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发财娶娇妻,请老汉喝酒,老汉说快些挖了你家祖坟

民间故事:男子发财娶娇妻,请老汉喝酒,老汉说快些挖了你家祖坟

五岁的时候,王大志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家境贫困,没有足够的钱用来办理父亲的丧事。王大志的母亲李氏只好前去向王二叔叔借钱。她说:“兄弟啊,如今你哥哥离世了,家中空空如也,我想先向你借一些银钱,好能好好安葬你哥哥,以后我会还给你的。”

王二家占地一百多亩,街上还有十几间铺子,是这一带的大财主。按理说,自家的亲哥哥去世,拿出一些银子来安葬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王二生性吝啬,心眼又毒,就算是自己的嫂子来借都未必会答应。

他对李氏说:“你看我这么多口人,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每天的开销都很大,哪里有余钱呢?要是我有钱,不用嫂嫂亲自来找,我肯定会送到家里去。可惜如今实在是没有,真是对不起嫂嫂了。”

听到王二如此回答,李氏心知他是不愿意借钱给她。然而,钱是别人的,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她也无法多说什么,只好黯然离去。

回到家中,看到王大的尸体,李氏想起昔日夫妻的甜蜜,如今丈夫已故,作为妻子却无法为他安葬,心情更加沉重,不禁扑在丈夫的尸体上痛哭失声。

李氏的哭声引来了隔壁的刘媒婆。刘媒婆安慰道:“李娘子,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节哀顺变吧。”

李氏感慨地说:“想到我夫妻昔日的深情,如今丈夫去世,我却无法为他体面地安葬,实在是心有愧疚。”

刘媒婆见李氏容貌秀美,如今丈夫去世,又缺少埋葬费用,便提出:“老身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娘子得到足够的钱来安葬丈夫。只是不知娘子是否愿意尝试呢?”

李氏一听,连忙询问:“刘婆婆,您有何高招,尽管说来听听。”

刘媒婆便低声在李氏耳边嘀咕了一番。李氏听罢,再次哭得更加悲切,道:“我丈夫刚刚去世,我怎能做出那样的事情?俗语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好女不嫁二夫。’我这辈子只认王郎一个夫君,我是决不会改嫁的。”

在村里,有一位屠夫对李氏一直心生好感,早就让刘媒婆替他牵线搭桥。然而,由于李氏一直有丈夫,两人一直没有机会。突然有一天,李氏丈夫去世,刘媒婆趁机为她和那位屠夫说媒。然而,李氏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个提议,让刘媒婆感到有些生气。

刘媒婆生气地说:“看来我白费心思了,既然你不愿意改嫁,就让你丈夫的尸体留在家里吧!”说完,她气呼呼地离去。

李氏不愿改嫁,但为了安葬丈夫,只能卖掉家里的二亩土地。然而,卖地之后,她和儿子的生计将面临困境,让她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

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李氏决定卖地。她想,或许天无绝人之路,先卖地安葬丈夫,然后再寻找母子俩的生计出路。

于是,李氏找到了村中的族长,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好的买家,尽量多换取一些银子。鉴于李氏的困境,族长找来了几个富户,其中包括李氏的小叔王二,看谁愿意购买土地。

土地在村里代表着财富,因此许多人愿意用钱购买更多的土地。几个富户听说李氏要卖地,都纷纷表示愿意购买。

族长说:“李氏的丈夫去世,为了能够安葬他,她不得已卖地。这块土地卖了,她和儿子的生计将面临无法预料的困境。因此,你们几个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富户们纷纷出价,唯独王二保持沉默。最终,一位姓赵的富户出价最高,族长决定将土地卖给他。第二天,赵富户携带银子来找李氏,两人在族长的见证下完成了买卖手续。

李氏得到了银子,迅速为丈夫购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木,将他入殓。接着,她找来亲戚邻居,准备抬着棺材去安葬。然而,就在这时,一群人阻挡在李氏家门前。

这群人正是王大志的叔叔王二,他带着一群家丁,拒绝让丈夫出殡。亲戚邻居不明所以,纷纷上前询问原因。

王二说:“我这嫂嫂太没有人情味了,居然把地卖给了外姓的人,以后叫我如何在村子里站得住脚?大家给评评理,我嫂嫂是不是远近不分了?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村中众人都知道王二自私自利,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然而,由于土地已经卖给了赵员外,签订了合同,已经无法反悔。众人纷纷劝说王二,希望他能释放这位孤儿寡母。

然而,王二却固执己见地说:“这事不解决就别想埋人。”

亲戚邻居对王二的作风颇为不满,但又知他为人难以对付,只能设法劝说。无论众人怎么开导,王二都不愿放行李氏,于是亲戚邻居只好纷纷离去。

王二让家丁天天守在王大志家门口。因此,王大的尸体在家中停留了六七天,异味弥漫。李氏孤苦无助,只好求助赵员外,希望他能高抬贵手,返还土地,否则王二不肯放行。

但赵员外一向不喜欢王二,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土地,返还给王二等于是被打了脸。赵员外不同意退还土地,但他的妻子张氏心地善良,看到李氏母子的困境,劝说丈夫慷慨解囊,还地于李氏。

张氏说:“谁家没有难处?他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实在可怜。你就行行好,积点阴德吧。”

赵员外却坚持说:“要我返还土地,银子要如数奉还,还要支付一笔违约金。”

张氏说:“她家已经穷得卖地了,哪来的违约金?何况我们也不缺那点银子,买地的钱也不要了,就让她用吧!”

赵员外原本不愿退地,但听妻子说买地钱也不要了,心生疑虑。他说:“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何必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王二是她丈夫的亲弟弟,家中财富无数,竟然一分不给,何况还想趁火打劫,难道我们要充大尾巴狼?”

张氏说:“我们都四十岁了,没有儿女,这些钱有何用处?不如行善积德,说不定会有好报。”

赵员外听妻子如此说,心头一动,说:“那就照你说的办吧!”

于是,次日,赵员外废除了土地买卖合同,并告知李氏:“这些钱你就用吧!”

李氏用卖地所得购买了棺材,心中忧虑赵员外是否因此而生气,要求她即刻还钱。然而,赵员外出乎意料地表达出对她的理解与支持,让她深感动容。他说:“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将来你会得到好报的。等我有了钱,一定会还给你的。”

地皮回归后,她将其卖给了王二。李氏终于让已故的丈夫得以安息,本想着用王二的钱还清赵员外的债务。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王二只支付了赵员外应得款项的一半。于是,李氏带着这部分钱前往赵家,表示先还一半,余下的以后再行偿还。

张氏得知他们失去了土地,生活变得艰辛。他们建议李氏拿回这些钱用于生活。李氏是一个正直的人,坚持不接受,但张氏说可以先用,以后有了再还。李氏最终接受了这份帮助,对赵员外夫妇心怀感激之情。

失去土地后,李氏开始在山上寻找草药,晚上回家从事一些针线活计,为了赚取一些钱购买米面给儿子。她每餐只吃一些野菜糊糊,而儿子王大志见母亲吃得这么简单,将米面都留给自己。他说:“娘,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你不吃米面我也不吃。”

李氏了解到儿子的心意,她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泪,说:“孩子,你正在长身体,只吃野菜够吗?娘已经不再长个了,吃野菜就足够了。”

王大志坚定地说:“娘不吃米面我也不吃,以后就陪着你吃野菜。”李氏一想到已故的丈夫,又思及现在的艰难生活,不禁抱住王大志痛哭一场。

瞬间十年过去,王大志已经十四五岁。他每天上山砍柴,而李氏则在家从事针线活。王大志担心母亲过于劳累,说:“我已经长大,有力气了,以后我来养活你,娘就不要太辛苦了。”

李氏看着儿子渐渐长大,听到他的话,心中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她并不打算闲下来,说:“你放心吧,我能做的就要做些,累不倒我。要是歇着,怕是会生病的。”

六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清晨太阳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烘烤大地。人即便坐在家里也会汗流浃背。李氏为了防止儿子中暑,提议今天不要出去砍柴,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

王大志坚定地说:“我的身体很强壮,娘,您放心吧!”说罢,他提着砍刀和绳子便上山了。

一到山上,王大志就开始砍柴。一个时辰后,他已经砍了一大捆柴火,汗水如雨淋漓,衣服都湿透了。他背着柴火走向附近的河边,打算洗个澡然后进城卖柴。

临近河边时,他突然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光着身子,惊慌失措地跑向他,一边跑一边哭。王大志觉得奇怪,便叫住小男孩,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小男孩似乎被吓傻了,哭得一言不发。王大志猜测是不是孩子们洗澡时出了什么意外。他顾不得多想,放下柴火就朝河边冲去。

河边,他看见两套孩子的衣服,河面上露出一个孩子的头,正在挣扎。王大志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将那孩子拉了上来。

孩子被拖上岸,不停地咳嗽。王大志用力拍打着他的后背,孩子吐出几口水后哇哇大哭。

王大志让孩子穿上衣服,表示要送他回去。这时,那个光着身子的小男孩带着一男一女跑了过来,后面还有一大群人。

看清一男一女的面貌,原来是村里的赵员外和他的妻子张氏。张氏抱起孩子,哭着说:“我的小祖宗啊,你吓死姑姑了。要是你出了什么事,该怎么办啊?”

一位年轻女子也跑来抱住孩子,哭道:“弟弟,你怎么能去玩水呢?差点吓死我了。”

张氏感激地对王大志说:“太谢谢你了,大志,你救了我侄子,就是救了我一家人啊!”

原来,张氏夫妇多年未能生育,一个月前才迎来了一个儿子,今天是满月酒,亲戚朋友都走来共庆。这孩子是张氏的娘家侄子,名叫张家宝,今年八岁。母亲在难产时去世,家中除了父亲张员外还有十四岁的姐姐张翠兰。由于父亲经常外出,姐姐一直在照顾他。今天,姐姐带着他来参加满月酒。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宴席上,张家宝和另一个同龄的村里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位孩子经常在附近的河里游泳,今天天气炎热,他提议带着张家宝去河里洗个澡。张家宝从未体验过在河里洗澡,充满了好奇,便跟着到了河边。

两人脱下衣服跳进河里,那位孩子经常在河中游泳,可是当张家宝跳入河中后,身体开始下沉。他吓得大声尖叫,不停地挣扎。见状,那位孩子非常害怕,赶紧爬上岸,不顾穿衣就往村子方向跑去,在路上碰巧遇到了王大志。

幸好王大志及时赶到,否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赵员外夫妇对他感激不尽,王大志谦虚地说:“不必客气,这只是小事一桩,任何人都会救孩子的。”

赵员外夫妇也了解到王大志为人诚实善良,便没有再多言,带着孩子回家了。

晚上,王大志和母亲正在用餐,张氏前来拜访,手里拿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红鸡蛋。李氏见了张氏,连忙让座。

张氏将篮子放在桌上,感激地说:“今天多亏了大志,要不是他,我侄子差点出了大事,我可就难以交代给我哥哥了。”

李氏看着儿子,有些疑惑,于是张氏详细地描述了侄子落水被王大志救的经过。李氏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王大志赶紧说:“是啊,婶子不必客气。”

张氏却道:“我嫂子为了生这个侄子差点丧命,这孩子可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今天大志救了他,等于是救了老张家的一命,怎能不让人记在心上呢!”

张氏在家坐了一会儿就准备离开,李氏连忙端起篮子递给她:“大志他爹去世时,你们可是帮了我大忙,我至今都无以为报,你若这样,我怎么过意得去呢?”

张氏推辞着要李氏留下这些红鸡蛋,但李氏坚决不接受。张氏也明白这母子俩的坚持,只好将东西带回去了。

有一天,王大志前往城里卖柴火,却目睹一个男子对着一个老者拳打脚踢,嘴里还辱骂着:“你这个老不死的,居然敢吃霸王餐?”

老者辩解道:“我以后有钱了会还给你的!”

围观的人群见这男子对老者拳打脚踢,议论纷纷,却无人上前制止。王大志心善,迅速走上前说:“这位兄弟,有话好好说,怎么能对一个老人如此呢?”

男子嘲讽道:“你可怜他,你替他付了包子钱。”原来,这男子是路边包子铺的伙计。老者要了几个包子,吃完后却说没钱付,伙计生气了,指责他吃霸王餐,于是动手打他。

王大志进城卖柴火,身上也没有携带钱,于是说:“我的柴火还没卖出去,你先放过这位老兄,我卖了柴就给你钱。”

男子冷哼一声,说:“你卖了柴火跑了怎么办,就把这捆柴背到包子铺,就当抵包子的钱了。”

王大志听后,便跟着那人将柴火送到包子铺,再回到街上时,老者已经不知去向。

自从王大志救了张氏的侄子张家宝后,张氏一直感到过意不去,想要为王大志母子做点事。于是,她亲自去县城找哥哥张员外,详细讲述了当日的经过,同时表示李氏母子生活艰难,认为王大志是个老实忠厚的孩子,希望哥哥能让他到店里做学徒。

张员外听了妹妹的话,对王大志也是十分感激。正好店铺里需要一个老实可靠的助手,于是答应了让王大志前来做学徒。

张氏回到村里,立即去了王大志家,告诉他们母子关于哥哥店铺的消息,询问王大志是否愿意前去。

李氏早就希望儿子能够去城里找份工作,学些谋生技能,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到张氏的提议,李氏连忙表示感谢:“这真是太好了,实在是太感谢了。”次日,王大志告别母亲,踏上了前往县城的旅途。

张员外发现王大志工作踏实,聪明好学,遂开始传授他做生意的经验。几个月后,他决定让王大志成为店铺的掌柜。王大志深受张员外器重,为工作尽心尽力,绝不敢有丝毫马虎。

经过两年的努力,王大志已经对经商了如指掌。他不仅善于经营店铺,还经常外出采购。有了王大志这个得力助手,张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张员外看好形势,又购置了两间铺子,扩大了生意规模,赚得更多。

在这个繁荣的时期,张员外的女儿张翠兰已经十六岁了。她相貌出众,温柔娴淑,许多优秀的青年前来求婚,但张翠兰一个都没有动心。张员外作为父亲感到有些纳闷,于是请自己的妹妹张氏去了解女儿的心意。

实际上,张翠兰从第一次见到王大志就心动了。王大志后来成为店铺的员工,她见他老实守信,工作勤奋,更加倾心。然而,她不好意思明言,直到张氏询问她的意愿,她才坦言自己的心思。

张员外得知女儿钟情于王大志,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王大志是一个善良、实在、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对将女儿托付给他感到放心。于是,他主动找到王大志,将女儿的心意告诉了他。王大志听后,受宠若惊。

事实上,王大志也对翠兰心有所属,只是觉得自己家境贫寒,配不上她。如今张员外提出,他感到左右为难,担心委屈了翠兰。他犹豫地说:“感谢员外的美意,但我家实在贫寒,拿不出彩礼,也无法给小姐提供优越的生活,我怕委屈了她。”

张员外哈哈大笑,说:“侄儿多虑了,你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好好对待翠兰,以后会有美好的日子过。”

很快,张员外选定了良辰吉日。在结婚之前,他送去了衣物和银子给王大志,并嘱咐他在村里摆设宴席。婚礼当天,张员外亲自带着女儿乘坐八抬大轿来到王大志的家。王大志的家里贴满了红喜字,宾客满座,场面热闹非凡。众人议论纷纷,都说王大志真是好福气,居然娶了张员外家的千金小姐。亲戚们纷纷祝福李氏,称赞她苦尽甘来,未来将与儿子共享幸福。

自丈夫去世以来,李氏一直心情沉重,如今儿子成婚,她的心结终于舒展开来,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她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年轻了几岁。

她说:“今日儿子结婚,感谢大家的光临!请大家尽情享用美酒佳肴,不必客气。”

午间时分,宴席已备,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庭院。人们互相敬酒,聊天畅快,氛围融洽愉悦。然而,就在这欢庆的时刻,一个衣着破旧、颇具苦命气息的老者闯入庭院,谦卑地请求:“老汉路过此地,想讨点饭吃。”

一位人士随手递出一个馒头,淡淡说:“拿着这个馒头离开吧!”

老者却没有接过馒头,却说:“今日家中大喜,老朽是来道贺的,主人在哪里?”

众人齐齐望向老者,有些觉得他有些刁难,有人甚至站起欲将其赶离。然而老者却径直拉过一把椅子坐在院子中央。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老者冷静地坐下,仿佛这庭院就是他的家一般。众人不解,有些人起身欲驱赶,但老者却斩钉截铁地宣言:“今日大喜,一个馒头就想打发我离开?”

这时,大家纷纷看向屋内的王大志,顿时觉得老者或许并非无理取闹。王大志走出来,一眼看到老者,略微愣住,难道不是两年前那位老者吗?

老者看见王大志也愣了一下,语气平和地说:“今日大喜之际,岂可负了客人,主人在何方?”

王大志连忙走到老者身前,抱拳道:“今日大喜,贵客临门,老兄请入屋内。”

老者毫不客气地进入屋内,王大志立即命厨子重新备办了一桌美食,还亲自奉上美酒,特意招待这位老者。

老者见到满桌佳肴,顿时精神焕发,众人议论纷纷,觉得老者明明是来要饭的,王大志却对待得如此周到,实在令人称奇。

老者吃喝得心满意足后,并未表示离去的意愿,反而悠闲地坐在那里剔牙。众人纷纷围观,有人感慨地说:“这老者真是有趣,明明是来要饭的,居然对馒头挑三拣四,要是别人,早就被赶走了。”

更有人附和道:“是啊,世间少见的怪事,吃饱了不走,岂不是还想在这里晚餐?”

王大志见众人围在门口议论纷纷,不禁走过去说:“各位请随意用餐,不必客气。”于是众人纷纷散开。

王大志走到老者身旁,恭敬地询问:“老兄用餐是否满意?”

老者并未回答,却神秘地说:“赶紧去挖你家祖坟!”

王大志一听大感意外,以为老者或许是误入歧途,笑道:“老兄莫非是说笑吧。”

然而老者的表情却显得严肃,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样子。他沉声说:“老朽岂有无谓之心,你若不信,必有大祸将临。再问你一句,你父亲是否在三十岁之前过世?”

王大志听到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心头一沉。他曾听母亲提起过,父亲二十九岁时离世。迅速反问:“老伯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这位老者曾是一名风水先生,但由于对名利的淡漠和不愿受拘束,他选择四处游走,以乞讨为生计。今天他路过一片墓地,敏锐地察觉到一个坟头与众不同,于是向旁边的农夫打听这坟地的归属。

那位农夫告诉他这是村里的王家墓地,还透露说今天王家正举办婚礼,而坟主的孙子娶了城里大户的女儿。

老者心地善良,便决定前去寻找王家,看看这位坟主的后代是否也如其祖先一般仁爱。他想如果王家人善良,他就会诚实地告诉他实情,反之则罢了。

于是,老乞丐询问村民得知办婚礼的是王家,前去一探究竟。

王大志不解地询问老者为何要知道,老者却神秘兮兮地说:“先不要问,赶紧去挖你爷爷的坟。”

这令王大志更加疑惑,他追问原因。老者告诉他:“有人在你爷爷的坟里插了桃木棍,正好是大门的人丁位,你父亲的死与那桃木棍有关。如果不及时挖出来,下一个受害的就是你。”

王大志闻言不寒而栗,心头涌上一阵冷汗。难道有人故意陷害他们家?老者又补充说:“你得找出当年为你爷爷看风水的先生,他肯定了解内情。”说罢,老者离开。

送走老者后,王大志心头翻涌着疑惑,亲自去找母亲,将老乞丐的话述说一遍。李氏听后觉得匪夷所思,疑虑重重地说:“当年为你爷爷看风水的刘先生就住在邻村,我们家与他并无仇怨,他为何要害我们呢?”

王大志追问:“那时是谁请他来的?”

李氏沉思片刻后答道:“那时是你叔叔王二去请的他。”

得知是叔叔去请的风水先生,王大志心生疑窦。李氏又警告说:“挖祖坟可是大逆不道之事,这事必须与你叔叔商议才行。”

王大志心存疑虑,认为此事与他的叔叔有关,因此他断然表示:“这事不能告诉我叔叔,明天晚上我会亲自去挖。”

李氏忧心忡忡地说:“这可不行,如果让你叔叔知道了,他一定会不答应的。”

王大志安慰道:“妈妈,放心吧,没事的。”李氏思虑着,知道这关系到儿子的生死,只好说:“好吧,你可一定要小心啊!”

次日凌晨,王大志挑着一把铁镈前往坟地。他找到爷爷的坟墓开始挖掘,经过两个时辰的辛勤努力,他终于露出了棺椁。在棺椁的头部,果然发现一个木棍插在土里。王大志取出木棍,然后将坟土重新填平。此时已经是天将破晓。

王大志没有回家,直接带着那根桃木棍走向县衙,声称有人使用邪术害了他父亲的性命,下一个死去的将会是他。知县听闻此事也感到震惊,因为民间确实存在邪术害人的现象,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县令追问当年的风水先生是谁,王大志回答是他邻村的刘先生。于是,县衙的人前去将刘先生带到县衙。

县令质问刘先生是否在王家的老坟里放了桃木棍。刚开始刘先生并未承认,知县便宣布拉出去打二十大板。刘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对于棍棒无法抵御,一听到要受罚,他便全盘托出。

原来,当年王老汉过世后,王二找到了刘先生,并私下给了他十两银子,要求他施展一种阴招,既能阻碍他哥哥家的人丁和财运,又能帮助他的人丁兴旺、财运亨通。

由于刘先生贪图财利,他便提出将桃木棍插在棺椁的大头,这样王大家的男丁都无法活过三十岁,而王二家则会迎来人丁兴旺、财运滚滚。

果然,王大没有活过三十岁就辞世,而王二家人丁兴旺。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竟然成为了十里八村数一数二的富贵之家。

知县听完刘先生的陈述后,立刻命令将王二抓到县衙。然而,王二像茅岗里的顽石一样,既臭又硬,坚称是刘先生诬陷他。鉴于王二不肯招供,知县下令将他拉出去重打五十大板,将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最终,王二无法忍受酷刑,全盘承认了罪行。

王二心机深沉,为人狠毒。因为他忌妒哥哥家过得比他好,便与风水先生合谋使用邪术,致使王大丧生,而下一个目标则是王大志。王二满心期待看好戏,却未曾料到一个老汉看破了他的阴谋。

真相曝光后,知县果断将王二和风水先生关入死牢,等待秋后行刑,并将王二家的大部分财产归还给了王大志。

王大志将获得的土地悉数分给了村里的贫苦家庭,将所得的财富储备起来,用于资助穷人。他亲自经营分得的店铺,为他人谋福利。

王大志和张翠兰夫妇孝顺李氏和张员外,全力照顾他们的晚年。夫妻俩一生行善积德,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从政从商,子孙繁荣昌盛,而王二的后代却逐渐式微。

故事强调远离迷信,主旨在于弘扬民间文化,惩恶扬善。

观众朋友们,请注意:王大志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他救助溺水儿童,帮助乞讨者,并最终获得美满婚姻,揭露叔叔的阴谋,幸福生活。

赵员外夫妇同样善良,将土地归还李氏,并提供购地款项。王大才得以安葬,夫妇二人虽未生育,最终迎来一个健康的儿子。

相较之下,王二自私自利,心机深重,为了低价购得嫂家土地,甚至阻止哥哥的丧礼,与风水先生共谋,用邪术陷害哥哥一家。阴谋败露后,王二被判死刑,家产大半归王大志所有。他的后代一蹶不振,这正是他罪有应得的报应。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做善良之人,远离私心杂念,不要行险取巧,否则最终将祸患归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