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工程队修建大桥,桥桩接连倒塌,老者说:要把乌龟请走

 

民间故事:工程队修建大桥,桥桩接连倒塌,老者说:要把乌龟请走
在八十年代初期,北方一座小镇北面的一条大河边,一支工程队正紧锣密鼓地兴建一座横跨大河的大桥。然而,在一天的夜晚,之前已经完成的两根桥桩再次倒塌。工地上的工人们立刻将情况汇报给工头老李。老李迅速赶到现场,眼睁睁看着之前的努力再次付诸东流,他不禁摇了摇头。

那么,为何在建桥过程中桥桩会屡次倒塌呢?随后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谜底:

八十年代初期,北方一座小镇的北部,一条宽约100多米的大河横亘其中。原有的老桥因年久失修,再加上车流日益增加,已经变得危险不堪。

考虑到这座大桥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枢纽,修建一座新桥刻不容缓。不久之后,市里专门派遣了一组专家前去实地考察,研究新桥的建设方案。

在近半个月的勘查后,专家们最终决定:新桥的位置将设在旧桥的附近。

专家离开后的第七天,城建局组织了一支工程队,携带各种建桥设备,陆续抵达了大河边。工人们在岸边扎营休息,三天后,他们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一些工人忙着浇筑桥桩,而其他人则开始清理河道,为接下来的桥桩施工做好准备。

工程进行到第八天,第一根桥桩成功地打入水中,小李工人小心翼翼地操控着机器。不久之后,第二根桥桩也被顺利地安置在水底。

随着两根桥桩的巩固,天色已暗。工人们陆续收拾工地,返回营地用餐休息。

在夜深人静的九点半,河面上传来两声巨大的“咚咚”声,吸引了附近的工人们前来查看。

借着灯光,他们惊讶地发现之前成功打下的两根桥桩竟然倒塌,被河水淹没。

5分钟后,工头老李慌张地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大声询问:“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掉进河里了吗?”

“老李,桥撞倒了!”工人老张焦急地告诉老李。

“什么?桥桩倒了?”老李急忙朝河边走去。他拿着手电照了一下,发现河面上还露着一截桥桩。

“小王,你怎么打桩的?”老李生气地对负责打桩的小李师傅喊道。

小李师傅一听,愣住了三秒钟,然后委屈地说:“领导,我跟你一直在工地上干活,怎么打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没出过这样的问题啊!而且,打完桥桩后老张也检查了,当时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啊!”

老李听后思考片刻:“确实!小李这些年一直跟着我修建了不少大桥,经验丰富,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老李想了一下,看了看小李,没有再说什么。他转向负责验收的几个师傅:“当时你们没有察觉到任何问题吗?”

“当然没有问题!这条路可是老百姓经常走的,我们可不敢大意!”工人老张委屈地回答。老李知道,这帮工人都是自己的老部下,他们的认真负责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错误。

“好了,我明白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老李平和地对在场的工人们说完,随后工人们陆续离开。

老李坐在大河边,一边深思熟虑,一边点燃一支烟。正当他茫然无措时,突然河面掀起巨浪,似乎有什么东西从水里跃出。

老李抬头朝河面望去,只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快速地沉入水中。他没来得及看清,急忙站起身,眼睛紧盯着大河,但那黑色的东西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扔掉烟蒂后,老李手持手电筒,继续在河面上搜索。此时,河水平静如镜,只有月光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老李摇了摇头,转身回到营地休息。

第二天,在老李的监督下,工人们重新着手打桩。小李师傅格外小心,谨慎地操作机器。

其他工人也都小心翼翼,缓缓将第一根桥桩打入河底。

“往左再来一点!”老李喊道。

“好!就这样!”

第一根桥桩成功打入,第二根桥桩在老李的指挥下慢慢沉入河底。随后,老李和负责验收的工人老张一起检查,确认无误后才松了口气。

“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大家继续工作吧!”老李对着工人们喊道,然后他转身去其他地方监督工作了。

“一会儿结束了,晚上到我帐篷喝点东西?”老张邀请着小李师傅。

“好的!我收拾一下,等会儿就来找你!”小李笑着答应了。

老张一般工作后就喜欢喝一杯,解解疲劳,然后舒服地入睡。小李和老张的关系很好,虽然年龄相差20多岁,但他们却是忘年之交,常常一起坐下来品味生活。

晚上六点多,小李提着酒菜来到了老李的帐篷,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着桥桩的事情。

快到晚上九点半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两声“咚咚”的巨响,老李吓了一跳,低声说:“发生什么事了?难道桥桩又倒塌了?”

两人毫不犹豫,放下筷子冲出了帐篷。他们跑到大河边上,发现已经有其他工人在那里了。

“我真是个不吉利的人!”老张感慨地说着。

“桥桩又倒了!”一名工人说道。

“怎么老是这样!”老张和小李几乎同时表示,他们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真是奇怪!”小李嘀咕着。

“小王,你年轻力壮,赶紧去汇报工头,快去!”老张焦急地对一名工人说。小王点了点头,迅速跑去执行任务。

很快,工头老李跑了过来,这次他没有说话。到达大河边时,他呆呆地看着倒塌的桥桩,摇头不已:“不正常啊!肯定有人在故意捣乱!”老张回想起昨晚那个黑色的东西,小声说道。

“领导,您当时也亲自看过,桥桩的打得没问题!”老张辩解着。

“别再说了,这事情不简单,等我明天查清楚再说,大家都散了吧!”老李说完后,工人们陆续散去。

“是不是吓到那个东西了?”老李留下这句话,然后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早,老李带着两名工人走访附近的村庄,询问当地居民有关这条大河历史的情况。

村民们告诉他们,在五年前,这条大河曾经差一点干涸,周围几个村的居民看到过十几只大乌龟在老桥附近的水域内翻滚。

其中有两只乌龟体型巨大,墨绿色的壳足有六尺宽。

那些大乌龟接连在老桥附近的水面上翻滚,直到河水上涨后,人们才再也没有见到它们。至于这些大乌龟去了哪里,却没有人知晓。

老李一听这番话,脑海中再次浮现那晚看见的黑色东西,他心中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桥桩倒塌并非人为所为!”老李轻声自语。一旁的工人们纷纷露出疑惑之色:“领导,您知道原因了吗?”

“是的!”老李说罢,又向村民们打听:“这附近有没有懂事情的老先生?”

“有啊!崔村有位姓张的老先生,很有声望,你们随便打听,大家都知道他!”一位村民答道。

“好,谢谢!”老李对村民们表示感激后,对两名工人挥手说:“走吧,我们去崔村!”

一路打听,不久便来到了崔村。稍作打听,果然找到了那位老先生的住所。

“请问,张先生在家吗?”老李敲响了院门,大声询问。片刻等待后,门“吱呀”一声打开。老李看到一位七旬左右的老者。

“您就是张先生吧?”老李客气地问道。

“是,你们有事吗?”老者问道。

老者身着深蓝衣服,头戴帽子,满脸褶皱,皮肤黝黑。老李非常有礼貌,将关于桥桩倒塌和前晚看见黑色东西的经过告诉了老者。

老者听完后,并未显露太多惊讶,微微一笑,说:“五年前,那条大河干涸的时候,我亲眼见到了河里的数十只大乌龟。即便在大河即将枯竭的情况下,那些乌龟也坚持不离开,我想它们早已将老桥附近当成了家。”

“家?”老李小声自语。

“是的!万物有灵,都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就像你我有家一样,动物也一样。你的猜测没错,桥桩很可能是被那些大乌龟挖掘而倒塌的。它们这么做,无疑是在捍卫自己的领地,保护它们的后代。如果你们希望成功建桥,就得先将这些乌龟请走!”老者笑着解释道。

三人听罢,相视而愕然,瞪大眼睛望着老者。老李紧接着询问:“建造新桥是造福百姓的善举,对百姓的出行至关重要。但若那些乌龟经常制造麻烦,我们硬来难免会伤害它们。老先生,您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们离开吗?”

老者听后,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叹道:“身为工地领导,你竟能如此体谅,实属不易!好吧,这事包在我身上,但你们得按照我的建议去准备。”老者详细说明了需要准备的事项。

老李听后不由得吃了一惊,追问:“为什么要准备这么多公鸡和鞭炮呢?”

老者慈祥地笑了笑,说:“新桥的建设侵占了乌龟们的领地,难道不应该给予一些补偿吗?提供了补偿,这些乌龟自然就会离开了!”

“这主意真是高明!我会按照您的建议去办。”老李表示。

“今晚我亲自前去处理这事,你得嘱咐工人们千万不要过于接近!”老者严肃地说。

“好的,听您的!”老李说完,向老者告别,然后走向工地。

黄昏将至,50只大公鸡和半车鞭炮被拉到了工地。夜幕渐渐降临,老者手持红布和一些难以命名的物件,走向大河边。

晚上九点半左右,工地的帐篷里传来了鞭炮声,公鸡们不停地啼鸣,刺耳的叫声令人心烦。

由于现场被工头老李掌握,具体发生了什么并没有人知道,老者的处理方式也一片谜团。

第二天清晨,老者早早来到大河边。他看着河水浑浊,目光落在河边的鸡毛上,不禁嘀咕:“这些生灵都有着灵性啊!他们为了建设大桥,是为了造福百姓,唉!只能委屈了这些动物了。”

接着,老者对老李说:“它们已经走了,你们可以继续建造大桥了。”

老李连忙上前道谢,老者摆摆手说:“不用谢我,说实话,新桥建成后我也能获益,百姓们也会因此受益。我已经近70岁了,能为如此大的工程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再说,你不该感谢我,你们辛勤为我们建造桥梁,我应该感谢你们才是!”

老者的言辞让老李深感动容,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老者的手,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老先生,您的觉悟真是让我敬佩!大桥建好后,我一定去您家喝酒,我会自带酒来的!”老李高兴地表示。

“好啊,你要是不介意,我家有些自酿的酒,到时候你可以品尝一下。”老者笑着说。

“一言为定!”

老李亲自陪同老者骑车回家,中午过后,工人们开始打桩。黄昏时分,两根桥桩顺利打入河底。整晚,工人们战战兢兢地守夜,但这一晚再无“咚咚”的声音。

第二天清晨,老李早早赶到大河边,看着那两根傲立的桥桩,欣喜地笑了出来。

历经一年的建设,这座大桥终于顺利竣工。新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张先生巧妙地解决乌龟问题的事情也成了传世佳话。

由于这桩往事发生已久,时光流逝,许多细节都已湮灭,令人感慨。

据传闻,老李真的兑现了承诺,新桥建成后他特意前往老者的家中共饮美酒。两位老者成了知己,此后保持着密切联系。

随着时光推移,张先生辞世,老李闻讯从山西的一个工地匆匆赶来。他庄重而敬仰地磕头,为张先生送上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