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目莲救母

民间故事:目莲救母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大地上有一个叫目莲的年轻人。他生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目莲的父亲早逝,全靠母亲刘氏一手将他拉扯大。刘氏是个勤劳的妇人,白天种地,晚上织布,从不叫苦叫累。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大雪封山。刘氏担心儿子受冻,便连夜赶制棉衣。油灯下,她眯着昏花的眼睛,一针一线地缝着,手指被针扎出了血也顾不上擦。目莲半夜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灯下劳作,心疼得直掉眼泪。"娘,您歇会儿吧,天这么冷,您别累坏了身子。"目莲轻声劝道。刘氏抬头笑了笑:"就快好了,明天你穿上新棉衣,就不怕冷了。"目莲拗不过母亲,只好在一旁陪着。直到鸡鸣时分,刘氏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她刚想...阅读全文

鬼故事:骷髅乞食

鬼故事:骷髅乞食残阳如血,暮色四合。王思贤紧了紧肩上的书箱,望着远处隐在暮色中的宅院轮廓,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他本是赴京赶考的举子,却因贪看山色误了时辰,此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见天色已晚,那宅院虽显破败,总好过露宿荒野。"这荒郊野岭的,竟还有如此大宅。"王思贤走近了看,只见黑漆大门半掩,门楣上"周府"二字金漆剥落,却仍能看出昔日气派。他犹豫片刻,终是抬手叩门:"晚生王思贤,赴京赶考途经此地,求借宿一宿!"门内无人应答,只有穿堂风呜咽而过。王思贤又唤了几声,确定无人,这才推门而入。院内杂草丛生,却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径通向正堂,显是常有人走动。他心下稍安,沿着小径走去。正堂门扉洞开,内里桌椅蒙尘,...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画皮师娘》

民间故事:《画皮师娘大唐天宝年间,洛阳城郊有一处雅致的宅院,青砖黛瓦,门前两株垂柳随风摇曳。这里住着一位姓张的私塾先生,名唤张明德,年近五旬,学问渊博,在洛阳一带颇有名望。张先生早年丧妻,三年前续弦娶了位年轻貌美的娘子,名唤柳如烟,年方二十有三,生得肤如凝脂,眉目如画,尤其那一双桃花眼,顾盼间似能勾魂摄魄。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私塾后院一间简陋的厢房里,李修远已经起身,正借着窗缝透进来的微光诵读《论语》。他今年二十岁,是张先生最得意的门生,父母早亡,张先生怜其孤苦,便让他在家中寄住,平日帮着抄写书卷抵些食宿费用。"修远,这么早就起来了?"门外传来张先生温和的声音。李修远连忙起身开门,只见张先...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玉女归元录》(下)

民间故事:《玉女归元录》(下第一章 江湖漂泊春雨如酥,润物无声。江宁府城外的官道上,一个身着素白罗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缓步而行。伞沿滴落的水珠在她脚边溅起细小的水花,却沾不湿她那双素净的绣鞋。"柳仙姑,前面就是江宁府了。"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农紧走几步追上女子,"您真要进城?听说最近城里不太平,有好几个壮年男子莫名其妙地死了,浑身干瘪得像晒干的茄子..."柳如眉微微一笑,三年来游历各州的经历让她见惯了各种怪事。"多谢老伯提醒,我正是为此事而来。"三年前离开柳家村后,她循着沈婆婆留下的只言片语,四处寻找素女门的踪迹。一路上,她以医术济世,专治各种疑难杂症,渐渐有了"柳仙姑"的名号。同时,她也在暗中调...阅读全文

“阿婆,你救的哪是蛇?”接生剪落蛇卵日,孙儿脚踝现青鳞

“阿婆,你救的哪是蛇?”接生剪落蛇卵日,孙儿脚踝现青鳞光绪二十三年秋,保定府西郊三十里地的柳河村,晨雾未散时,村东头王阿婆挎着青布包袱出了门。包袱里银剪子、艾草灰、红头绳码得齐整,今儿个是邻村赵家媳妇临盆的日子,她这双接生婆的手,接来了方圆十里八村多少新生命。"老姐姐且慢走!"村口老槐树下,张屠户拦住了阿婆,"昨夜我瞧见村西头坟茔地有绿莹莹的鬼火,您绕北道走罢。"阿婆用缠过足的小脚碾了碾露水,笑道:"我接生四十载,什么邪祟没见过?倒是您这杀猪刀,比钟馗的宝剑还辟邪哩。"话音未落,晨雾中忽然传来细碎的窸窣声。阿婆循声望去,只见枯叶堆里盘着条丈许长的青蟒,三角头颅高高昂起,金瞳里泛着血丝。这腹部鼓...阅读全文

床底黑蛇知不知羞,接生婆颤抖:这孩子背着山神七世咒

床底黑蛇知不知羞,接生婆颤抖:这孩子背着山神七世咒七月流火的江南,蝉鸣撕碎了晌午的暑气。张木匠家的雕花拔步床底下,两尾黑蛇缠在房梁投下的阴影里,鳞片泛着墨玉般的光。"当家的,你听我……"李翠云攥着褪色的靛蓝蚊帐,腕子细得能掐断。张生把铜油灯往床板缝里一照,蛇信子舔过雕着缠枝莲的床腿,惊得他后脊梁窜起一层白毛汗。"骚精!"张生一耳光甩得脆响,李翠云白净的腮帮子登时肿起老高。街坊们支着木窗偷听,碎花布帘簌簌直抖。这床是去年李翠云过门时,赵家寡妇送的嫁妆,说是从城隍庙求来的"镇宅木",当时张生还夸她持家有方。黑蛇在阴影里吐着信子,李翠云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洇开一团暗红。张生看得心头火起,抄起鞋拔...阅读全文

恶婆婆私奔前夜,在我枕下塞了把带血的乌木剑!

恶婆婆私奔前夜,在我枕下塞了把带血的乌木剑"咣当"一声,灶房的铁锅砸在青石板上,惊得梁上燕子扑棱棱乱窜。小翠揉着发红的耳朵,看着碎成八瓣的陶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婆婆叉着腰立在门槛外,鬓角的白发茬子支棱着,活像只炸毛的斗鸡。"大清早摔锅打碗,晦气!"婆婆的布鞋尖踢起半片碎瓷,"隔壁王寡妇昨儿送来半筐槐花,你倒好,蒸饼硬得能崩牙。"小翠低头盯着砖缝里的蚂蚁,把到嘴边的辩解咽了回去。日头刚爬上瓦檐,她天不亮就起来和面,指尖被碱水蚀得发白。婆婆自打前年摔断了腿,脾气越发古怪,三九天非要喝酸梅汤,三伏天又吵着要吃腌雪里蕻。"娘,该给小宝喂米糊了。"小翠解下油围裙,衣襟上沾着片焦黑的锅巴。里屋摇篮里的...阅读全文

青蛇冷喝:自讨苦吃,丈夫目睹妻子生啃活鸡,牵出百年人皮换魂案

青蛇冷喝:自讨苦吃,丈夫目睹妻子生啃活鸡,牵出百年人皮换魂案日头毒得能晒化石头,王大喜抹了把额头的汗,草鞋底子都快磨漏了。集上老孙头的猪肉摊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油星子溅在滚烫的青砖上滋滋作响。"大喜兄弟!这半边猪下水匀给你!"孙屠夫朝他挥着剁骨刀,案板上的猪头还冒着热气。王大喜刚要应声,后脖颈突然蹿起股阴风。他回头望去,只见镇东头老槐树底下蹲着个戴草帽的老婆子,花白的头发间别着支翠色簪子。那簪子眼熟得很,像极了去年庙会上走丢的李家媳妇头上戴的那支。"大喜哥!"杂货铺王二妹探出脑袋,"你家嫂子方才来买雄黄酒,脸色白得跟宣纸似的。"王大喜心里咯噔一下,自家媳妇刘氏打新婚起就滴酒不沾,更别说这驱邪避...阅读全文

日军最惨败仗,包围圈里的对手大口吃肉,外面的6万日军纷纷饿死

民间故事:疑心的皇帝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初定。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御花园和丞相胡惟庸悠闲地下棋。突然,御史韩怡可急匆匆闯了进来,张口就弹劾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权乱政。朱元璋正沉浸在棋局中,哪有心思管这事,就想把韩怡可打发走,说现在不是上朝时间,让他明天再说。可韩怡可哪肯罢休,他身为御史,职责就是弹劾百官,既然胡惟庸就在眼前,正好当面理论。他站在那儿,拿出奏折,一条一条地念起来,把朱元璋气得当场摔了茶碗。胡惟庸心里也窝火,觉得韩怡可太不懂规矩了。但自己被弹劾,也不好当着皇帝的面发作。他打量着韩怡可,发现这位御史穿着打补丁的官服,顿时计上心来,悄声对朱元璋说:“皇上,您看这韩怡可,穿成这样,是不是...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渔夫奇案

民间故事:渔夫奇案话说明朝末年,长平城东四十里有座四明山,山下有两个村庄。这一年,山前李村的李秀才和山后张村的张秀才同时考中秀才。李秀才叫李轩,年方十八,一表人才。他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住着三间红砖碧瓦的厅房。一家人善良和睦,还有个得力管家刘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附近很有名气。张秀才叫张宇,和李轩同年同月同日生。他自幼聪慧,文武双全,可惜早年父母双亡,只能靠祖上留下的一点产业生活。李轩和张宇早年都在山上的“共仁堂”读书,同窗同桌,又一同中了秀才,两人志趣相投,成了莫逆之交。张宇手脚勤快,做事考虑周全、足智多谋,李轩一家都很喜欢他,李母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这一年,张宇外出访友,快到腊月了还...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