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1949年的12月1日,那是重庆解放的第二天。硝烟尚未散尽的城市,此刻沉闷却又蕴含生机。
大街上,两名男子正在闷头往前面走去。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重庆市公安局!那里,正在进行国民党特务人员的登记工作。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名男子的神态的话,就能发现他们的迥异之处。一个男子的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那是历经磨难之后、重见天日的喜悦;而另一名男子则面带忐忑、脚步踯躅。
那个笑着的男子,是中共的地下党员,在未来还将会凭借一本经典小说《红岩》而把他的名字送进千家万户。他叫:罗广斌!
不一会儿,罗广斌就带着同伴来到了市公安局的门口。他们说明来意之后,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到了专门登记特务人员的地方。
随着登记人员的询问,罗广斌那个同伴的身份也清楚了:他叫做杨钦典,此前曾担任过被称为歌乐山集中营的“两大人间地狱”之一的白公馆的看守班班长!
此外,他还供出了一个令公安人员震惊的事实:他曾参与杀害知名共产党人宋绮云的幼子、人称“小萝卜头”的宋振中!
如此恶贯满盈之人,必然是要接受人民的制裁的。可是,后来罗广斌的一番话让人们对罪大恶极的杨钦典有了新的看法。
最终,政府没有追究杨钦典曾经的罪责,甚至还给他在市公安局安排了一个工作。
杨钦典到底做了什么,能让他洗刷残害革命志士的罪孽?身为共产党人的罗广斌,又为何要替身为敌人的杨钦典说话呢?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小萝卜头彩画)
当兵吃粮:食不果腹的杨钦典走进了国民党军营
1919年,杨钦典出生在河南郾城县的一户农民家里。他家世代贫苦,到了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更是三餐难继。
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机缘,让这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少年竟然上了本村的私塾。在他读高级班的那年,胡宗南在郾城等地招收童子军,准备筹办一所少年军校。
杨钦典一个半大的小伙子,身材本就魁梧,肚子里又有一点儿墨水,刚好符合招兵要求。
而杨钦典也坚信那句“当兵扛枪,肚里不慌”的老话,觉得只要进入军营,就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胡宗南)
就这样,杨钦典穿上了国民党的军装。在西安集训了三个月之后,杨钦典被带到了宝鸡陈庄军分校继续接受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杨钦典的表现一直非常引人注目。
因而,当蒋介石派人到军校里面挑选警卫团人员的时候,杨钦典就被顺利地选上了。他和其他49个人一起被带到了重庆交察总队,而他们的总队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特务头子——戴笠!
杨钦典这个人,可能真的有点儿能耐。在一次阅兵中,戴笠一下子就看中了杨钦典,觉得他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人才”。
于是,在戴笠的有意“关照”下,杨钦典担任了国民党与美国合作成立的为了监禁和杀害中国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的看守长。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戴笠)
1945年,杨钦典又被调到“白公馆”担任看守班班长。
与血迹斑斑得渣滓洞一样,白公馆也关押了许多我党的革命志士和其他的爱国人士。
担任白公馆看守,是杨钦典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与共产党人接触的过程中,杨钦典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都是好人,不像是国民党宣传的那般“穷凶极恶”。
而许多革命志士也在暗中细心地观察着杨钦典。他们发现,这个出身贫苦的青年,其实本性并不坏,如果能加以感召,或许能让他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于是,罗广斌等人只要一有机会,就跟杨钦典分析当前的形势,讲述我党的政策,希望杨钦典能够回头是岸、弃暗投明。
杨钦典本来也读过几本书,据说还读过周恩来的文章,加之他出身贫苦,在一定程度上对共产党宣传的理念是赞同的。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罗广斌)
如此一来,杨钦典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其实内心的态度并非完全没有改变。在职权范围内,杨钦典还会做主延长在押志士们的放风时间,甚至愿意为他们传递消息信件。
在那些人里,杨钦典给罗广斌传递的信件是比较多的,因此接触也就多了起来。罗广斌有个哥哥叫做罗广文,是国民党高官,还与蒋介石曾有同窗之谊。
罗广斌被捕以后,他的母亲曾来看过他。那次探视,除了母子二人,就只有杨钦典在场。罗母告诉罗广斌,只要他写一份自首书,脱离共产党,凭借罗广文与蒋介石的关系,他一定会被放出去的。
可是,罗广斌却严词回绝了母亲的要求,还要母亲给哥哥带话说:“希望我哥要多了解共产党,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罗家母子的对话,杨钦典一个字儿不落地听在了耳朵里。罗广斌那不肯摧眉折腰的态度、视死如归的勇气,深深地触动了杨钦典……
满门忠烈,小萝卜头与父母被捕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在杨钦典为了填饱肚子而走进国民党军营的前后,一个叫做宋绮云的共产党员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宋绮云)
宋绮云同样出身贫寒,读书的时候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感召,十九岁起就参加了革命斗争。西安事变前,宋绮云表面上的身份是《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
利用这个身份,他为地下组织做了许多工作,《西安文化日报》也成为了一份主张团结抗日、反对独裁内战的进步报纸。
不仅如此,宋绮云还接受组织的派遣,对杨虎城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杨虎城西安事变的选择。
西安事变以后,杨虎城被囚禁,继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革命宣传工作的宋绮云也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1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宋绮云一家居住的西安蒲阳村里面,涌进了一大堆便衣特务。他们不由分说,强行带走了还穿着拖鞋的宋绮云。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杨虎城)
当时,宋绮云的妻子徐林侠正和女儿在村口的一颗大槐树下看老乡们掰玉米。听到一阵阵的汽笛声传来,徐林侠心中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她连忙带着女儿往家里面赶,走到家门口的街对面,刚好看见宋绮云被特务抓走的场景。徐林侠多么想上前帮助丈夫脱离即将掉进的苦海啊,可是她不能,贸然行事只会让她们一家付出更大的代价。
徐林侠最终没有出面,可是,国民党的特务们,却没有忘记她。徐林侠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常常帮助丈夫进行革命活动,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反对派的斗争中渡过的。
为了能够顺利将徐林侠抓获,反动派诓骗宋绮云给徐林侠写了一封信。拿着这封信,一个特务受命伪装成送信人,然后,一个欺骗徐林侠入狱的计划就开始了。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徐林侠)
特务拿着宋绮云的信,找到了徐林侠,自称是受过宋绮云救济的工人。此次是为了报恩,才舍命替宋绮云传递这封家书的。
这个时候,距离宋绮云被抓,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了。始终没有打听到丈夫消息的徐林侠本就焦急万分,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消息,就算是龙潭虎穴,她也愿意再去见丈夫一面。
再加之,有丈夫的亲笔信为证,让徐林侠的戒备,就又少了一点儿。
当时,跟着徐林侠一起生活的,还有五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二岁,而最小的宋振中只有八个月大。
小子年幼,片刻离不得母亲的怀抱。无奈之下,徐林侠只能带着宋振中一起去看“父亲”。
母子两人跟着假扮的送信人一路进了城,被带进了一间陈设非常讲究的客厅,接待他们的人告诉他们说:“你先在这儿坐一会,宋先生正在吃饭,吃完饭就出来看你们”。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宋振中)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徐林侠就抱着孩子等啊等,可是等到天黑也没见丈夫的人影。这时,接待人员又告诉她:“宋先生有事开会去了,要到晚上才能回来,你们先到后院屋子里休息休息,晚上一定能见到”。
徐林侠无奈,只能带着孩子走进了他们指定的屋子,谁知,这一进去,就再也难见天日了。
就这样,未满周岁的宋振中与母亲一起开始了“囚徒”的岁月。宋振中是在监狱里面长大的,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宋振中是和母亲一起被关在女牢里的,而父亲在男监。自从懂事以后,宋振中明知道父亲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一下父亲的怀抱到底是怎么样的。
那天,他不顾一切地要冲出牢门,去看一看父亲的样子。可是,还没等他冲出去,就被看守人员抓起来毒打了一顿。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宋绮云夫妇)
年幼的孩子哪里能受得了看守员的酷刑,一顿毒打下来,宋振中重病了一场。为了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徐林侠只能每天去做苦工,然后换回来少得可怜的大豆,给宋振中“补充营养”。
可是,已经明白事理的宋振中,却怎么也不肯多吃一颗豆子,总是劝着母亲吃,因为那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最丰盛的菜了。
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仅宋振中的身体非常瘦弱,就连徐林侠也难以承受,多种疾病在时时刻刻地折磨着她。
在狱中同志的艰苦斗争下,反动派终于同意把生命垂危的徐林侠送到城里看一次病。他们给徐林侠带上了手铐,弄了一顶轿子,然后把徐林侠和宋振中锁在轿子里面,抬到了城里。
轿子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用于通风的窗口,记忆中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的宋振中就趴在那个窗口上,看了一路的景色。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小罗卜头塑像)
对于他来说,入目所及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又惊奇的。当轿子路过一家棺材铺的时候,宋振中指着棺材问母亲那是干什么用的。
母亲回答说:“那是装死人的”。
宋振中又问:“我们死了也装在那里边吗?”
童言无忌,却让徐林侠悲从中来。她搂紧了怀里的儿子,坚定地说:“你还不会死,等你长大了,还要消灭反动派,建设新中国。全世界的孩子,将来都要过幸福生活!”
历尽磨难而不坠其志的徐林侠哪里知道,怀里的孩子终究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丧心病狂,杨钦典参与杀害小萝卜头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全国解放指日可待。面对巨大的失败,蒋介石彻底慌了手脚。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蒋介石)
丧心病狂的他将报复的目标放在了集中营里面关押的仁人志士身上,蒋介石亲自指示毛人凤:“今天之失败,是由于过去杀人太少,把一些反对我们的保留下来,对我们太不利了。我们过去那样有势力,这些人都不肯投降,今天我们到处打败仗,他们还会转变过来吗?只有杀掉!”
在蒋介石的亲自指挥下,一个谋害宋绮云一家的计划逐渐出炉了。据说,当时有人问蒋介石:“那两个孩子怎么样……”这里所谓的两个孩子,指的就是杨虎城的小女儿和小萝卜头宋振中。
大概问出这句话的特务,还有一点人性。然而蒋介石显然已不具备这个“优点”了,他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仿佛这个问题并不应该被拿出来讨论,高声地说:“留下干什么!”
彻底明白了蒋介石意图的毛人凤,开始召集亲信徐远举、周养浩等人商议具体的谋杀方案。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以后,最终他们形成的方案是这样的:由周养浩前往关押宋绮云一家与杨虎城一家的麒麟洞,将他们“接”到重庆磁器口“中美合作所”的范围之内,然后秘密处死。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毛人凤)
大体的方案已经确定了,但是,到底用什么办法能做到绝对的保密而又干净利索呢?这么重大的行动,又应该派谁去完成呢?
就在周养浩一筹莫展之际,毛人凤告诉他:“白公馆有行动员,你回乡下去找他们谈一谈,但不要告诉他们是谁,你同他们谈后回头告诉我,我和徐远举要亲自召集他们商议决定,还要他们履行宣誓手续,以保秘密。”
遵照毛人凤的吩咐,周养浩约见了三位在白公馆工作的特务。其中有一个,就是杨钦典。
周养浩询问这些特务们,目前有一个绝密的任务需要执行,用枪容易暴露,还有什么武器能够完成任务而又完美保密的呢?
其中一个特务说道:“不准用枪打那就用匕首”,显然周养浩对这个提议非常满意。于是,用匕首解决杨、宋两家人的计划就这么确定了。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周养浩)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周养浩还专门询问了杨钦典:“你能参加执行不?”
当时的杨钦典是非常为难的,一方面他还身在国民党,没有胆量敢对上峰交代的任务说“不”;但在另一方面,在白公馆接受了长期的革命思想熏陶的杨钦典,心里对国民党的做法是并不完全赞同的。
几番权衡之下,杨钦典犹犹豫豫地回复周养浩说:“我,我没有经验。”
虽然杨钦典这么说了,但是周养浩显然并不愿意就这么放过他。杨钦典依旧被要求要参与到谋害杨、宋两家的任务中去。
1949年9月1日,周养浩带领着一帮人马,开着车朝贵州的麒麟洞进发了。准备按照既定计划,将杨、宋两家“接”到重庆。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贵州麒麟洞)
而在第二天,毛人凤也根据此前的约定,约见了杨钦典等行动人员。毛人凤跟所有的行动人员再一次确定了行动过程,命令他们:“密裁地点在松林坡‘戴公祠’及下面的警卫室,汽车一到就执行。”
随后,毛人凤又带着杨钦典等人对着蒋介石画像宣了誓,保证完成任务、保守秘密。
在谈话的最后,毛人凤还恩威并用,一方面拿着糖衣炮弹,用加官进爵等条件笼络人心;而在另一方面,又以极其严厉的态度告诫行动人员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或是泄漏了秘密,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9月6日晚上,在周养浩的一番操作之下,杨、宋两家人被“诓骗”到了重庆。汽车在松林坡停下以后,特务人员告诉杨虎城:“杨先生,准备在这里暂住两天,等候总裁接见”。
杨虎城信以为真,带着儿子一起走进了戴公祠。就在杨氏父子走进戴公祠之后,早已埋伏好的特务熊祥、杨进兴用匕首刺进了杨将军父子的身体里。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杨虎城将军遗体密葬处)
完成了刺杀杨虎城的任务之后,熊祥和杨进兴又找到杨钦典等人,告诉他们:“马上有部汽车来,其中的两个小孩,你们负责弄死”。
那两个小孩,其中之一就是宋振中!
宋振中跟着父母坐在最后一辆车里,所以比杨虎城父子到达戴公祠的时间要晚一点。
车停稳以后,徐林侠带着杨虎城年仅八岁的小女儿杨拯贵走在前面,宋振中跟着父亲宋绮云走在她们后面。
到了原戴笠警卫室的门口之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杨进兴对他们说:“这里有三间屋,你们在里面休息”。
宋振中和杨拯贵两个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对眼前看到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离开了大人,凑在一起玩儿得正开心。
他们哪里知道,敌人的魔掌已经伸到了他们的头上呢?
徐林侠与宋绮云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先后毙命。杨钦典及同伴则朝着正在玩耍的宋振中与杨拯贵走了过来。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小罗卜头遇害处)
一个叫做安文芳的特务,扑向了杨拯贵,将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儿活活掐死了!
而杨钦典则将小萝卜头按到了地上,一只手去堵他的嘴,另一只手死死地掐着他的脖子。小萝卜头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奋力地挣扎着。
可是,一个孩子的反抗在身材魁梧高大的成年人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杨钦典的残害下,小萝卜头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这时,杨进兴又拿着血淋淋的匕首走了过来,对着小萝卜头,刺下了致命的一刀!
四、将功折罪,杨钦典的“黑红”人生
成功参与了杀害小萝卜头等人的行动之后,杨钦典从毛人凤那里得到了50元的“赏金”。可是,拿着这些钱,杨钦典的心里始终高兴不起来。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杨钦典)
他是如此地忐忑而又不安。而这种忐忑,随着共产党的进一步胜利,显得越来越明显了。
十月份的一天,杨钦典照常巡察白公馆的各个牢房。走到罗广斌牢房门口的时候,罗广斌叫住了他:“老杨,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了!”
此话一出,吓了杨钦典一大跳。他连忙四处看了看,发现没有其他人在场之后,又叮嘱罗广斌说:“别瞎说!”
罗广斌也不听他的,自顾自地劝说道:“老杨,听我一句话,国民党要完蛋了,别给他们卖命了!”
杨钦典嘴上没有回应,可是心里却掀起了滔天波澜。他明白,罗广斌的劝说,都是正确的。
可是,他的手上,沾着共产党人的鲜血,特别是他参与杀害小萝卜头的场景,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开国大典)
他如果走向共产党,共产党会原谅他曾经的罪恶吗?他的心里,没有底。
就在杨钦典忐忑不安的时候,只剩下最后半口气的国民党,竟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11月27日那天,国民党对关押在歌乐山集中营的革命志士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大屠杀。
当天,正好是杨钦典值班。白公馆里一共还剩下50多名志士,由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管理,所以屠杀的时候也要分批执行。
到了晚上十点多的时候,仅剩下19个人还留在白公馆里。听着外面一声声的枪响,想着国民党的大溃败和许多已经逃跑的“同事”,杨钦典的内心,不由得开始为自己的以后发起了愁。
“不如把关在白公馆的人放了,等共产党打进城得了天下,我可将功折罪,说不定还是条活路”,杨钦典的内心是,是如此盘算的。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白公馆)
想着想着,杨钦典就又走到了罗广斌的牢房门口,罗广斌招呼他说:“老杨,要赶紧拿定主意,想办法把我们放出去,重庆眼看着就要解放了,错过了这个机会,到时候你想立功赎罪也晚了!”
罗广斌这话,算是说到了杨钦典的心坎里。可是,此时的他还在担心着,背负着“血债”的自己是否能够获得共产党的谅解。
明白了杨钦典的顾虑之后,罗广斌马上请他放心,并且向他做了三项保证:不杀杨钦典、不追究杨钦典的过去,并争取让政府为他安排工作。
得到了罗广斌与其他革命志士的保证之后,杨钦典心里那最后一点疑虑也彻底打消了。他终于打开了牢门,帮助幸存的这19名革命者逃出了生天。
三天之后,重庆解放。在重庆解放的第二天,罗广斌就陪着杨钦典前往公安局自首。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重庆解放)
杨钦典向公安人员交代了自己的过去之后,罗广斌也依照此前的承诺,为他作证,说明他是一个“有功之人”。
有了这些革命志士的担保,政府对杨钦典之前的罪行既往不咎,而且还给他在市公安局安排了一个工作。
此外,邓小平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还亲自接见了杨钦典,并且夸赞说:“杨钦典班长了不起,对共产党有贡献。”
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又被安排了工作,按理说杨钦典也应该满足了。可是,他却对政府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原来,杨钦典还有一个老母尚在。多年不见儿子,老人十分想念。加上家里在解放以后也分了地,可是却没有劳力去种,所以母亲想让杨钦典回家。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邓小平)
杨钦典离乡多年,对家乡也是分外思念。于是,就向政府提了返乡的请求。根据杨钦典的愿望,政府发给了他回家的路费,让他离开了重庆。
回到家乡的杨钦典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饱经了生活的风霜之后,于2007年以89岁的高龄,安然去世。
结语
不论是出于内心深处对革命志士的同情,还是在历史关头为个人命运的前途考虑,从行为上来看,杨钦典毕竟保护了19名革命志士免遭敌人的杀戮。
“奖功惩过”,素来是国之重器。承认杨钦典的功绩,而对他以往的错误既往不咎,也是极为妥当的考虑。
他参与杀害小罗卜头,解放后去自首,公安局:既往不咎,安排工作
(白公馆监狱旧址)
然而,当他把危及生命的魔爪伸向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有些错误即使不被法律惩罚,也是会被人永远记在心里的。
罗广斌后来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红岩》,将那段充满鲜血与泪水的斗争史,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下来。
1998年,漯河市举行《红岩魂》展览,杨钦典也应邀到场,以另一个身份、另一种角度陈述了当年的往事,不知那个时候他的心境到底如何。
人们只知道,在六年后重庆市举办的“11.27大屠杀”殉难烈士悼念活动的现场,一个叫做杨钦典的老人蹲在墓碑前,老泪纵横,不停地忏悔着:“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你们……”
那种铭记于心的错误,比任何法律的惩处都要深刻。它会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里,久久不息……
参考文献:
宋振苏著.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4.09.
宝山,远村.杨钦典的“黑”“红”人生[J].党史文汇,2009,(第6期).
宝山,远村.杨钦典:将功折罪的军统刽子手[J].文史博览,2009,(第5期).
大漠.参与杀害杨虎城和小萝卜头的人[J].人民周刊,2007,(第10期).
刘邦琨.谁是杀害杨虎城的凶手[J].湖南文史,2001,(第6期).
罗学蓬,孙曙.立地成佛的军统刽子手杨钦典[J].名人传记,2000,(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