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皇帝对对子

 

民间故事:皇帝对对子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有一次回盛京祭祖。当他路过新民县时,听说于家店的老板于文远非常有文才,擅长诗词对联,而且乐善好施,人称“于善人”。

乾隆心想:怎么没人说我皇上怎么怎么好呢?他越想越不服气,决定去会一会这位“于善人”。

第二天,乾隆扮成一个客商,来到了于家店。他进了酒店,要了一桌上等的酒菜,便开始自斟自饮。吃饱喝足后,乾隆高声叫道:“老板,算账。”

这时,从里屋走出一个五六十岁、鹤发童颜的老头儿来,正是于老板于文远。他笑呵呵地来到乾隆面前说:“客官,您吃好了?”

乾隆点了点头,说:“吃好了。这酒菜一共要多少钱?”

于文远回答:“客官,连酒带菜一共二两纹银。”

乾隆伸手去掏钱,突然大惊失色地说:“哎呀!糟糕,我的钱怎么没了?这可如何是好?”

于善人见于乾隆焦急的样子,便说:“客官您不要着急,慢慢找,钱丢了也没关系,这顿饭就算我请客。一个人出门在外,谁能没个难处。”

乾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初次相逢,怎么好意思。”他抬头看见酒店对面有个当铺,便对于文远说:“请老板稍候片刻,我去把身上的马褂当了,回来再还你酒钱。”

于文远急忙拦住他说:“没有马褂,腹背受寒,请客官别当。”

乾隆听了,挺受感动,心中暗想:此人果然心地善良。于是,他决定再试探一下于文远的文才。他应声说:“不给酒钱,叫我怎么过意得去呢?”

这时,酒店里喝酒聊天的客人都围拢过来看热闹。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见他们二人争执不休,又都文绉绉的,便在一旁插嘴说:“我看你俩不如对对子赌个输赢。这位客官先说上联,于老板对下联。于老板若是对上了,这位客官再去当马褂也不迟。”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小伙儿说的正合我意。于是他眼珠一转,张口说道:“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中重千里。”

于文远听了暗想:这“千里”两字合在一起念“重”,“重”即是“双千里”呀,这岂不是从北京到盛京的路程吗?

他又仔细打量了乾隆一番,发现他虽然穿着粗衣布褂,但器宇轩昂、相貌不凡,莫非他是当今天子乾隆皇上?

想到这儿,于文远灵机一动,朗声对道:“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中孤一人。”

原来于文远的下联中,“一人”两字合起来念“大”,“大”字里边只有一“人”,“孤”一人是指一国的君主。

乾隆听了大吃一惊,愣了半晌才说:“老板不愧文才盖世,在下十分佩服。好吧,咱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完他又要去当那件马褂。

于文远断定眼前这位客官肯定是皇上,他哪敢让皇上当马褂还酒钱呢?于是连忙上前拦住乾隆说:“不必不必。人来客往,酒钱随时捎来就是。”

乾隆沉吟片刻说:“也好也好,风刮雪飘,马褂穿上也行。”

乾隆重新穿上了马褂,对于文远和众人说了声“诸位,咱们后会有期”,便朝门外走去。于文远赶紧跟在后边相送。

乾隆走到门口突然回身笑着对于文远说:“店好,店主更好,小店才这般兴隆。”于文远恭恭敬敬地给乾隆施一礼说:“国好,国君更好,大清才如此昌盛。”

乾隆听了这话,心里美滋滋的。他离开于家店后,于文远重新写了一个“兴隆店”的牌匾,吩咐小二把“于家店”的牌匾拿下来,把“兴隆店”的牌匾挂上。

众人见了都挺纳闷,好奇地问:“于老板为何把于家店改成兴隆店了呢?”于文远笑呵呵地说:“兴隆店乃是当今皇上所封,我哪敢不从?”

大伙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文远就把刚才和乾隆对对子的详情说了一遍,大伙儿听后才恍然大悟。

不久之后,乾隆皇上传下圣旨,将于家店改为兴隆店,并赏给于文远银子。于文远谢过皇恩后,把银两都分给了村里的穷苦百姓。

从此以后,于家店就叫“兴隆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