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巧治势利眼
话说在清朝年间,郑板桥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
即便生活困苦,郑板桥依旧勤奋好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中了秀才。
中秀才之后,郑板桥满心期待能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于是便从家乡兴化来到了扬州府学。
彼时,扬州府学的学官是个迂腐又势力的人。他自身没什么真才实学,却极会以貌取人、看人下菜碟。
遇到那些靠花银子买得“生员”资格的富家公子哥儿,他就满脸堆笑,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可面对普通的穷秀才,他则是作威作福,摆足了臭架子。
就拿见面行礼来说,公子哥儿见了他,行礼与否都随意;但穷秀才们见了他,却必须得恭恭敬敬地打躬作揖。
郑板桥生来一身傲骨,最看不惯这种做派,心中对这学官的行为极为不齿,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暗自决定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势利的学官。
这位学官每天早上都会骑着一头驴进入府学,而那头驴就被拴在府学大门口的一棵果树上。
郑板桥灵机一动,便把主意打到了这头驴子身上。
一天,学官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把驴拴好后走进了府学。
郑板桥瞅准时机,悄悄走到那头毛驴面前,先是一本正经地对着毛驴作了个揖,然后迅速转到驴子身后,对准毛驴的屁股,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踢了一脚。
驴子冷不丁吃了这么大的苦头,疼得“咴咴”直叫,跷起一条后腿,“突——”地朝着后面猛地弹了一蹄子。好在郑板桥早有准备,敏捷地闪到了一旁。
此后,郑板桥接连多日都重复着这样的举动。
渐渐地,驴子形成了习惯,只要郑板桥走到它面前作个揖,即便不用再踢它屁股,它也会条件反射般地飞起后蹄往后一弹。
看着驴子的反应,郑板桥心里暗自得意,觉得时机差不多了。
这天早上,学官骑着毛驴慢悠悠地刚从府学东边的文昌桥过来,郑板桥远远地就迎了上去,脸上堆满笑容,高声喊道:“老先生,早——”说着,便对着学官一躬到底。
学官还没来得及回应这声招呼,“哎哟——”两个字刚到嘴边,驴子已经习惯性地打起后蹄,这突如其来的一脚,直接将学官从驴背上掀翻在地。
学官疼得龇牙咧嘴,忍着剧痛从地上爬起来,气得满脸通红,对着驴子翻了翻白眼,捂着摔疼的屁股破口大骂:“这头死瘟驴!”
可学官并不知道这背后的缘由,第二天早上,郑板桥又如法炮制,再次早早地等在那里迎接学官,依旧是恭恭敬敬地请安问好。
驴子一见到郑板桥,老毛病瞬间又犯了。
可怜那学官,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个大跟头。
这一下,学官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怎么连续两天在同一个地方遭遇这种倒霉事呢?
到了第三天,学官被摔怕了,再也不敢骑着驴子像往常一样过文昌桥了。
这个迂腐的老冬烘还以为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文昌帝君,才会连连栽跟头。
于是,他为了避开所谓的“霉运”,进府学时特地绕了个大弯子,从府学北边的四望亭过来。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郑板桥一直留意着他的一举一动。
学官这边刚改了路线,郑板桥就猜到了他的心思,心里想着:你从四望亭过来,那我就到四望亭去迎你。
果不其然,当学官骑着驴刚到四望亭附近,郑板桥就满脸笑意地迎了上去,嘴里喊道:“老先生,您早!”说着,又规规矩矩地行了个大礼。
学官一见这架势,心里暗叫一声“不好”,话还没出口,身体已经随着驴子的后蹄扬起,头重脚轻地又从驴背上栽了下来。
这一次,学官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望着郑板桥,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他心想:“我这堂堂的学官,怎么连受他一拜都承受不住?看来此人必定福大命大,将来肯定能飞黄腾达。”
于是,他怀着敬畏又忌惮的心情对郑板桥说道:“秀才,从今往后,你见了我,就免礼了吧。”
郑板桥听了,心中暗自好笑,表面上却一本正经地答应了下来。
从那以后,郑板桥再也不用向这个势利的学官打躬作揖了。
后来,郑板桥踢驴子戏耍学官的故事在穷秀才们中间传开了。
大家听闻此事,都对郑板桥的机智佩服不已,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大家都说:“郑板桥踢的哪里是驴子啊,分明是那个像驴一样的学官!”
这个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谈,彰显着郑板桥不畏权势、敢于反抗的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