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田七郎》:贤母教子,舍命报恩,这样的义气让人唏嘘

 

蒲松龄《田七郎》:贤母教子,舍命报恩,这样的义气让人唏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一直是备受重视的道德观念。受人恩惠,当然应该报答,而且“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报恩虽不是强求之事,但其中“恩”与“报”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更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忘恩负义的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唾弃。相反,感恩报恩的人,则会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敬。这种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评判人的标准之一。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与人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如果没有明白其中利害关系,那么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故事叫做《田七郎》,塑造了一对非常有个性的母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快意恩仇的义士田七郎,以及一位深明大义的贤母,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侠义精神的魅力,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那个黑暗的官场。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田七郎》文章的概要如下:

在辽阳,有一位名叫武承休的人,他的家境殷实,且喜欢交朋结友。然而他内心清楚,身边的多数朋友大都只是酒肉之交,鲜有人真心与他相交。

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被告知需要去结识一位名叫田七郎的人,此人才值得深交。武承休立刻行动,寻找这位梦中的人物。

不久后,便找到了田七郎,原来他是一名村里的猎人。武承休并未轻视,而是认真与之交谈。他赠予田七郎一些银子,但田七郎婉言谢绝了。

然而,武承休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他坚决地把银子塞给了田七郎。田七郎无奈之下收下了银子,但他的母亲得知此事后,让他立即把钱还给武承休。

经过武承休的反复推让,甚至田七郎的母亲亲自出面拒绝,这场银子的赠予与退回的闹剧才终于结束。

田母坦言,她看了武承休面相,认为他将来可能会有大难。而她就田七郎这么一个儿子,若此时受了他的恩情,将来无钱回报,便只能以义气相报。她担忧儿子会因为这份恩义而牺牲自己的性命,因此坚决不让儿子接受这些钱财。

尽管首次的尝试被拒绝,但武承休并未放弃。他以购买虎皮为借口,再次把钱赠予田七郎。

田七郎因家中的虎皮已坏掉,但他答应了对方,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去捕猎老虎,设法偿还武承休的恩情。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地打到了一只老虎,并将其带到了武承休的家中。然而,武承休将他强留下来,大摆酒宴。

武承休趁田七郎熟睡之际,为他换上了一身新衣,一定要结交这个朋友。

田七郎的母亲得知此事后,再次出面劝说武承休,希望他不要再纠缠自己的儿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田七郎因与他人发生争执,意外打死了人。

武承休得知消息后,立即四处打点,才使田七郎顺利出狱。

此时,田母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告诉儿子:“你的命,从此就是武承休的了。”她还特意叮嘱田七郎,小恩可以谢,大恩不必谢。

田七郎遵循母亲的嘱咐,坦然接受了武承休的许多恩惠,但在旁人看来,他似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有一天,田七郎的刀意外出鞘,他便将此事告诉了武承休,并提醒他身边服侍的三个仆人中有一个是坏人。

武承休经过深思熟虑,将平日与自己不和的李应赶走了。

然而,武承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平日最器重的仆人林儿才是那个坏人。他趁着武承休外出之际,竟然对武承休的儿媳起了邪念,并在事发后逃到了与武家关系不好的御史家中。御史并未给武承休面子,坚决拒绝了他要人的请求。

后来,武家趁林儿外出时,将林儿捉拿归案,送到了公堂之上。

然而,御史的弟弟与县令勾结,竟然将林儿释放了。武承休愤愤不平,却无计可施。不想林儿不久后突然在树林中被杀害,令人扼腕叹息。

御史勃然大怒,状告武承休和他的叔叔杀人。在公堂上,县令蛮不讲理,不容他们辩解,直接将武承休的叔叔殴打致死。武承休悲痛欲绝,而在办理丧事期间,却始终找不到田七郎的踪影,便以为是七郎下的毒手。

武承休四处寻找田七郎,却无果。他万万没想到,田七郎伪装成了一个樵夫来到公堂上,他趁御史的弟弟和县令在衙门中议事之际,突然暴起,一剑刺杀了御史的弟弟。

在衙门内做出这等惊天之事,田七郎深知自己已难逃一死。于是,他选择当堂自杀以求解脱。县令见他死了,走上前来查看,谁知田七郎的尸体突然动了起来,猛地一跳,一刀将县令也刺杀身亡。随后田七郎再次倒下,终于断气。

当时,田家遭到追捕,武承休变卖家产各种营救,才救下田七郎的幼子。幸运的是,他儿子后来成为了将军,多年后回到故乡,重新安葬他的父亲。

田七郎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古代那些英勇的侠士,如豫让等人,他们以自己的义气名扬四海,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

田母是这个故事中最为明理的人。她深知受人恩惠,有时甚至需要用生命来报答。她并不希望儿子与武承休有任何瓜葛,因为她知道这可能带来的危险。

然而,当武承休救了她的儿子一命后,田母再不愿意,也要求儿子为武承休效劳。这位母亲的深明大义,实在令人敬佩。只有像她这样贤明的人,才能培养出田七郎这样的英雄。

田母虽然是一个农妇,然而教子有方,说出了一句“小恩可以谢,大恩不必谢!”的话,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对于小的帮助和恩惠,我们能够轻易地表达感谢,不至于感到过于庄重或尴尬。这种感谢也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建立长期的互信关系。一句简单的“谢谢”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对方的尊重。

然而,当我们受他人的大恩时,这时候再说“谢谢”,已经过于肤浅了,这种恩情应该记在心里,对方需要的时候,像田七郎一样,舍命也要回报啊!

参考书籍《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