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秀才游学后高中状元,回家后兄嫂已亡故,老父告知真相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李文博的秀才,他自幼聪明好学,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他的父亲李仲义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县令,母亲王氏是一位贤惠温柔的妇人。李文博还有一个哥哥李文达,他性格豪爽,喜欢武艺,不太爱读书。李文达娶了一个叫林娘子的美貌女子,两人感情甚好。
李文博十八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得到了当地知府的赏识。知府对他说:“你才华出众,应该到京城去考进士,为国效力。”李文博心动了,他向往着京城的繁华和荣耀,他想要成为一名朝廷重臣,为百姓造福。但是,他也知道去京城考试需要花费不少钱财,他家虽然不穷,但也不富裕。他不忍心给父母增加负担,便说:“多谢知府的好意,但我家境清贫,恐怕难以支持我远行。”知府说:“你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我可以借给你一些,等你考中了进士,再还给我。”李文博感激涕零,便答应了。
李文博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和哥嫂。父母虽然舍不得儿子远离家乡,但也为他高兴。哥嫂更是支持他去京城考试,林娘子说:“弟弟你放心去吧,哥哥和我会帮你照顾爹娘的。”李文博感动不已,便收拾了行装,准备启程。临行前,他向父母和哥嫂告别,并向父亲说:“爹,请您替我向知府还借来的钱吧。”李仲义说:“儿子你放心去吧,这些钱我会替你还清的。”李文博便含泪上路了。
李文博一路顺风,到了京城后,找到了一个便宜的客栈住下。他每天都勤奋苦读,准备着考试。他还经常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并询问家里的情况。每次收到家里回信时,他都欣喜若狂。信中都说家里一切安好,父母身体健康,哥嫂恩爱如初。信中还说知府已经把借给他的钱收回了,并祝福他考试顺利。李文博觉得很奇怪,不知道父亲是怎么还清那笔钱的。但是他也没有多想,只是感激父亲的付出。
李文博学识出色,会试顺利通过后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欢喜地给家里写信报喜,并期待着回家与父亲团聚。信寄出后不久,他就收到了家里回信。信中说哥哥和嫂子因为为他凑钱游学而过度劳累,又因为父母的事情而忧心忡忡,都相继去世了。李文博惊恐万分,心如死灰。他想立刻回家奔丧,但是又舍不得放弃状元的荣耀。他犹豫了一会儿,决定先等待朝廷册封和赐宴的仪式结束,再赶快回家安葬哥嫂。他给家里写信,感谢哥嫂的牺牲,相信自己一定能为哥嫂报仇。
朝廷册封和赐宴的仪式结束后,李文博匆匆地离开了京城,赶往家乡。他一路上想着父亲的情况,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悔恨。他觉得自己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名利,牺牲了全家人的幸福和生命。他想着要好好孝顺父亲,弥补自己的过错。
当他到达家乡时,天已经黑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却发现门上挂着白布条。他敲门无人应答,只听见屋内传来阵阵哭声。他大惊失色,推门而入。屋内黑暗无光,只有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火光。灯光下,他看见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正躺在一张破旧的床上,身边是一个小孩,正在哭泣。他认出了老人和小孩,他们是他的父亲和侄子。他惊呼道:“爹!小达!你们怎么了?”他跑过去,扶起了老人。
老人睁开了惺忪的眼睛,看见了他,说道:“文博,你回来了。”李文博泣不成声,说道:“爹,对不起,我回来晚了。”老人说:“儿子,你不用道歉,你是我最骄傲的儿子。你考中了状元,为我李家增光添彩。你是国家的栋梁,你要好好为国为民。”李文博说:“爹,你别说了,你要好好养病。我会替你平反昭雪的。”老人摇摇头,说道:“儿子,我已经没救了。我被那些恶人陷害,关在牢里受尽了折磨。他们还抢走了我们家的所有财物,把我们赶出了官邸。你的哥哥和嫂子为了给你凑钱游学,不惜卖掉了自己的衣服和首饰,甚至连自己的头发也剪下来卖了。他们还四处打工赚钱,但是收入微薄,生活艰苦。他们又因为担心我们的安危,心力交瘁。最后都相继去世了。只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小达。”
李文博听了,心如刀割,说道:“爹,这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太贪心了,害死了全家人。我不配做你们的儿子和哥哥。”老人说:“儿子,你不要自责。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你是天之骄子,你有着不凡的才华和志向。你不能因为我们的事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你要记住,我们都是为你感到骄傲和高兴的。我们都希望你能够幸福和成功。”李文博说:“爹,我明白您的心意。但是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罪恶感和孤独感了。我已经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朋友。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我只想跟您和哥嫂一起走。”
老人说:“儿子,你不要胡说。你还有一个侄子呢。他是你唯一的亲人了。你要好好照顾他,给他一个幸福的家庭。你不能让他也跟着我们一起死去。”李文博看着侄子,心中一阵柔情涌起。他想到侄子也是哥嫂的血肉之躯,也是自己的亲人。他决定放弃自己的死念,为侄子活下去。
李文博本就是金科状元,被皇帝看中准入翰林,在得知自己的状元郎横遭祸事之后,皇帝派出自己的亲信传令,责令知州好好审查李文博父兄等人之死,最后将在其中作祟的恶人们通通严惩。而李文博则靠着皇帝信任和赏识在京城生活下去,他的侄儿小达从小机敏,最后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叔侄二人得受荣宠,为民为国殚精竭力,风头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