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父亲生了病,儿子一筹莫展,老鼠说:赶紧把鼠洞挖开
在明朝时代,开封府陈留县东大街上的商铺云集,熙熙攘攘,生意兴隆。
其中,一家店铺引人注目,门口高悬一块醒目的招牌:竟然是一条木制的鱼。
莫非这家店主营销售鱼类产品?
错了!
那鱼形木牌被称为“鱼符”,而这家店的主营业务并非鱼类,而是一家医馆。
你可能会疑惑,为何医馆门口要悬挂一条鱼呢?
这并非仅仅因为鱼在我国民间被视为吉祥之物,更因为鱼日夜不眠,时刻保持睁开的眼睛。因此,悬挂鱼符的寓意在于表达这家医馆随时为患者提供日夜不停的服务。
医馆内,一排宽敞的柜台将整个大厅分隔成两个区域。外侧是郎中的诊台,柜台背后整齐地摆放着一个百眼柜,内有各类中药。
眼下,一位大约五十岁的男子端坐在诊台前,为前来就诊的病人把脉。而在他身旁,则是一位看似有些慵懒的年轻男子。
年事已高的那位,正是这家医馆的老板——赵炳仁。而年轻男子则是老板的儿子,名叫赵家春。
赵炳仁一面为病人诊治,一面向赵家春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尽管父亲解说得言之有物,但赵家春却显得漠不关心。
赵炳仁是当地著名的老中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逐渐难以承受,因此渴望将自己的医术传承给儿子赵家春。每当他给病人看病时,赵炳仁总是耐心地叫儿子过来,试图向他传授医学知识。然而,赵家春总是显得懒散无趣。
难道赵家春对医治病人不感兴趣吗?其实不是!
赵家春懂事后,赵炳仁就把他引入医馆。当时,赵家春虽然年轻,但对中医有浓厚兴趣。在空闲时,他常常将自己关在医馆后面的屋子里,研究各种药材。
既然赵家春并非厌恶中医,为何他拒绝接受父亲的教诲呢?
并非赵家春讨厌中医,也不是讨厌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
所有的谜底,在赵炳仁重病之后,终于揭晓了!
(一)父亲患病那年夏天,一向健康的赵炳仁突然生病了。作为家中的支柱,赵炳仁一病,整个赵家顿时一片混乱。
赵家春在父亲身边学医多年,虽未达到父亲的水平,但对一般病症已经游刃有余。
赵炳仁的病并不重,只是一些头疼和发热,赵家春很快为他配制了一副药方。
由于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赵家春开完药方后,将它交给了医馆的助手赵三,然后忙碌地继续工作。
赵三在医馆工作已经几年,每当赵炳仁开药方时,他都会将方子交给赵三,由他根据方子调制药材。
这一次也一样,但赵家春并不知情,一场令他终身懊悔的悲剧即将上演。
赵三接过药方后,并未立即取药,而是将药方拿出来,偷偷地瞥了一眼医馆,确认无人注意后,才拿着药方离开前厅,走向自己的房间。
赵三打开房门,将药方放在桌上,然后从抽屉里取出一支笔,在药方上轻轻地作了一笔。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举动,赵炳仁险些丧命!
等墨汁干后,赵三毫不在意地拿着药方回到前厅,开始在百眼柜中照方抓药。
药材处理完毕后,赵三对赵家春说:“少东家,药准备好了,你看找谁来熬制?”
赵家春看了赵三一眼,叹了口气:“父亲生病,这药我来熬,等我处理完这位病人就过去。”
赵家春辛勤劳作了一段时间,擦去额头的汗水后,未来得及稍事休息,匆匆忙忙为父亲调药去了。
完成药物服用后,赵家春才得以躺下稍事休憩片刻。
原以为只需父亲喝下这副药就可治愈病痛,却未曾预料到,他亲手制作的药方竟导致父亲险些失去生命。
(二)致命的医方次日清晨,赵家春如往常一样来到医馆。这时医馆外已聚集了人山人海,推开门,赵家春即投入繁忙的工作。
说来也怪,今天赵三没有出现,店里的伙计表示昨晚已不见他踪影,无人知晓他何处去了。
担忧着父亲的病情,再加上前来就医的人络绎不绝,赵家春并未把赵三的事放在心头。
正当他忙碌间,一直侍奉在父亲身旁的仆人赵福气喘吁吁地匆匆进来,紧急道:“公子,您赶紧回去看看吧,老爷的病情不对劲了!”
什么?刚出门时他还安然无恙,怎么这么快就恶化了?
赵家春来不及多想,急速赶回家中。
回到家里,他发现父亲已近垂危,匆忙走到床前询问:“父亲,您怎么了?快醒醒!”
赵炳仁仍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令赵家春几乎急得要哭出声。他迅速问赵福:“昨天我调的药都喝了吗?”
赵福急忙点头。
明明已经服用了药物,为何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得更加严重?
他迅速伸手检查父亲的脉搏,再撬开嘴唇检视舌苔,倾听脉象和肺音,眉头逐渐紧锁。
这时,赵福建议:“怎么样,少爷?要不请刘郎中过来看看。”
刘郎中是父亲的老友,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中医。面对父亲服用了他亲自开具的药方,但病情毫无好转,赵家春感到焦虑,于是对赵福说:“好,你快去请他吧。”
刘郎中很快赶到,详细检查了赵炳仁的病情后,他也皱起了眉头:“贤侄,昨天是谁给你父亲开的药?”
赵家春连忙回答:“是我亲自开的,昨天我为他把脉,发现病情并不严重,所以开了一副药方。”
刘郎中继续问:“药方还在吗?”
赵家春说:“在,昨天是赵三提取的药材,抓好药之后就把药方放在了医馆里。”
刘郎中说:“把昨天的药方拿过来给我看看。”
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病症,我的药方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虽然赵家春心中充满了疑虑,但还是让赵福去医馆取回了药方。
刘郎中接过药方仔细检查,片刻后,他的脸色突然变了。
赵家春见状急忙问:“刘老伯,怎么了?难道药方出了问题?”
刘郎中点点头,对于药方出问题的说法,赵家春感到难以置信:“怎么可能?我跟着父亲这么多年,这点小病症我应该能处理得了。”
刘郎中没有开口,而是将药方递给了赵家春。赵家春接过药方看了一番,却发现其中毫无问题:“这药方没错啊?”
刘郎中指向药方,赵家春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震惊地发现:“不可能,昨天我写的明明是一钱,怎么变成两钱了?”
原来,赵家春昨天开的药方中,一味药的用量是一钱。但眼前的药方确实是昨天他开的那份,只是那味药的用量已经从一钱变成了两钱。
在古代,为了方便书写,医生在写计量单位时通常不直接写一钱两钱,而是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代替。
从图上可以看出,一钱和两钱的书写非常相似,只是两钱的符号多了一横。
昨天,赵家春将药方交给了赵三,然后赵三带着药方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用毛笔做了一些修改,将原本的一钱改成了两钱。这一变动导致药方的成分发生了改变,原本可能救命的药物变成了有毒药物。
赵家春看着这个额外的修改,立刻意识到药方一定被人动过手脚,急忙让赵福去找赵三。赵福走后,赵家春向刘郎中询问:“老伯,您医术高明,您认为我父亲的病该如何治疗?”
刘郎中叹了口气:“唉,这种情况老夫也是第一次遇到,只能尽力而为,但希望实在是微乎其微……”
尽管希望渺茫,刘郎中还是给出了一份新的药方。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赵炳仁就这样躺在床上,可以进食、入睡,但却无法动弹也不说话。
(三)不孝之子短短几天内,陈留县上下传遍了消息:赵家春亲手配制的药物让他的父亲成了躺在床上的瘫痪者。赵家的医馆一夜之间门可罗雀,没过多久,赵家医馆就彻底关闭了。
很快,有了新的流言,声称赵家春与父亲赵炳仁素来不和,而赵家春早就怀有取代父亲成为家族主事者的念头。趁着父亲患病,赵家春在药方中动了手脚,将父亲硬生生治成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
医术差劣再加上不孝行为,赵家春的声誉彻底崩溃!
赵家春与父亲不和的传言是否属实?
确实如此!
赵家这户人家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对于他们的来历,当地人知之甚少。
赵家春曾多次询问父亲的过去,但每次涉及到父亲的旧事,父亲总是断然阻止。
当年,赵炳仁携带一个约三岁的孩子来到此地,因为他擅长医术,逐渐在这里安了根。两年后,赵炳仁与当地姓张的女子结婚,一年后,张氏生下赵家春,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
赵家春在婴儿时失去了母亲,这些年来,赵炳仁不仅当了父亲,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抚养赵家春长大。按理说,这对父子的感情应该更为深厚,然而为何却不和呢?
前文提及,赵炳仁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此地,而在赵家春出生时,这个孩子已经六岁了。
虽然他们不是同母兄弟,但他们有着同一个父亲,按理说应该平等看待。但赵炳仁却对这个孩子格外照顾,极少责备,家里的好吃的总是优先给予那个孩子。
赵家春小时候并未察觉,但随着年龄增长,外界逐渐看出赵炳仁对待两个孩子的差异,尤其是赵家春自己。逐渐地,赵家春对父亲心生怨恨,每次抱怨,父亲总是严厉斥责。随着时间推移,赵家春逐渐习惯,但内心对父亲已经产生了负面看法。
十岁时,哥哥离开,数年后再无音信。哥哥离去后,赵炳仁对赵家春的态度虽然好了许多,但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已经让赵家春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从此无论父亲如何对待他,他都无法释怀。
(四)老友鼠辈赵炳仁病倒后,赵家春便与父亲同住医馆。
医馆前是看病的地方,后面则是药材的库房和几间住人的房子。尽管医馆已经关门,库房里的药材却依旧摆放整齐。
小时候,赵家春常常躲在这间库房里,每当父亲责备他时,他就会一个人偷偷溜进这里,默默地宣泄着心中的委屈。
这一天,再次踏入库房,赵家春看到堆积如山的草药却无法治愈父亲的病痛,心情沉重。这些日子里,他不仅要担忧父亲的健康,还得忍受着他人的嘲笑和指责,使得他的心灵几近崩溃。陷入沉思后,赵家春突然发出一声哭泣。
随着哭泣的时光流逝,赵家春的情绪逐渐平复。就在此时,他耳边传来一阵“吱吱”的叫声。
他记得库房的东北角曾是一只老鼠的巢穴,十多年前,他在这里玩耍时,就已经有只老鼠了。当时,赵家春对老鼠毫不畏惧,反而觉得它们十分可爱,常常给它们带些吃的。
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他就会来这里,向老鼠倾诉内心的委屈。他清楚地记得那只老鼠,它十分可爱,似乎能理解赵家春的话语。高兴时,老鼠会在地上蹦跶;而当赵家春述说心伤时,老鼠则显得无精打采,仿佛懂得他的心情。
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来库房的次数越来越少。然而,每次他来,都会在老鼠洞口留下一些食物。第一只老鼠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但它的后代却继续成为赵家春的朋友。
听到老鼠的叫声,赵家春急忙走向老鼠洞口,这是他很久没来库房了。
没过多久,一只老鼠慢慢钻了出来。见到赵家春,老鼠并不惊慌,反而围着他转了一圈,仿佛与久别重逢的老友私语。
赵家春感慨地望着老鼠说:“兄弟,久违了,你还好吗?”
老鼠停止了活动,安静地趴在赵家春身旁,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凝视着他,好一阵子后,老鼠点了点头。
见老鼠回应,赵家春又问:“我们算不算朋友?”老鼠再次点头。
赵家春继续问:“你相信我吗?”老鼠仍旧点头。
最后,赵家春问:“你觉得我会伤害我的父亲吗?”老鼠摇了摇头,仿佛在表达对赵家春的信任。
赵家春欣慰地说:“你一直知足常乐,我却不一样了。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我们之间算是真正的朋友吗?”
老鼠再次点头,赵家春心中一片喜悦。他接着问:“那么,你相信我能治好父亲的病吗?”老鼠停顿片刻后,又点了点头。
赵家春高兴地追问:“那我应该怎样才能治愈父亲的病呢?”老鼠摇了摇头,让赵家春有些失望。
赵家春又问:“你知道为什么赵三改变了我的药方吗?”老鼠没有回答,而是径直跑出了库房。赵家春有些意外:为什么老鼠要跑出去呢?是在给我暗示吗?
想到这里,赵家春紧随其后,跟着老鼠走出库房,穿过街道,来到赵家医馆对面的一栋房子前停了下来。
五)原来是他
老鼠停下后,赵家春有些疑惑:这不是李文远家的医馆吗?他与父亲的病有关吗?
李文远年过三十,也开设了一间医馆,承袭父业。李文远的父亲在医术上不如赵炳仁,因此他常常向赵炳仁请教医术问题。
李文远懂事而谦虚,每次拜访都带上些小礼物,显得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赵炳仁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医术经验。
赵炳仁对李文远十分厚待,为什么他会加害父亲呢?是不是老鼠搞错了?
就在李文远思考之时,一阵脚步声从医馆传来,他连忙躲进一条巷子里,蹲在地上观察着李家医馆的门口。
不久后,医馆门口走出两个人。
这是最后一次了,赵三。不要贪得无厌!”一名男子警告道,正是李文远。
赵三嘲笑着回应:“李老板,怎么了?想要卸磨杀驴吗?为了帮你做这件事,我差点丢了工作。你要是还这么小气,我可就把你干的那些不光彩的勾当都揭露出来。”
李文远显然被赵三吓到了,赶紧说:“别废话了,赶紧拿钱离开!”
赵三冷笑一声,身形一晃,然后就在夜色中消失了。
赵家春一听,顿时生气不已,站起身来要去追赵三。然而,那只老鼠却突然咬住了赵家春的裤腿,“吱吱”作响。
看到老鼠的动作,赵家春心生疑惑:老鼠是不是阻止我去追赵三?
老鼠似乎不想让赵家春去追赵三。既然赵三能做出那样的事情,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人。如果赵家春现在去质问,赵三完全可以否认。如果惹怒了赵三,他可能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情。这么一想,赵家春就没有去追赵三,而是跟随着老鼠回到了库房。
回到药材库,赵家春心头充满疑惑:李文远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事确实是李文远搞的。赵家医馆比李家的开得更早,因为这条街上住着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初赵炳仁选择在这里开医馆就是看中了这点。
赵家医馆开业没多久,李文远的父亲也在同条街上开了一家医馆。但由于医术不咋样,药材也不好,所以很少有人光顾。于是,李文远动起歪心思,先是给了赵三一大笔钱,让他在药方上动手脚,然后借着赵炳仁父子不和的事情,又给赵家春扣上了不孝的罪名。
“你连自己父亲的病都治不好,又怎么给外人看好病?”借着这事,李文远四处散播谣言。没多久,赵家医馆就关门了。赵家医馆一关门,街上的病人都去了李家医馆。
(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回到库房,赵家春原本想从老鼠那里套出点什么,可老鼠却不理他,一溜烟就钻进了洞里再也没出来。赵家春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
看着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赵家春的心里难过无比:以前父亲身体好的时候,什么事都不用他操心。虽然父子之间有些隔阂,但只要父亲在,就是一片天,为他挡风遮雨。
父亲病倒了,他的天也塌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地活下去,都是因为父亲。
看看父亲逐渐清瘦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更剧烈的咳嗽,不停喝着汤药的痛苦神情,无尽的酸楚和伤感萦绕心头,赵家春的眼眶顿时泛了红。
就在赵家春默默落泪的时候,老鼠又从洞里冒了出来,径直走向李文远的医馆。医馆的诊台上放着一张李文远给知县开的药方,新上任的知县因为水土不服一直闹着肚子。
在李文远几次治疗知县的病后,知县的病情有了显著改善。傍晚时分,李文远再次去县衙查看知县大人的病情,回来后他着手开出了新的药方。
尽管药方已准备就绪,李文远原本计划立即将药送到知县手中。然而,不巧的是,赵三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因此,李文远决定推迟送药的时间,打算第二天一早再次抓药并将药送至县衙。
在药方旁边摆放着一盘糕点,每当开药方时,李文远都会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着一块糕点的美味。
或许是闻到了糕点的香味,一只老鼠悄悄地进入了李文远的医馆。在屋子里四处转悠后,老鼠爬到了诊台上,开始享受那盘糕点。由于糕点的香味太诱人,老鼠吃得津津有味,甚至连尾巴都不自觉地动了动。
在尾巴摆动的过程中,不小心沾到了砚台里的墨汁。由于墨汁尚未完全干透,老鼠的尾巴在砚台上留下了一些墨迹。
第二天,李文远吩咐伙计按照药方抓药,亲自将药品送到了县衙。知县服用了这副药后,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借此机会,李文远和知县建立了关系。由于没有了赵家医馆这个竞争对手,加上知县的支持,李文远成为了陈留县医学界的权威。
然而,一场意外改变了一切。突然间,县衙的衙役闯入了李文远的医馆,将他套上了锁链。原来,知县大人服用的药方中,一味药材的剂量从一钱变成了两钱。李文远被指控图谋不轨,最终被判了罪,李家医馆也彻底关门。
原来,药方的改动并非李文远所为,而是赵三故意改动的。而老鼠在吃糕点时无意中用尾巴碰到了药方,导致了剂量的错误。李文远无辜受罚,一切都是因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几天后,赵家春得知赵三被贼人抢劫并推下悬崖身亡的消息。尽管他对此并不感到高兴,但更让他担忧的是父亲的病情。然而,尽管赵家春竭尽全力,父亲的病情并未好转。
这一夜,赵家春仍然守在父亲的床前,握着他的手入睡。
刚入睡没多久,一阵刺耳的“吱吱”声再次将赵家春惊醒。他迅速睁开眼睛,透过微弱的月光,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
老鼠朋友再次从洞中出现,口中叼着一个枯枝状的物体。老鼠跃到父亲身上,将枯枝状物塞进父亲的嘴里。随后,老鼠又跳下床,再次叼着东西重复了这个动作。
赵家春对老鼠奇异的行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在给父亲治病吗?怀着疑惑,他拿起老鼠嘴中的物体仔细一看,竟然是药材!
老鼠完成一切后,它又钻回洞中,再也没有出现。
第二天,赵家春正靠在床边沉睡,突然感觉到有人推了他一下。他猛地惊醒,发现赵炳仁坐在床边看着他笑。
“爹!您醒啦!”赵家春激动地扑上前去,紧紧抱住父亲。
然而,赵炳仁躲到一旁,直勾勾地盯着他问道:”你是谁?”
赵家春兴奋地说:”我是你的儿子!”
赵炳仁依旧面无表情地说:”我不知道你是谁!”然后开始不停地胡言乱语:”老鼠洞里有宝贝!老鼠洞里有宝贝!”
赵家春恍然大悟:昨晚,老鼠朋友给父亲喂药,今天早上,父亲能动了,甚至能说话了。尽管病情未痊愈,他有了知觉,但却遗忘了过去的一切。要完全康复,还需治疗!
老鼠给父亲喂的药竟然真的有效!想到这里,赵家春迅速将老鼠昨晚喂给父亲的药材都收集起来。
希望能凑齐药材,他走访了库房,却一无所获。即便去其他医馆寻找,依然一筹莫展。
失望之下,赵家春疲惫地回到医馆,发现赵炳仁仍坐在床上,口中仍不停念叨:”老鼠洞里有宝贝!”
赵家春绝望中听到这句话后,匆忙来到库房,将老鼠洞挖开,里面不仅有所需的药材,还有大量的粮食。
赵家春喜出望外,迅速收集药材,很快熬制成药汤,喂给了父亲。
然而,七八天后,所有的药都用完了,但父亲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这个情境下,赵家春心头如刀绞。父亲的疯疯癫癫,是否注定将成为他一生的困扰?赵家春眼巴巴地望着父亲,心中满是无奈。
就在这时,老鼠朋友再度现身。赵家春抓住机会打破沉默:“朋友啊,你可得帮帮忙,父亲的病到底该怎么治好呢?告诉我吧。”
老鼠似乎对他置若罔闻,依旧专心啃食从鼠洞里挖出的各种东西,时而吃这个,时而吃那个。
片刻后,赵家春豁然开朗。他忆起小时候家境贫寒,饥荒年间,父亲常常从老鼠洞里挖出一些存粮,为他们熬成一碗粥。
那阵阵香气,至今令赵家春难以忘怀。
于是,他迅速站起身,将地上的食材收拾整齐,放入锅中煮沸。不多时,一碗热腾腾的粥端了出来。
粥熬好了,赵家春将一碗递给父亲,然而赵炳仁并未伸手接过,反而将碗摔在地上。
莫非自己做的粥难吃?
赵家春却没有责怪父亲,径直走进厨房。
一次次端着碗出来,一次次被父亲打翻。
第五次,当赵家春端着一碗乌黑的粥出现时,赵炳仁已站在厨房门口。
此刻的赵炳仁与刚才的他截然不同,眼神不再空洞,取而代之的是父亲的慈爱。
这次,赵炳仁抢先拿起碗,一饮而尽。
“我儿子亲手做的,不论味道如何,对我而言,都是全天下最美味的。”
在月光下,父子俩又共坐门前,这画面显得格外温馨。
赵炳仁说:“孩子,多年来,你因为我对大哥的偏爱一直怀怨,今天我告诉你实情。”
原来,赵炳仁曾是一名军医。在一次行军中,一位士兵为了救他而牺牲。赵炳仁寻找到士兵家人,将孩子带大,出于对救命之恩的感激。一直将全部的爱给予了士兵的后代,直至他成年。
得知真相,赵家春深感自责。
天下父母对子女都有深深的爱,方式或许不同,但爱意是相通的。
这个夜晚,父子二人未曾入眠,而是在门前聊了一个晚上。
虽然天气渐凉,但他们却感受不到丝毫寒意,至少在这刻,月光如阳光一般温暖,更为清澈。
数日后,赵家医馆重新开业。
老鼠朋友依旧栖息在库房的老鼠洞中,隔几天,赵家春便会前去拜访,与它闲谈,共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