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机械师的永乐风云(7-12章)

 

 

第七章 蒸汽破浪,铁轨通途

**

次日天未亮,伯爵府的书房已亮起油灯。姜炎铺开两张大纸,左边画蒸汽船草图,右边标火车与铁轨设计 —— 蒸汽船拟以通州运河为试验段,船体用坚韧的松木,甲板铺薄钢板防腐蚀;锅炉需用三层精钢锻造,外层裹石棉隔热,避免烫伤工匠;推进装置弃用传统船桨,改做螺旋桨,靠蒸汽机带动旋转推水。火车则先铺京城至通州的十里简易铁轨,铁轨用 “工” 字形精钢,枕木选耐腐的柏木,蒸汽机车的锅炉尺寸比牵引车小半,更适合短途牵引。

“姜炎哥,早饭熬了小米粥,还热着。” 王翠儿端着食盘进来,见他指尖沾着墨汁,袖口蹭了画纸,便取来湿布帮他擦手,“你这图纸上的螺旋桨,看着倒像水里的田螺壳,真能让船走得快?”

姜炎笑着夹起一筷子咸菜:“田螺靠壳转爬泥,这螺旋桨转起来能推水,比船桨省力气,速度还能快三成。不过得让老张他们把螺旋桨的叶片打磨光滑,不然水阻太大。” 正说着,阿福和老张已候在门外 —— 阿福揣着连夜画的传动装置草图,老张扛着块精钢样板,两人脸上都带着雀跃。

研发团队很快分了工:老张带铁匠组锻打锅炉,要求每片钢板的厚度误差不超过半分,接缝处用铜铆钉加固,再涂一层锡防漏水;阿福领学徒组做蒸汽机车的齿轮箱,参照之前牵引车的偏心轮设计,多加一组变速齿轮,让机车能切换快慢档;姜炎则亲自盯蒸汽船的螺旋桨制作,还去工部调了十名造船工匠,指导他们改造船体结构,在船底加两道龙骨增强稳定性。

可麻烦很快找上门。老张锻打的第一台锅炉试烧时,刚升压到半成,接缝处就渗出水来 —— 精钢虽硬,却因受热不均收缩变形,铜铆钉没咬紧。老张蹲在炉边急得拍大腿:“这可咋整?再烧爆了,工匠们都要怕了!”

姜炎围着锅炉转了两圈,突然想起现代的胀管技术,便让工匠们把铜铆钉换成铜套,先将铜套嵌入钢板孔,再用烧红的铁杵从里往外敲,让铜套膨胀后紧紧卡住钢板。“这样受热时,铜套能跟着钢板轻微伸缩,就不会漏水了。” 姜炎边说边示范,铁杵敲在铜套上发出 “当当” 声,溅起的火星落在他袖口,王翠儿见状,赶紧取来麻布套帮他护住胳膊。

试烧成功那天,锅炉的压力表指针稳稳升到三成,蒸汽从排气管喷出,带着 “呜呜” 的声响,老张笑得露出黄牙,拉着姜炎去作坊外的酒铺打了两斤米酒,连喝三碗:“姜大人,这铁疙瘩要是早十年有,咱北征时运粮草也不用怕运河结冰了!”

与此同时,阿福的齿轮箱也遇到了难题 —— 齿轮咬合时总发出 “咯吱” 响,跑不了半里就卡壳。他蹲在地上对着齿轮发呆,王翠儿送午饭时见了,想起之前姜炎教过的 “润滑之术”,便提醒:“阿福,你给齿轮上点桐油和蜂蜡的混合油试试?上次牵引车的齿轮卡壳,就是这么弄好的。”

阿福眼睛一亮,赶紧按她说的做 —— 将桐油熬热后拌入蜂蜡,涂在齿轮齿面上,再转动时果然顺滑无声。他兴冲冲地跑去告诉姜炎,姜炎拍着他的肩膀:“往后遇到问题,多想想平时学的,再问问身边人,别闷着头钻牛角尖。”

转眼到了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春,蒸汽船 “破浪号” 率先在通州运河试航。朱棣带着太子、永安公主和文武大臣站在码头,见这艘三丈长的船没有船桨,只靠船尾一个铁制螺旋桨转动,竟比最快的漕运船还快两倍,连溅起的水花都带着劲,不禁抚掌大笑:“好个‘破浪号’!有了它,江南的粮草运到北京,能省半个月!”

永安公主凑到船边,看着螺旋桨搅起的漩涡:“姜大人,这船能去海上吗?要是郑和大人的船队用这个,定能走得更远。” 姜炎点头:“公主说得是,等平定了蒙古,臣就改进船体,加一层隔水舱,再做个更大的锅炉,让它能抗海上的风浪。”

没过多久,京城至通州的铁轨也铺好了。第一条蒸汽机车 “铁龙号” 通体漆黑,车头的锅炉冒着白烟,车厢里装着十石粮食,阿福亲自掌舵,拉动拉杆时,机车 “轰隆轰隆” 地向前驶去,速度比马车快三倍,铁轨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孩子们追着机车跑,喊着:“铁牛跑啦!铁牛跑啦!”

可就在姜炎准备扩大蒸汽船和火车规模时,飞艇侦查队传来急报 —— 蒙古部首领阿鲁台联合瓦剌部落,聚集了五万骑兵,在漠北的忽兰忽失温一带囤积粮草,还掳走了边境三个卫所的士兵,看样子是想在秋收前突袭宣府,切断明军的粮道。

朱棣接到奏报后,立刻召姜炎进宫。御书房里,朱棣指着地图上的忽兰忽失温:“阿鲁台这贼子,上次被打怕了,这次联合瓦剌,想趁咱们秋收时捣乱。你这蒸汽船和火车,能不能尽快运粮草到宣府?朕打算下个月就亲征,带十五万大军,必须赶在他们动手前堵住去路。”

姜炎看着地图,心里已有了计划:“皇上放心,臣已让‘破浪号’多造五艘,专门走运河运粮草到天津卫,再用火车从天津运到宣府;铁轨也让工匠们加快铺设,争取月底前通到宣府城外。另外,臣还想在火车上装两门后装线膛炮,遇到小股蒙古骑兵,还能反击。”

“好!” 朱棣拍了下桌子,“朕给你调二十万石粮食,五十名工部工匠,你尽管放手去做。对了,永安公主说想跟你去宣府看看铁轨铺设,你多照看她些 —— 她总说想看看你造的‘铁龙’在边境跑的样子。”

姜炎躬身应下,心里却有些忐忑 —— 宣府靠近边境,常有蒙古游骑出没,永安公主去了,安全得格外注意。王翠儿得知后,连夜缝了件内穿的软甲,上面绣着细密的花纹,看不出来是甲胄:“你把这个给公主带上,宣府风大,软甲还能挡风,万一有危险,也能挡挡箭。” 她又装了两罐伤药,“这是用艾草和当归熬的,治跌打损伤很管用,你也带着,别总顾着忙,忘了自己的身子。”

几天后,姜炎带着永安公主、阿福和二十名护卫,前往宣府查看铁轨铺设。一路上,火车 “铁龙号” 平稳行驶,永安公主坐在车厢里,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田野,兴奋地说:“姜大人,你看这铁轨通到宣府,以后边境的士兵就能吃到新鲜的粮食了,再也不用吃发霉的糙米了。”

可刚到宣府城外的铁轨工地,就遇到了麻烦 —— 一群蒙古游骑突然从树林里冲出来,朝着工匠们射箭。护卫们赶紧拔出刀迎上去,姜炎则拉着永安公主躲到火车后面,让阿福启动机车的锅炉,准备用火车上的火炮反击。

“姜大人,锅炉要三分钟才能升压!” 阿福急得满头大汗,蒙古游骑已经冲到了铁轨旁,一名工匠被箭射中胳膊,倒在地上。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 是宣府卫指挥使薛禄带着骑兵赶来了,蒙古游骑见明军人多,赶紧掉头逃跑,只留下几具尸体。

薛禄翻身下马,对着姜炎抱拳道:“姜大人,让您受惊了!这几日蒙古游骑总来骚扰,咱们已经加强了巡逻,没想到还是让他们钻了空子。” 永安公主看着受伤的工匠,皱着眉说:“薛将军,得尽快把铁轨旁的哨所建好,再派些士兵守卫,不然工匠们没法安心干活。”

姜炎点点头,心里却有了个新想法 —— 他让阿福在火车上加装瞭望塔,再配两名燧发枪兵,火车行驶时,瞭望塔上的士兵能提前发现蒙古游骑;还让老张在铁轨旁做些简易的防御工事,比如用木头和土石搭起堡垒,工匠们可以躲在里面避箭。

接下来的日子,铁轨铺设进展神速,蒸汽船也源源不断地把粮草运到天津卫。朱棣亲征的日子越来越近,姜炎还特意改进了迫击炮,做了轻便的山地迫击炮,让士兵能背着上山 —— 忽兰忽失温多山地,这种迫击炮正好能派上用场。

出发前一天,王翠儿来给姜炎送行。她帮姜炎整理好盔甲,又把一块平安符塞进他怀里:“这是我去白云观求的,你带着,一定要平安回来。” 姜炎握着她的手,轻声说:“你放心,我会的。等我回来,咱们就去苏州看园林,你不是一直想去吗?”

王翠儿的眼圈红了,却笑着点头:“好,我等你回来。学院的学生们也都等着,他们说要跟你学做蒸汽船,将来去海外看看。”

第二天一早,明军的大营里鼓声震天。朱棣骑着战马,身披金甲,对十五万大军喊道:“阿鲁台贼子犯我边境,掳我百姓,今日朕亲率大军,定要将他们赶回老家,让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姜炎骑着马跟在朱棣身旁,看着身后的大军 —— 燧发枪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后装线膛炮被蒸汽牵引车拉着,热气球在营地上空盘旋,侦查着远方的动向。他知道,这场仗不仅是为了大明的边境安宁,更是为了他和所有工匠们的心血 —— 蒸汽船、火车、新武器,这些都将在战场上证明,大明的技术,足以守护这片土地。

大军向漠北进发,蒸汽火车沿着铁轨把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蒸汽船在运河里穿梭,将江南的物资运到天津。姜炎坐在热气球上,拿着望远镜看着远方的蒙古营地,心里默念:阿鲁台,这次,你们面对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大明。而属于他的传奇,还在继续 —— 在漠北的草原上,用蒸汽与钢铁,书写新的篇章。

 

 

 

 

第八章 漠北烽烟,双姝同行

**

永乐十八年秋,漠北的风已带寒意。明军大营扎在忽兰忽失温以南二十里的草原上,姜炎正带着工匠调试山地迫击炮 —— 他将炮身减重两成,改用木质炮架,还在炮口加了准星刻度,“这样士兵背着跑三里,也能快速架炮瞄准。”

“姜大人,这炮能打多远?” 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姜炎回头,见一位身着浅粉襦裙、外罩银灰软甲的女子站在帐外,发髻上只插一支玉簪,正是主动请命来前线协助后勤的咸宁公主。她身后跟着永安公主,手里拎着个布包,笑着上前:“二妹听说你在改新炮,非要来看看 —— 她还带了伤药,说你们调试时难免磕着。”

咸宁公主脸颊微红,将布包递过来:“里面是我熬的金银花膏,治烫伤最管用,工匠们试炮时若被蒸汽熏着,能涂一点。” 姜炎接过布包,触到她指尖的薄茧 —— 后来才知,这是她连夜为伤兵缝补衣物磨出来的,心里不禁添了几分暖意。

接下来几日,三位年轻人各有协作:永安公主总跟着姜炎去铁轨尽头的粮草站,看蒸汽火车卸粮时,会指着车厢提出改进建议,“要是在车厢两侧加个活动挡板,下雨时就能挡雨,粮食也不会受潮”;咸宁公主则留在医护帐,却总惦记着姜炎的饮食,每天清晨会让侍女送来掺了蜂蜜的小米粥,“你总盯着图纸到深夜,喝点甜粥能养神”。

一日午后,姜炎在热气球上侦查蒙古营地,下来时脚滑了一下,咸宁公主正好路过,赶紧伸手扶住他,指尖触到他胳膊上的擦伤 —— 是早上调试迫击炮时被木屑划的。她立刻拉着他到医护帐,取出金银花膏,轻轻涂在伤口上:“伤口得及时处理,不然在草原上容易发炎。” 永安公主进来时,正见这一幕,她愣了愣,随即笑着递过一张图纸:“姜炎哥,我想了个给火车加护甲的法子,你看看可行不?”

姜炎接过图纸,见上面画着在车厢外侧加装薄钢板,还留了射击孔,“公主这想法好!蒙古骑兵爱偷袭粮车,加了护甲和射击孔,燧发枪兵就能在里面反击。” 永安公主眼睛亮了,凑过来和他讨论细节,咸宁公主则默默收拾好药膏,转身去给工匠们分发伤药 —— 她知道,姐姐对姜炎的欣赏,藏在每一个和技术相关的建议里。

可蒙古军的动作比预想中快。三日后的深夜,营地西侧突然传来马蹄声,阿鲁台派了两千骑兵偷袭粮草站。姜炎刚披上盔甲,就见永安公主提着剑跑过来:“我跟你去粮站!火车上的火炮还没校准,我能帮你调参数!” 咸宁公主也追出来,手里抱着几包伤药:“我去医护帐待命,你们一定要小心!”

粮站里,阿福正带着工匠们启动火车上的后装线膛炮,见姜炎和永安公主来,赶紧喊道:“姜大人,蒙古骑兵快到了!炮口还没对准方向!” 永安公主跳上火车,蹲在炮旁,看着姜炎递来的刻度表:“左边偏两度,仰角调高一分 —— 上次试炮时,这个角度能打八百步!” 姜炎按她说的调整,火炮 “轰隆” 一声响,炮弹正好落在蒙古骑兵的马队前,炸起一片尘土。

激战到天明,蒙古骑兵退去,粮站保住了,但有几名工匠受伤。咸宁公主赶来时,衣服上沾着血,却先问姜炎:“你没事吧?我见你刚才在炮旁,怕炮弹的余震伤着你。” 姜炎摇摇头,见她眼里满是担忧,心里竟有些发慌 —— 他习惯了永安公主直爽的并肩,却不知如何应对咸宁公主这般细腻的关怀。

第九章 忽兰决战,铁甲护邦

**

永乐十八年九月初九,忽兰忽失温大战爆发。阿鲁台的五万骑兵分成三队,朝着明军大营冲锋,马蹄声震得草原都在颤。朱棣站在高台上,挥动令旗:“热气球侦查!燧发枪兵列阵!”

姜炎带着二十门山地迫击炮,埋伏在东侧的山坡上 —— 这里是蒙古骑兵的必经之路,他早让工匠们挖了掩体,还在地上铺了铁板,方便快速调整炮位。永安公主骑着马,守在迫击炮旁,手里拿着望远镜:“姜炎哥,蒙古前队离咱们还有五百步!”

“放!” 姜炎一声令下,迫击炮齐鸣,炮弹落在蒙古马队中,炸得人仰马翻。可阿鲁台早有准备,他让骑兵们分散冲锋,还推着几辆缴获的明军旧炮,朝着山坡轰击。一颗炮弹落在离姜炎不远的地方,碎石溅到他腿上,咸宁公主不知何时跑了过来,扶着他躲进掩体:“你的腿流血了!我给你包扎!”

她蹲下来,小心翼翼地卷起姜炎的裤腿,伤口不算深,但渗血不少。她拿出金银花膏,涂在伤口上,再用布条缠紧,动作又快又轻:“你别乱动,我刚看到西边有蒙古骑兵绕过来,怕是要偷袭咱们的炮位!” 姜炎心里一紧,刚要起身,永安公主已经提着剑冲了出去:“我去挡住他们!你们快调整炮口!”

永安公主带了五十名燧发枪兵,在西侧列成三排,第一排开枪,第二排上弹,第三排准备,枪声 “砰砰” 响,蒙古骑兵冲了几次都没冲过来。姜炎趁机调整迫击炮,朝着蒙古骑兵的侧后方开炮,两面夹击下,绕后的蒙古骑兵很快溃散。

可主战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 阿鲁台的主力朝着朱棣的中军冲锋,薛禄的骑兵抵挡不住,渐渐后退。姜炎见状,对阿福喊道:“把蒸汽牵引车开过来!用牵引车载着迫击炮,绕到蒙古军后面!”

阿福立刻去调车,咸宁公主跟着姜炎爬上牵引车,车厢里的迫击炮还在发烫,她帮着姜炎递炮弹:“你看,中军的旗帜还在,皇上肯定没事!” 姜炎点点头,却见一颗流箭朝着咸宁公主飞来,他赶紧拉了她一把,流箭擦着她的软甲飞过,钉在车厢上。

“你没事吧?” 姜炎扶住她的肩膀,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咸宁公主摇摇头,脸颊通红:“我没事,是你反应快。” 这时,牵引车已经绕到蒙古军后方,姜炎下令开炮,迫击炮的炮弹落在蒙古军阵中,打乱了他们的冲锋节奏。朱棣趁机下令反击,明军士气大振,朝着蒙古军杀过去。

夕阳西下时,大战终于结束。阿鲁台带着残兵逃跑,明军大获全胜。姜炎站在山坡上,看着满地的武器和欢呼的士兵,突然觉得腿一软 —— 刚才的伤口又渗血了。咸宁公主赶紧扶住他,永安公主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烤熟的土豆:“姜炎哥,快吃点东西,你都一天没吃东西了!”

姜炎接过土豆,看着眼前的两位公主:永安公主脸上沾着尘土,眼里却满是胜利的光芒;咸宁公主的软甲上有个小洞,是刚才流箭划的,却还在惦记着他的伤口。他心里突然明白,这两位公主的心意,就像草原上的阳光和春雨,一个热烈,一个温柔,都让他难以拒绝。

第十章 战后余温,情丝暗涌

**

大战结束后,明军在忽兰忽失温扎下大营,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姜炎忙着改进蒸汽火车 —— 经过这次大战,他发现火车在草原上行驶时,车轮容易陷进软土,便让老张在车轮外侧加了铁制履带,“这样就算在草原上,火车也能跑得稳。”

永安公主每天都来作坊看他,有时会帮着画图纸,有时会给他带些新鲜的水果:“父皇说,等咱们回去,就把京城到宣府的铁轨再延长,一直修到大同。” 姜炎点点头,见她手里拿着一支木簪,上面刻着螺旋桨的图案,“这是我给你做的,你总拿着图纸,插在发髻上,就能想起我提的建议啦!” 姜炎接过木簪,心里暖暖的 —— 这是永安公主第一次送他礼物,简单却满是心意。

咸宁公主则忙着照顾伤员,却总忘不了给姜炎准备东西。她知道姜炎晚上画图时爱犯困,就用晒干的菊花和枸杞泡了茶,装在瓷瓶里给他送去:“这茶能提神,你别总熬夜,伤身体。” 她还发现姜炎的盔甲袖口磨破了,就偷偷拿回去,用金线缝补好,再送回来:“袖口破了容易进风,我给你缝了几针,不影响穿戴。”

一日傍晚,姜炎在营地外的小河边调试新做的蒸汽抽水机 —— 这是他为伤员们做的,能把河水抽到医护帐,方便清洗伤口。咸宁公主提着食盒过来,里面是她亲手做的包子:“我包了些牛肉馅的,你尝尝。” 两人坐在河边,看着夕阳落在草原上,河水泛着金光。

“姜大人,你以后还会研发新的东西吗?” 咸宁公主轻声问。姜炎点点头:“我想做蒸汽船,能在海上航行的那种,像郑和大人的船队一样,去更远的地方。” 咸宁公主眼里满是向往:“那一定很有意思,要是有机会,我真想跟你一起去看看。”

这时,永安公主也来了,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姜炎哥,你看,这是我画的京城到苏州的运河图,要是蒸汽船能在运河上跑,咱们就能像你说的,去苏州看园林了。” 姜炎看着地图,又看看两位公主,笑着说:“好啊,等咱们回去,就一起去苏州。”

可他心里也有顾虑 —— 两位公主都是金枝玉叶,自己只是个机械师,就算有伯爵的爵位,也配不上公主。王翠儿送来物资时,看出了他的心思,私下里劝他:“姜炎哥,两位公主的心意,你心里清楚,可感情的事,不能只看身份。你要是真喜欢她们,就该跟她们说清楚,别让她们等太久。”

姜炎没说话,只是看着手里的木簪和瓷瓶 —— 木簪是永安公主的热情,瓷瓶是咸宁公主的温柔,都是他舍不得放下的。这时,朱棣派人来叫他,说有要事商量。他起身时,咸宁公主帮他理了理盔甲的领口,永安公主则递给他望远镜:“你快去快回,晚上咱们还要讨论蒸汽船的设计呢!”

姜炎点点头,朝着中军大帐走去。草原上的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两位公主的气息 —— 他知道,这场漠北之战,不仅让大明的边境更加安宁,也让他的心,被两位公主的情意填满。而接下来的路,他不仅要继续用蒸汽与钢铁守护大明,还要学会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给两位公主一个交代。

 

 

 

第八章 漠北烽烟,双姝同行

**

永乐十八年秋,漠北的风已带寒意。明军大营扎在忽兰忽失温以南二十里的草原上,姜炎正带着工匠调试山地迫击炮 —— 他将炮身减重两成,改用木质炮架,还在炮口加了准星刻度,“这样士兵背着跑三里,也能快速架炮瞄准。”

“姜大人,这炮能打多远?” 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姜炎回头,见一位身着浅粉襦裙、外罩银灰软甲的女子站在帐外,发髻上只插一支玉簪,正是主动请命来前线协助后勤的咸宁公主。她身后跟着永安公主,手里拎着个布包,笑着上前:“二妹听说你在改新炮,非要来看看 —— 她还带了伤药,说你们调试时难免磕着。”

咸宁公主脸颊微红,将布包递过来:“里面是我熬的金银花膏,治烫伤最管用,工匠们试炮时若被蒸汽熏着,能涂一点。” 姜炎接过布包,触到她指尖的薄茧 —— 后来才知,这是她连夜为伤兵缝补衣物磨出来的,心里不禁添了几分暖意。

接下来几日,三位年轻人各有协作:永安公主总跟着姜炎去铁轨尽头的粮草站,看蒸汽火车卸粮时,会指着车厢提出改进建议,“要是在车厢两侧加个活动挡板,下雨时就能挡雨,粮食也不会受潮”;咸宁公主则留在医护帐,却总惦记着姜炎的饮食,每天清晨会让侍女送来掺了蜂蜜的小米粥,“你总盯着图纸到深夜,喝点甜粥能养神”。

一日午后,姜炎在热气球上侦查蒙古营地,下来时脚滑了一下,咸宁公主正好路过,赶紧伸手扶住他,指尖触到他胳膊上的擦伤 —— 是早上调试迫击炮时被木屑划的。她立刻拉着他到医护帐,取出金银花膏,轻轻涂在伤口上:“伤口得及时处理,不然在草原上容易发炎。” 永安公主进来时,正见这一幕,她愣了愣,随即笑着递过一张图纸:“姜炎哥,我想了个给火车加护甲的法子,你看看可行不?”

姜炎接过图纸,见上面画着在车厢外侧加装薄钢板,还留了射击孔,“公主这想法好!蒙古骑兵爱偷袭粮车,加了护甲和射击孔,燧发枪兵就能在里面反击。” 永安公主眼睛亮了,凑过来和他讨论细节,咸宁公主则默默收拾好药膏,转身去给工匠们分发伤药 —— 她知道,姐姐对姜炎的欣赏,藏在每一个和技术相关的建议里。

可蒙古军的动作比预想中快。三日后的深夜,营地西侧突然传来马蹄声,阿鲁台派了两千骑兵偷袭粮草站。姜炎刚披上盔甲,就见永安公主提着剑跑过来:“我跟你去粮站!火车上的火炮还没校准,我能帮你调参数!” 咸宁公主也追出来,手里抱着几包伤药:“我去医护帐待命,你们一定要小心!”

粮站里,阿福正带着工匠们启动火车上的后装线膛炮,见姜炎和永安公主来,赶紧喊道:“姜大人,蒙古骑兵快到了!炮口还没对准方向!” 永安公主跳上火车,蹲在炮旁,看着姜炎递来的刻度表:“左边偏两度,仰角调高一分 —— 上次试炮时,这个角度能打八百步!” 姜炎按她说的调整,火炮 “轰隆” 一声响,炮弹正好落在蒙古骑兵的马队前,炸起一片尘土。

激战到天明,蒙古骑兵退去,粮站保住了,但有几名工匠受伤。咸宁公主赶来时,衣服上沾着血,却先问姜炎:“你没事吧?我见你刚才在炮旁,怕炮弹的余震伤着你。” 姜炎摇摇头,见她眼里满是担忧,心里竟有些发慌 —— 他习惯了永安公主直爽的并肩,却不知如何应对咸宁公主这般细腻的关怀。

第九章 忽兰决战,铁甲护邦

**

永乐十八年九月初九,忽兰忽失温大战爆发。阿鲁台的五万骑兵分成三队,朝着明军大营冲锋,马蹄声震得草原都在颤。朱棣站在高台上,挥动令旗:“热气球侦查!燧发枪兵列阵!”

姜炎带着二十门山地迫击炮,埋伏在东侧的山坡上 —— 这里是蒙古骑兵的必经之路,他早让工匠们挖了掩体,还在地上铺了铁板,方便快速调整炮位。永安公主骑着马,守在迫击炮旁,手里拿着望远镜:“姜炎哥,蒙古前队离咱们还有五百步!”

“放!” 姜炎一声令下,迫击炮齐鸣,炮弹落在蒙古马队中,炸得人仰马翻。可阿鲁台早有准备,他让骑兵们分散冲锋,还推着几辆缴获的明军旧炮,朝着山坡轰击。一颗炮弹落在离姜炎不远的地方,碎石溅到他腿上,咸宁公主不知何时跑了过来,扶着他躲进掩体:“你的腿流血了!我给你包扎!”

她蹲下来,小心翼翼地卷起姜炎的裤腿,伤口不算深,但渗血不少。她拿出金银花膏,涂在伤口上,再用布条缠紧,动作又快又轻:“你别乱动,我刚看到西边有蒙古骑兵绕过来,怕是要偷袭咱们的炮位!” 姜炎心里一紧,刚要起身,永安公主已经提着剑冲了出去:“我去挡住他们!你们快调整炮口!”

永安公主带了五十名燧发枪兵,在西侧列成三排,第一排开枪,第二排上弹,第三排准备,枪声 “砰砰” 响,蒙古骑兵冲了几次都没冲过来。姜炎趁机调整迫击炮,朝着蒙古骑兵的侧后方开炮,两面夹击下,绕后的蒙古骑兵很快溃散。

可主战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 阿鲁台的主力朝着朱棣的中军冲锋,薛禄的骑兵抵挡不住,渐渐后退。姜炎见状,对阿福喊道:“把蒸汽牵引车开过来!用牵引车载着迫击炮,绕到蒙古军后面!”

阿福立刻去调车,咸宁公主跟着姜炎爬上牵引车,车厢里的迫击炮还在发烫,她帮着姜炎递炮弹:“你看,中军的旗帜还在,皇上肯定没事!” 姜炎点点头,却见一颗流箭朝着咸宁公主飞来,他赶紧拉了她一把,流箭擦着她的软甲飞过,钉在车厢上。

“你没事吧?” 姜炎扶住她的肩膀,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咸宁公主摇摇头,脸颊通红:“我没事,是你反应快。” 这时,牵引车已经绕到蒙古军后方,姜炎下令开炮,迫击炮的炮弹落在蒙古军阵中,打乱了他们的冲锋节奏。朱棣趁机下令反击,明军士气大振,朝着蒙古军杀过去。

夕阳西下时,大战终于结束。阿鲁台带着残兵逃跑,明军大获全胜。姜炎站在山坡上,看着满地的武器和欢呼的士兵,突然觉得腿一软 —— 刚才的伤口又渗血了。咸宁公主赶紧扶住他,永安公主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烤熟的土豆:“姜炎哥,快吃点东西,你都一天没吃东西了!”

姜炎接过土豆,看着眼前的两位公主:永安公主脸上沾着尘土,眼里却满是胜利的光芒;咸宁公主的软甲上有个小洞,是刚才流箭划的,却还在惦记着他的伤口。他心里突然明白,这两位公主的心意,就像草原上的阳光和春雨,一个热烈,一个温柔,都让他难以拒绝。

第十章 战后余温,情丝暗涌

**

大战结束后,明军在忽兰忽失温扎下大营,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姜炎忙着改进蒸汽火车 —— 经过这次大战,他发现火车在草原上行驶时,车轮容易陷进软土,便让老张在车轮外侧加了铁制履带,“这样就算在草原上,火车也能跑得稳。”

永安公主每天都来作坊看他,有时会帮着画图纸,有时会给他带些新鲜的水果:“父皇说,等咱们回去,就把京城到宣府的铁轨再延长,一直修到大同。” 姜炎点点头,见她手里拿着一支木簪,上面刻着螺旋桨的图案,“这是我给你做的,你总拿着图纸,插在发髻上,就能想起我提的建议啦!” 姜炎接过木簪,心里暖暖的 —— 这是永安公主第一次送他礼物,简单却满是心意。

咸宁公主则忙着照顾伤员,却总忘不了给姜炎准备东西。她知道姜炎晚上画图时爱犯困,就用晒干的菊花和枸杞泡了茶,装在瓷瓶里给他送去:“这茶能提神,你别总熬夜,伤身体。” 她还发现姜炎的盔甲袖口磨破了,就偷偷拿回去,用金线缝补好,再送回来:“袖口破了容易进风,我给你缝了几针,不影响穿戴。”

一日傍晚,姜炎在营地外的小河边调试新做的蒸汽抽水机 —— 这是他为伤员们做的,能把河水抽到医护帐,方便清洗伤口。咸宁公主提着食盒过来,里面是她亲手做的包子:“我包了些牛肉馅的,你尝尝。” 两人坐在河边,看着夕阳落在草原上,河水泛着金光。

“姜大人,你以后还会研发新的东西吗?” 咸宁公主轻声问。姜炎点点头:“我想做蒸汽船,能在海上航行的那种,像郑和大人的船队一样,去更远的地方。” 咸宁公主眼里满是向往:“那一定很有意思,要是有机会,我真想跟你一起去看看。”

这时,永安公主也来了,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姜炎哥,你看,这是我画的京城到苏州的运河图,要是蒸汽船能在运河上跑,咱们就能像你说的,去苏州看园林了。” 姜炎看着地图,又看看两位公主,笑着说:“好啊,等咱们回去,就一起去苏州。”

可他心里也有顾虑 —— 两位公主都是金枝玉叶,自己只是个机械师,就算有伯爵的爵位,也配不上公主。王翠儿送来物资时,看出了他的心思,私下里劝他:“姜炎哥,两位公主的心意,你心里清楚,可感情的事,不能只看身份。你要是真喜欢她们,就该跟她们说清楚,别让她们等太久。”

姜炎没说话,只是看着手里的木簪和瓷瓶 —— 木簪是永安公主的热情,瓷瓶是咸宁公主的温柔,都是他舍不得放下的。这时,朱棣派人来叫他,说有要事商量。他起身时,咸宁公主帮他理了理盔甲的领口,永安公主则递给他望远镜:“你快去快回,晚上咱们还要讨论蒸汽船的设计呢!”

姜炎点点头,朝着中军大帐走去。草原上的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两位公主的气息 —— 他知道,这场漠北之战,不仅让大明的边境更加安宁,也让他的心,被两位公主的情意填满。而接下来的路,他不仅要继续用蒸汽与钢铁守护大明,还要学会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给两位公主一个交代。

 

 

 

 

第十一章 御命远洋,情牵船图

**

中军大帐内,朱棣指着案上的海图,指尖划过南洋诸岛:“郑和前几次下西洋,靠的是帆船,遇着逆风就得等,粮草也撑不了太久。你那蒸汽船既能在运河跑,能不能改成远洋的?朕想让他带着新船,去更远的地方,让万国都知我大明神威。”

姜炎盯着海图上的暗礁标记,心里已有了初步构想:“皇上,远洋船得改三处 —— 船体要加宽,加两层隔水舱防漏水;锅炉得换更大的,用无烟煤做燃料,减少浓烟暴露位置;还得加个可调节的尾舵,应对海上的风浪。”

“好!” 朱棣拍案,“朕给你调工部最好的造船工匠,再拨三万两银子,三个月内,朕要看到船模!”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轻响,竟是永安公主和咸宁公主躲在帘后 —— 永安公主忍不住探出头:“父皇,儿臣也想帮姜炎哥!我跟着他学了这么久图纸,说不定能帮上忙!”

朱棣又气又笑:“你这丫头,还是改不了偷听的毛病。行,你俩要是能帮上忙,就跟着吧,但不许添乱。” 咸宁公主这时才轻步进来,手里捧着刚温好的参茶:“父皇,姜大人要忙造船,得补补身子,这参茶您也喝一杯,解解乏。” 朱棣接过茶,看了眼姜炎,眼神里多了几分深意。

接下来的日子,姜炎把作坊搬到了天津卫的造船厂。永安公主每天天不亮就来,抱着厚厚的《郑和航海录》帮他查数据:“你看,这里写着西洋常有台风,浪高丈余,咱们的船底得加个‘破浪脊’,像鱼鳍一样能劈浪!” 她还亲手画了隔水舱的分布图,在每个舱室旁标上粮食、淡水的存储量,“这样就算一处漏水,其他舱室也能用,不会沉。”

姜炎看着图纸上娟秀的字迹,想起她之前画的火车护甲图,忍不住笑道:“公主这脑子,比工部的老工匠还灵光。” 永安公主脸颊微红,把图纸往他面前推了推:“还不是跟你学的?你教我看刻度表的时候,说过‘做事要想周全’,我记着呢。”

咸宁公主则留在造船厂的临时医护帐,却总把姜炎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知道他画图时爱啃干粮,她每天中午都提着食盒来,里面是温热的鸡汤面,还卧了个荷包蛋:“你胃不好,总吃干粮会疼,快趁热吃。” 见造船厂的工匠们常被木屑扎手,她还带着侍女做了几十双粗布手套,分发给大家:“你们辛苦,别伤了手。”

一日傍晚,姜炎对着锅炉图纸发愁 —— 远洋锅炉需要更大的蒸汽压力,可现有的钢材怕承受不住。永安公主蹲在他身边,拿起一块钢片敲了敲:“上次你给迫击炮用的‘三层锻钢’,能不能用在锅炉上?三层钢叠在一起,应该更结实。”

姜炎眼睛一亮,刚要起身去叫老张,却被咸宁公主按住胳膊:“你先歇会儿,我刚让侍女煮了莲子羹,喝了再去也不迟。” 她端来羹碗,勺子里还卧着几颗红枣:“你这几天总熬夜,莲子能安神。” 姜炎看着碗里的红枣,又看看身边一个谈技术、一个顾生活的两位公主,心里的顾虑悄悄松动 —— 或许,感情真的不是靠身份衡量的。

可麻烦还是来了。工部的老工匠李师傅不服气,私下里对其他工匠说:“一个毛头小子,还想改远洋船?咱们造了一辈子船,还不如他和两个公主?” 这话传到姜炎耳里,他没生气,只是让李师傅跟着看锅炉试烧。当三层锻钢锅炉的压力表稳稳升到八成,蒸汽平顺地推动齿轮转动时,李师傅红着脸走过来:“姜大人,是老朽眼拙了,您尽管吩咐,老朽一定好好干!”

第十二章 试航风波,心定情明

**

三个月后,远洋蒸汽船 “鲸波号” 的船模做好了 —— 长三尺,宽一尺,船身涂着桐油防水,甲板上还装着迷你版的锅炉和螺旋桨。朱棣带着文武大臣来看试航,姜炎将船模放进水池,点燃微型锅炉,船模 “突突” 地向前驶去,遇到模拟的 “风浪”(工匠们用扇子扇风),尾舵灵活调整,稳稳地避开了水池里的小石子暗礁。

“好!” 朱棣笑得合不拢嘴,“等真船造好,朕要亲自去天津卫看试航!” 永安公主拉着姜炎的袖子,眼里满是期待:“姜炎哥,到时候咱们一起坐船出海,看看海上的日出好不好?” 咸宁公主也轻声说:“我还想看看郑和大人说的‘夜光贝’,听说晚上会发光,很漂亮。”

可真船建造时,却出了意外。老张在锻打锅炉的三层钢板时,不慎被烧红的钢片烫伤了手,疼得直冒冷汗。咸宁公主赶紧给他涂了金银花膏,还让人去附近的药铺买了烫伤药:“张师傅,你先歇着,剩下的活让学徒们做,我盯着他们,保证按您教的法子来。”

老张感动得眼眶发红:“公主殿下,您金枝玉叶,却对我们这些工匠这么好。” 姜炎也过来,拍了拍老张的肩膀:“您安心养伤,等船造好,第一个带您出海看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安公主在检查船体时,发现工匠们把隔水舱的木板装反了 —— 本该厚的一面朝内,却装成了朝外,这样抗水压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她立刻叫住工匠:“你们看图纸!这隔水舱的木板有纹路,粗的一面要朝内,才能挡住水压!”

工匠们却不以为意:“公主,我们造了几十年船,还能错?” 永安公主急得涨红了脸,正好姜炎过来,他拿起一块木板,往水里一放:“你们看,粗面朝内,木板能贴得更紧,水渗不进来;朝外的话,缝隙会变大。” 说着,他让工匠们拆了重装,自己也动手帮忙,永安公主见了,也挽起袖子,跟着递木板。

晚上,姜炎在作坊里画最后的船体结构图,永安公主坐在他身边,帮他磨墨:“姜炎哥,今天谢谢你帮我说话。” 姜炎抬头,见她眼里有泪光,忍不住道:“你说得对,做事不能马虎,不管是谁,错了就得改。” 咸宁公主这时端着夜宵进来,是一碗芝麻糊:“你们俩都忙了一天,快喝点甜的,补补力气。”

姜炎接过碗,突然开口:“两位公主,我知道我身份低微,配不上你们。但我会努力,把‘鲸波号’造好,让皇上认可我,也让你们…… 不后悔喜欢我。” 永安公主愣了愣,随即笑着拍了他一下:“谁要你说这个?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有本事,还对我们好,跟身份没关系!” 咸宁公主也点点头,眼里满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