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烈女鸣冤–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毛祥麟志怪笔记小说《墨余录》,翻译时稍有改动。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山西浑源人栗毓美,曾官至东河总督。栗毓美从很多年前开始,无论是住在哪里,进出时都会带着一块木牌,以及一身囚服。木牌上没有姓名,只有“恩太太”三个字。很多人看到后,都不知道栗毓美为何这么做。

熟悉栗毓美的人知道个中缘由,原来,这其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栗毓美家里很穷,母亲在生下他的时候就死了,六七年后,栗毓美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家中没有亲戚,栗毓美父亲死得也很突然,所以他没能把儿子托付给别人。

幸运的是,栗毓美家附近有个富翁,富翁听到了栗毓美的哭声,得知他家情况后,于是就把栗毓美抱回了家中。从那天开始,富翁就就让栗毓美跟自己亲生儿子一起读书,他对栗毓美并不区别对待,像亲生儿子一样。

还好,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得不错,一起读书,一起睡觉,一起吃饭,彼此并没有隔阂。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几年之后,栗毓美已经十六岁了,富翁的儿子也已经十五岁了。两人读书后,晚上在房间里睡觉。睡着睡着,房间里传来一声惨叫,栗毓美吓醒了,赶紧起来,点灯一看,发现富翁儿子已经死在了床上。

富翁听到叫声后,也连忙过来看,他打开门,发现儿子死在了床上,忍不住痛哭。他看了看房间,窗户一直关着,大门是自己开的,这就意味着,自己进入房间之前,房间一直关着,不可能有人进来。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栗毓美杀了自己的儿子,富翁这么想,听到动静的邻居们,赶过来看的时候,也是这么想。栗毓美虽然不承认,但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又不肯多说话。富翁一看,只好状告栗毓美杀人。

县令接到案子后,也无法证明栗毓美的清白,于是众人都默认了是栗毓美杀人。很快,栗毓美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秋后处决。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富翁还有个女儿,很漂亮,很贤惠,还读过书,文章和小诗写得很不错。

同村有个王力,前两年就开始到富翁家来提亲,想让富翁女儿做自己媳妇。但那时候,富翁不同意,他一直想把女儿嫁给栗毓美,因为栗毓美很优秀,又高又白净,也很有才华。

栗毓美被抓入狱后,富翁没法把女儿嫁给栗毓美,所以王力再次来提亲的时候,富翁答应了。富翁也许不想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他答应了婚期,很快就把女儿嫁过去了。

婚后几天,王力觉得自己得到了富翁女儿,很得意,喝了很多酒,对妻子说:你弟弟太可惜了,他是被连累了。妻子一听话里有话,连忙问他:相公为何这么说?我弟弟死了怎么是被连累呢?

王力说:我都跟你说了吧,反正你已经是我的人了。是这样的,之前我去跟岳父提亲,他总是不肯答应我,说要把你嫁给栗毓美。我一开始还觉得挺遗憾,后来我就恨栗毓美,如果没有他,你不就能嫁给我了吗?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杀了他,只有这样才能娶到你。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妻子一听,大惊失色,连忙继续套丈夫的话,问他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王力得意至极,又喝多了酒,也不隐瞒,继续说:知道你弟弟是怎么死的吗?是我花了重金,请到一位擅长用剑的剑术高手,透过缝隙杀了你弟弟。其实本意是要杀了栗毓美,只不过剑客没看清,误杀了你弟弟而已。还好,现在栗毓美判了死刑,你也嫁给我了,我的心愿都满足了。只是,误杀了你弟弟,有点过意不去。

妻子听说了,忍着强烈的悲痛,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第二天大早上,妻子说要回娘家,当地习俗女子婚后三天,要回娘家看看父母。所以,王力也没有怀疑,让妻子归宁了。

妻子回去后,没有回家,直接到县衙击鼓鸣冤,对县令说了王力的话,要为栗毓美洗脱冤屈。县令一听,马上派人把王力抓到了县衙。王力一看妻子在,知道自己说漏了嘴,还想隐瞒但一顿大板子打过,加上妻子作证,他不得不全盘招供。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栗毓美也到了公堂上,王力妻子看到他后,哭着说:我之所以愿意举报丈夫,就是为了还弟弟一个公道,还你一个公道,为你雪去沉冤。只是,我本来该嫁给你,现在却失去了身子,嫁给了这个贼子。想嫁给你,已经没了机会;想回到丈夫身边,可丈夫被我举报,必死无疑。我该怎么办啊?我还怎么活在世上呢?

妻子哭出了声,众人都为之感动。只见她忽然从身上摸出一把刀,在脖子上划了一下,鲜血迸溅,烈女因此自刭而亡!

栗毓美想拦着她,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掩面大哭。

民间故事:烈女鸣冤
出狱之后,栗毓美一面把富翁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一面继续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中功名,做了小官,又因为执政爱民,清廉为官,所以一路高升,官至东河总督。

富翁劝了很久,栗毓美才肯成家,他表示自己不会娶妻,正妻的位置永远留给富翁女儿。因为富翁女儿本来就应该是他妻子,现在两人阴阳相隔,无缘成为夫妻了,栗毓美就把她当成正妻,当成太太。

太太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所以栗毓美在木牌上刻着“恩太太”三个字,以示永远不会忘记她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以及两人的夫妻之情。而他入狱时穿着的囚服,他也找人拿到手中,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