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人财两空

民间故事:人财两空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府吴县西洞庭山有一富户,姓周名义,年过半百,家有良田千顷,当铺三间,乃当地首富。

周员外膝下有一女,名唤玉娇,年方十六,生得面若桃花,眉似远黛,更兼熟读诗书,女工精巧,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女。

周员外爱女如珍宝,立誓要为她寻一才貌双全的佳婿,寻常豪门子弟,纵有家财万贯,若无才无貌,一概拒之门外。

却说苏州府昆山县,有一书生,姓林名谦,字伯修,年方十八,生得丰神俊朗,目若朗星,且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只可惜父母早逝,家道中落,虽中了秀才,却无钱娶妻,只得寄居在表兄张贵家中读书。

那张贵乃城中富户,家资巨万,却生得五大三粗,面黑如炭,塌鼻阔口,生就一副凶神恶煞之相。

偏偏张贵心高气傲,自恃财大气粗,扬言要娶全县第一美人,因此蹉跎至今,仍是光棍一条。

这年秋日,张贵的远亲李旺从洞庭山贩茶归来,到张家做客。席间,李旺说起周员外家选婿之事,说道:“那周小姐真乃天人之姿,周员外又极重才学,凡来提亲者,必当面考校,若才貌不佳,纵有万贯家财,也难入其眼。”

张贵听得心动,忙求李旺为他说媒。李旺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那周员外最看重面相,你这副模样,若去相亲,必被赶出大门,我这媒人也难做。”

张贵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说道:“我有一表弟林谦,才貌双全,不如让他冒名顶替我去相亲,待事成之后,我自有重谢。”

李旺犹豫道:“此事若被识破,恐有大祸。”张贵拍胸脯道:“不妨事,只要哄过一时,等生米煮成熟饭,周员外也只得认账。”李旺架不住张贵再三哀求,只得答应。

次日,张贵取出自家珍藏的绫罗绸缎,为林谦裁制新衣,又备下金银首饰,让林谦扮作富家公子模样。

林谦本不愿做此欺瞒之事,但寄人篱下,不敢违逆表兄,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两人乘船来到洞庭山周府,李旺先去通报,周员外闻听有佳婿上门,忙整衣出迎。

林谦一进府门,周员外眼前一亮,但见那少年公子丰姿俊秀,彬彬有礼,心中已自欢喜三分。寒暄已毕,周员外命人摆下酒席,又喊出私塾先生王夫子,与林谦论诗谈文。

林谦胸藏万卷,应对如流,王夫子连称奇才,周员外更是喜不自胜,当晚便定下婚约,约定次年春日迎娶。

张贵得知亲事已成,欣喜若狂,重赏李旺百两白银,又忙着筹备聘礼,只等良辰吉日到来。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婚期将近,周员外忽然提出要女婿亲迎。张贵慌了神,若自己去,必露马脚;若不让林谦去,又怕周员外反悔。

正急得团团转时,李旺又出主意道:“事到如今,也只得让林公子再辛苦一趟,代你亲迎,只要将新娘娶回家门,便大功告成。”

张贵无奈,只得再次央求林谦。林谦心中不愿,但想到若不答应,张贵必不会善罢甘休,只得点头应允。

迎亲那日,张贵备下十艘大船,船上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林谦身着新郎吉服,坐在船头,恍如梦中。

船队行至太湖中央,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船队只得就近停靠在一个小岛上。周员外担心误了吉期,与夫人商议后,决定就在岛上举行婚礼。

林谦大惊,连称不可,怎奈周家人多势众,不容分说,便将他推进了喜堂。

拜过天地后,林谦被送入洞房。只见新娘盖头下露出一角红裙,袅袅婷婷,端坐在床上。林谦心中忐忑,不敢近前,只得和衣坐在床边,一夜未眠。

次日,风仍未停,周员外夫妇索性留在岛上,大摆筵席,款待亲友。就这样,林谦在岛上住了三日,每日与新娘同床而卧,却始终规规矩矩,未越雷池半步。

三日后,风平浪静,船队启程返回昆山。张贵早已在岸边等候,远远望见船队归来,心中欢喜。

待船队靠岸,却见林谦扶着新娘下船,两人举止亲昵,宛如真夫妻一般。张贵顿时醋意大发,冲上前去,揪住林谦便打,骂道:“好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敢占我便宜!”

周员外见状,大惊失色,忙问缘由。张贵气呼呼地将冒名顶替之事说了出来。

周员外听罢,怒火中烧,指着张贵骂道:“你这恶贼,竟敢设局骗我!”当下命人将张贵扭送官府。

昆山知县升堂问案,周员外、张贵、林谦各执一词,知县一时难以决断。忽听得堂下有人喊冤,却是周小姐的贴身丫鬟,她禀道:“老爷,我家小姐与林公子虽同床三日,但林公子始终以礼相待,并无越轨之举。”

知县半信半疑,命稳婆带周小姐后堂查验,果然证实周小姐仍是处子之身。

知县一拍惊堂木,喝道:“张贵,你欺瞒在先,又行凶在后,该当何罪?”张贵吓得连连磕头求饶。

知县又转向林谦,说道:“林谦,你虽冒名顶替,但能守礼自持,实属难得。周小姐既已与你行过婚礼,今日本县就判你二人正式成婚,张贵所备聘礼,尽数赏与林谦,以表彰他的义举。

张贵仗势欺人,本该重罚,念在你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姑且饶你一次,若再犯,定不轻饶!”

张贵羞惭满面,灰溜溜地回家去了。林谦与周玉娇历经波折,终成眷属,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林谦更是发奋读书,次年高中进士,外放为官,周玉娇随夫赴任,夫妻二人夫唱妇随,传为佳话。

这场由贪心引发的闹剧,最终以“正人君子得佳偶,奸佞小人空欢喜”收场,正如民间俗语所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人处世须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