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活人坟

 

聊斋故事:活人坟

屯子里的老阴头,遇见个邪乎事,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耳边总能听见咣咣声。老阴头以为家里来了贼,拿着门栓就出去了,然后就看见一个举着棺材板的老头子,冲他咧嘴冷笑

笑着那个瘆人啊,嘴巴都裂到耳根子了,两个眼睛空洞洞的,还举着棺材板子。

老阴头吓得血都凉了,钻进了屋子,顶上了门栓,推醒了老伴。

“老婆子!快醒醒,有鬼。”

老婆子睡眼惺忪,说 死老头子做噩梦了吧!

老阴头说别整没用的,你赶紧起来看看。

老婆子没招,趴窗户瞅了瞅,啥也没看见,说老头子眼花了。

老阴头听这么一说,也怀疑自己眼花了。

可趴窗户一看,就看见那举着棺材板的老头,也趴着窗户看自己,直接就吓得他口吐白沫,昏死了过去。

没几天,这老阴头家闹鬼的事,就在村里面传开了,村民们都说活该。

为啥活该,是因为这老阴头一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只要来钱,什么缺德事都干。

谁家结婚他拦道,谁家发丧他碰瓷,人家地里种啥他拿啥,一年都不用买粮。

而他家那小子更缺德,什么坑蒙拐骗的事都干,村里丢的妇女小孩,都怀疑是他搞得鬼。

而且 他还装神弄鬼的骗人

记得三年前,邻村有个老吴头,得病瘫炕上了,家里三个儿子得信后,都从城里回挣相照顾老爹。

说是照顾,其实就是等老头死了,想多分一份财产,可老头呼哧带喘就是不死,而且炕拉炕尿,可给仨儿子恶心坏了。

终于有一天,老头吃了点粘豆包,卡嗓子眼了。仨儿子都以为老头死了,赶紧给老头穿上寿衣。可刚穿完寿衣,这老头又咳嗽上了。

几个兄弟都瞅老大,老大一卡吧说:“那啥!咱爹一定是招撞客了(诈尸),赶紧找先生给看看。”

恰巧这事被阴财给听说了,也就是阴老头的儿子。

于是他就联系了一个半吊子先生,商量合伙骗钱。

到那一看,先生说这不招撞客了嘛,都不是好呼哧,再不治就得蹦起来咬人。

哥几个听这么一说,都害怕了,于是连忙求先生施法,还说钱不是问题,能让老人家走,比啥都强。

假先生说放心,就冲你们这孝心,我一定尽力。这样,我这有几张符,烧成灰给你爹灌下去。

哥几个领命,给老头子灌水,可老头就是不开嘴,一旁的阴财就出招了。

“你们压他肚子,一压就开口了。”

那小儿子最胖,老头子也最疼他,有什么好吃的都可他来。

于是这亲爹死了,小儿子当然得多出力了,只见他喊了句躲开,一屁股就坐在老爹的肚子上了。

只听嗷得一声,这老头子就借着这股子劲,把豆包给吐了出来,而且喘息声是更大了。

老大见状,把着老头的嘴巴子,把水给了灌进去。可老头子就是不喝,还吐了大儿子一脸。

“先生!这可咋整啊?”

“没事!我跳神。”

假先生装模作样,直翻白眼,而得到信号的阴财,则拿着小鼓,围他转了好几圈。

然后说:“大仙说了!是你们家老头子,以前打过狐黄,这是狐黄上身来折腾你们了。这样,你们先出去,我们跟它斗法,但是你们不能往屋里看啊!”

哥几个有点害怕,于是都出去了。而屋里的阴财,先是往外先瞅了瞅,然后拿个枕头,就捂住了老头的口鼻。

一旁假大仙有些退缩,被阴财威胁了几句后,也按住了老头的双腿。

见老头不动了,他们则告诉三个儿子说:“赶紧埋!免得这玩意再来。”

三兄弟高兴坏了,都想快点完事回城里,于是给老头塞进了棺材,连夜就给埋了。

可在这之后,这几个儿子,都莫名得了同一种病,脑溢血,就连他们的儿女也是。

严重到危急生命,只能四处求医,但效果都不明显。

后来找个先生给看,先生说是坟地有问题,三个儿子没招,只能琢磨给老爹迁坟,可这一打开棺材盖,这哥几个都傻眼了。

就见那老头长个大嘴,手指挠烂,而且肚子里都是棉花,大头还朝下。

先生一看,说你们不是给你爹活埋了吗?老头子在里面饿的直转圈,所以才吃了寿衣里的棉花。

而且他大头朝下,脑袋憋得老大,所以你们这一个个都得脑袋病。

几个儿子虽然后悔,可说啥都晚了,如今只能起坟重迁,而那棺材板,就那么扔在了路边。

而阴财得知后,也怕人家找后账,于是就去城里打工了,一直没有回来。

就这么过了三年,老阴头这天搭羊圈,缺块板子,他看见临居家的围墙,那有一块好板。

而老阴头又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于是就拆了板子,拖着往家跑。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可慌乱中,中指不小心擦破了点血,正好就滴在了木板上,所以因为是血的原因,只有老阴头,或者和他血脉相连的人,才能看见那老鬼。

而被吓坏的老阴头,赶觉胸口发闷,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总惦记着儿子,于是就让人去城里找,可是等来的,却是他儿子的死讯。

原来,阴财在工作中出现了幻觉icon,看见老鬼找他索命,死死掐住他的脖子,导致他高空坠落,假死了过去。

可等他再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而耳边,却传来他母亲的哭声。

“老头子!我好像听见咱儿子的声音了。”

“老婆子!你一定是太想儿子了,所以才听错了,天黑了,咱们还回家吧…”

故事叫《活埋》取自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