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野狼讨口封,男人一句戏言,连续三天晚上,家畜死光光
唐肃宗至德年间,小山村里有一个姓邬的男人,因为从来不说好话,说出的话常常让人气得七窍生烟,暗骂他缺德,因此人们背地里叫他邬缺德。
这一天,邬缺德见家里干柴不多了,便去山上砍柴,走在山路上,树林里忽然闪出一人,很是壮实,但是面色冷峻,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只见这人伸手拦住邬缺德,问道:“喂,朋友,你看我像人吗?”
邬缺德愣了片刻,猛然间明白了,这人一定是山中的精怪来讨口封了。他这人嘴里从来说不出好话,当即冷笑一声,说道:“啊呸,我看你像一个屁!”说罢,哈哈大笑起来,绕过那人走了。
那人愣在当地,脸色通红,嘴巴张开,忽然变成了一张血盆大口,就要咬向邬缺德的脖子。但是,他又忍住了,毕竟讨口封本来就有风险,人家不说好话,只怪他运气不好,没有遇见好人。如果因为此事伤人,就违背了修行的初衷,必然会遭到天谴。他怪叫一声,“哇呀呀,气死我了!”转身钻进树林里不见了。
邬缺德回家将此事讲给妻子听,妻子忍不住埋怨说:“你也真是的,平常对人不说好话,人家也就背地里骂你几句而已,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山中的精怪你是能得罪的吗?人家要是祸害我家,那是防不胜防啊!”
邬缺德哪里听得进呢?板着脸把妻子呵斥了一顿,骂她是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气得妻子直翻白眼,不再理他。
当晚无话,第二天白天也无话,到了第二天晚上,半夜里,邬缺德忽然听见鸡笼里的鸡子发出惨叫,以为遭遇了偷鸡贼,当即跳起来,拿着棍棒冲了出去。
可是,等到他冲出屋子,来到鸡笼边,却没有发现偷鸡贼。他的妻子提着灯笼出来了,往鸡笼里照看,发现鸡笼门开着,里面的十几只鸡都已经死了。邬缺德认为是黄鼠狼干的,破口大骂起来。
他的妻子疑惑地说:“花狗呢?黄鼠狼来了,为何花狗一声不吭呢?”邬缺德开始呼唤花狗,可是呼唤了好久,却不见花狗出现。他打开院门,这才发现花狗死在院门外,脖子被咬破。
邬缺德疑惑地说:“不是黄鼠狼干的,黄鼠狼咬不死花狗。也不是人干的,看伤口的样子,应该是猛兽咬死的。”但是,是哪一种猛兽呢?他却猜不透。
到了晚上,半夜里,邬缺德忽然被猪叫声惊醒。他大声喊叫道:“不好,猛兽又来了,来祸害猪了。”他跳下床,拿着斧子,打开门往猪圈里跑去。到了猪圈,只见两头猪倒在血泊中,却没有看见凶手。
猪圈的门关着,猛兽是越墙跳进猪圈的。邬缺德走进猪圈检查,只见两只猪的喉咙都被咬破了,已经没救了。他忍不住跳起脚大骂起来,骂累了,才回家躺在床上,一点睡意也没有。
天亮后,邬缺德喊来屠夫,把死猪处理了,把猪肉挑到附近的村子里卖了。晚上回到家里,妻子炒了猪下水让他喝酒,他边喝边骂,心意难平。
到了半夜里,邬缺德忽然听见牛叫声,猛地跳起来,大声说:“不好了,牯牛性命难保了。”他腾地跳下床,拿着斧头,冲到牛圈里。
牛圈在院子的西侧,门已经被打开,他冲进去一看,牯牛倒在地上,鲜血到处都是,只不过,牯牛还没有断气,还在呼呼地喘气。牯牛被绳子拴着,行动不便,不然的话,就算老虎来了,也不敢轻易地攻击它。
邬缺德冲出牛圈,四处搜寻,发现不远处闪烁着两点绿光,定睛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是一头牛犊子一般大小的野狼。他心里顿时明白,讨口封的是野狼,因为自己没有说好话,遭到了它的报复,连续三晚咬光了他的家畜。
邬缺德心生悔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冲着野狼喊叫道:“我错了,不该说浑话,你就放过我吧。”野狼叫了一声,转身走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邬缺德听见了狼叫声,打开门一看,门外扔着一块金疙瘩。他顿时掉下了眼泪,看来野狼原谅了他,叼来金疙瘩弥补他的损失。
这以后,邬缺德痛改前非,就像换了一个人,再也不乱说话了,说出的都是中听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人们再也不在背地里骂他缺德了。
这正是,三句好话让人暖,一句恶言厌人心。一句好话可能没有让人觉得舒心,但是一句恶言绝对会伤了人心,做人还是多说好话的好,你们说呢?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