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一定不要踮起脚尖帮你的儿女

 

人老了,一定不要踮起脚尖帮你的儿女

《后汉书》有言:“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对于儿女的爱,是无私的。

很多老人,真的愿意把自己买棺材板的钱,都给儿女投资,盼望着儿女能够兴业。

结果呢?往往是老人一厢情愿,儿女要么嫌弃钱太少,要么理所当然地占有钱,也没有考虑归还的问题。

看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踮起脚尖帮别人,重心不稳,撑不了多久。”

诚然,当我们很老的时候,应该稳住自己的重心,而不是拼命托举儿女的人生。

把自己管好了,不让儿女操心,就是最大的帮助。此外,帮助儿女,一定要适可而止。

01

踮起脚尖帮儿女,是老年人的灾难。

在《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一个叫高广的小官,浙江湖州府人,他有三个女儿,都已经成家了。

高广六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千两银子,告老还乡。

他想,平时多帮助三个女儿,等自己老了,也会得到他们的孝顺,日子不会太难。

三个女儿呢?知道父亲有银子,就隔三差五去父亲家,要么哭诉自己的苦,要么讨好父亲。

有女儿提出:“老屋已经很破旧了,修复的话,开销不少,还不如搬到我家去住。”

看着三个女儿的难处和孝心,高广把银子分成三份,各得一份。

过了一阵子,有女儿忽然发难:“我家住满 了,怎不到别家去?”

高广顿悟,自己已经是身无分文的老人了,终于被嫌弃了。之前所有的帮助,已经被淡忘了。

无奈之下,高广住回了老屋,忍受着四面来的风,还有屋顶漏下的雨。

幸运的是,高广的一个学生,到本地做官,请他去做文书工作,解决了养老的资金问题。

诗曰:“广文也有遇时人,自是人情有假真。不遇门生能报德,何缘爱女复思亲?”

人老了,钱是最大的底气。

若是老人把钱都给了子女,可以看到三种不好的情况:一是得到实惠的儿女,不会还钱,还认为是应该得的;二是没有得钱的儿女,会认为自己被冷落了,不应该给父母养老;三是老人的余生,向谁要赡养费,都要看脸色。

除了金钱上,不能掏空了,去帮助子女,还有体力、房子等方面,也要守住底线。

在体力上,老人费尽周折帮忙带娃,就会耽误自己的事情,导致老夫妻的家庭收入减少。尤其是农村的老人、社会底层的老人。

农村的老人,因为要顾着孩子,因此干活的时间少了,农产品也就少了;城里的老人,带着孙辈去扫大街、拉板车、搬运,就有了顾虑。

最可怕的是,老人带娃,稍有不慎,还会被儿女责骂,认为“没有带好”。儿女丝毫不会想到,老人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人把房子很早就分配给儿女了,那么儿女可能会“鸠占鹊巢”,让老人无家可归。

人老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了价值,儿女也可能会嫌弃。

02

家庭里,尽力而为是态度,量力而行是智慧。

西汉时,有一个官员叫陆贾。

他很老的时候,带着所有的钱财,退隐了。

回到老家,他对五个儿子说:“你们每个人得两百金。但仍旧要努力生产,不能坐吃山空。另外,我在每家住十天,轮着来。若是在哪家过世,随身的东西,就归哪家。”

之后,他带着一口价值不菲的宝剑,坐着马车,到处去游玩。

因为规矩定下来了,陆贾也给自己留了余地,因此他没有遇到儿女的“色难”。

现实生活中,父母应该常常对儿女说这样一句话:“我送你到这,以后的路,你自己去走吧。”

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当我们七八十岁的时候,就像泥菩萨一样了,还费尽周折帮助儿女,为难了自己,也会害了儿女。

天下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代替儿女去奋斗。就算留下一座金山,也不够儿女去瓜分和挥霍。

父母的舐犊之爱,是有底线的。并且这样的底线,只能是父母自己去把握。

历史学家左丘明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其一,学会拒绝儿女,这不是冷漠,而是帮助儿女“独立”。

人逼到绝境的时候,才能触底反弹,真正适应无依无靠的生活。

谁的中年,不是苦不堪言的?但是再苦再累,也能熬过去,苦尽甘来。

远远地看着儿女吃苦,把疼爱放在心中,儿女独立之后,一定会感激你。毕竟,太多的事情,唯有自己去处理,别人爱莫能助。

其二,把好处留给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减轻儿女养老的负担。

父母很老了,生病住院,要去养老院了,这时候,父母一分钱都没有,儿女就会开始嫌弃。若是儿女正处于负债累累的时候,会很痛苦。

反过来看,父母自己有钱,只要儿女办理住院、送去养老院,就简单多了。

让儿女放心,就是父母老年时,最大的恩惠。

03

想一想,为什么儿女越来越不孝顺,是因为你太仁慈了,对儿女有求必应,什么东西都给。儿女认为,你一直是顶天立地的,不需要反哺。

老是无限制帮助儿女,会变成溺爱儿女,养育败家子的可能性更大。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千万别忘了,无私帮助儿女,是善良,狠心逼着儿女成功,也是。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