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开篇之作,宣扬的善恶思想,在当今就是笑话!

 

蒲松龄《聊斋》开篇之作,宣扬的善恶思想,在当今就是笑话!

清朝老秀才蒲松龄,用一生完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甚至被赞誉为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

究其原因,小说本就是故事,故事源于生活。蒲公身为一名屡试不第的老秀才,生活在贫苦的百姓之中,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和灵感。

清朝有三大鬼狐奇书,分别是蒲公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薇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

蒲公一生未考取举人,而纪晓岚和袁枚都是进士,并担任高官。然而,从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角度来看,《聊斋》的价值却远高于另外两部作品。这说明了,文学源于人民,只有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文学才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纪晓岚和袁枚的作品,虽然文才不错,但由于他们身处古代的贵圈之中,对百姓中的故事和生活状态了解得不够深入。

相比之下,蒲公因身处民间,对百姓的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聊斋》作为一部封建时代的小说,确实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其中也蕴含了很多进步思想。这些都是值得一读的。

例如,《聊斋》的开篇之作《考城隍》这篇故事,就具有很深的内涵。这个故事以考城隍为题,讲述了一个关于追求善恶和孝心的故事。

我们先来重温这篇文章,白话翻译如下:

我的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焘,是本县的一位廪生。

有一天,他突然生病卧床,正想休息时,却见一个小官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额上有白毛的马来找他,对他说:“请你去考试。”

宋焘疑惑地说:“考官还没来,为什么马上就考试?”来的官吏也不多说,只是催宋焘上路。宋焘没办法,只好带病骑上马跟他走了。

这一路很生疏,仿佛走在一条陌生的道路上。他们来到一座城郭,仿佛是一个国王的国都。一霎时,他就跟着那人进入了王府,只见王府内宫殿非常辉煌华丽。正面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唯有关帝神他认得。

殿外屋檐下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宋焘便与这人并肩坐下。桌上分别放着笔和纸。

不一会儿,就发下试题来,一看上面有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焘和那个秀才便开始写作。不一会儿,他们的文章就写完了,呈交殿上。

宋焘的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位神人传阅看完,称赞不已。

接着,神人传叫宋焘上殿。下令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很称职。”

宋焘听了,才恍然大悟,随即叩头在地,哭着说:“大神错爱我,叫我去当城隍,不敢推辞。只是我家有老母,七十多岁了,无人奉养,请求大神准我侍候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

大殿正面端坐的,宛如一位皇帝。他命令取出宋公母亲的寿命簿来查看。官员拿过簿子翻看后禀报:“还有九年寿命。”

诸神都犹豫不决,关帝神想出了个主意:“先让张生来代理九年职务吧!”他告诉宋公:“原本打算让你马上上任,但鉴于你的孝心,给你九年的假期,届时再通知你。”关帝神又嘱咐秀才几句话,两个考生便叩头退下殿。

秀才握着宋公的手,将他送至郊外,自我介绍是长山县人,姓张。

他还赠给宋公一首告别诗,原文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诗中的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宋公骑上马告别,回到家,他像是做了个梦,那时他已经死了三天。

他的母亲听到棺材中有呻吟声,打开棺材见他醒来,就扶他出来,过了半天才会说话。后来他去长山县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在这一天去世。

九年后,宋公的母亲果然去世,他料理完丧事,洗了澡,穿上新衣服,进屋后就去世了。

他的岳父住在城里西门里。一天,他忽然看见宋公骑着红缨大马,带着许多车马,到他家来拜别。全家人都很惊讶,不知道他已经成了神人。

他们赶紧跑到宋公家去询问,才知道宋公已经去世了。

在《考城隍》这个故事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一句话,也成为了流传数百年的名言。

这句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几乎读过的人都能理解。

字面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有意去做善事,即使做了善事也不会得到奖赏;如果一个人无意去做恶事,即使做了恶事也不应受到惩罚。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心动机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和正直,不要因为外在的奖惩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样做,当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办法衡量。因为一个人善恶的主观性,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所造成的结果,却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

一个人做了大善事,没有人知道,因此他得不到奖赏,这个容易办到!

但是,一个人做了恶事,他自称是无意的,比如对他人造成了严重伤害,或者伤及人命了,如果他是无意的,也还能够“虽恶不罚”吗?

很显然,这句话放在当今的现实中,完全就是个笑话!

人之善恶,不管有心无心,对世界产生了善与恶的结果,都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这便是法制!当然,赏你可以不要,但罚却必须得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