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源于一场误会–不一样的历史!
1、前言
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也许没人能说的清楚。下面这个故事只是站在一个不一样的角度上,去讲述一段和你想象中不一样的历史。1839年9月4日,在九龙外海面上,英国军舰向大清水师发动攻击。一场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开端的“鸦片战争”,自此拉开了序幕。每个中国人对“鸦片战争”都有怀有一种莫名的矛盾,即不愿面对又无法避开,毕竟这是我们民族记忆中的一道疮疤,谁也不想把自己的糗事天天挂在嘴边。在大多数国人的感觉中,这段历史更像是一场沉痛庄严的控诉,为的是铭记国耻。可当我们跳出意识形态,回到世俗的个人的角度再来审视这段历史,也许会别有一番味道。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人始终是推动其发展的主体,所以要想了解这个故事,必须来认识三种人:首先是大清的管理者们。这其中包括皇帝和他手下的大臣。提到他们,可能大家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是腐败。诚然这是事实,但问题是如果是因为人的私心作祟,那个体的堕落是可以理解的,但像大清朝廷这样自上而下的群体腐败就不得不让人要问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信奉着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忠君,爱国,为民。其实问题正是出现在这里,因为当时对这三点和的理解和我们今天是很不一样的。对当时的统治阶层来说,只有“忠君”是唯一的实体,君主才是官员们能看得见摸得着有直接关联的服务对象,“为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偏抽象得概念。“民”并不是单指百姓,而是一种道义或者说是职责。“为”也不是指服务,而是管理,所谓“为民”可以理解为:恪尽职守约束民众。而这里的“爱国”虽说不上抽象,但却十分狭隘,国家国家,国事就是皇帝的家事,所谓爱国就是维护皇家的脸面。所以,皇权越尊贵,要维护的力度也就越大。特别是在中外文明发生碰撞之时,当传承了千年的道德观念映射到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无一例外的变成了:封闭保守,盲目自大以及无知愚昧……其次,是国家底层的人民。此时的民众是完全没有现代国家和民族观念的,农业文明下生产力的落后和环境的闭塞,让他们无法拓展自己的思维与格局,也让他们对数千年来统治者的压榨早已习惯和麻目,所谓朝廷只是一个合法收割自己的概念,对是谁是掌权者,根本毫不关心。反正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换个皇帝自己还是照样交税纳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善于服从,但更容易溃乱,愿意为个人的小利而冒险,却绝不会为个人之外的事情付出。这样的人民构建起来的国家那是可想而知的脆弱再有,就是洋人了。很显然,经过工业革命和民主洗礼的西方人,在物质追求和思想观念上已与大清有了天壤之别,所以他们经常对在清政府眼里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一些事,表现出十分的震惊和不解。当然,大清看他们也是如此。于是,当东西两大文明发生碰撞之时,一幕幕荒诞滑稽的情景开始上演。
2、起因
18、19世纪,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佬趁着资本在全世界扩张的大好形势,漂洋过海来到遥远东方的中国想要搞国际贸易,结果发现这片土地实在是好神奇,不但卖不动货,自己反被收割。于是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搞出鸦片这玩意才算打开了销路。本想就此发家致富奔小康,可大清的皇帝陛下不干了——朕的韭菜你们也敢割?弄不死你!于是就派了一位大臣到广东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懂规矩的外来户。这位大臣我们都知道,他就是故事的主角之一,林则徐。林则徐,字少穆,科举进士出身,历任按察使,巡抚,总督,以钦差大臣出任广东禁烟,为官正直清廉。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帝制体系下官员的典范。少穆兄本来就对吸鸦片这事很有看法,也是他的一篇陈述鸦片毒害的奏疏,戳中皇帝的痛点,才使皇帝大人发了狠。他到广州后不久就要求洋商们交出所有鸦片,还发了份照会,大意是:听说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皇上对你们有恩,你们也该配合我这个钦差的禁烟工作。我对你们这些外夷的伎俩再了解不过,所以别跟我耍什么花招,其实我们老百姓都很讨厌你们了,你们再卖鸦片,难保他们不会弄死你们······听到这,各位先不要笑,这个“大便不通”还不是最离谱的,此前还有大臣建议道光严惩吸食鸦片者,怎么个惩法呢?据这个大臣说,是把吸鸦片者系在竹竿上,用大炮发射进海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像林则徐这样的朝廷官员对洋人是十分蔑视的,其实漫说是洋人,就算对自己得百姓,言谈之中也经常流露出不屑,虽说他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可惜当时洋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却往往胜于这些政府官员,比如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商安德森就认为中国的百姓普遍讨厌清政府,还建议英国政府,攻打中国时不能伤害一般民众,还应张贴告示,说这场战争不针对他们。后来英军也真照作了,于是清廷又大骂洋人煽动群众,蛊惑人心。林则徐的照会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马上商量着该花多少钱摆平。其实当时的洋人们混的都很惨,清朝本来就重农轻商,看不起做生意的,又以天朝上国自居,觉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讲什么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还不许洋人自己卖,而是由中国人代转……此外洋人还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不能在中国随便走动,只能被圈在指定范围内,换句话讲就是“外国人与狗不得外出”。另外,清朝关税虽低,但那只是理论上的,洋人在中国总免不了被横敲竹杠。那些帮着贩卖洋货的中国人必须靠贿赂才能换取外贸执照,这个钱当然要算在商品价格里,这就导致洋货价格一路走高,本来中国人就对洋货不感兴趣,这么一来就更卖不出去了。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过林则徐这款的官员,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于是回复林则徐说要用几天时间投票表决一下。而林则徐觉得自己在这些夷人面前是充满优越感的,完全应该说一不二,没成想对方居然还要搞什么民主决议,一下把他给惹火了。便派人前去捉拿搞“拖延战术”的主谋——英商颠地。差人执行任务时还耍了个心眼,说是“召颠地入城”,但英国人到底不放心,要求林则徐承诺24小时内放颠地回来。大清可从来没什么拘留最长期限之类的说法,都是想关多久关多久,所以林则徐一听:你这想屁吃呢?马上又抓了两个买办(即汉奸)到英国人那里示威。这下英国人才明白事态严重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这时另一个主角——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登场了。说来搞笑,此人作为鸦片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鸦片人士,他认为鸦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明令禁止鸦片的国家内走私鸦片更是有辱英王的名誉。但义律一听林则徐要动颠地,马上急了,匆匆跑去商馆,而林则徐等义律一进去就把商馆给封闭了,撤走所有的中国人,勒令中国人不得再与洋商接触,否则以汉奸论处,还来了个断水断粮。义律一看这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马上给林则徐写了封信,大意是威胁说你再这样难保两国不会打仗。林则徐收到信后直接在下面加了批语:“天下万方,何处与天朝相提并论?‘两国’称谓,实为大谬……”在林则徐看来,没直接进去把洋人杀掉,已经是非常客气了。至于他不这么做的原因,无非就是想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表达天朝对这些外夷宽宏大量的姿态。现在居然还敢武力威胁,简直是反了天了!于是林则徐就做出如下回复:先大谈因果报应学说,举了一些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接着谈中国对英商的恩情,又讲到没有茶叶洋人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的问题,另外民意沸腾,举国激昂,再不交出鸦片,小心吾皇天威降临·····整个交涉的过程中,义律与林则徐基本算是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的威胁是有底气的,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搞到最后两个人都很奇怪:他怎么就不怕我呢?不过义律那边被断水断粮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身就理亏,于是跟英商们商量能不能把鸦片全部上缴,这里他也耍了个滑头,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政府来理赔。英商一听乐坏了,这等于是把鸦片送给中国人,再从英国政府那里拿钱,当然是十二万分的乐意,当然他们也怀疑义律是在打官腔,万一事后政府翻脸不认了可咋办,于是又集资给一个马上要回英国的商人,让他到议会去活动活动。其实按理说这些英商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因为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英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走私被抓算你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们不管”。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但后来随着战争打响,情势直转急下,这些鸦片贩子算是走了大运。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并不是因为鸦片被烧,他们的政府压根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政府也不了解这帮英商的处境,在英商们看来,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清朝水师)。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甘结文书事件与林维禧案。更多精彩文章【文推网 wentuifa.com】
3、“甘结“文书
在义律的怂恿下,英商们把所有的鸦片都交了出来,林则徐也终于解除了包围。但事情还没完。接下来,林则徐又要英商签订“甘结”文书。而英商和义律的答复是:我拒绝!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甘结”,这是这是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概念,但我们现代人可能从没听说过。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就是“心甘情愿自我了结”。在中国古代的契约中,意思就是说无论生死贫富,自己负责。延用到官方的文件就带有结案报告和保证书的性质。这份“甘结”的内容是禁止“一切来人”进行鸦片走私,否则一经发现,“货尽没(mo)官,人即正法”。更有趣的是这“甘结”还带有中国特色的连坐效应,要求英商不仅对自己的船负责,还要对别人的船负责,不仅对英国人负责,还要对所有国家的人都负责。其实林则徐早在对付鸦片吸食者时就采用了“五户连环保”政策。在他看来,“甘结”是我天朝自宋以来一直沿袭的常规操作,是普天之下的常理,全世界人民都应该知道,你英国人不签字是不是故意跟我捣乱?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绝对不会答应这种要求的——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我凭什么对别人负责?签这样的保证,万一哪天船上有人夹带鸦片,我自己小命也要玩完。同时林则徐还觉得义律是这帮人的头头,也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签字。义律更是不干:你收缴鸦片事小,砍头可是人命关天,所以他告诉林则徐:我不可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他们。林则徐一听就愤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这不是存心忽悠我吗?但他还算有风度的教育义律:你骗我说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说英国国王都不能代表,你这可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啊!良心大大的坏了······这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只能带着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并提出以下几点:1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2鸦片贸易是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的,事实上在英商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很多的苛捐杂费)。义律的用意,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洋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中国官场微妙的潜规则——“官官相护”。于是面对义律等人的坚持林则徐再次搬出民意恐吓: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然而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
4、林维禧案
1839年7月7日,被赶到海面上的英国人实在闲的无聊,跑到九龙尖沙咀村喝酒,而后与当地的村民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义律得知此事后也赶紧过来调查,为了不把事情闹大,给受害人家属赔偿了1500银元,要求家属封口。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没几天这事就被捅到林则徐哪里(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就要义律立即交出凶手,杀人偿命。按说出了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可狡辩的,但义律磨磨唧唧就是不肯交人,因为常年呆在中国的他太清楚了,清朝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进去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更是根本不在乎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要知道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就是死刑犯也有申诉的机会。何况现在案情尚未查清楚,所以义律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还请林则徐前来现场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即表示不感兴趣,只要求义律交人。其实作为政府人员的义律很清楚,水手在中国犯法,理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制裁,但无奈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大到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比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接受不了。义律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但自知理亏的他无奈之下想了个昏招,决定撒一个谎,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 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根本没有“领事裁判权”这回事(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但两人却从没有见过面,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也从来也没有真正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要不然林则徐或许就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本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不知他考虑过没有,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何况遇到的还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彻底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来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况且后来义律确实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以过失杀人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并将此结果通报给林则徐。对于这个结果,林则徐不屑一顾,也失去了耐心——你们不交人是吧?好,那现在我不但不准你们购买食物,还要把你们英国人一个不剩的从大清国的土地上通通赶出去。林则徐随即通知澳门总督边度,要求他“把所有居住在澳门的英国人,包括商人和家属以及子女全部赶出澳门。”寄人篱下的葡萄牙人能怎么办?只能照办。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已然动了杀机,但他毕竟没有直接开战的权力。只能再与林则徐谈判,对于甘结,义律表示可以接受,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而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闹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有点精疲力尽,于是林则徐也玩起了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藏鸦片。同时还不怀好意的暗示“大清式搜查”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我们概不负责任。以林则徐的想法,甘结不过是签个字的问题,笨蛋也该明白个中利害。但义律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彻底搞郁闷了,琢磨着这老外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而律觉得钱都是小事,甘结可是要人命的,所以还是那句话:欢迎来搜。 这回双方都感觉算是彻底谈崩了,开始盘算着用武力解决问题。
5、“淡水”
战争此时的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义律只得去九龙寻找淡水,结果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自然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洋毛子当回事,根本不予答复。义律没有等到大清官方的答复,却等来了他们通过私下渠道搞来的物资,但是此时,这艘中国渔船正被大清水师追赶,眼看好不容易得来的物资又有可能泡汤,义律急了。命令四艘英国军舰一齐向大清水师开火,解救渔船。这就是鸦片战争第一炮——九龙海战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因为淡水的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事后,水勇们争先向林钦差汇报了自己的“辉煌战果”——“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甚至义律乘坐的“路易沙”号都被击中主帆“在漩涡中滚转,夷人纷纷落水,各船始退。”听闻此报,林大人居然也不疑有诈,充分发挥了“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报告道光皇帝“我军七战七捷”。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和林则徐则被忽悠得高潮迭起。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大家就是否出兵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战派的主要观点如下:1、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屡次侵犯人权,甚至以性命相威胁,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2、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官员们敲诈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理可依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是不行的,只有先把丫揍服帖了再说。271:262,九票之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也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也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真的没有比打一架更好的了。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此林则徐破天荒的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他们代为翻译,这些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没笑死——信里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牛,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我们现代人读到这些也许会觉得难以置信,可这正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世界的普遍认知,一个政府的高级官员,“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尚且如此,其他国人该是什么水平实在可见一斑
6、结局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败了——至少在道光皇帝眼里是这样的。然后大家签条约,坐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秋后算帐,关税必须是固定且明确的,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教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到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可想而知,他对之前的事情心里落下了多大阴影。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皇帝当时用的词叫“暂行赏借”,都被打成猪八戒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也着实让人无语。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支出的军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时中方代表就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国家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也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没有市场。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卧槽!这强盗逻辑说的竟让人无言以对……)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那GDP是哗啦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嘴欠的许大人好死不死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道光又被林则徐那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请中国也效仿。当时的这些官老爷可不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而是干脆听不懂。何况这也不是他们眼下最关心的,让中方代表真正为难的是,他们压根就不敢跟皇帝提鸦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然而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英国政府能先代交500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就愣住了,卧槽!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着买单?开玩笑!最后璞鼎查才发现这些人完全就是害怕跟皇帝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所以根本就说不通,于是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所以说,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是不假,不过真的没什么好悲伤的,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是皇帝一个人的旨意,皇帝大人自己悲伤就行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外间的差距,很多未参战者,包括皇帝本人,依然觉得双方实力其实不相上下,只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已(因为我们一直在胜利,是最后不知怎么搞突然一下就失败了),对民间就更不能讲朝廷惨亏了,因此,虽然英国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官员和普通百姓眼里,蛮夷依旧是蛮夷,这种态度便决定了这个故事接下来必然还有续集……
7、入城
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战争期间英国人和广州人民打过架,于是广州人民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背地里却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直拖着。要说这些英国人也是挺有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了五个小时大清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忍了整整五年!但到了1847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允诺英国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让你们入城”。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中了对方的缓兵之计,又傻兮兮的等了两年,结果到1849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他们决一死战。英国佬这回算是彻底领略到这些大清官场老油子的“魅力”,由于当时也没准备打仗,于是掉脸就走了。洋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并得到了皇帝的封爵嘉奖。后来叶名琛就琢磨,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于是总结出对付洋人的心得——就是压根别搭理,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这样不但问题“解决”了,还能得到褒奖升官发财,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就成了叶大人的独门绝技。洋人心里自然是有气了,之所以一忍再忍,就为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8、修约
很快机会就来了。到1854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英国是在耍诈: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约”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1855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本来这种问题只要清朝政府援引几条国际法就可以打得英国人哑口无言,可偏偏大清还是闭关锁国狂妄自大的老样子,谁也不懂什么国际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也发现中国人是真呆,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其实《望厦条约》要到1856年才能修约,但美国人说我也有“最惠国待遇”,英国人能修我也能修。)而法国一看,靠,还能这样玩啊!于是也跟着要求修约(《黄埔条约》)。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条约可不是打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吓”出来的。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洋人的厉害,将同为白人的法国人和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两国只是稍以武力恐吓之,耆英就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了。尤其是美国,对清朝那套天朝上国的作风专门做了研究,知道像这样无知自大的国家只能用残酷的事实来教育,稍微讲点礼貌都会被当作是来朝贡的加以蔑视,所以美国代表顾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中方不肯签约,那就一定要面见皇帝,且绝不下跪,不满足些要求,就兵戎相见。耆英怕的正是这个——让一个美国人站着和皇帝说话,这还得了?对他来说要确保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不能跌皇帝的面子,二是不能再打仗,至于条约什么的爱签多少都无所谓了。到后来法国人也闻风而至,还带了八条军舰,此时耆英已有如惊弓之鸟,法国人还没开口威胁呢,他就卖国了。反正也不是头一回签,破罐子就往破了摔,只要不是赔钱割地的条件,答应的都贼爽快。其实法国人当时对中国不是很了解,一开始还想着与中国联手对付英国,于是提出几条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结盟了;第二给中国进贡天文学家,算是示好;第三让中国派人去法国深造,学习造船和水战好对付英国人。耆英一听要往北京派什么公使,当下拒绝,至于天文造船水战这些东西,我们很牛逼的,不需要你们来教。法国人懵了,头回外交搞得这么打脸,于是面露狰狞:好,既然给脸不要那就换个说法:第一法国派公使进京见皇帝,第二法国给皇帝送一个天文学家,第三开放天主教,不然大家就开打。耆英一听就急了,你这哪一条都是要我的命啊!前两条他甚至想都不敢想。考虑再三,也就只有跟皇上商量开放天主教的事了。后来耆英对皇帝连哄带吓,终于交涉成功,洋教在中国冬眠多年,总算又复苏了。回说广州,这边英美法三国公使自作聪明的想欺负中国人不懂法,那边叶名琛依然是“略书数字”,除了严禁三国公使入城以外,对他们的各项要求只有两种回答:要么拒绝,要么干脆不回答。当时英国人对这位叶巡抚的作风非常了解,知道跟此人讲不通道理,于是便拉着其他两家一路北上,准备到上海一带寻找别的官员传达修约的请求。不过这叶大人可没闲着,这头刚拒绝,那头就汇报了皇帝(这时候道光皇帝已经下课,咸丰上台),寥寥数语,只说英国人要修约,洋夷若来,叫他们来见我就行,此事为臣自能搞定,请皇上放心……(其实说实话满朝上下连“修约”是什么意思都未必清楚,估计《望厦条约》里关于修约的内容早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可见“丧权辱国”这种说法是严重失实的,至少对清廷是如此。)因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咸丰对叶名琛充分信任,回复一句“你办事我放心”。三国公使跑到上海,会见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吉尔杭阿头脑还算清醒,当时正剿着长毛,知道三国公使暂时不能惹,也知道叶名琛的德性,于是提议咸丰赶紧派个钦差同叶名琛一起处理此事,其实是想防止叶名琛独揽大权,刚愎自用,坏了大事。咸丰一听这话就不耐烦了,把吉尔杭阿大骂一顿,吉尔杭阿没办法,只好转告三国公使:老大叫你们找叶名琛处理此事。三国公使刚从那里过来,怎么可能再回去呢,于是继续北上,到了天津。这回只出来两个副科级干部接待公使,还是那句话:修约我们管不了,老大请你们再去找叶名琛。三国公使这下体会到什么叫“踢皮球、打太极”了,虽是愤懑,却又无计可施,这次的修约之事只能不了了之。不过要说一点收获没有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三国已达成共识:对付清政府,不动点武力是不行的。不过列强们此时都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因为这次毕竟是“骗约”,所以他们都在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切入点。
9、争端
1856年,这回是真到《望厦条约》修约之期了,来的美国公使正是林则徐的洋医生伯驾。伯驾联络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约,但英国公使认为去了也白去,何况英国的“修约”性质本来就类似用棒棒糖诱拐无知儿童,真诱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话柄,所以虽然他们很想痛扁大清一顿,但不打算利用修约问题大作文章。同时法国公使称没有收到政府指令,也暂不行动。这回是美国单独来修约,由于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气壮,但美国始终绕不过叶名琛这道坎,而叶大人依旧采用先前的两条秘诀:踢皮球加拒绝,这还真是前所未闻的外交手段。不过伯驾倒是没有调兵谴将跟大清大干一场,他就像英国人当初放弃了入城一样,放弃了修约。伯驾依然和当年一样敏锐,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则徐决裂,这次还得因叶名琛决裂,到时再坐收渔利也不迟。就在洋人们对大清的不满逐渐积累到顶峰时,亚罗号事件发生了。中学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应该记得,我们的教科书上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归结为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且定性为“英法入侵中国的借口”。事实上,背后根本的问题还是“入城”和“修约”。列强们正是由于这两个问题而积累了大量怨气,亚罗号事件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亚罗号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议。大概缘由是:亚罗号是一艘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叶名琛当时以缉捕海盗为名,将一船十二名中国人全部缉拿,并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争议点就在这里,叶名琛坚称中方没有扯英国国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法律上不能再挂英国国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对英国的侮辱,还有观点认为船上并没有所谓海盗)。这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但当时的英国海军上将包令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入城”这口恶气已经憋了快十年了,他们要的就是小题大作——不仅要求中方立刻释放船上的水手,还要向英方道歉。英方的要求实在相当无理,因为叶名琛缉拿的罪犯是中国人,按条约,领事裁判权是不起作用的,而叶名琛非但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据理力争,反倒把人给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下了命令,让叶名琛尽量不要再开战端,不然估计放人也是没戏的),但是拒不道歉,总而言之,面子最要紧,其它可商量。可叶大人没看出这回英国人就是来找茬打架的,于是就为了这么一句道歉,广州又被英军蹂躏了。真开打之后英国人倒也不提道歉这码事,就一句话:让我入城。叶名琛虽然打仗是草包,但搞政治很有一套,一听英国人原来只是想入城!马上来了精神,过去的经验使他深信一点:在入城问题上,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这次一定又是闹一闹就滚蛋。这时的他还认为英国人只是来吓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好了,居然跟咸丰汇报说打了大胜仗,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咸丰接到回报,也很是激动,马上批示说:干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以至于曾有大臣秉明实情,咸丰都坚称这是英夷“造言耸听”,令该大臣“勿为所惑”。此后叶名琛又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负面情报,想继续糊弄皇帝,不过他漏算了一点:他能对咸丰撒谎,手下凭什么不能对他撒谎呢?于是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国被印度痛打,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总而言之一句话——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这下他加有了底气,干脆连战备都不做,还要士兵不用开炮还击,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军破城,叶名琛正好出去烧香,没给英国人逮到,加上兵力不足,英国人暂时撤出广州,这再一次增加了叶大人的信心!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叶名琛异乎寻常的镇定,一直坚持到他被英国人抓走为止。他也因此获得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将军”的“光荣”称号。更有意思的是,对于本国军舰在广州的行动,英国议会则认为是“滥用武力”,投票要求英军撤军,结果强硬派的首相巴麦尊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在大选中获胜,不然英国要是真的撤军了,叶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由于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对他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民族英雄一下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说是讽刺。其实叶大人自己也是很无奈啊,当时内战打得正凶,军饷都发不出来,他也是身不由己啊,与其说叶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国“开几炮就走”,还不如说他是在搞自我催眠呢。再把时间轴往前拉一年,回到马神甫事件上。当时根据中外条约,洋人只能在通商五口活动,其它地区依然处于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状态,但法国神父马赖同志却仗着上帝护体,硬是闯入广西传教,结果被就地正法。按双方条约,发生此类事件,应先将人送至附近领馆,再作处理,绝不可上刑,更不能杀头了。法国这回是理直气状的要找中国讨说法,要求赔款和道歉,可偏偏碰上两广总督叶名琛,结果就两个字:拒绝。于是马神甫事件又成了悬案。美国要求修约,英国要求入城,法国要求赔偿道歉,全都卡在了叶名琛这个硬角头上,且最后统统成了悬案,不得不说这位叶大人真是一位绝世奇人!以一人之力扭转了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走向!着实让人佩服的紧。更多精彩文章【文推网 wentuifa.com】
10、二次开战
列强所有的不满终于在1856年完全爆发了。不揍中国是不行了。不过美国虽然很想上手,但当时家里黑奴问题闹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得了甜头,所以不肯发兵。法国其实也想再沾一次英国的光,但一个国民被杀又得不到说法,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只好跟着英国一起上。而俄国对中国眼馋已久,此时也跳出来兴风作浪,准备坐收渔利。于是乎,一支英法联军,承载着西方四大强国的野望,向着广州进发了。广州瞬间破城,叶名琛被捉走。咸丰收到奏折后顿时有了和他爹似曾相识的疑惑,怎么我们一直胜利胜利再胜利,突然就破城了?于是批阅道:览奏实深诧异!列强这边,英国跟中国打交道的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深知你就是捣翻中国的半壁江山,大皇帝也不会在乎的,所以必须直接接打到他的家门口去!于是便挥师北上,这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近二十年,可大清还是一样的有海无防,天朝诸臣更是早就忘了洋人打仗的利害了,于是还是一样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等号称最强的大沽炮台惨遭秒杀,咸丰帝还在那里莫名惊诧。接下来怎么办?签约呗,这回清廷倒是自觉,觉乎着这次来的四个是连体婴儿,对没参战的美国和俄罗斯也是有求必应,于是美国再次白嫖,俄罗斯也狐假虎威,正式进入中国,法国和英国更是没的说了。顺便一提,这回主持工作的仍旧是老而弥坚的耆英同志,估计咸丰觉得此人和洋人交情应该大大的好,说不定可以讨点便宜。谁知广州破城时,英国人便从衙门公文里查清耆英当年在入城问题上那套假调解、空城计的把戏,对老耆英百般奚落,耆大人一气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几个既无外交经验又无交割权限的菜鸟,在谈判桌上基本是任人玩弄。以致后来咸丰一气之下,赐耆英自尽,理由“擅自返京”。接下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天津条约》了。对比之前,这次主要变化是允许外国军舰进入长江,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进入北京设立使馆。总之,套用教科书上的话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但说心里话,综观两次鸦片战争所签各个条约,除了割地赔款外,真觉得其他内容没什么特别不平等之处,大开国门本就是与时俱进,外国人的进入也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文化,和思想。至于比较出格的军舰入江、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只能说清廷自己太过无能!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极其野蛮,官员敲诈勒索成风……当然了,方式是极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称其为“不平等条约”。但这样的不平等也是中国自己招来的,若是能早点放下身段,与洋人平等互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断不会无端遭此命运,更不可能在日后任由俄罗斯与弹丸之地的日本宰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持续到1900年庚子国难,天朝上国的威仪终于被揍得荡然无存。在这期间,中国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虚浮的皇家尊严和那不能为人民所分享的所谓“主权”了。当然,故事还没发展到1900年,所以皇家的尊严暂时还不能丢。根据《天津条约》,签定之后,外国使节应进京换约了,这是所有的残酷现实里最让咸丰皇帝慌张的——外国人要进京面圣了,且不会三跪九叩!这是对遗续千年的帝王权威和“万国来朝”梦呓最致命的一击,也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11、进京
咸丰恐慌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甚至想以鸦片合法、取消一切关税、再多赔几百万两白银为筹码,阻挡洋人进京面圣,还设想在上海换约。千方百计的阻挠,足见皇帝心中的价值取向——一切现实的国家利益,都可以为他的皇者之尊让步。只可惜战败者是没有发言权的。此时咸丰亲自主持外务,但水平实在不比叶名琛高多少,他所使的那点计谋,无非就是些老掉牙的帝王权术以及满脑子柔远羁縻之类安抚藩邦属国用的老套路,可洋人却是完全不吃这一套。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自己的一篇奏疏中总结了咸丰皇帝的三个“特色”:第一,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第二,徒尚文饰,死要面子;第三条,刚愎自用,出尔反尔。不得不说曾老师(他当过皇帝的讲官)的眼光确实老辣,从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他对这个学生判断得极准。此时的咸丰可以说已经是大脑短路状态,这种完全超越自身理解的危机,再加上他那阻止洋人入京莫名的坚持,行事作风已完全不可理喻,于是咸丰帝成了继林则徐和叶名琛之后大清帝国的第三个二百五,而他的二百五行径直接导致了圆明园的被焚。《天津条约》虽然已签,但清廷朝野上下,竟把该条约当成一纸空文,仅作“缓兵之计”,负责签字的桂良上奏说:“此时英、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咸丰觉得此计甚妙,只待时机一到便可执行,这样舍桂良一人,便可阻止洋人设公使驻京。可在洋人看来,这分明就是想再讨一顿打。洋人坚持进京,咸丰又规定人数不得超过十人、不得坐轿、不得列阵仪仗、换约后立即离京。但老外们早看透清廷那点心思,本着这次来就是要教育教育清廷“你们在世界上到底排老几”的宗旨,得到的指示是拒绝一切贬低使节身份的接见仪式,为了保证这一点,必须有海军随行护航,因此对咸丰的要求一概拒绝。而咸丰决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和洋人“平等相待”,折损了威严,于是又指示清廷唯一的一员悍将僧格林沁:若洋人不肯按照藩国朝贡的仪式入京,可以“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并且堵塞航道,让洋人走北塘绕一个大圈进京,若洋人不从,则可“师出有名”。鬼知道这时咸丰的大脑里到底在想什么。英国人把船开到大沽口,发现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团阻挡,中方解释道:此地没有政府官员,也没有军队,只有这些自发组织的爱国民众。僧格林沁随即晓谕公使们改道,当时英法坚决不从,要求清理航道,美国则答应绕道而行(因为中美条约之间根本就没有换约的协定,本来是不能换约的,但就像前几年修约事件一样,清廷无人懂法,没人看出这点,所以美国公使不敢得了便宜又卖乖,马上见好就收),于是美国公使被“民团”允许登陆,接着被几个乞丐用骡车拉到北京,又遭软禁数日,而且约还没换成,皇帝也没见着,后来又被拉回了北塘,才终于换了约。而英法两国在大沽口跟一堆“民团”干耗数日,连个政府官员都见不着,心中怒火可想而知。此事被西方各国视为“奇耻大辱”,誓要找清廷算账,而大清上下,却沉迷于自己的这些“小聪明”里,反而自鸣得意,结果只给列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愚蠢、自作聪明、毫无荣誉感。这完全就是背信弃义,皮痒找打了。后来英法决定自己清通航道直驱北京,干得热火朝天。而大沽炮台却是连半个清兵或民团都没有——表面看来是如此,其实僧格林沁正埋伏着,准备按咸丰他老人家的指示,给这些不肯改道的洋夷们“名正言顺的一击”。后来据一些英国将领说:他们知道清军埋伏在那里,但根本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不过这回他们可是想错了,僧格林沁可说是继林则徐之后第二个正儿八经能办事的大员,在腐朽的清廷里可算是珍兽,此人调教出的军队与英法之前遭遇的腐败军们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大沽口之战,英法大败,捷报传回京城,朝廷里顿时一片欢乐的海洋。英法两国暴怒不已,决定暂停进京,南下调兵遣将,而此举又被朝廷看作对方认输投降的信号,顿时觉着自己的军事实力上了好几个段位,咸丰皇帝也终于感觉这下事态总算是“正常发展”了,差不多该“恩威并用、柔远羁縻”了,于是和僧格林沁玩起了红白脸的把戏,摆起了天朝上国的谱来,宣布和英法的《天津条约》作废,不过念在洋夷恭顺,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条约》另立新约,换约在上海进行。英法当然不会“自悔求和”,等第二次卷土重来时,清军手里那点烧火棍就不够看了。等到发现事态不妙时,咸丰又慌了,再次耍起了小聪明,派人每天给英法发去照会,内容都差不多:你们怎么来打我呢?这是误会一场啊!快来北京换约吧,我等着你们呢。说白了意思就是大家就当大沽口之战从来没发生过,坐下来好好谈吧……说实话,作为观众我都被他搞烦了,英法更是觉得这些照会简直是莫名其妙,完全不予理会,继续照打不误,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沦陷后,大清朝廷才终于改口:别打了!我们投降······
12、圆明园
这次当然就不是天津条约那么简单了,大沽口的帐自然也要好好算一算。英国再次派出巴夏礼和威妥玛谈判,本来所有条件都谈好了,结果咸丰一看:妈呀,还是要进京,还要带一千卫兵!咸丰这回是什么都不顾了,他想起古训:擒贼先擒王,于是再次指示僧格林沁俘虏英国使团一行39人,准备以人质来要挟。这下彻底犯了大忌——袭击使团,世界震动。英法联军决定彻底打死他丫的!直接挺进北京城。朝廷也震动了,国都被围,这可是大清开国百年闻所未闻啊,咸丰仿佛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龙椅在震动,但死到临头了,居然还在嘴硬:什么都可以谈,使节进京的问题绝对不能谈!不能谈就继续打呗。此时法国得到情报,皇帝在圆明园休假,于是派兵前往,但是皇帝不在(其实这时候咸丰已经撩了,跑到承德去了),扑了个空。法国人一入圆明园,虎躯顿时一震,妈呀!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宝贝!这真的是在中国吗?于是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开始抢,可惜人手有限,抢得不彻底。周边淳朴的大清子民闻讯而至,终于将圆明园洗劫一空,还顺便放了把火——请注意,这是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中国人自己放的,只不过手法太不专业,杀伤力有限。仗都打成这个样子,连皇帝大人的别墅都给打残了,咸丰只得放下自己那点可怜的坚持,终于答应了外国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圣。不过外国公使们最终还是没能见到咸丰,因为这位大哥一口气咽不下去,直接挂了。从头到尾,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展到这种程度,除了大草包叶名琛外,咸丰皇帝也是“功不可没”。可能大家很不理解,咸丰的这种变态一般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不用疑惑,因为对咸丰来说,自古以来还没那个哪个藩邦外国的使节见了皇帝可以不用三跪九叩的,这礼数要是坏在了咸丰手上,那可谓是千古之耻、万世骂名啊,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保住这点脸面。以至后来咸丰郁郁而终,给人的感觉都像“殉道者”一般。皇帝的这种心态的,列强们完全是无法理解的,对他们来说,两国交往就该平等相待,就算清国战败之后派往外洋的使节,外国政府起码在礼节上也还是尊重的,为何偏偏中国的皇帝非把他们当成臣属藩国,逼使节向皇帝下跪呢?这实难理喻。总之,跪礼之争从乾隆时期开始算起,已持续大半个世纪,到咸丰这儿总算是划上了句号。当这一切本该结束的时候,令人震惊的事再次发生。英法要求中方释放使团,于是巴夏礼等一行39人,不对,是19人,被放出来了。这19人的状态用三个字形容叫“半条命”,其余下20个干脆被大卸八块。这个被中方绑架做为谈判筹码的使团,还没谈完就先行被撕票了……说到这里,我已经不知该怎么解释清政府的行为。总之,友邦莫名惊诧,这口恶气实在忍不下去,于是英国说要烧圆明园,法国说烧那有球意思,不过是个皇帝的度假村,要烧就烧他家——紫禁城。双方争执半天,最后还是英国说服了法国,于是大队人马再次杀进圆明园,这回是专业纵火队,圆明园基本所剩无几。更多精彩文章【文推网 wentuifa.com】
14、结语
到此为止,这场延续了将近二十年的中外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伴随着一幕幕的荒唐与无奈,一个满目疮痍的旧时代带着它千年的迷梦就此倒下,等他再起身时,它终于真正睁开眼睛去正视自己和世界。1840年至1860年的鸦片战争自此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符号,在带来中华民族百年苦难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之后,中国终于重新开始与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