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提起台儿庄战役,国人都知道,这是我军在抗战中难得的一场大胜。国军在该战役中重创日军,根据国军方面总结,有两三个日军师团被打残了建制。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有些人对国军的战果表示怀疑——如果日军真的遭受了这么重的损失,为什么结局确实国军撤退了呢?
日军一个精锐师团2到3万人,日军在台儿庄战役的伤亡,国军说是2万人。按照这个标准,日军两个师团确实打残了。

但是日军自己记载的伤亡是11984人,又说自己的编制没有被打残。

但不管怎么样,日军遭受了重创。

1937年8月开始的淞沪会战,进行了3个月,日军参战兵力达9个师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共6个集团军约70个师计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而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敌我力量比是6比1 ,比淞沪战役敌我比多了两倍。

表面上看,台儿庄战役战果不能跟淞沪战役相比。但是,淞沪战役国军投入的是全部精锐,蒋介石嫡系,装备精良的德械师占比很重。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而台儿庄战役,国军投入的,大多是装备很差的川军桂军等杂牌军。

而且淞沪战役进行了3个月,台儿庄战役打了1个月。

从这个角度比较,台儿庄大捷确实来之不易。

那么,台儿庄战役为什么国军要撤退?
其实,台儿庄战役是一场惨胜。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概括地说,前期是狂妄的日军孤军深入吃了亏,打了败仗,让老蒋产生误判,决心扩大战果。

日军被打痛之后,调整战略,认真对待,进行增兵,国军差点被吃掉,赶紧突围。

日军在淞沪战役大胜国军主力,让他们信心爆棚,狂妄到了极点,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似乎中国军队比大清时期的军队还不堪一击,闹着玩一样就能灭亡中国。

而经过那场失败,国军高层一片悲观,台儿庄战役国军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

所谓台儿庄战役,在日军的计划中其实只是徐州大会战的前奏,或者说是一个小插曲。
他们是在做战前准备,大战开始的时候,日军兵力根本没有到位。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华北日军计划由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两支主力部队分别从临沂和临城方向南下,会师台儿庄,然后进攻徐州。

徐州是华北和华南战场的交通枢纽,双方都十分重视,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守住徐州,蒋介石甚至亲自下场指挥,还从其他战区调集中央军主力驰援徐州。

最关键的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台儿庄战役前夕,日军板垣师团在临沂遭到了国军张自忠部和庞炳勋部的阻击,因而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赶到台儿庄。

而日军矶谷师团则在邻近台儿庄时受到了中央军精锐汤恩伯军团的牵制,只能派出一个步兵大队的兵力抢攻台儿庄。

西北军出身的孙连仲,认为自己兵力占绝对优势,直接将集团军司令部的位置前移到台儿庄以南的一个小村子内,距离一线阵地仅有四十里的距离。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双方交火最为激烈时,孙连仲的司令部经常会有日军炮弹落在周边,司令部其余人都仓皇失色,唯有孙连仲从容镇定、岿然不动。

其实孙连仲胸有成竹,他的老战友、西北军前将领张自忠在临沂给自己撑腰,阻击日本援军。

所以一个大队的日军,无论战斗力再强,也根本不是孙连仲的对手。

这时候日军感到了危机,清醒过来,放弃了继续追击汤恩伯,调集了一个联队的兵力进击台儿庄。

这时候孙连仲在台儿庄投入了三个师(5万人以上)的兵力,而日军仅有一个半大队(1500人)对阵,国军是日军兵力的30倍。

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孙连仲部依然没能阻止日军攻入台儿庄,数日后日军便突入台儿庄。

孙连仲勃然大怒,下令所部池峰城两日之内将日军赶出台儿庄,池峰城率部和日军在台儿庄进行了惨烈的巷战,但始终未能成功地清除日军。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经过连日的激战,池峰城部弹药几乎耗尽,很多部队已经只能有大刀来对抗日军。

危急关头,出身东北军的沈鸿烈将自己的弹药库送给了池峰城,这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紧接着时任民国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雪中送炭,将中央军独立炮兵团调到台儿庄增援池峰城。

正是白崇禧的这一命令,为台儿庄战役国军扭转了被动局面。

总而言之,战役前的日军太狂妄了。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先后在河北、山西、淞沪一带都取得不错战绩。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这就让本就狂妄的日军,嚣张到了极点。

在徐州会战打响前,日军派出一个半大队,就是对国军的羞辱。

日军后来增兵到两个师团(其实还不是整编师团)就想打败几十万国军占领徐州。

不仅如此,两个师团还没有集中兵力,而是分兵进攻,兵分三路。

而且有两路日军遭遇了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庞炳勋和张自忠),无法全部投入。

日军两个师团兵分三路,有两路被阻击不能前进,只有一路人马突破了进来。

日军再次犯下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的错误。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李宗仁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给冒进的日本孤军迎头痛击。

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

4月7日凌晨1时,中国军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当晚就将日军赶出台儿庄。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

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激战4天,国军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一战,是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比日军多三倍伤亡的代价才取得的。
而且,国军虽然把孤军深入的那股日军团团围住,但却没有全歼,只能给予重创。

一时的胜利让蒋介石和国军高级指挥官受到鼓舞,作出了误判,产生了轻敌情绪,觉得日军不过如此,并没有自己一开始想得那么厉害。

于是蒋介石下令增兵徐州,妄图扩大战果,甚至想要一举把日军打回去。

与此同时,战役正在进行中,国民党就迫不及待,对“台儿庄大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在国军全面溃败的情况下,台儿庄取得了大捷,这场胜利来得太及时了,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百姓的抗战决心。

而且中国别的优势没有,就是人多兵多,向徐州增兵根本不是问题。

能扩大战果最好,如果不能就撤兵。

这就是台儿庄会战中后期的情况。

但是蒋介石低估了日寇的决心,他们南下是既定方针,不会改变。
日军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是不甘心的。

台儿庄国军大捷后,日军调兵遣将,组织近20余万大军杀向徐州。

而国民党这时候在徐州,投入的兵力也增加了2倍多,从原来的25万增加到将近60万。

尽管如此,力量对比马上改变了,对国军非常不妙。

因为在淞沪战役,日军投入20多万军队,国军投入的兵力是80万,而且还是装备最精良的国军主力。

现在同样多的日军,国军兵力少了20万,而且大多是杂牌军,装备和战斗力都不是一流的。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这种情况下,国军失去了优势,形势非常不利。

结果真的如此,滇军、桂军接连遭受重创,国军处处被动挨打。

到了5月上旬,日军已经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合围,国军岌岌可危,有生力量面临被全歼的威胁。

这时候李宗仁感到了形势危急,蒋介石也感到了不妙,如果恋战的话,恐怕徐州一带的国军真的就回不去了,于是蒋介石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国军在突围的时候,同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不管怎么说,总算突围了出来。

到此,徐州会战宣告结束。

由于中日两国军队装备、士兵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抗战中两军对垒,国军比日军要多出数倍,才有可能小胜。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虽然台儿庄战役之后进行的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国军取得了更大胜利。

但是别忘了,那些战绩都是国军拥有地利之便,占据了险要地形之后取得的。

台儿庄周围和上海一样,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所以日军的机械化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国军只能被动挨打。

即使取胜,也是小胜,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反咬,吃大亏。

尽管如此,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是重大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战役。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彻底终结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

它用铁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华民族不会亡。

台儿庄大捷后,为什么国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突围?
而且在军事上取得了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胜利,达到了消耗日军兵力的目的;因为日军兵力是有限的,中国兵力是无限的,消耗战我们不怕日军。

但是抗战中每一次大捷,都是血战,都是士兵们用头颅换来的,都是惨胜。

中国军队不仅装备上,而且士兵素质跟日军差距很大,过分渲染胜利只能掩盖真相,产生很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