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黑科技-纳粹V2火箭的故事!
首先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的V1和V2火箭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更没有升级版的关系。之所以用V1和V2来命名,应该是源于戈培尔.正是戈培尔分别把它们命名为V1和V2,也就是复仇者一号和二号,”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为报复手段。V1火箭属于巡航导弹的雏形,靠脉冲喷气发动机推动,可能被飞机以及防控火力拦截、摧毁;V2火箭属于弹道导弹的雏形,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属于超音速飞行。虽然当时不可能被拦截,但在当时的制导技术条件下,它有个致命的问题——误差比较大。V1和V2虽然曾经在同一地点进行研发和生产,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和部门。
德国人的精工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有高科技并不能完全代表就具有高科技的生产能力,有高科技的生产能力未必就代表具有高科技的规模生产能力,有高科技的规模生产能力未必就代表你有保护其生产和正常投入使用的能力。
更多精彩文章【文推网 wentuifa.com】
一开始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的基地可以日产足够三枚火箭所需的液态氧,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每天最多也就可以生产三枚V2火箭。后来在各种改进之后,月生产能力达到了三四百枚。V2火箭真正投入使用的大概三千多枚,一共造成了大约五千多人的死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再把这数字放大十倍当做五万,如果五万人的伤亡放到当时的苏联,斯大林可以直接告诉你什么叫“无视”。即便是放到惜命如金的英国人哪里,丘吉尔应该可以平静地告诉你:这个我早淡漠了。
如果这还不够具体和形象的话,那么有一组数字对比可以更生动地为V2火箭做一个效果评估。轰炸佩内明德盟军大约出动了五百架飞机,投下了大约一千八百吨炸药。而当时V2火箭的弹头应该是一吨,考虑到当量的问题,再把这数字放大到三倍。也就是说三千枚火箭的伤害充其量也就相当于盟军五次对佩内明德的轰炸。而这三千多枚V2火箭可是花费巨资,花了十多年才有的结果,要知道当时盟军动辄上百架空中堡垒的地毯式轰炸就如家常便饭一样。而且在当时德国基本丧失制空权的条件下,盟军轰炸的覆盖率和精准度应该远远大于V2火箭,这也许就是战后一段时期内美国并没有很重视弹道导弹研发的原因吧!
V2火箭真正投入使用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这一方面和佩内明德被轰炸有很大关系,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德国的情报系统应该和空军一样基本到了应付差事的地步。打赢战争靠的是综合实力,坦克的出现只是暂时让英国、法国人取得了一些优势,而它真正改变的只是战争的方式。高科技武器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力、生产能力、必要的防空保护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技能力(比如弹头的破坏力问题,精确制导问题等等),还有情报系统的能力等等做为有效支撑的话,所谓的高科技难免不会沦为平庸。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时间问题,也就是说你能不能从对手哪里争取到相应的生存时间来让你的高科技最终得以发挥理想中的作用。
二战中在希特勒的直接间接授意下,德国大约秘密研发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十数种高科技武器。然而这些可以说是多如牛毛的高科技武器无一例外地都打上了希特勒个人喜好的烙印,都无一例外地在实用中收效甚微。当一个国家的方向被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导的时候,失败应该早已成了时间的问题。
据说当时德国已经具备了条件,能研发、生产一种可以对高空机群造成规模性杀伤的火箭,但由于希特勒崇尚进攻而被束之高阁。有句古话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还有句古话叫: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当佩内明德被夷为平地的时候,当“穹顶”瞬间变成“废品”的时候,希特勒不可能不知道制空权有多重要。但是有过当画家理想的他,可能还是过于地让自己的理想左右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