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一字生祸
明朝洪武年间,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张书礼的读书人。
他自幼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天还未亮,当其他孩子还在睡梦中时,他便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经典;夜晚,家家户户都已熄灯歇息,他还在如豆的灯火下苦读。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张书礼不仅熟知四书五经,还对历史典故、地理方志了如指掌,为人正直善良,在当地颇有名望。
邻里乡亲但凡遇到读书识字、写书信契约之类的事儿,都会找他帮忙,他总是热情相助,从不推辞。
那时,明朝初立,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急需招揽天下英才,充实朝廷。吏部四处寻访,听闻张书礼的才名后,经过层层考核,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举荐到京城,准备委以重任。
朱元璋,这位出身草莽的帝王,早年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放过牛,甚至还在皇觉寺当过和尚,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仅靠自学认识了一些字。
但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智慧,一路南征北战,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可坎坷的经历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极为强势,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半点质疑。
朱元璋审阅了吏部的举荐文书,对张书礼的才学颇为满意,大笔一挥,任命他为河南汝州知州。
张书礼得知后,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也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立即收拾行囊,带着家人赶赴汝州上任。
到了汝州,按照惯例,新官上任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宣告正式履职。
张书礼怀着庄重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取出皇帝授予的官印,却发现了一个让他大惊失色的问题。原来,朱元璋在诏书上把“汝州”写成了“妆州”。
官印是依照诏书刻制的,自然也是“妆州”。张书礼心里清楚,河南只有汝州,从来没有“妆州”这个地方。
张书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皇帝一言九鼎,这诏书既然已经下达,印也刻好了,如果自己将错就错,“妆州”就“妆州”,旁人也不敢说什么,自己也能安稳地做这个知州,不会有什么麻烦。
但他是个治学严谨、做事认真的人,地名关乎一方行政和百姓认知,绝不能随意混淆。
他思来想去,夜不能寐,最终决定向皇帝上奏章,说明情况,请求更正诏书,重新刻制官印。
他在奏章中言辞恳切,详细说明了汝州和“妆州”的区别,还附上了当地的地理志,希望皇帝能明察。
不久,朱元璋收到了张书礼的奏章。他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
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确实写错了字。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对全国的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自然知道汝州和“妆州”的区别。
然而,让皇帝承认错误谈何容易。朱元璋出身贫寒,一路摸爬滚打登上皇位,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别人指出他的错误。
他暴脾气一上来,怒声骂道:“这个张书礼,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在朕面前挑刺儿!朕难道不知道河南有个汝州?朕任命他为妆州知州,那汝州和妆州就是同一个地方,不过是文人多事,写法不同罢了。
他还敢把‘妆’念成‘汝’,这不是在咒朕下台吗?来人啊,刑部尚书听旨,立刻将张书礼斩首!”
可怜的张书礼,仅仅因为纠正了皇帝的一个错别字,就被无情地送上了断头台。他一心只为公事,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却没想到朱元璋如此刚愎自用,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丝毫挑战。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满朝文武得知此事后,吓得噤若寒蝉,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轻易指出皇帝的错误。
哪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大臣们也只能小心翼翼,把话憋在心里,生怕一不小心触怒龙颜,落得和张书礼一样的下场。
在封建皇权的绝对统治下,一个小小的文字错误,却酿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
这不仅是张书礼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人性、正义的无情践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