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别字先生

 

民间故事:别字先生

话说明朝正德年间,在安宁县任职的张知县,对枇杷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

每当枇杷成熟的季节,县城的集市上便满是黄澄澄、圆润饱满的枇杷,那酸甜的果香弥漫在空气中。

张知县处理完繁忙的公务后,最大的享受便是品尝几颗新鲜的枇杷,这一口酸甜滋味,总能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他对枇杷的这份钟情,在安宁县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

县城里有个叫孙财的人,整日游手好闲,一心只想着如何攀附权贵,为自己谋取利益。

孙财没读过多少书,肚子里没多少墨水,说话做事常常漏洞百出,尤其是写字,错别字连篇,闹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大家都在背地里戏称他为“错字先生”,可他自己却丝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到处寻找讨好权贵的机会。

当孙财得知张知县对枇杷的喜爱后,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心想,要是能借此机会讨得张知县的欢心,往后自己在这安宁县还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于是,孙财咬咬牙,花了不少银子,精心挑选了一筐个头硕大、色泽诱人的上等枇杷。

他觉得直接送枇杷显得有些不够正式,得先把礼帖送过去,让张知县提前知晓,这样才显得自己懂礼数。

孙财找来纸笔,费了好大一番劲,好不容易写好了礼帖,还特意让识字的邻居帮忙看了看,确认无误后,便派家中的小厮先将礼帖呈给张知县。

张知县平日里也会收到不少当地乡绅百姓送来的礼物和拜帖,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随手接过小厮递来的礼帖,漫不经心地打开。

这一看,张知县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脸上满是疑惑的神情。只见礼帖上赫然写着:“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

张知县心里犯起了嘀咕,不禁自言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何有人要送我一筐琵琶?而且琵琶这种乐器,怎么会用筐子来装呢?”

张知县反复看着礼帖,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他心想,这其中必定有什么误会,可一时半会儿又猜不透。

就在张知县满心疑惑的时候,孙财带着那筐枇杷来到了县衙门口。

小厮通报后,张知县让孙财进了县衙。

孙财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将那筐枇杷抬到张知县面前。

张知县走上前,定睛一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筐里装的并非礼帖上所写的“琵琶”,而是一筐新鲜诱人的枇杷。

张知县看着这筐枇杷,又瞧了瞧手中那张写着“琵琶”的礼帖,不禁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轻轻摇了摇头,从袖筒里掏出帖子,顺口吟出两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吟完这两句,张知县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再续上两句,好好调侃一下这个粗心大意的送礼人,可一时间,脑海里却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词句,他微微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此时,恰好有一位名叫周秀才的客人正在张知县府上做客。

周秀才目睹了这有趣的一幕,心中一动,灵感瞬间如泉涌般袭来。

他看着眼前的情景,略一思索,紧接着张知县的两句诗,续了后面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周秀才的这两句诗一出口,张知县先是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周秀才的才思敏捷赞叹不已,一边笑一边竖起大拇指说道:“妙啊!周秀才,这两句诗真是妙极了!”

在场的其他人听了这四句诗,也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家都明白,这四句诗巧妙地讽刺了孙财不学无术、写错字闹笑话的行为。

而孙财,站在一旁,一开始还没弄明白大家为什么笑,等他反应过来是因为自己写错字引发了这场闹剧时,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件事很快就在安宁县传开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起此事,都对这四句诗赞不绝口,同时也对孙财的无知感到可笑。

这则故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学问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是不认真学习,就可能像孙财一样,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闹出笑话,成为别人的笑柄。

它时刻告诫着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出丑露乖,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