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二)
第十一章 粟穗选种与龙骨水车
秋阳洒在华夏联盟的农田上,金黄的粟穗压弯了秸秆,农妇们弯腰收割,陶镰在阳光下泛着浅灰的光。姜炎蹲在田埂上,手指捻起一粒粟米 —— 这是去年补种的早熟品种,颗粒却比原生粟瘦小,煮成粥后口感也粗糙。他眉头微皱:“要是能选出更饱满、更耐旱的粟种,明年的收成还能再涨三成。”
次日清晨,姜炎带着石鳞和三个常负责耕种的农妇,走遍联盟的所有农田。他教大家如何筛选 “优种”:“要选秸秆粗壮、不倒伏的,粟穗要长,颗粒要沉 —— 你们看,这样的粟穗,握在手里能感觉到分量,脱粒后每粒都像小珍珠。” 他随手摘下几支粟穗,放在陶盘里比对,阳光透过粟壳,饱满的颗粒泛着油亮的光泽。
农妇阿禾捧着陶盘,疑惑道:“姜炎,年年都种这些粟,为啥今年要特意挑?” 姜炎笑着解释:“就像猎手选最好的石矛打猎,好种子种在地里,才能长出更多粮食。咱们把这些好种子单独收起来,明年春天先种在最肥的地里,等收获了,再从里面挑更好的,年年这么选,粟米就会越来越饱满。”
为了保存优种,姜炎还设计了 “种子仓”—— 在储物室角落隔出小隔间,地面铺一层干燥的稻草,再垫上麻布,陶瓮里的优种用木炭标记 “优粟” 符号,避免和普通粟粒混淆。阿禾摸着陶瓮,认真道:“我每天都来翻一翻,保证不潮不霉。”
解决了种子问题,灌溉又成了新难题。联盟的农田多在河岸,但离河远的地块,每次浇水都要靠人挑桶,来回一趟要半个时辰,农妇们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姜炎站在田边,看着河水缓缓流淌,突然想起古代的龙骨水车 —— 用木架和叶片组成的灌溉工具,能借助水流动力将水引到高处。
他立刻召集工匠,砍来粗壮的榆树做木架,削出十几片弧形木片当 “龙骨叶”,再用藤条将木片串成链条,架在木架上。木架一端放进河里,另一端对准田埂,姜炎让石鳞转动木架顶端的木轴:“试试转快点!” 木轴转动时,龙骨叶顺着链条沉入水中,再带着水升起来,顺着木槽流进农田里!
“水真的流过来了!” 农妇们欢呼着围过来,阿禾伸手接了捧水,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挑水了,这东西比十个壮汉还管用!” 姜炎又在木架上装了踏板,“踩踏板比转木轴省力,几个人轮流踩,能浇遍所有田地。”
深秋时节,用优种种植的试验田收成比普通田多了两成,饱满的粟粒装满了陶瓮。黑石首领看着仓库里的粮食,对姜炎说:“有了好种子和‘水车’,就算明年天旱,我们也不怕了。” 姜炎望着远处的农田,轻声道:“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让更多土地长出庄稼,让联盟的人再也不用饿肚子。”
第十二章 麻纺新衣
入冬后,寒风卷着雪花掠过部落,人们裹着厚重的兽皮,却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兽皮不仅沉重,还不透气,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不停地搓着小手。姜炎看着缩在火塘边的孩子,心想:“得造出比兽皮更轻便、更保暖的衣服。”
他想起新石器时代已有麻纺技术,野生麻的纤维韧性强,织成布后比兽皮柔软。第二天,姜炎带着巫师和几个妇女,走进河边的灌木丛 —— 这里长着一片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正是野生麻。他拔出一株麻,剥开茎秆外皮,露出里面白色的纤维:“这东西能织成布,做衣服比兽皮暖和,还轻巧。”
妇女们好奇地摸着麻纤维,巫师问道:“这么细的丝,怎么才能织成布?” 姜炎先教大家 “沤麻”:将麻茎泡在河水里,让微生物分解外皮,只留下坚韧的纤维。十天后,他们捞出麻茎,剥出纤维,再用木槌捶打松软,接着 “纺纱”—— 姜炎用陶土做了个巴掌大的纺轮,中间穿一根木杆,将麻纤维缠在木杆上,转动纺轮,纤维就被拉成了细细的麻线。
“纺轮转得越快,线就越均匀。” 姜炎演示着,纺轮在他手中飞速转动,麻线像银丝一样从木杆上垂下来。妇女们轮流尝试,刚开始纺出的线时粗时细,阿禾急得额头冒汗:“怎么总也纺不好?” 姜炎笑着手把手教她:“手腕要稳,看着纺轮的方向,线拉得慢一点。”
练了半个月,妇女们终于能纺出均匀的麻线。接下来是 “织布”,姜炎用两根粗壮的木杆做 “经线架”,将麻线密密麻麻地绷在架子上,再用一根带梭子(陶制小梭,里面绕着麻线)的木杆做 “纬线”,来回穿梭。为了让布更紧实,他还在架子上装了 “综片”—— 用绳子控制经线上下分开,方便梭子穿过。
当第一块粗糙却平整的麻布织成时,妇女们兴奋地围在一起,用手摸着麻布,不敢相信这是用麻纤维做的。姜炎将麻布剪成小块,教大家缝衣服:用骨针穿上麻线,将麻布拼成长衫,领口和袖口缝上柔软的兽皮边。
孩子们穿上新做的麻布衣服,蹦蹦跳跳地在雪地里玩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缩手缩脚。黑石首领也换上麻布长衫,感慨道:“这衣服又轻又暖,比兽皮舒服多了!” 姜炎又教大家在麻布上染颜色 —— 用野果的汁液染出红色,用树皮染出褐色,让衣服变得更漂亮。
冬天过去时,联盟里几乎人人都有了麻布衣服。看着人们穿着色彩各异的新衣在田间劳作,姜炎欣慰地想:“从兽皮到麻布,不仅是衣服的变化,更是生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步。”
第十三章 联盟新序
随着华夏联盟的名声越来越大,遥远的 “白岩部” 带着族人前来投奔 ——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山地,遭遇大旱后颗粒无收,只能靠挖野菜为生。白岩部首领白老石跪在黑石面前,恳求道:“求你们收留我们,我们愿意跟着你们种庄稼、学手艺,绝不给联盟添麻烦!”
联盟的四个部落首领召开议事会,黑石皱着眉说:“白岩部有一百多人,我们的粮食虽然够吃,但多了这么多人,田地和工具都不够用。” 青禾部首领也附和:“要是其他部落都来投奔,我们怎么应付?”
姜炎坐在一旁,看着议事屋墙上的联盟符号(四个小圆圈围着一个大圆圈),开口道:“我们可以接纳白岩部,但要定个规矩:新加入的部落要学习联盟的技术,服从联盟的安排,同时联盟也要帮他们开垦土地、解决粮食问题。” 他提议将联盟分成 “农、猎、工、治” 四个小组:农组负责耕种和选种,猎组负责狩猎和防御,工组负责制陶、纺织和工具制作,治组由各部首领组成,负责议事和纠纷调解。
“比如白岩部擅长采石,就让他们加入工组,帮我们制作更多石器和陶器;我们教他们种植和纺织,这样大家各展所长,资源也能合理分配。” 姜炎的话让首领们眼前一亮,白老石连忙说:“我们愿意加入工组,只要能活下去,我们什么都愿意干!”
联盟还制定了 “纠纷调解制”:部落之间有矛盾时,先由治组调解,比如两家争田界,就用木尺测量,按实际面积划分;有人偷粮食,就罚他帮失主耕种半个月。一次,赤石部的猎手和林溪部的农妇因为一只野兔起了争执 —— 猎手说野兔是他射伤的,农妇说野兔跑到她的田里,该归她。治组召集两人,姜炎提议:“野兔一半给猎手,一半给农妇,以后狩猎时,若猎物跑到别人的田里,猎手要和农主平分。” 两人都同意,矛盾很快解决。
为了让管理更有序,姜炎还教大家制作 “户籍木牍”:每个部落的人都在木牍上画一个符号代表自己,比如石鳞画 “石 + 矛”,阿禾画 “禾 + 女”,木牍上还记录着每个人的年龄和擅长的活计,方便分组和分配任务。
白岩部加入后,在工组的带领下,开采出更优质的燧石,制作的石器比以前更锋利;农组则帮他们在河边开垦了二十亩农田,种下优种粟。到了秋收时,白岩部不仅还清了借的粟种,还收获了足够的粮食。白老石捧着新收获的粟粒,对姜炎说:“要是早遇到联盟,我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看着联盟越来越壮大,管理越来越有序,姜炎知道,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规则 —— 这些规则,就是文明的骨架。
第十四章 远客与盟约
初夏的一天,联盟的放哨猎手带来一个陌生的消息:“东边来了一群人,他们穿着奇怪的衣服,拿着金属做的工具,说要见联盟的首领。”
黑石和姜炎带着猎手赶到东边的山口,只见十几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那里,他们穿着用动物筋腱缝制的皮衣,手里拿着闪着银光的短刀 —— 那是青铜!姜炎心中一震:青铜比石器坚硬得多,这些人来自更发达的部落?
为首的人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用生硬的语言说:“我是黑风部的首领黑狼,我们住在东边的平原,听说你们有很多粮食和技术,想和你们做交易。” 他从包里掏出一块青铜,“我们用青铜换你们的粟种和陶器。”
联盟的首领们议论纷纷:青铜工具比石器好用,但他们不知道黑风部是否友好。姜炎上前一步,接过青铜块,感受着它的重量,说:“我们可以和你们交易,但我们有个条件:不能用青铜工具欺负其他部落,要是遇到困难,我们也可以互相帮助。”
黑狼愣了一下,他原本以为华夏联盟会害怕青铜,没想到对方不仅不怯,还提出了条件。他打量着姜炎身后的猎手 —— 他们虽然拿着石器,但站姿整齐,眼神坚定,不像其他部落那样慌乱。黑狼点点头:“可以,我们只交易,不打仗。”
接下来的几天,黑风部和联盟开始了交易:联盟用五十斤优种粟和二十个陶罐,换了五块青铜和一把青铜刀;黑风部则对联盟的陶器和麻布很感兴趣,尤其是染了颜色的麻布,黑狼说:“我们的人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
交易时,姜炎发现黑风部的人虽然有青铜,但不会种植粟,只能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冬天常常饿肚子。他对黑狼说:“我们可以教你们种植粟,还能教你们制陶和纺织,只要你们愿意和我们结盟,共享技术。”
黑狼犹豫了 —— 黑风部因为有青铜,一直看不起其他部落,可华夏联盟的技术确实能解决他们的粮食问题。他想起去年冬天,部落里有十几个孩子因为没食物饿死,终于下定决心:“我愿意和你们结盟,以后黑风部就是华夏联盟的一员,我们用青铜技术换你们的农业技术。”
结盟仪式上,黑狼将一把青铜刀交给姜炎,姜炎则将一袋优种粟交给黑风部。各部首领围坐在火塘边,用陶碗盛着粟酒,共同发誓:“华夏联盟,不分远近,共享技术,共抗危难!”
黑风部加入后,教联盟的工匠冶炼青铜 —— 他们将铜矿石和锡矿石混合,放在陶窑里烧,就能炼出青铜。联盟的工匠很快学会了青铜冶炼,制作出青铜斧头和青铜箭头,狩猎和开垦的效率大大提高;而黑风部则在农组的指导下,开垦了三十亩农田,第一次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粟米。
黑狼看着满仓的粟粒,对姜炎说:“以前我们以为青铜是最强的,现在才知道,能让人们活下去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强大。” 姜炎笑着说:“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长处,合在一起,才是最强大的。”
第十五章 符号与祭礼
秋收过后,联盟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往年,巫师都会跳着巫术舞蹈,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但今年,巫师找到姜炎,说:“我们不再相信邪气入体,祭祀也应该不一样,你能帮我想想吗?”
姜炎看着议事屋架子上的木牍 —— 上面的符号已经从简单的图形变成了组合符号,比如 “粟 + 仓” 代表粮仓,“水 + 车” 代表龙骨水车,甚至出现了简单的句子,比如 “明日纺麻”(画着 “日 + 纺轮 + 麻”)。他灵机一动:“祭祀可以用来记录我们的成果,告诉大家今年我们学会了什么,明年要做什么。”
祭祀当天,联盟的人都聚集在议事屋前的广场上,广场中央堆着新收获的粟穗、织好的麻布和新制作的青铜工具。巫师穿着染成红色的麻布长袍,手里拿着一块刻满符号的甲骨,站在高台上。
“今年,我们种出了更饱满的粟,织出了暖和的麻布,还学会了用青铜做工具。” 巫师用清晰的声音说,同时指着甲骨上的符号,“这是‘粟 + 优’,代表我们的好种子;这是‘麻 + 布’,代表我们的新衣;这是‘铜 + 刀’,代表我们的新工具。”
广场上的人都认真地听着,孩子们指着甲骨上的符号,跟着巫师念:“粟 + 优,麻 + 布……” 姜炎站在人群中,补充道:“这些成果不是神灵给的,是我们自己用双手做出来的!明年,我们要开垦更多的农田,织更多的布,做更多的青铜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
接着,大家开始举行 “分享仪式”:每个部落都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东西 —— 石牙部拿出优种粟,赤石部拿出锋利的石矛,青禾部拿出新织的麻布,林溪部拿出鲜美的鱼干,白岩部拿出优质的燧石,黑风部拿出青铜小刀。大家互相交换,笑着说着,广场上充满了欢乐的声音。
祭祀的最后,巫师带领大家来到河边的堤坝上,那里种满了柳树。大家每人种下一棵小柳树,姜炎说:“柳树的根能守住堤坝,就像我们联盟的人能守住我们的家园。我们种下柳树,就是种下希望,明年春天,它们会和我们的庄稼一起长大!”
夕阳西下,柳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广场上的篝火渐渐燃起,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歌声里唱着粟米、麻布和青铜,唱着联盟的团结和未来的希望。姜炎坐在篝火旁,看着孩子们拿着刻有符号的木片玩耍,看着大人们讨论明年的种植计划,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 他从现代穿越到远古,没有带来高科技,却用知识和耐心,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夜色渐深,篝火的光芒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也映照着华夏联盟 —— 这个由远古部落组成的文明雏形,正在姜炎的带领下,慢慢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文明。
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三)
第十六章 青铜犁与冶炼新术
开春的农田里,农妇们用木犁翻地,木犁头撞上硬土块就会断裂,石鳞蹲在田边,看着断成两截的木犁,无奈地对姜炎说:“要是犁头能更硬些,一天能多翻两亩地。”
姜炎摸着下巴,目光落在工组的青铜窑上 —— 去年黑风部教的青铜冶炼,还只用来做小刀和箭头,要是能做出更大的青铜犁头,翻地效率肯定能翻倍。但他知道,青铜犁头比小刀复杂:既要足够坚硬,又要耐磨损,还得和木犁杆牢牢结合。
他召集工组的工匠,包括白岩部擅长采石的石匠和黑风部的青铜匠黑铁(黑狼的弟弟),在窑边搭起新的冶炼炉。“之前的窑温度不够,炼不出能做犁头的硬青铜。” 姜炎指着新炉 —— 炉壁用黏土混合碎陶片砌成,比原来厚了三倍,还在炉底开了个 “进风口”,用皮囊鼓风增温。
黑铁疑惑地问:“鼓风有啥用?我们以前炼青铜,都是靠木柴自己烧。” 姜炎让石鳞拿着皮囊,对着进风口反复鼓风,炉内的火焰从橙红变成刺眼的亮白,黑铁伸手摸了摸炉壁,惊道:“比以前烫多了!”
接下来是调整青铜配比 —— 之前是铜矿石和锡矿石按五比一混合,姜炎让他们改成四比一:“锡多了青铜会脆,少了会软,这个比例做犁头刚好。” 工匠们将矿石敲碎,和木炭一起放进炉里,鼓风三天三夜,炉底终于流出亮晶晶的青铜液。
姜炎用陶勺将青铜液倒进预先做好的泥模(泥模刻着犁头的形状,中间留着插木杆的孔),等青铜液冷却后,敲碎泥模,一个带着尖刃的青铜犁头就成型了。石鳞迫不及待地将犁头绑在木犁杆上,拉着牛(去年捕获的野牛,已被驯化)去田里试耕 —— 青铜犁头轻松切开硬土,翻出的土块均匀松散,比木犁快了足足三倍!
“太好用了!” 农妇们围过来,摸着青铜犁头,眼里满是惊喜。姜炎又教工匠们做青铜镰刀(比陶镰锋利,割粟穗更快)、青铜凿子(挖木榫更省力)。到了春耕结束,工组一共做出二十个青铜犁、五十把青铜镰,华夏联盟的耕种效率翻了一番,连最偏远的白岩部农田,都用上了新工具。
黑铁拿着一把青铜凿子,对姜炎说:“以前我们只知道青铜能做武器,现在才知道,它能让种地、做工具都变得这么容易。” 姜炎笑着拍他的肩:“技术不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让大家过得更好的。”
第十七章 医棚与疫病防控
初夏的一场大雨后,部落里突然有十几个孩子开始发烧、咳嗽,阿禾的女儿小禾也病倒了,小脸烧得通红,呼吸困难。阿禾抱着女儿,哭着找姜炎:“姜炎,你快救救小禾,她烧得快不行了!”
姜炎赶到阿禾家时,巫师正用草药水给小禾擦拭额头,可小禾的体温丝毫没降。他摸了摸小禾的额头,又看了看其他生病的孩子 —— 症状都一样,像是现代的流感,要是不及时控制,可能会传染更多人。
“得建个‘医棚’,把生病的人集中照顾,避免传染。” 姜炎立刻让猎组在部落边缘搭起三间茅草棚,棚里铺着晒干的稻草,每个棚子放四个陶盆,装满煮沸的热水。他教大家 “隔离”:“没生病的人不要进医棚,照顾病人的人要戴麻布口罩(用两层麻布缝成,遮住口鼻),每次照顾完要洗手(用煮过的草药水)。”
巫师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分开?以前生病都是在家照顾,这样会不会太无情?” 姜炎耐心解释:“这种病会通过咳嗽的气传染,集中照顾能减少更多人生病,不是无情,是保护大家。”
他还让农组煮了一大锅 “防瘟汤”—— 用野菊花、金银花和甘草熬制,每个族人都要喝一碗;让妇女们把被褥拿到太阳下暴晒,“太阳的光可以杀死让人生病的‘小虫子’(指细菌)”。
医棚里,姜炎和巫师轮流照顾孩子,每隔一个时辰就给他们喂一次草药水,用温水擦身体降温。小禾烧得最严重时,姜炎守在她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轻声说:“小禾加油,等病好了,叔叔教你纺麻线。”
五天后,第一个生病的孩子退了烧,能坐起来喝粟粥了;十天后,所有生病的孩子都痊愈了。阿禾抱着小禾,跪在姜炎面前,哽咽道:“谢谢你救了小禾,救了我们大家。”
姜炎扶起她,对部落里的人说:“以后再遇到这种大家一起生病的情况,就按这个方法做 —— 隔离、喝防瘟汤、晒被褥,我们就能战胜‘疫病’。” 后来,联盟的每个部落都建了医棚,还培养了五个 “医工”(专门学习草药和护理的人),远古的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系统化的疫病防控意识。
第十八章 盐湖商路与盐之交换
“粟米有了,布有了,青铜也有了,可我们的食物总少点味道,而且肉放几天就会坏。” 黑石嚼着烤鹿肉,皱着眉说。姜炎立刻想到了 “盐”—— 盐能调味,还能防腐,是远古生活的必需品,可华夏联盟的周边没有盐矿,只能去更远的地方寻找。
黑狼听说后,告诉姜炎:“东边千里之外有个‘盐湖部’,他们住在盐湖边上,能用盐湖的水晒出盐块,以前我们去换过,就是路太远,还得穿过一片黑松林,有狼群出没。”
姜炎决定组建 “商队”,带着石鳞、黑铁和十个猎手,装上五十斤优种粟、二十个陶罐和五把青铜刀,出发去盐湖部。商队用木轮车(去年工组做的,用青铜轴减少摩擦)装货物,车上还带着草药、火种和麻布帐篷,每天走三十里,晚上就在安全的山洞或空地扎营。
走到黑松林时,果然遇到了狼群 —— 七八只灰狼围着木轮车,露出锋利的牙齿。石鳞和猎手们举起青铜矛,姜炎却拦住他们:“别硬拼,用火把。” 猎手们点燃火把,挥舞着冲向狼群,狼群怕火,很快就逃走了。黑铁擦了擦额头的汗:“还是姜炎你有办法,要是以前,我们肯定要和狼打一架,至少得伤几个人。”
走了半个月,终于看到了一片白茫茫的盐湖 —— 湖面像铺了一层雪,湖边的土路上晒着一块块白色的盐块。盐湖部的人看到商队,立刻举起石斧,警惕地问:“你们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姜炎走上前,笑着拿出一个陶罐:“我们是华夏联盟的,想用粟种、陶罐和青铜刀,换你们的盐块。” 盐湖部首领盐老怪,是个满脸皱纹的老人,他拿起青铜刀,试了试锋利度,又尝了尝粟种,惊讶道:“这粟米比我们的野麦饱满,青铜刀也比石斧好用,我们愿意换!”
盐老怪带着姜炎参观盐湖:“我们把盐湖的水引到土坑,太阳晒几天,水干了就剩下盐块。” 姜炎点点头,又教盐老怪种植粟:“把盐撒在田里,庄稼会长得更好(指盐能当肥料),我们用种植技术换你们的盐,以后我们定期来换,不用你们再去别的地方。”
商队带着两百斤盐块返回联盟,路上还在沿途的水源和安全点做了标记(用石头堆成三角形),方便下次再来。回到联盟时,部落里的人都围过来,阿禾用盐块煮了一锅肉汤,大家尝了后,都兴奋地说:“有盐的肉真好吃!”
从此,华夏联盟和盐湖部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商队每三个月去一次,不仅换盐,还带回来盐湖部的晒盐技术,联盟在河边也挖了 “晒盐坑”,虽然盐量少,但应急足够。盐的出现,让联盟的生活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肉能保存更久,庄稼也因为撒了盐而长得更壮。
第十九章 竹简与文字初成
随着联盟的发展,木牍越来越不够用了 —— 记录农田收成要十几块木牍,贸易账目更是堆得像小山,而且木牍太重,携带不方便。姜炎看着议事屋架子上的木牍,心想:“得找一种更轻便、更易书写的材料。”
他想起古代的竹简,于是带着工组的人去竹林砍竹子,将竹子劈成手指宽、一尺长的竹片,放在沸水里煮(杀死竹子里的虫子,防止腐烂),再晒干,这就是 “竹简”。“竹简比木牍轻,一片能写好几个符号,十几片捆成一卷,方便携带和存放。” 姜炎拿着一片竹简,用木炭笔(用硬木炭削成)在上面画 “粟 + 仓 + 三百” 的符号,代表粮仓有三百斤粟。
以前的符号都是零散的,现在姜炎开始规范符号:“‘日’就画一个圆圈,‘月’画一个月牙,‘水’画三条波浪线,以后大家都按这个样子画,不能随便改。” 他还教大家写 “句子”,比如 “今日农组浇田五十亩”,就画 “日 + 农 + 水 + 田 + 五十” 的符号,刻在竹简上。
阿禾的女儿小禾,今年八岁,最喜欢跟着姜炎学画符号。有一天,小禾拿着一片竹简,上面画着 “小禾 + 纺麻 + 三”,对姜炎说:“叔叔,我今天纺了三团麻线,这样写对吗?” 姜炎笑着点点头:“对!小禾真聪明,以后你就是联盟的‘书童’,帮大家记录事情。”
为了让更多人学会文字,姜炎在议事屋旁建了 “识字棚”,每天早上教孩子们学习:用木牌写上 “日、月、水、火、粟、布” 等基础符号,让孩子们先认再写。三个月后,有二十多个孩子能熟练书写简单的句子,甚至能帮农组记录每天的浇水亩数。
一次,治组要记录各部落的人口,小禾用竹简写了 “石牙部一百二十人,赤石部九十人,青禾部一百人……”,比以前用木牍快了一倍,而且不会出错。黑石看着竹简上整齐的符号,对姜炎说:“以前记事情全靠脑子,现在有了这些‘字’,就算过几年,我们也能知道以前的事,这真是个好东西!”
姜炎摸着竹简,心想:“从符号到文字,是文明传承的关键。有了文字,我们的技术、规则、历史,才能一代代传下去,不会随着时间消失。”
第二十章 蝗灾与全民抗灾
盛夏的一天,农组的人慌慌张张地跑回部落:“不好了!田里来了好多虫子,正在吃粟穗,一片田很快就被吃光了!”
姜炎和黑石赶到农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 —— 成千上万只褐色的蝗虫,趴在粟穗上,啃食着金黄的粟粒,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蝗虫,踩上去都能听到 “咔嚓” 声。阿禾看着被啃光的粟穗,哭着说:“这可是我们下半年的粮食啊,被虫子吃了,我们冬天怎么办?”
其他部落也传来消息,都遭遇了蝗灾,青禾部首领急得上火:“我们的粟田快被吃光了,要是不赶走虫子,联盟的粮食就够吃一个月了!”
姜炎立刻召开治组会议,冷静地说:“蝗虫怕火、怕水、还怕鸭子(去年联盟驯化了几只野鸭子,养在河边),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挖沟 —— 在粟田周围挖一米深的沟,蝗虫想跑到别的田,就会掉进沟里;第二步,用火赶 —— 猎手们拿着火把,在田边挥舞,把蝗虫赶到沟里;第三步,放鸭子 —— 把所有鸭子赶到田里,让它们吃蝗虫。”
各部落立刻行动:白岩部的人擅长挖沟,他们用青铜锄挖了一条又一条深沟;赤石部的猎手们点燃火把,排成一排,慢慢向田里推进,蝗虫被火吓得四处乱跳,纷纷掉进沟里;林溪部的人把二十多只鸭子赶到田里,鸭子看到蝗虫,欢快地啄食起来,一只鸭子一天能吃几百只蝗虫。
姜炎还想到一个办法:让农组的人收集晒干的草木灰,撒在粟穗上 —— 草木灰有刺激性,蝗虫不敢靠近。黑风部的人还发明了 “捕蝗网”(用麻布缝成网,绑在木杆上),一挥就能网住几十只蝗虫,然后扔进火里烧掉。
全民抗灾持续了十天,蝗虫终于被消灭了 —— 沟里填满了死蝗虫,鸭子吃得肥肥的,田里的粟穗虽然损失了三成,但大部分都保住了。秋收时,联盟的粮食虽然比去年少,但加上之前储存的粟米,足够过冬了。
盐老怪听说华夏联盟战胜了蝗灾,特意派来使者,送来五十斤盐块:“你们能打败这么多虫子,真是太厉害了,我们盐湖部以后也要学你们的方法,要是遇到虫子,就不用怕了。”
姜炎站在粟田边,看着沉甸甸的粟穗,对身边的石鳞说:“这次能战胜蝗灾,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联盟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团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夕阳下,联盟的各部落人都在田里收割粟穗,歌声和笑声回荡在田野上。姜炎知道,华夏联盟的文明之路还很长,但每一次克服困难,每一次技术进步,都让这个远古的文明,离更美好的未来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