保人人有饭吃。
这天,姜炎、李秀莲、苏云溪一起在濠州城的街道上散步。街道两旁,纺织作坊的布店生意兴隆,医馆里患者络绎不绝,学校里传来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一个穿着新布衫的小孩跑过,手里拿着用蒸汽机玩具(工匠们造的小模型),笑着喊:“姜盟主好!李姐姐好!苏大夫好!”
姜炎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李秀莲握住他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炎盟,越来越像个家了。”
苏云溪也笑着说:“是啊,百姓们脸上有了笑容,这就是咱们努力的意义。”
第三十二章 乘胜扩土 盟威远扬
陈友谅退回九江后,一直闭门不出,加固城防。姜炎知道,若不趁此时机拿下九江,等陈友谅恢复实力,定会再次来犯。他召集将领议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常遇春率铁甲船编队,从长江顺流而下,进攻九江水路;另一路由徐达率步兵,乘蒸汽火车到黄州,再陆路进攻九江,形成夹击之势。
出发前,李秀莲带着织女们送来新造的军装 —— 用蒸汽机带动的织布机织出的厚布,外层涂了桐油,防水防潮,还在肘部和膝盖处缝了牛皮,耐磨。“士兵们在水里和泥地里打仗,穿这个更舒服。” 她把军装分发给士兵,又递给出征的将领们一袋干粮,“这是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饼,加了芝麻,耐饿。”
苏云溪则给每个士兵发了一个急救包,里面除了消炎、止血的草药,还有一小块肥皂(姜炎指导工匠用猪油和草木灰做的):“打仗时多洗手,用肥皂能洗掉脏东西,减少生病。”
常遇春的铁甲船编队率先出发。“炎一号” 到 “炎四号” 四艘铁甲船,加上二十艘改装的蒸汽快船(用蒸汽机带动的小型战船,速度快,适合侦查和偷袭),沿着长江而下,很快抵达九江江面。陈友谅的战船在江面列阵,却不敢主动出击 —— 上次的惨败让他们对铁甲船心生畏惧。
常遇春没有硬攻,而是让蒸汽快船绕到九江上游,截断陈友谅的粮道。陈友谅的水军本就缺粮,粮道被断后,士兵们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徐达的步兵乘蒸汽火车抵达黄州。火车刚到站,黄州的百姓就围了上来 —— 他们早就听说炎盟的好,知道炎盟的士兵不抢粮、不扰民,纷纷主动给士兵们带路,还送来粮食和水。
徐达率军快速推进,很快抵达九江城外。他下令在城外架起迫击炮,对着城墙轰击。陈友谅的士兵在城墙上拼死抵抗,却挡不住迫击炮的密集火力,城墙很快出现缺口。
“冲!” 徐达一声令下,士兵们举着连发火枪,从缺口冲进城内。陈友谅的士兵本就缺粮,又看到炎盟的士兵装备精良,纷纷放下武器投降。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从后门逃跑,往武昌方向逃去。
九江被拿下后,姜炎立刻让李秀莲派人来接管民生 —— 分发粮食、修复农田、开设医馆和学校。九江的百姓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不仅不扰民,还帮他们恢复生活,纷纷感叹:“炎盟才是真的为百姓好啊!”
消息传到其他地方,不少被陈友谅、张士诚控制的城池,百姓们纷纷起义,打开城门迎接炎盟的军队。张士诚在苏州得知后,坐立不安,连忙派使者来炎盟,请求结盟 —— 他知道,若再与炎盟为敌,迟早会被消灭。
扩廓帖木儿在北方得知炎盟拿下九江,也不敢再轻易南下 —— 他的骑兵虽强,却挡不住蒸汽火车的快速运兵和铁甲船的水路封锁,只能固守北方,眼睁睁看着炎盟的势力越来越大。
夕阳下,姜炎站在九江城的城楼上,身边站着李秀莲和苏云溪,徐达、常遇春、朱元璋等人站在两侧。九江的百姓们在城下欢呼,手里举着写有 “炎盟万岁” 的木牌。
“下一步,咱们要继续推进铁路建设,把铁路从九江铺到武昌,再铺到苏州。” 姜炎指着远处的长江,“还要造更多的铁甲船,控制长江全线,再往北推进,推翻元朝,统一全国!”
众人齐声应道:“遵盟主令!”
李秀莲看着姜炎的背影,眼里满是骄傲 —— 这个从黄海风暴中穿越而来的年轻人,正用他的智慧和双手,一点点改变这个时代,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苏云溪也轻声说:“先生,咱们离建立炎朝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姜炎握住两人的手,目光坚定:“是啊,越来越近了。但咱们不能松懈,统一全国后,还要造更多的机器,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让炎朝的名字,传遍天下,让这个古老的国度,迎来真正的盛世!”
城楼下的欢呼声越来越响,长江的江水滚滚东流,带着炎盟的希望和梦想,奔向远方。姜炎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身边这些人的支持,有天下百姓的拥护,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炎朝,用技术照亮未来,用民心温暖天下。
第三十三章 北伐需求 特种钢难题
九江大捷后,炎盟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可北方的元朝仍在负隅顽抗。探马从大都传回的情报显示,扩廓帖木儿在通州、保定等地加固城池,城墙厚度增至五丈,外层还裹了夯土与碎石,普通青铜炮根本无法击穿。
“若想北伐推翻元朝,必须有能轰开厚城墙的重炮。” 姜炎在议事厅铺开北方城池图,指尖落在通州城墙标注处,“现有迫击炮口径太小,青铜炮威力不足,得造‘大孔径后装炮’—— 口径至少三寸,炮弹装药量翻倍,才能打穿五丈厚的城墙。”
徐达皱起眉头:“盟主,后装炮俺听说过,可炮管得承受巨大的火药压力,普通精钢一炸就裂,之前试造过两寸的后装炮,炸膛伤了三个工匠。”
“问题出在钢材上。” 姜炎走到工部作坊,指着一堆断裂的炮管,“普通精钢含碳量不稳定,承受不了高压。咱们得造‘特种钢’—— 加入锰元素,提高钢材的韧性;再加入少量铬矿石(注:设定姜炎在徐州铁矿发现含铬伴生矿),增强抗腐蚀性,这样炮管才能反复承受火药冲击。”
赵师傅拿着一块铬矿石,眉头紧锁:“这矿石俺们试过,熔点太高,普通高炉根本炼不化,掺进钢里要么结块,要么烧没了,根本融不进钢水。”
陈三也附和:“俺们把高炉温度提得再高,焦炭都烧透了,铬矿石还是硬邦邦的,咋弄都不行。”
姜炎接过铬矿石,在手里掂量 —— 铬的熔点确实高达 1800℃,元末高炉温度最多 1500℃,难怪炼不化。他沉吟片刻,突然想起现代冶金的 “两步熔炼法”:“先把铬矿石磨成粉,和焦炭混合,在小熔炉里烧成‘铬铁合金’,降低熔点;再把铬铁合金放进高炉,和铁矿石一起炼,这样就能融进钢水里了!”
他立刻画小熔炉的图纸:“用精钢做炉壁,内衬耐火砖,用鼓风机强制鼓风,温度能到 1600℃,足够把铬矿石烧成合金。赵师傅,你负责造小熔炉;陈三,你磨铬矿石粉,按 10:1 的比例和焦炭混合。”
李秀莲这时送来矿石运输清单:“盟主,徐州铁矿的铬矿石和锰矿石都运来了,俺让纺织作坊腾出十辆蒸汽火车,专门负责运输,还雇了两百个矿工,确保矿石供应。另外,俺让工匠们做了一批耐高温的陶勺,方便往高炉里加铬铁合金。”
姜炎接过清单,看着上面详细的运输路线和矿工分工,心里一暖:“辛苦你了。特种钢是造后装炮的关键,矿石供应不能断,有你在,俺放心。”
苏云溪也带着徒弟赶来,手里提着一个陶罐:“姜先生,俺们在小熔炉旁设了降温点,这是用薄荷和金银花熬的凉茶,能防暑;还做了些降温的湿布,工匠们靠近熔炉时擦脸,避免中暑。另外,俺发现锰矿石磨粉时会产生粉尘,让工匠们戴双层麻布口罩,减少吸入。”
“想得太周全了。” 姜炎点头,“走,咱们去作坊,今天就试烧铬铁合金!”
第三十四章 合金突破 炮管初成
小熔炉搭建在高炉旁,精钢炉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赵师傅按姜炎的要求,将铬矿石粉与焦炭混合,装进熔炉,然后点燃焦炭,鼓风机 “嗡嗡” 作响,将空气强行压进炉内。炉温一点点升高,炉壁渐渐变红,里面的混合物开始融化,变成暗红色的液体。
“成了!铬铁合金烧化了!” 陈三兴奋地大喊,用陶勺舀出一点液体,冷却后变成银灰色的硬块,用锤子敲了敲,声音清脆,没有裂纹。
姜炎拿起硬块,用小刀刮下一点粉末,放在火上烧 —— 粉末没有立刻燃烧,说明铬已经融入铁中,形成了合金。“好!现在把铬铁合金放进高炉,按 5% 的比例加入铁矿石,炼特种钢!”
高炉重新点燃,铬铁合金与铁矿石、锰矿石一起在炉内熔炼。三天后,第一炉特种钢炼了出来 —— 钢锭呈银灰色,表面光滑,没有杂质。赵师傅用大锤砸了砸,钢锭没有断裂,反而微微变形,韧性比普通精钢强了三倍。
“这钢太厉害了!” 赵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俺打了一辈子铁,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钢!用这钢造炮管,肯定不会炸膛!”
接下来就是造大孔径后装炮的炮管。姜炎设计的炮管口径三寸,长一丈,管壁厚度三寸,确保能承受高压。赵师傅带着工匠们用特种钢锻打炮管,锻打的次数比普通炮管多了五倍,确保钢的密度均匀。
后装炮的关键还有炮闩 —— 要能密封炮管尾部,防止火药燃气泄漏。姜炎用铜做炮闩,里面加了一圈石棉密封圈:“铜有韧性,能和炮管紧密贴合;石棉耐高温,能挡住燃气。装弹时打开炮闩,把炮弹塞进去,再关上炮闩,就能发射。”
陈三则设计了铜制弹壳 —— 弹壳里装火药和铸铁炮弹,尾部有底火,装弹时直接将弹壳塞进炮管,扣动扳机撞击底火,就能点燃火药。“这样装弹比前装炮快三倍,不用再从炮口往里面倒火药、塞炮弹,打仗时能多打几发!”
李秀莲也没闲着,她让织女们织了厚帆布炮衣,炮衣里加了羊毛,既能防雨雪,又能在冬天保暖,防止炮管因温度过低而变脆。还让工匠们做了带滚轮的炮架 —— 炮架底部装了四个铁轮,用蒸汽机带动,两个人就能推动,比之前的木质炮架灵活多了。
一个月后,第一门大孔径后装炮造好了。炮管是银灰色的特种钢,炮架是黑色的木质加铁轮,炮闩是铜制的,整体看起来威风凛凛。姜炎给它起名 “镇北炮”,寓意 “镇守北方,推翻元朝”。
第三十五章 试射镇北 威力震慑
试射地点选在徐州城外的荒地上,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元军堡垒,城墙厚度三丈,正好用来测试 “镇北炮” 的威力。炎盟的将领和工匠们都围了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姜炎亲自调整炮架角度,将炮口对准堡垒的城墙:“先装半两火药,试试射程和精度。”
陈三将铜制弹壳塞进炮管,关上炮闩,扣动扳机 ——“嘭” 的一声巨响,炮弹带着尖啸飞向堡垒,“轰隆” 一声,城墙被炸开一个大坑,碎石飞溅。
“中了!真中了!” 众人欢呼起来。徐达跑过去查看弹坑,坑深三尺,宽五尺,要是装更多火药,肯定能炸穿三丈厚的城墙。
“再加半两火药,试威力!” 姜炎下令。这次炮弹击中城墙后,“轰隆” 一声巨响,城墙轰然倒塌,出现一个两丈宽的缺口。
“太好了!这炮能轰开通州的城墙!” 常遇春激动地拍着炮管,“有了这‘镇北炮’,咱们北伐就有把握了!”
就在这时,探马从北方赶来,带来一个坏消息:“盟主!扩廓帖木儿派两万骑兵,攻占了山东的济宁,还抢走了那里的粮库,想阻止咱们北伐!”
姜炎眼神一冷:“正好,用‘镇北炮’试试元军的骑兵!徐达,你率一万步兵,带两门‘镇北炮’,乘蒸汽火车赶往济宁;常遇春,你带五千骑兵,从侧翼包抄,截断元军的退路;朱元璋,你负责运粮,确保前线的粮食供应。”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蒸汽火车载着 “镇北炮” 和士兵,朝着济宁方向驶去。火车上,徐达看着 “镇北炮”,对身边的将领说:“有这炮在,元军的骑兵再厉害,也挡不住咱们!”
济宁城外,元军骑兵正在庆祝攻占粮库。将领帖木儿站在高台上,冷笑道:“炎盟的军队还在南方,等他们赶来,咱们早就把粮食运走了!”
话没说完,远处传来 “呜呜” 的汽笛声 —— 蒸汽火车来了!元军骑兵们从没见过火车,纷纷好奇地围了过去。就在这时,两门 “镇北炮” 从火车上推了下来,炮口对准元军的营地。
“放!” 徐达一声令下。“镇北炮” 轰然开火,炮弹落在元军营地中,“轰隆” 声此起彼伏,帐篷被炸毁,士兵们被炸得四处逃窜。
帖木儿大惊失色:“快!冲锋!杀了他们!”
元军骑兵朝着火车冲过来,可还没靠近,常遇春的骑兵就从侧翼冲了出来,燧发枪一阵齐射,元军骑兵纷纷倒下。徐达趁机下令步兵冲锋,元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败了。
济宁之战,炎盟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粮库,还缴获了元军的两千匹战马。“镇北炮” 的威力传遍了北方,元军士兵听到 “镇北炮” 的名字,就吓得瑟瑟发抖。
第三十六章 北伐布局 民生备战
济宁大捷后,炎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北伐。姜炎在议事厅召开北伐会议,桌上铺着全国地图:“咱们分三路北伐:东路军由徐达率领,带五门‘镇北炮’,乘火车从济宁出发,攻打济南、德州,直逼通州;西路军由常遇春率领,带三门‘镇北炮’,从洛阳出发,攻打太原、大同,牵制扩廓帖木儿的骑兵;中路军由俺亲自率领,带四门‘镇北炮’,从徐州出发,攻打开封、安阳,直奔大都。”
他顿了顿,看向李秀莲:“秀莲,北伐期间,民生是根基。你负责组织百姓秋收,用蒸汽火车将粮食运到前线;纺织作坊要赶制军装和棉衣,北方冬天冷,不能让士兵们冻着;还要在沿途设立粮仓和补给点,确保粮食供应不断。”
李秀莲点头:“盟主放心,俺已经安排好了。秋收的粮食会优先运到前线,纺织作坊也加了夜班,棉衣能在入冬前赶制出来。俺还让翠儿她们织了信号旗,每个补给点都有专人举旗,方便火车停靠。”
苏云溪也上前一步:“俺会在北伐沿途设立十个医疗点,每个点配十个徒弟和二十个担架兵,备足消炎草药、急救包和手术工具。还会培训一批士兵当卫生员,教他们简单的止血、包扎,减少战场上的伤亡。另外,俺发现北方多疟疾,已让工匠们熬制了预防疟疾的汤药,让士兵们随身携带。”
朱元璋捧着后勤清单,语气诚恳:“盟主,俺已组织了五百辆马车,配合火车运输粮食和物资;还在徐州、济宁等地设立了兵站,士兵们可以在兵站休息、换药。俺会确保后勤供应,绝不让前线的士兵饿着肚子打仗。”
姜炎看着众人,心里满是欣慰:“北伐是一场硬仗,元朝虽然衰落,但还有一定的实力。咱们不仅要靠‘镇北炮’等武器,更要靠民心 —— 沿途不许骚扰百姓,要帮助百姓恢复生产,让他们知道,咱们北伐是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会后,姜炎带着工匠们继续改进 “镇北炮”—— 将炮架的铁轮换成橡胶轮(注:设定姜炎用树胶和皮革混合制成简易橡胶),减少震动;在炮管上加装瞄准镜,提高精度;还造了炮弹运输车,用蒸汽机带动,一次能运二十发炮弹。
李秀莲则带着妇女们在农田里忙碌,蒸汽犁地机和抽水机不停地运转,秋收的粮食装满了一个个粮仓。一个老农拉着李秀莲的手,笑着说:“李姑娘,有了这些机器,今年的粮食比去年多收了三成!俺们都把最好的粮食捐给北伐军,盼着他们早日推翻元朝,让咱们过上安稳日子!”
苏云溪的医疗点也在快速建设,她带着徒弟们在每个医疗点都挖了水井,烧开的水装在陶罐里,供士兵和百姓饮用。还在医疗点旁种了艾草和苍术,定期熏烟,减少蚊虫,预防传染病。
这天,姜炎、李秀莲、苏云溪一起在徐州的火车站送别东路军。徐达率领士兵们登上火车,“镇北炮” 被固定在火车上,炮衣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徐将军,保重!” 姜炎握着徐达的手,“遇到困难就用信号弹联系,火车会很快送援军和物资过去。”
徐达点头:“盟主放心,俺一定拿下济南、德州,为中路军打开通往大都的道路!”
火车 “呜呜” 地鸣笛,缓缓开动。姜炎、李秀莲、苏云溪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
“北伐开始了。” 李秀莲轻声说,眼里满是期待。
苏云溪也点头:“咱们一定会成功的。等推翻元朝,建立炎朝,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姜炎握住两人的手,目光坚定:“会的。咱们一起等北伐胜利的消息,一起见证炎朝的建立!”
夕阳下,火车站的铁轨延伸向远方,像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姜炎知道,北伐的路不会平坦,但有身边这些人的支持,有天下百姓的拥护,有 “镇北炮” 等先进武器,他们一定能推翻元朝,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炎朝,用技术照亮这个古老的国度,让百姓们过上真正幸福的日子。
第三十七章 济南阻敌 侦查之困
东路军抵达济南城外时,深秋的寒风已带着刺骨的凉意。徐达望着眼前高耸的济南城墙,眉头拧成了疙瘩 —— 元军守将脱欢帖木儿不仅加固了城墙,还在城内布下了密密麻麻的暗堡,城外挖了宽三丈的护城河,河底布满尖刺,连侦察兵都难以靠近。
“盟主,济南城内的兵力部署、粮库位置全不清楚,盲目攻城就是送死。” 徐达的书信连夜送到姜炎手中,字里行间满是焦灼,“元军暗堡的弓箭能射到护城河外,咱们的斥候几次想靠近,都被射伤了,根本探不到虚实。”
姜炎站在中路军的营帐里,手里攥着书信,目光落在帐外的天空 —— 若能从空中俯瞰济南城,城内的布防、粮库、暗堡位置不就能一目了然?他猛地一拍桌案:“造‘热气球’!靠热空气让气囊升空,载着斥候飞到济南上空,就能看清城内的一切!”
陈三凑过来,挠着头问:“盟主,热气球是啥?用啥能让东西飞到天上?”
“用丝绸做一个大气囊,下面挂个吊篮,吊篮里烧炭火,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能把气囊托起来。” 姜炎快速在纸上画起图纸,“气囊要大,至少两丈高,才能装足够的热空气;吊篮用藤条编,轻便还结实,能载两个人 —— 一个操控炭火,一个观察记录。”
他刚画完,帐帘就被掀开,李秀莲捧着一堆丝绸走进来:“盟主,俺听说你要造能飞的东西,特意从纺织作坊调了最好的杭绸,这绸子又轻又韧,还防水 —— 俺让工匠们在绸子上涂了两层桐油,不怕露水和小雨。”
姜炎拿起一块丝绸,摸起来光滑柔韧,桐油的防水涂层均匀,正好做气囊:“秀莲姐,你来得太及时了!气囊需要用多层丝绸缝合,针脚要密,不能漏气,还得在气囊顶部留个小口,方便调节热气 —— 热了就打开小口放些热气,冷了就加炭火,这样能控制升降。”
李秀莲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气囊的结构:“俺让翠儿带三十个最巧的织女来,连夜缝合气囊,保证针脚密得不漏一丝风。藤条的话,俺让木工坊的人去山里砍最粗的青藤,编吊篮肯定结实。”
苏云溪这时也带着药箱进来,听到 “热气球” 的计划,立刻说:“高空风大天冷,吊篮里的人容易冻着、缺氧。俺准备些生姜红糖汤,装在铜壶里保温,还能驱寒;再做些厚羊毛毯,裹在身上保暖;另外,俺发现登高时人容易头晕,带些薄荷丸,不舒服了含一颗能缓解。”
“还有安全!” 姜炎补充道,“吊篮周围要装半人高的藤条护栏,防止人掉下去;炭火盆要用铜制的,外面套个铁网,避免火星溅到气囊上引发火灾;再拴上两根粗麻绳,一端固定在地面的木桩上,能控制热气球的飞行范围,防止被风吹走。”
第三十八章 绸囊藤篮 热气球初成
纺织作坊的灯火彻夜未熄。翠儿带着织女们围坐在巨大的木架旁,将一块块涂了桐油的杭绸按图纸拼接。她们用细麻线缝合,每一针都缝得又密又匀,缝好后还在针脚处涂了桐油,确保不漏气。李秀莲守在一旁,时不时检查针脚:“这里的针脚再密些,气囊升空后压力大,针脚松了容易裂开。”
木工坊里,工匠们正忙着加工藤条。青藤被泡软后,用特制的工具劈成均匀的细条,再按姜炎画的尺寸编织吊篮 —— 吊篮长一丈、宽五尺,护栏高三尺,底部铺了两层藤条,还垫了厚棉布,防止硌脚。
第二天午后,气囊终于缝合完成。二十个工匠一起动手,将巨大的气囊抬到城外的空地上,展开后像一朵巨大的白色云朵,在阳光下泛着桐油的光泽。姜炎让人将气囊底部与吊篮连接好,吊篮里放上铜制炭火盆、生姜红糖汤、羊毛毯和薄荷丸,一切准备就绪。
“俺来当第一个试飞的!” 姜炎撸起袖子,就要往吊篮里爬。李秀莲连忙拉住他,眼里满是担忧:“你要是出事了咋办?让斥候去不行吗?”
“俺是发明者,最清楚怎么操控,放心,俺有分寸。” 姜炎拍了拍她的手,转身对陈三说,“你在地面拉着麻绳,控制飞行范围,要是看到气囊不稳,就赶紧拉绳子把俺放下来。”
陈三用力点头,和十几个士兵一起拉住麻绳。姜炎钻进吊篮,点燃炭火盆里的木炭,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盆壁,热气一点点充满气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那个巨大的白色气囊 —— 渐渐地,气囊开始微微晃动,然后缓缓离开地面,升到了一丈高的空中!
“飞起来了!真飞起来了!” 士兵们欢呼起来,李秀莲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却仍紧盯着吊篮里的姜炎,手心全是汗。
姜炎在吊篮里调整炭火,气囊继续升高,直到三丈高才稳住。他低头往下看,地面的人和营帐都变小了,远处的河流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连几里地外的树林都看得清清楚楚。“能看清!什么都能看清!” 他朝着地面大喊,声音里满是兴奋。
试飞很成功,但也暴露出问题 —— 气囊顶部的小口调节不够灵活,想降低高度时,放热气太慢;炭火盆的热量不够稳定,气囊偶尔会上下晃动。姜炎落地后,立刻着手改进:让织女们在气囊小口处缝上一层可拉动的绸布,像拉窗帘一样调节开口大小;让铁匠在炭火盆下加了个通风口,通过调节通风口控制火势,热量更稳定。
三天后,改进后的热气球再次试飞,这次不仅能稳定升降,还能在麻绳的控制下,沿着地面缓慢移动。姜炎挑选了两个经验丰富的斥候 —— 擅长绘图的王小五和视力超群的刘大眼,让他们进行实战模拟侦查。两人钻进吊篮,升到五丈高,沿着预定路线飞行,落地后画出的地形图,连几里地外的小水塘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太好了!有了这热气球,济南城内的情况再也瞒不住了!” 姜炎拿着地形图,立刻让人将热气球和两名斥候送往东路军。
第三十九章 高空侦查 济南破城
济南城外,徐达看着送来的热气球,眼睛都亮了。王小五和刘大眼钻进吊篮,炭火盆点燃,气囊缓缓升空,很快就飞到了济南城上空。脱欢帖木儿在城楼上看到这个 “巨大的白色怪物”,吓得大喊:“妖物!快射箭!把它射下来!”
元军士兵纷纷拉弓射箭,可弓箭最多只能射到两丈高,根本够不到五丈高空的热气球。王小五趴在吊篮边缘,手里拿着炭笔和羊皮纸,快速绘制济南城内的布防图 —— 东城门内有三个暗堡,城西是粮库,城北驻扎着元军主力,城南有一条通往城外的秘密水道。刘大眼则用姜炎造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暗堡的射击口、粮库的守卫人数,一一报给王小五。
“徐将军!城内有三万守军,粮库在城西,守卫薄弱!东城门内的暗堡有十个射击口,瞄准的是护城河!” 半个时辰后,热气球缓缓落地,王小五捧着绘制好的布防图,快步跑到徐达面前。
徐达看着布防图,心里有了计策:“集中五门‘镇北炮’,先轰城西的粮库,断了元军的粮;再派一队士兵,从城南的秘密水道进城,里应外合!”
当天夜里,东路军的 “镇北炮” 突然开火,炮弹精准地落在济南城西的粮库。“轰隆” 一声巨响,粮库的屋顶被炸塌,火光冲天。元军士兵见状,纷纷跑去救火,城内顿时乱作一团。
城南的秘密水道口,一队炎盟士兵在斥候的带领下,悄悄潜入水道。水道狭窄,士兵们举着油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很快就抵达了城内的出口。守在出口的元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士兵们制服了。
“冲!” 士兵们打开城门,城外的炎盟大军立刻发起冲锋。徐达亲自率军从东城门进攻,“镇北炮” 轰开城墙的缺口,燧发枪兵对着暗堡的射击口一阵齐射,元军暗堡里的士兵纷纷被击毙。
脱欢帖木儿看着城内的混乱,知道大势已去,想要从北门逃跑,却被常遇春的骑兵拦住。常遇春手持长枪,大喝一声:“脱欢帖木儿!还不投降!”
脱欢帖木儿看着周围的炎盟士兵,又看了看远处仍在空中盘旋的热气球,长叹一声,扔了弯刀,跪地投降。
济南城被拿下的消息传到中路军,姜炎和李秀莲、苏云溪都松了口气。李秀莲笑着说:“这热气球真是立了大功!以后打仗,再也不用怕探不到敌军的虚实了。”
苏云溪也点头:“俺还在想,要是以后能让热气球不用麻绳拴着,能自由飞行就好了,这样能飞得更远,探更多的地方。”
姜炎眼睛一亮:“云溪姑娘说得对!以后咱们可以在吊篮里装个小蒸汽机,带动螺旋桨,就能控制飞行方向,不用再靠风了 —— 那就是‘飞艇’,比热气球更灵活!”
第四十章 飞艇构想 北伐加速
济南大捷后,北伐的进度大大加快。东路军乘胜追击,拿下德州、通州,直逼大都;西路军在常遇春的带领下,攻克太原、大同,扩廓帖木儿的骑兵被打得节节败退;中路军则一路北上,攻打开封、安阳,沿途的元军据点纷纷投降。
姜炎在安阳的营帐里,正和陈三研究飞艇的图纸。“热气球靠风飞行,太被动,飞艇要装蒸汽机和螺旋桨。” 姜炎指着图纸上的吊篮,“蒸汽机要小,重量不能超过一百斤,用内燃机更好 —— 你之前改进的内燃机,能不能再缩小些?”
陈三拿着图纸,皱着眉思考:“缩小内燃机没问题,但蒸汽机带动螺旋桨需要齿轮传动,齿轮得用特种钢做,不然容易磨损。俺还得在吊篮两侧装两个螺旋桨,一个控制前进后退,一个控制左右转向。”
李秀莲这时送来新的丝绸样品:“盟主,俺让纺织作坊织了更轻的丝绸,比之前的杭绸轻三成,还更韧,做飞艇的气囊更合适。俺还在丝绸里加了一层细铁丝,防止气囊被鸟啄破。”
姜炎拿起丝绸样品,对着光看了看,透光性好,还能看到里面细密的铁丝:“秀莲姐,这丝绸太适合做飞艇气囊了!等内燃机和螺旋桨做好,咱们就能造第一艘飞艇,到时候不仅能侦查,还能载着士兵,从空中突袭敌军!”
苏云溪则在医疗点里,忙着培训 “空中卫生员”:“以后飞艇上可能会有士兵受伤,卫生员要学会在高空包扎、止血,还要知道怎么应对高空头晕、缺氧的情况。” 她拿出一个铜制的小壶,“这是俺改进的‘暖水壶’,里面装着热水,既能保暖,又能应急喝,每个飞艇上都要带两个。”
朱元璋也带着后勤队伍赶了上来,送来充足的粮食和物资:“盟主,大都城里的元顺帝已经慌了,听说要迁都草原。咱们只要拿下大都,元朝就彻底完了!”
姜炎看着桌上的全国地图,东路军、西路军、中路军已形成合围之势,大都已成孤城。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传令下去,三路大军加快速度,会师大都!拿下大都后,咱们就正式建立炎朝,让天下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这天傍晚,姜炎、李秀莲、苏云溪一起站在安阳的城楼上,看着远处正在训练的热气球部队。夕阳将天空染成金色,热气球的白色气囊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像一朵朵漂浮在空中的云。
“等建立了炎朝,咱们要造更多的热气球和飞艇,不仅用来打仗,还能用来运送物资、传递消息。” 李秀莲靠在姜炎身边,轻声说,“俺还要在全国各地建纺织作坊,让每个百姓都能穿上暖和的衣服。”
苏云溪也笑着说:“俺要在每个州府都建医馆和学校,让百姓们能看病、能读书,再也不用受元朝的压迫。”
姜炎握住两人的手,看着远方正在逼近的大都方向:“会的。咱们不仅要建立炎朝,还要让炎朝变得强大 —— 造火车、造铁甲船、造飞艇、造更多的机器,让这个国家不再落后,让百姓们过上比任何时候都好的日子!”
城楼下,北伐大军的号角声响起,激昂的号角声传遍了安阳城,也传遍了北方的大地。姜炎知道,攻克大都、建立炎朝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而热气球的研发,只是炎朝技术革新的一个开始 —— 未来,还有更多的发明、更多的可能,等着他们去探索,去实现。
夜风拂过城楼,带着北方的寒意,却吹不散三人眼中的希望与憧憬。他们的脚步,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时代迈进;他们的梦想,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