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借宿老汉家,发现灶台旁全是黑油,装睡掏铜镜除妖

民间故事:书生借宿老汉家,发现灶台旁全是黑油,装睡掏铜镜除妖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李文博的书生,他自幼聪明好学,却因家贫无法上京赶考。他只好在乡里做个教书先生,教授孩童读书识字。他虽然清贫,但心中仍怀着高远的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中举出仕,为国为民。

一年春天,他得知京城将要举行会试,他心中一动,决定借钱买马,前往京城一试身手。他向亲友借了些银子,买了一匹瘦马,背上行囊,便踏上了漫漫征程。

路上风餐露宿,颠簸艰辛,李文博也不以为苦,只想着能够早日到达京城。一日黄昏,他来到一个小村庄,想找个地方住宿。他四处打听,却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冷漠,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他只好继续往前走,希望能找到一处空屋或庙宇。

正当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他看到前方有一间破旧的茅屋,门前站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老汉看到李文博,便主动上前招呼道:“这位少年,你是从哪里来的?你要去哪里?”

李文博见老汉态度和善,便诚恳地回答道:“老爷子,我是从南方来的一个书生,我要去京城赶考。我已经走了好几天了,今晚想找个地方住宿,请问您能否收留我一宿?”

老汉听了,微微一笑道:“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我也曾经是个书生呢。可惜命运不济,没有考中进士。现在我就住在这间茅屋里,虽然简陋,但还能遮风挡雨。你既然要去赶考,我就收留你一宿吧。”

李文博听了,十分感激道:“老爷子真是好心人啊,您收留我一宿,就是对我最大的恩惠了。我虽然身无分文,但愿意用我的知识和您交流,请您不要嫌弃。”

老汉笑道:“不必客气,你跟我进屋吧。”说着便领着李文博进了茅屋。

茅屋里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灶台。灶台旁堆满了柴火和黑油。李文博看了有些奇怪,不知道老汉为什么要存那么多黑油。

老汉见李文博的目光落在灶台上,便解释道:“这些黑油是我从村里的油坊里捡来的。这里的人都很小气,不肯给我点油吃。我只好用这些黑油做饭。虽然味道不好,但总比没有强。”

李文博听了,心中不禁为老汉的境遇感到惋惜,便安慰道:“老爷子,您不要难过,您有这样的学识和品德,一定会有转机的。您看,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也没有什么钱财,只有一匹瘦马和一些干粮。我愿意把我的干粮分给您一半,请您收下吧。”

老汉看了李文博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便接过了干粮道:“少年,你真是个好人啊,你的心意我领了。你既然要去赶考,我就不多说了,你先在床上休息吧。我去给你烧点开水,让你洗洗脸。”

李文博道:“谢谢老爷子,您辛苦了。”说着便走到床上坐下。

老汉拿了一个铁壶,走到灶台旁,用黑油点燃了柴火。他把铁壶放在灶台上,等待水开。他边烧水边和李文博聊天,问他一些读书的事情。李文博也乐于回答,和老汉谈论起诗文经史。

两人聊得正欢,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怪声。声音像是野兽的嘶吼,又像是风雨的呼啸。李文博吓了一跳,问道:“老爷子,这是什么声音?”

老汉脸色一变,神色慌张地说道:“少年,你快躺下装睡吧。这是灶神来了。”

“灶神?”李文博惊讶地问道,“灶神不是每年只在除夕之夜上天去向玉帝报告人间的善恶吗?今天怎么会来?”

老汉摇摇头,低声说道:“少年,你不知道吗?这里的灶神不是普通的灶神,而是一个邪恶的妖怪。它每天都会来这里收取黑油作为贡品。如果没有黑油,它就会杀死屋里的人。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才不肯收留外人。我也是因为无处可去,才住在这里。我每天都要从油坊里捡些黑油来供它。你今天来了,它一定会发现的。你快躺下装睡吧,也许它会放过你。”

李文博听了,心中一惊,原来这里有这样一个恐怖的妖怪。他想要逃跑,但又觉得对不起老汉。他想了想,便从行囊里掏出一面铜镜,偷偷藏在袖子里。他对老汉说道:“老爷子,请您也躺下装睡吧。我有一个法子对付这个妖怪。”

“你有什么法子?”老汉问道。

“我不能告诉你。”李文博说道,“你只要相信我就行了。”

老汉看着李文博坚定的眼神,便点点头道:“好吧,我相信你。”说着便走到床上躺下。

李文博也躺下,但他并没有睡着,而是紧紧握着铜镜,等待着妖怪的出现。他知道,铜镜是对付妖怪的利器,可以反射妖气,让妖怪无法隐形。他打算用铜镜照亮妖怪的真面目,然后趁机逃跑。

不一会儿,那阵怪声又响起了,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李文博感觉到一股阴冷的气息从门外涌进来,他心中一紧,假装闭上了眼睛。

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轻响,灶台上的铁壶被人拿了下来。他偷偷睁开一只眼睛,看到一个黑影从灶台旁走过,向床上走来。黑影的身形高大,头上有一对犄角,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鼎钵。

李文博心中一惊,这就是灶神妖怪吗?它怎么会有这样的模样?它想要用鼎钵做什么?难道它要把他和老汉煮了吃吗?

李文博不敢多想,快速地从袖子里掏出铜镜,对准黑影一照。只见黑影顿时发出一声惨叫,原来的模样消失了,露出了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妇人。她身穿红衣,头戴花帽,脸上布满皱纹和疮痕,眼睛凸出,牙齿参差,手指尖锐如爪。

老妇人看到自己被铜镜照出了真相,气得跳脚骂道:“你这个小子,你竟然敢用铜镜对付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这里的灶神啊!我有玉帝的旨意,可以管辖这里的人间善恶。你们这些凡人都要听我的话,给我供奉黑油。你们如果不听话,我就要把你们都煮了吃!”

李文博听了,心中大怒道:“你不要胡说八道!你根本不是灶神,而是一个邪恶的妖怪!你利用灶神的名义欺压百姓,索取黑油。你知道黑油有多么有害吗?它会污染环境,损害健康,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你为了自己的私欲,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你简直是罪大恶极!”

老妇人听了,更加气愤道:“你这个不知死活的小子!你竟然敢说我罪大恶极!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吃黑油吗?因为黑油是我的灵药啊!它可以让我永葆青春,延年益寿!你们这些凡人根本不懂得珍惜它!你们只会浪费它!我才是真正懂得利用它的人!”

李文博听了,不屑地说道:“你真是痴心妄想!你以为吃了黑油就可以永葆青春吗?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你还有什么青春可言?你只不过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妖怪!你的灵药不过是毒药!它会让你越来越丑陋,越来越邪恶!”

老妇人听了,更加恼羞成怒道:“你这个小子,你真是找死!我今天就要把你煮了吃,让你知道我的厉害!”说着,她举起鼎钵,向李文博扑来。

李文博见状,连忙从床上跳起,拿着铜镜挡住老妇人的攻击。他一边后退一边喊道:“老爷子,快起来,我们一起对付这个妖怪!”

老汉听到李文博的喊声,也从床上跳起,拿起桌上的一把菜刀,向老妇人冲去。他一边冲一边说道:“少年,你真是个英雄!你竟然敢和这个妖怪对抗!我也要和你一起战斗!”

李文博和老汉两人一前一后,夹攻老妇人。老妇人虽然凶狠,但却无法抵挡铜镜的光芒和菜刀的锋利。她被两人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被逼到灶台旁。

就在这时,灶台上的柴火突然爆发出一团火焰,将老妇人包围了起来。原来,李文博和老汉的打斗声惊动了村里的人。有些好心的人看到茅屋里有火光闪烁,便赶来救火。他们见到屋里有一个妖怪和两个人在打斗,便用火把点燃了灶台上的柴火和黑油,想要帮助李文博和老汉。

老妇人被火焰包围,惨叫连连。她想要逃跑,但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原来,黑油已经渗入了她的身体,让她无法隐形。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火焰吞噬。

她在火焰中挣扎了一会儿,最后化成了一滩黑水,消失在灶台上。

李文博和老汉见妖怪死了,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相互拥抱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杀死了妖怪!”

这时,屋外围满了村里的人。他们看到妖怪死了,都欢呼起来。他们纷纷向李文博和老汉道谢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你们是我们的英雄!”

李文博和老汉都谦虚地说道:“不必谢我们。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村里的人都感激地说道:“你们真是太谦虚了。你们不仅救了我们,还救了我们的环境。从今以后,我们不会再用黑油做饭了,我们会用清洁的能源,保护我们的家园。你们是我们的恩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李文博和老汉都感动地说道:“你们太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不值得你们这样感激。我们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用火把帮助了我们,让妖怪无处可逃。”

村里的人都说道:“不,不,不。是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你们用铜镜和菜刀对抗妖怪,真是勇敢无比。你们的铜镜和菜刀就是神器啊!”

李文博和老汉都笑了笑,说道:“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用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只是运用了一些常识和技巧,利用妖怪的弱点而已。”

村里的人都说道:“你们真是太谦虚了。你们的常识和技巧就是我们所缺乏的。你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李文博和老汉都说道:“不,不,不。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教的。我们只是一些普通的读书人,没有什么成就。我们还要向你们学习。”

村里的人都说道:“你们真是太谦虚了。你们是读书人,有着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你们看齐。”

就这样,李文博和老汉与村里的人互相赞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他们在茅屋里住了几天,等到李文博伤势痊愈后,便准备继续上路。

村里的人都不舍地送别他们,给他们准备了许多干粮和钱财,并且送给他们一匹肥壮的马。他们说道:“少年,老爷子,你们一路平安吧。希望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有机会,请再来看看我们吧。”

李文博和老汉都感激地说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我们一定会想念你们的!如果有机会,请一定来京城找我们吧!”

就这样,李文博和老汉告别了村里的人,骑上马匹,继续向京城赶去。

后来,李文博顺利地到达了京城,并且考中了进士。他被任命为朝廷重臣,并且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没有忘记老汉和村里的人,他经常给他们写信,并且邀请他们来京城做客。

老汉也跟随着李文博来到了京城,并且成为了他的贴身侍从。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个书生,他在闲暇之余也继续读书写字,并且教授了许多孩童。

村里的人也没有忘记李文博和老汉,他们经常收到他们的信,并且有些人也去了京城拜访他们。他们也没有忘记保护环境,他们用清洁的能源做饭,并且种植了许多树木和花草。

就这样,李文博和老汉与村里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都感谢彼此,感谢命运,感谢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