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我同学大学毕业后,仰仗他父母的运作能力,顺利进入一家大国企工作,成为我们当年羡慕的对象。在父母的影响下,再加上他本人的努力下,他只用了五年,就升到了企业中层副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副科级,年薪18万左右。实事求是地讲,他的成功固然有其父母的帮助,也不能否认他的综合能力还是比较过硬的。

我同学在那家国企重要部门担任副职,有实权、有平台、有机遇,每年都能运作几个上亿元的大项目,工作非常清闲,就是做做方案、打打电话、沟通协调、指挥督导,就能做出许多大事情。也许是进步太快太顺了,他总觉得工作清闲,没有挑战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展现,而且他很排斥父母的影响,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市场大潮里闯出一片天地。

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我同学负责运作的都是大项目,每天围着他、求着他的都是一些乙方老板。这些老板整天吹捧他,经常忽悠他随便去家私企都能当个CEO,百万年薪唾手可得。暖风熏得游人醉,让他误以为自己本事通天。可以说我同学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也不愿意活在父母的关照之下,不经父母同意,辞职去了一家私企。

这家私企老板也没有食言,真的给了他一个副总的职位,年薪总包也确实给了100万。我同学也是志在必得,自认为凭他的运行能力,搞几个大项目、大工程都是小菜一碟。可是,当他真正去搞项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能单独驾驭一个项目,他的父母也因为出点问题,变成了虚职。原来的人脉纷纷躲着他,不想与他发生关联交易。他忙活了大半年,一个工程也没有拿到。年底,老板只给他兑现了基础年薪,甚至还不如他原来的收入。

我同学在北京一家私企打工,很少回家乡,消失在人家的视野里。这几年,被社会吊打之后,我同学变得非常务实,希望他能东山再起吧。有一次,他找我喝酒,哭诉自己的遭遇。他说了三点肺腑之言:

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一是错把平台当能力。他以前运行一个大项目,其实他只负责方案环节和督导环节,并不完全掌握整个流程,充其量只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二是错把清闲当缺点。清闲安稳,本来是优点,可他偏偏不珍惜。温水煮青蛙,不是温水的错,而是青蛙的错。如果把清闲当作学习的机遇,可以打造一个更全面的自己。一方面,利用清闲,充实自己,努力工作,持续升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清闲搞搞副业,综合收益高于私企。

三是错把工资当收入。他当副科级的年薪是18万,加上各种福利待遇,综合收益不低于30万。如今他在市场上基本找不到年薪30万的职位,目前年薪不到15万。如果他不辞职,这几年已经升到部门经理了,年综合收益40万以上。他说,从国企跳槽到私企,没有3倍收入,就是赔本的买卖。

我同学的亲述,让我联想到现在网上天天争论的职业规划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纠结”:两个offer,大厂起薪40万,国企起薪15万,选哪个?互联网公司起薪50万,家乡小城市公务员起薪8万,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放下不灵魂,我选灵魂还是肉身?这种话题,多少有点凡尔赛,但凡有遇到这种“两难”选择题的,基本都是985、211的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届生没有机会做这种所谓的“两难”选择题。回答这种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这种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进体制内好还是体制外好?假设的前提都是:体制内收入低但安稳,体制外收入高但不保险。好像在做“两难”选择题,其实,大前提就跑题了!谁说体制内收入低了?如果体制内收入高又安稳,你还用纠结吗?

我同学那天喝多了,说了很多“干货”,他告诫应届生,如果早知道这5点就好了,就不会后悔了。

【1】宏观面:体制内单位平均工资高于私企。2020年,全国私营企业社平工资是3600元,非私营单位的社平工资是7100元,体制内人员的平均收入大约是体制外的2倍。谁说在体制内工作就意味着低收入?

【2】微观面:对比的前提是找准坐标。不要拿乡镇小公与大厂P7对比好吗?乡镇小公绝对吊打当地大多数私企员工。顶级大厂P7以上与顶级金融央企中层对比,后者也吊打前者。体制内混到中层以上,基本上不会私企民企的中层换了。他们都知道,“傻白甜”才单纯地对比工资,综合收益还要包括,社会地位、终身安稳、生活享受、身心健康、人脉关系、办事能力、退休待遇,等等。既有实物的,也有无形的,过来人都明白。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3】生活观:选择体制外,是一条先甜后苦的人生路。选择体制内,是一条先苦后甜的人生路。体制内,职业生涯和综合收入具有持续增长和长尾效应,从起薪5000到退休前2万,退休金替代率70%左右,退休金每月1.4万,如果一直拿到90岁,你还可以享受30~35年“月薪1.4万”的长尾收益。你拿计算器算一辈子的大账,一般体制内人员肯定跑赢一般体制外的人员。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一般,肯定能当高管、做老板、年薪百万,那么,另当别论。告诉你一个现实的数据,全国年薪百万的人不到千分之五,税后年薪百万的人不到万分之一。你认为是你那万分之一,就算我没说。

为什么我不建议从体制内辞职?过来人哭诉:早知道5点就不后悔了

【4】人脉观:父母有没有关系?能量大不大?渗透力强不强?人脉资源延伸周期长不长?这四点要综合考虑,对体制内外的就业选择相当重要。有没有关系,是指父母能否把你运作进入体制内好单位?能量大不大,是指父母能不能在退休前把你操作到中层实职职位?渗透力强不强,是指你调到其他单位,父母的能量能不能渗透过去能帮到你?延伸周期长不长,是指父母退休后还能不能罩着你?如果以上条件能满足2~3个,你还犹豫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当然要选体制内,如果能在几年内混到体制内中层,你还要啥体制外的自行车?

【5】比值观:如何对比体制内外的两个Offer?如果用静态的法则进行对比,体制内:体制外约等于1:3,也就是三倍的比值关系。国企的工资与人工成本比值是1:2,五险两金、补充医疗保险、各种津补贴、福利经费、工会经费、教育培训经费、文体活动经费、慰问帮扶经费,等等。私企一般都是薪酬包概念,告诉你多少,最高就是多少。体制内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再加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计提)大约是体制外人员的1.8倍,如果退休生活30年。所以,要论综合收入,体制内是体制外的3倍,这还没有算安稳账、压力账、生育账、时间弹性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