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引:盛唐风云录 (31-41章)

第三十一章 朱红车队迎佳人 十里长安庆婚典

贞观九年三月初六,婚期如约而至。长安朱雀大街从皇宫到姜炎府邸,早已被红绸、灯笼装点得如同白昼,百姓们挤在街道两侧,踮着脚等待 “铁车迎亲队”。

辰时三刻,一阵 “突突突” 的引擎声从皇宫方向传来 —— 打头的正是 “唐兴一号”,姜炎穿着金纹郡王朝服,手握方向盘,车头上挂着大红绣球,绣球两侧绑着彩带;后排坐着李婉清、李明月,两人穿着大红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只露出绣着金线的鞋尖。

紧随其后的是五辆改装汽车:第二辆是 “护卫车”,车顶架着两挺五管燧发枪,士兵们持枪肃立;第三辆是 “嫁妆车”,车厢里堆满了李世民赏赐的金银、锦缎,用红布盖着;第四辆是 “医用车”,李若薇坐在里面,药箱摆在身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第五辆是 “物资车”,李灵儿抱着新画的汽车图纸,还装着备用的汽油与零件。

车队缓缓驶过朱雀街,百姓们欢呼着扔来鲜花、彩绸,孩童们追着汽车跑,嘴里喊着 “铁车娶亲啦!大唐万岁!”。汽车的引擎声、百姓的欢呼声、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长安城里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到了姜炎府邸门口,姜炎走下汽车,亲手掀开李婉清、李明月的盖头。阳光洒在两位公主的脸上,她们的脸颊红得像苹果,眼神里满是羞涩与幸福。李乐儿蹦蹦跳跳地跑过来,递上一把新造的 “汽车钥匙”(铜制,刻着唐草纹):“姜少监,这是我给‘唐兴一号’做的钥匙,只有它能启动引擎,再也不怕别人偷开啦!”

婚礼仪式按大唐习俗举行,拜天地、敬高堂(李世民作为主婚人端坐上位)、夫妻对拜,满院宾客举杯祝贺,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席间,李世民拉着姜炎的手,酒意渐浓:“如今海疆平定,陆地有汽车代步,可北疆突厥残部仍在蠢蠢欲动,他们的骑兵机动性强,我军步兵追不上、骑兵防不住,你可有应对之策?”

姜炎放下酒杯,眼神变得坚定:“陛下,臣正想奏请 —— 启动‘陆地铁甲车’(坦克)研发。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车身裹五层铬钢装甲,厚五寸,可防弓箭、火油、甚至小型火炮;车上装一门短管山炮(射程一里)、两挺五管燧发枪,既能远程轰击骑兵,又能近战防御;车轮改用‘履带’(用铬钢链节拼接,裹橡胶),可在泥泞、山地行驶,不怕骑兵突袭。”

“陆地铁甲车?” 李世民眼中一亮,“此械何时能造出?需多少工匠、物料?”

“臣已绘好初步图纸。” 姜炎取出图纸,展开在桌上,“车身用铁骨紫檀木混合搭建,装甲用李瑾炼的钨铬钢,履带由李乐儿设计链节结构,发动机可在现有四缸机基础上加大功率。若陛下应允,臣可在西郊作坊旁设‘铁甲车工坊’,调工匠三千,半年内造出样车!”

李瑾立刻上前:“臣愿负责装甲冶炼,上月在安西发现一处富铁矿,可炼出更优质的铬钢,装甲厚度能再减一成,却更坚固。”

李乐儿也凑过来:“履带链节用滚珠轴承连接,可减少摩擦,一人就能推动十吨重的铁甲车,不用发动机都能移动!”

李世民看着图纸上的 “陆地铁甲车”,又看了看身边同心协力的众人,抚掌大笑:“好!朕准了!拨你银二百万两,工匠三千,半年后,朕要亲眼看看这‘陆地铁甲’如何破骑兵!”

第三十二章 婚后续航南海梦 铁甲蓝图藏锋芒

婚礼过后第三日,姜炎便带着李婉清、李乐儿登上 “通洋舰”,前往南海巡查 —— 这是他婚前对公主们的承诺。站在甲板上,看着蔚蓝的大海,李婉清靠在姜炎肩头,轻声说:“夫君,如今有了汽车、铁甲舰,又要造陆地铁甲车,你以后会不会更忙了?”

姜炎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忙是忙,但有你们在身边,再忙也值得。等陆地铁甲车造好,北疆平定,我们便乘‘通洋舰’去更远的地方 —— 听说西方有个大食国,盛产香料与宝石,我们带大唐的丝绸、瓷器去交换,让他们也见识见识大唐的厉害。”

李乐儿蹲在甲板上,正画着新的汽车图纸:“我要造能坐十人的‘大汽车’,车顶装个棚子,能遮阳挡雨,以后公主们出游,就能一起坐啦!对了,我还想给汽车装个‘喇叭’,用铜制的号角,按一下就响,提醒路上的行人避让。”

此时,“通洋舰” 的舰长匆匆走来,递上一封急信:“郡王,长安来的急报 —— 李瑾公主已在西郊设好铁甲车工坊,炼出第一批钨铬钢装甲;李若薇公主调配了医工队,常驻工坊;陛下还下旨,让辽东造船厂调三十名铁匠,协助打造履带链节。”

姜炎展开信,脸上露出笑容:“有她们在,铁甲车研发定能顺利。” 他抬头望向远方,南海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等我们巡查完南海,回去就能看到铁甲车的初步模型了。到时候,大唐不仅有能纵横四海的铁甲舰,还有能驰骋陆地的铁甲车,再也不怕任何外敌!”

李婉清看着他眼中的光芒,轻声说:“夫君,你不仅给大唐带来了新的技术,更带来了希望。以前百姓怕外敌、怕天灾,如今有了汽车、铁甲舰、火箭炮,大家都觉得日子有奔头了。”

姜炎握住她的手,又拉起李乐儿,三人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海平面。“通洋舰” 的汽笛声在海面上回荡,像是在为大唐的未来奏响序曲。姜炎知道,汽车只是开始,陆地铁甲车、远洋巨舰、甚至更先进的技术,都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而他与七位公主的故事,也将随着大唐的盛世,继续书写下去 —— 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也有花前月下的温情,更有携手共创盛世的热血。

 

 

 

第三十三章 北疆鏖战曝短板 定装子弹破难题

贞观九年六月,北疆急报传至长安:突厥残部阿史那骨咄禄率两千骑兵,趁暑季水草丰美之际,突袭云州(今大同)牧场,抢走战马千匹,唐军燧发枪队因装弹迟缓,被骑兵冲阵,伤亡五十余人。

李世民看着战报,拍案而起:“燧发枪虽准,却需先倒火药、再装弹丸、最后通条压实,一套动作下来要近十息,哪赶得上骑兵冲锋速度!姜炎,可有法子让士兵装弹快些?”

姜炎刚从南海巡查归来,一身风尘未洗便躬身奏道:“陛下,臣可研制‘金属定装子弹’—— 将发射药、弹丸、底火集成于铜壳内,士兵只需将子弹填入枪膛,扣动扳机即可击发,装弹速度能提三倍,正好应对骑兵突袭。”

“金属定装子弹?” 李世民前倾身子,“此弹如何制作?能否适配现有燧发枪?”

姜炎展开图纸:“臣构想的子弹,用黄铜做壳(口径与燧发枪枪管匹配),壳底压入‘雷汞底火’(用硝酸、水银、酒精混合制成,撞击即爆);壳内装定量发射药(经压实处理,防潮且燃速稳定),顶端嵌铅芯铜头弹丸(铅芯增重穿透力,铜头防变形);整体长三寸,粗半寸,可直接填入燧发枪枪管,无需改动枪身结构。”

话音未落,李瑾已捧着一块黄铜板上前:“臣上月在饶州(今鄱阳)炼出‘软黄铜’—— 铜锌比 7:3,延展性极佳,可冲压成弹壳,且不易开裂。臣已试做百枚空壳,用铁锤冲压成型,仅需三息便能做出一枚,日产可达万枚。” 她递过一枚空弹壳,姜炎接过摩挲,壳壁均匀光滑,捏之能轻微形变却不碎裂。

李若薇则端来一个瓷盒:“发射药露天存放易吸潮,底火遇水易失效。臣将发射药裹在油纸内,再装入弹壳,油纸遇火药燃气即燃,不影响发射;底火外封一层蜂蜡,遇水不化,就算士兵在雨天装弹,也能正常击发。” 她取出一枚做好的半成品子弹,浸入水盆片刻取出,擦干后仍能被燧石撞击引燃底火。

李乐儿蹲在图纸旁,手指划过弹壳底部:“底火窝太深,燧发枪的击锤未必能撞准。不如在底火窝周围刻一圈凸起,引导击锤精准撞击,还能防止底火脱落。” 她掏出个小木模,演示击锤落下时,凸起正好卡住锤尖,“另外,弹壳尾部可刻一道防滑纹,士兵戴手套也能稳稳捏住装弹。”

三日后,首批百枚金属定装子弹在西郊作坊制成。姜炎取来一把燧发枪,将子弹填入枪管,扣动扳机 ——“砰” 的一声,弹丸击穿百步外的铁甲靶,枪身仅轻微后坐。他连续装弹击发,十枚子弹仅用了二十息,比之前快了整整五倍。

“成了!” 作坊里一片欢呼。李世民闻讯赶来,亲手试射三枪,每枪都命中靶心,不禁抚掌:“有此子弹,士兵再也不用手忙脚乱装火药了!姜炎,多久能量产?北疆将士正等着用新弹御敌!”

“臣已让饶州铜矿赶炼黄铜,十日之内可日产五千枚,半月内便能送抵云州!” 姜炎躬身应道,却又话锋一转,“只是…… 单枪射速仍有限,若遇骑兵集群冲锋,恐难形成密集火力。臣想再研制‘连环铳’,可连续击发,压制集群目标。”

第三十四章 手摇十管转枪管 连环铳响镇北疆

李世民闻言大喜:“连环铳?此铳如何设计?能否与定装子弹配套?”

“臣构想的连环铳,用十根铬钢枪管并排固定在旋转架上,每根枪管对应一个弹仓(装二十枚定装子弹);架后装手摇曲柄,摇柄转动时,既带动枪管旋转,又通过齿轮联动弹仓供弹 —— 摇一圈十管依次击发,每分钟可射两百发,射程两百步,正好适配定装子弹。” 姜炎展开新图纸,“为防枪管过热,还需加散热装置;为减后坐力,架底装弹簧支架,可固定在地上或装在车上。”

李瑾立刻上前,指着枪管:“十根枪管连续击发,管内温度会达千度以上,普通铬钢恐致枪管变形。臣已将钨含量提至 8%,炼出‘高钨铬钢’,熔点达两千度,连续射两百发仅微烫,且枪管寿命能延长三倍。” 她递过一根枪管,管壁仅半寸厚,却能承受铁锤重击而不变形。

李乐儿蹲在旋转架图纸旁,手指划过齿轮组:“手摇曲柄若转速不均,会导致供弹卡壳。不如在齿轮间加‘棘轮’,确保每转一格正好对应一根枪管,还能防止倒转;弹仓用‘弹链’供弹 —— 将定装子弹用铜链串联,链节间用滚珠连接,供弹时顺滑不卡顿。” 她掏出个小木模型,摇着曲柄演示,十根 “枪管” 依次对准弹链,精准取弹。

李若薇则捧着一个铜制水套:“枪管过热仍需降温。臣做了‘双层水冷套’,套在枪管外,注入清水,水受热蒸发后,通过冷凝管回流,循环降温;若无水可用,还能在套外裹浸油麻布,靠蒸发散热。另外,铳架弹簧支架可调节高度,站姿、卧姿都能射击,适应战场不同地形。”

一个月后,第一挺 “连环铳” 组装完成。铳身总长六尺,十根银灰色枪管如扇形展开,弹链绕在侧面的铜制弹箱内,摇柄装在右侧,架底弹簧支架展开后稳如磐石。姜炎装上弹链,李乐儿摇动摇柄 ——“哒哒哒” 的声响瞬间响彻作坊,十根枪管依次喷火,弹壳从下方掉落,在地上堆成小堆,两百步外的木靶被打得千疮百孔,木屑飞溅。

“好!每分钟两百发!这才是压制骑兵的利器!” 李世民亲自试摇,虽略显吃力,却笑得合不拢嘴,“此铳就叫‘镇北连环铳’,立刻量产五十挺,半数送北疆,半数装在铁甲车上!”

半月后,云州牧场再次响起马蹄声 —— 阿史那骨咄禄率骑兵复来,想再抢战马。可这次,唐军阵前架起十挺连环铳,定装子弹填装完毕,士兵们握紧摇柄,只待骑兵靠近。

“放!” 随着校尉一声令下,“哒哒哒” 的铳声如暴雨倾泻,弹丸在骑兵群中织成火网。冲在最前的骑兵纷纷落马,后续骑兵见势不妙,想掉头逃跑,却被连环铳追射,又倒下一片。阿史那骨咄禄左臂中弹,狼狈逃窜,从此再也不敢靠近云州半步。

捷报传回长安,李世民下旨:晋封姜炎为 “兵马大元帅府参赞”,专管军械研发;李瑾晋封 “将作监少令”,掌全国冶金;李乐儿晋封 “军械丞”,专管火器设计;李若薇晋封 “护军医令”,随军械队保障战场医疗。

第三十五章 铳装铁甲车初构 盛世军械续新篇

连环铳试战成功当日,姜炎带着新图纸来到西郊铁甲车工坊。此时,李瑾已炼出第一批钨铬钢装甲板,李乐儿正调试履带链节,看到姜炎进来,纷纷围上前。

“连环铳正好装在铁甲车上!” 姜炎展开图纸,指着铁甲车两侧预留的射击口,“每车装两挺连环铳,一挺朝前、一挺朝后,再配一门短管山炮,近战靠铳、远战靠炮,就算被骑兵包围,也能杀出重围。”

李瑾点头:“装甲板可在射击口处做活动盖板,不用时关上防箭,用时打开即可射击;板上还能开观察窗,用双层玻璃密封,既能观察敌情,又防流弹。”

李乐儿则蹲在履带旁:“履带链节已用滚珠轴承改良,摇一圈曲柄能让十吨重的铁甲车移动五步,再配上四缸燃油发动机,在山地也能跑十步每秒,比骑兵还快。”

李若薇这时提着药箱走来:“铁甲车内空间密闭,连环铳射击时会产生硝烟,士兵易呛咳。臣做了‘通风扇’,用小齿轮联动发动机曲轴,扇叶转动时将硝烟抽出车外;还制了‘防尘口罩’,用细麻布缝成,内夹活性炭,可过滤硝烟颗粒。”

姜炎看着众人各司其职,脸上满是笑意:“再有两月,铁甲车就能下线。到时候,大唐既有能跨海的铁甲舰,又有能陆地冲锋的铁甲车,还有能密集压制的连环铳,何惧任何外敌!”

当晚,姜炎回到府邸,李婉清正灯下缝补他的战袍 —— 白天试射连环铳时,火星溅到战袍上烧了个小洞。“夫君,今日北疆捷报传来,百姓们都在说,你的连环铳比雷公还厉害,突厥骑兵见了就跑。” 李婉清笑着递过一碗莲子羹,“只是你总在作坊熬夜,可要注意身体,我炖了莲子羹,安神助眠。”

姜炎接过羹碗,握住李婉清的手:“有你们在,我才能安心研发。等铁甲车造好,北疆彻底平定,我们就带着所有姐妹,乘‘通洋舰’去江南,看看你一直想去的西湖,尝尝钱塘的鲈鱼。”

李婉清眼中泛起柔光:“好,我等着那一天。只是你可别忘了,乐儿还盼着造能坐十人的大汽车,瑾儿还想找新的矿脉,若薇还想在各地建医馆 —— 咱们的日子,还长着呢。”

窗外,月光洒在作坊方向,隐约能看到灯火通明 —— 李瑾还在调试装甲板,李乐儿还在画铁甲车细节图。姜炎知道,金属定装子弹与连环铳的成功,只是大唐军械革新的一小步;接下来,铁甲车(坦克)即将下线,远洋巨舰也在筹备,而他与公主们的故事,将在这盛世军械的铿锵声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第三十六章 北疆堡垒难破阵 万米巨炮绘蓝图

贞观九年八月,北疆又传急报:阿史那骨咄禄逃至漠北后,联合薛延陀部落,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修建石砌堡垒,墙厚丈余,外挖三丈宽壕沟,内储粮草,意图凭险固守;唐军多次强攻,轻型山炮射程仅两里,难以触及堡垒核心,反被堡内弓箭手射杀数十人。

李世民看着战报,眉头紧锁:“郁督军山堡垒易守难攻,现有山炮射程太短,若要强攻,恐需付出千人性命。姜炎,能否造出射程超万米的巨炮,从远处轰开堡垒?”

姜炎躬身奏道:“陛下,臣可研制‘120 毫米大口径榴弹炮’。以加长炮管、改良发射药为核心,射程可达万米,弹头装爆破榴弹,可轰塌丈厚石墙;同时研制‘37 毫米坦克小口径炮’,适配铁甲车(坦克),用于近战穿甲,应对堡垒侧门的重甲守军。”

“万米巨炮?” 李世民眼中一亮,“此炮如何设计?需攻克哪些难关?”

姜炎展开图纸:“大口径榴弹炮核心在三部分:其一,炮管用‘钼钨铬钢’—— 在原有钨铬钢基础上加 3% 钼,提升钢的韧性与高温强度,炮管长三丈,内径 120 毫米,膛线刻‘右旋 24 条’,可让炮弹旋转稳定,减少空气阻力;其二,发射药改用‘粒状火药’—— 将火药压成黄豆大的颗粒,燃烧速度比粉状快两倍,燃气压力更强,能将炮弹推至万米;其三,炮弹用‘定装榴弹’—— 黄铜弹壳装粒状药,弹头裹铸铁,内填三倍量爆破火药,配‘延时引信’,落地后延迟两息爆炸,确保穿透墙体再炸。”

话音未落,李瑾已捧着一块钢坯上前:“臣按‘钼钨铬钢’配方试炼半月,终于炼出合格钢坯 —— 钼从西域于阗(今和田)矿脉采得,与钨铬按 3:8:89 比例熔炼,钢坯经千锤锻打后,抗拉强度比之前的高钨铬钢强四成。” 她让人抬来一段炮管半成品,姜炎用锤轻敲,声音浑厚如钟,“臣还改进了镗床,用金刚石刀具刻膛线,误差不超半毫米,炮弹旋转时能精准沿膛线飞行。”

李乐儿蹲在图纸旁,手指划过炮架:“大口径炮后坐力极强,普通弹簧支架会被压断。不如设计‘液压缓冲炮架’—— 炮管与架体间装双层液压缸,内注液压油,发射时炮管后坐压缩油缸,油液通过节流阀缓慢回流,缓冲后坐力;炮架底部装可折叠铁轮,四匹马拉就能移动,不用时折叠节省空间。” 她掏出小木模型,拉动炮管,液压缸 “嘶嘶” 模拟缓冲,炮架竟纹丝不动。

李若薇则捧着一个铜制引信走来:“延时引信是关键。臣用‘沙漏式引信’—— 铜壳内装细沙,沙粒从细孔漏完需两息,沙子漏尽后,下方火帽落下引燃弹头火药;引信外裹铅套,能承受炮管发射时的冲击力,不会提前漏沙。” 她演示着将引信装入弹头,倒置两息后,火帽果然精准落下,“另外,炮弹尾部加‘尾翼’,虽有膛线旋转,尾翼可进一步稳定弹道,万米射程误差能控制在十步内。”

第三十七章 巨炮试射轰石山 小炮穿甲破铁甲

接下来的一个月,西郊作坊日夜轰鸣。大口径榴弹炮的炮管经 “百锻百炼”,先锻打成型,再用蒸汽锤反复锤击,最后镗孔刻线;液压缓冲炮架的油缸用黄铜铸造,内壁打磨至镜面,确保油液顺畅流动;定装榴弹则由饶州铜矿赶制黄铜弹壳,填装粒状发射药与爆破火药。

与此同时,坦克小口径炮也在同步推进。李瑾将 37 毫米炮管的钼钨铬钢厚度减至半寸,重量控制在两百斤,适配铁甲车的狭小空间;李乐儿设计 “俯仰式炮架”,用手摇螺杆调节炮口角度(-5° 至 20°),炮尾装 “光学瞄准镜”(用姜炎磨制的玻璃镜片制成),可精准锁定目标;李若薇则研发 “穿甲弹”—— 弹头用纯钨制成,前端磨成尖锥,能穿透三寸厚的铬钢装甲,专门应对堡垒侧门的重甲守军。

九月中旬,首门 120 毫米大口径榴弹炮与 37 毫米坦克炮同时完工。姜炎选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采石场试射 —— 那里有一处丈厚的石崖,正好模拟郁督军山堡垒。

李世民率文武百官亲临观礼。姜炎指挥士兵将大口径榴弹炮推至指定位置,调整炮口仰角至 30°,装入定装榴弹,炮手拉动击发绳 ——“轰!” 一声巨响震得地面颤抖,炮弹拖着橘红色火尾,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足足飞行五息后,精准落在万米外的石崖上。

“轰隆!” 石崖瞬间被炸出一个丈宽的缺口,碎石飞溅数十丈高,烟尘弥漫半空。待烟尘散去,众人望去,丈厚的石墙竟被轰塌大半,露出内部的岩石断层。

“好!万米射程!丈厚石墙一击即破!” 李世民抚掌大笑,快步走到炮旁,摸着仍发烫的炮管,“此炮就叫‘镇漠巨炮’,立刻量产十门,半月内送抵北疆!”

随后试射坦克小口径炮。姜炎将炮装在铁甲车模型上,对准百步外的三寸厚铬钢靶 ——“砰” 的一声,钨芯穿甲弹瞬间穿透钢靶,在靶后的土墙上留下一个深半尺的弹孔。“成了!” 李乐儿欢呼着跳起来,“这炮装在铁甲车上,就算堡垒侧门有重甲士兵,也能一枪穿甲!”

李世民看着穿甲弹孔,点头赞道:“铁甲车有了此炮,近战再无对手!姜炎,铁甲车何时能与巨炮配合出征?”

“臣已让工坊加快铁甲车组装,再有一月,五辆装 37 毫米炮的铁甲车就能下线,正好与‘镇漠巨炮’一同北上!” 姜炎躬身应道,眼中满是自信。

第三十八章 巨炮轰开堡垒门 铁甲冲锋定漠北

十月初,十门 “镇漠巨炮” 与五辆铁甲车(坦克)如期送抵北疆唐军大营。此时,阿史那骨咄禄正据守郁督军山堡垒,见唐军只带了几门 “铁管子” 与五辆 “铁盒子”,不禁嗤笑:“唐军无计可施,竟带些玩具来送死!”

次日清晨,唐军将十门巨炮部署在堡垒万米外的缓坡上,五辆铁甲车停在巨炮侧方,连环铳手列阵护卫。姜炎亲自调整炮口仰角,对身边的李明月(随军督战)说:“先轰堡垒正门,再用铁甲车冲开缺口,连环铳手跟进清剿,今日定能破堡!”

李明月点头,抽出腰间横刀:“若堡内守军突围,我率轻骑拦截,你只管指挥巨炮轰击!”

“放!” 随着姜炎一声令下,十门巨炮同时开火。炮弹如暴雨般落在堡垒正门,“轰隆” 声接连不断,丈厚的石墙很快被轰出一个两丈宽的缺口,烟尘中传来守军的惨叫。阿史那骨咄禄大惊失色,忙下令守军从侧门冲出,试图夺取巨炮。

“铁甲车出击!” 姜炎下令。五辆铁甲车轰鸣着冲向侧门,37 毫米小口径炮接连开火,穿甲弹穿透守军的重甲,将冲在最前的士兵击倒;车身上的连环铳 “哒哒哒” 作响,形成火网,拦截后续守军。守军从未见过如此不怕弓箭的 “铁盒子”,吓得纷纷后退,侧门很快被铁甲车控制。

“冲锋!” 李明月率轻骑发起冲锋,唐军士兵跟着铁甲车冲进堡垒缺口。堡垒内的守军见大势已去,有的弃械投降,有的翻墙逃跑。阿史那骨咄禄想从后门逃走,却被一辆铁甲车拦住,37 毫米炮对准他的坐骑 ——“砰” 的一声,马腿被打断,阿史那骨咄禄摔在地上,被唐军士兵生擒。

此战,唐军仅伤亡百人,便攻破郁督军山堡垒,生擒阿史那骨咄禄,平定漠北残部。捷报传回长安,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 “大唐万岁”,朱雀大街上挂满了庆功的红绸。

第三十九章 长安庆功定疆域 火炮传誉震四方

十月底,姜炎与李明月带着战俘回到长安。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在朱雀门外迎接,亲自为姜炎解下战袍上的尘土:“漠北平定,你功不可没!‘镇漠巨炮’与铁甲车,堪称我大唐的‘定疆利器’!”

姜炎躬身道:“陛下,此次破堡,多亏李瑾公主炼的钼钨铬钢,让巨炮能承受万米射程的压力;李乐儿公主设计的液压炮架,解决了后坐力难题;李若薇公主的延时引信,确保炮弹精准爆破;还有李明月将军的战术指挥,缺一不可。”

李世民哈哈大笑:“你们皆是大唐的功臣!朕下旨:晋封姜炎为‘漠北郡王’,食邑万户;李瑾晋封‘冶金伯’,掌全国兵器材料;李乐儿晋封‘机械伯’,专管火炮与铁甲车设计;李若薇晋封‘医药伯’,赐医馆百所;李明月晋封‘镇北将军’,统领北疆军务!”

当晚,皇宫举行庆功宴。宴会上,西域诸国的使者见大唐有如此威力的巨炮与铁甲车,纷纷上前祝贺,愿岁岁朝贡,永为大唐藩属。李世民举起酒杯,对众人说:“如今漠北平定,海疆安宁,我大唐疆域东至海东,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南海,已是亘古未有之盛世!这盛世,离不开姜炎的奇技,众卿的辅佐,更离不开天下百姓的支持!”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 “陛下万岁”。姜炎看着身边的七位公主,李婉清正为他夹菜,眼中满是温柔;李瑾拿着新矿脉图纸,与工匠们讨论;李乐儿则在画 “150 毫米巨炮” 的草图,兴奋地说要造射程更远的炮;李若薇则在给使者讲解战地医疗之法。

宴会结束后,姜炎与公主们漫步在御花园。月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李婉清靠在姜炎肩头:“夫君,如今漠北平定,你终于能歇口气了。明年春天,我们去江南看西湖好不好?”

姜炎握住她的手,笑着点头:“好。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要造‘远洋巨舰’,装上新式巨炮,去西方看看大食国的风土人情;还要改进汽车,让更多百姓能坐上‘铁车’;李若薇的医馆要开遍全国,李瑾的矿脉要挖到西域 —— 我们的盛世,才刚刚开始。”

远处,作坊的灯火依旧明亮,工匠们正忙着赶制新的巨炮与铁甲车。姜炎知道,120 毫米榴弹炮与 37 毫米坦克炮的成功,只是大唐军械革新的又一步;未来,还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广阔的疆域、更幸福的百姓在等着他们 —— 而他与七位公主的故事,将在这盛世的铿锵炮声中,继续书写属于大唐的传奇。

 

 

第四十章 十二金钗聚长安 盛世婚典耀京华

贞观十年正月,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庆 —— 姜炎与十二位公主的大婚定在正月十八,消息传遍天下,各地百姓纷纷涌向长安,想一睹这场 “千年未有之婚典”。

此时的姜炎府邸早已张灯结彩,朱红的灯笼从府门一直挂到后院,门上贴着鎏金喜字,院内摆满了从岭南运来的红梅与牡丹,空气中弥漫着熏香与蜜饯的甜香。十二位公主正忙着试穿嫁衣,李明月的嫁衣绣着银线战纹,李婉清的绣着缠枝莲,李若薇的绣着药草纹,而新增的六位公主,也各有特色:

—— 永嘉公主李华,擅航海测绘,嫁衣绣着海浪纹,手里还攥着一张远洋航线图;

—— 和静公主李瑶,擅外交辞令,嫁衣绣着祥云纹,正与西域使者核对婚礼贺词;

—— 高阳公主李媚(注:此处为原创设定,非史载高阳),擅农业改良,嫁衣绣着稻穗纹,还在叮嘱农官春耕事宜;

—— 城阳公主李芸,擅天文历法,嫁衣绣着星斗纹,正用浑天仪测算婚礼当日的吉时;

—— 安康公主李芷,擅纺织技艺,嫁衣上的锦缎是她亲手织的 “唐盛锦”,丝线里掺了金线;

—— 新兴公主李妍,擅律法修订,嫁衣绣着法槌纹,还在处理婚前最后一批案件。

“吉时快到了!新郎该去接亲了!” 随着司仪的喊声,姜炎身着亲王礼服,骑着一匹白马,身后跟着十二辆改装的 “婚车”—— 正是 “唐兴一号” 的改良版,车身涂红漆,车顶装着绢质喜轿顶,车窗贴着喜字,每辆车载一位公主的嫁妆。

车队从府邸出发,沿着朱雀大街缓缓前行。街道两侧挤满了百姓,纷纷抛洒花瓣与彩绸,孩童们追着婚车跑,喊着 “郡王与公主百年好合”。婚车驶过钟楼时,远处突然传来 “呜 ——” 的汽笛声 —— 是三艘铁甲舰在渭水之上鸣炮致贺,炮声隆隆,与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彻长安。

接亲队伍抵达皇宫时,十二位公主早已在宫门等候。姜炎翻身下马,依次为每位公主递上玉簪 —— 这是他亲手设计的 “十二钗”,每支簪子的玉坠都对应公主的专长:李明月的是剑形,李若薇的是药瓶形,李华的是船锚形。公主们接过玉簪,脸上满是娇羞与幸福。

婚礼仪式在皇宫大殿举行,李世民作为主婚人,亲手将十二位公主的手交到姜炎手中:“姜炎,朕将十二位公主托付于你,望你此后与她们同心同德,共辅大唐,再创盛世!”

姜炎躬身应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公主们的心意!”

当晚的婚宴设在皇宫广场,摆了百桌宴席,邀请了文武百官、各国使者与长安百姓代表。宴会上,李乐儿带着工匠们推来一辆新造的 “歌舞车”—— 车顶装着铜制喇叭,播放着欢快的乐曲,车厢里的木偶随着音乐跳舞,引得百姓们阵阵欢呼;李华则展示了她绘制的 “环球航线图”,指着图中的欧洲大陆说:“若有朝一日,我们的铁甲舰能开到那里,定能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天下!”

姜炎看着身边笑靥如花的十二位公主,举起酒杯:“今日能与十二位公主成婚,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往后,我们不仅要守好大唐的疆土,还要让大唐的技术、文化、福祉,传到更远的地方,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唐是真正的盛世!”

十二位公主同时举杯,与姜炎碰杯,眼中满是坚定与爱意。月光洒在广场上,与灯火交织,映照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盛世婚典,也映照着一个更宏大的未来。

第四十一章 拜占庭求援传西域 坦克舰队备远征

大婚过后半月,西域都护府传来急报:拜占庭帝国(拂菻国)使者历经三年,穿越波斯、大食,抵达长安,求见李世民 —— 阿拉伯帝国(大食)正大举进攻拜占庭,已攻陷叙利亚行省,兵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愿以黄金、丝绸为贡,请求大唐出兵援助。

李世民召集群臣与姜炎商议,拜占庭使者捧着国书,含泪说道:“大食骑兵凶猛,又有希腊火(古代火焰喷射器)相助,我军屡战屡败。听闻大唐有‘铁车’(坦克)、‘铁舰’(铁甲舰),威力无穷,若大唐肯出兵,我拜占庭愿永为藩属,年年进贡!”

姜炎接过国书,展开一看,上面详细描述了阿拉伯军队的部署与拜占庭的困境。他沉思片刻,上前奏道:“陛下,出兵远征欧洲,有三利:其一,可遏制大食扩张,避免其日后威胁西域;其二,可打通欧亚商道,让大唐的丝绸、瓷器远销欧洲,换回黄金、宝石与异域作物;其三,可展示大唐的军威与技术,让欧亚诸国臣服,奠定大唐的世界霸主地位。”

李世民点头:“朕也有意出兵,只是远征欧洲,路途遥远,需水陆并进,你可有具体计划?”

“臣已有初步构想。” 姜炎展开地图,“水路:调南海舰队、东海舰队共二十艘铁甲舰,加装 120 毫米巨炮与连环铳,由永嘉公主李华指挥 —— 她熟悉远洋航线,可率舰队经印度洋、红海,直抵拜占庭的亚历山大港;陆路:组建五万坦克军团,配备五十辆铁甲车(坦克,装 37 毫米炮与连环铳)、百门 120 毫米巨炮、千挺连环铳,由臣与李明月将军指挥,经西域、波斯,直抵叙利亚,与舰队会师后,共同对抗大食。”

话音未落,十二位公主已各抒己见:

—— 李华取出远洋航线图:“臣已测算过,舰队从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再穿红海,约需三个月抵达亚历山大港。臣还改良了船上的储粮装置,用石灰防潮,可让粮食保存半年不坏;蒸馏装置每日产淡水两百桶,足够船员饮用。”

—— 李若薇捧着医队名单:“臣已组建两千人的战地医队,携带‘防潮药包’‘止血药膏’与蒸馏装置,还改进了‘ ambulancia 车’(救护车,用汽车改装,装简易病床与急救设备),可在战场快速转运伤员。”

—— 李瑾展示新炼的钢材:“臣已炼出‘超高钨铬钢’,含钨量提至 10%,可让坦克装甲厚达五寸,能抵御大食的希腊火与弓箭;炮管寿命也延长至千发,适合长期作战。”

—— 李乐儿掏出坦克改良图纸:“臣在坦克上装了‘无线信号装置’(用铜制天线传递电磁波,姜炎改良的简易电报),可在十里内传递军情;还加了‘夜间照明灯’(用煤油与玻璃制成,亮度堪比白昼),适合夜间突袭。”

—— 李瑶则捧着国书副本:“臣已拟好与波斯、拜占庭的外交文书,承诺出兵后不占其土地,只求商道畅通;还准备了大唐的丝绸、瓷器作为国礼,可拉拢沿途诸国提供补给。”

李世民看着众人同心协力,抚掌大笑:“有你们在,何愁远征不成!姜炎,朕任命你为‘欧亚远征军大元帅’,李明月为副元帅,李华为水师统帅,十二位公主各司其职,择三月初一出征!”

第四十二章 长安誓师辞故都 铁甲浩荡向西方

贞观十年三月初一,长安城外的渭水码头与西郊军营同时举行誓师大会。

渭水码头上,二十艘铁甲舰整齐排列,舰身涂着银灰色装甲,120 毫米巨炮直指天空,舰桅杆上飘扬着 “大唐远征军水师” 的旗帜。李华身着水师统帅铠甲,站在旗舰 “通洋号” 的甲板上,对船员们高声说道:“此行远征欧洲,我们不仅要援助拜占庭,更要让大唐的铁甲舰,在欧亚海域留下痕迹!三个月后,我们在亚历山大港会师!”

船员们齐声高呼 “大唐必胜”,声音响彻渭水。

西郊军营里,五万坦克军团已列好阵型。五十辆铁甲车(坦克)排在最前,车身涂着迷彩色(用植物染料制成),37 毫米炮与连环铳闪着冷光;百门 120 毫米巨炮分列两侧,炮口对准天空;千挺连环铳手排成方阵,手持武器,气势如虹。

姜炎身着元帅铠甲,站在高台上,对将士们说道:“兄弟们,我们即将踏上远征之路。此行虽远,但我们有最先进的铁甲车、巨炮与连环铳,有十二位公主的辅佐,有陛下与百姓的支持!我们要让大食知道,大唐的军威不可犯;要让欧洲知道,大唐的盛世不可挡!三个月后,我们在叙利亚会师,共创大唐的辉煌!”

“大唐必胜!元帅必胜!” 将士们的欢呼声震彻云霄。

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前来送行,他走到姜炎面前,递上一把青铜剑 —— 正是姜炎穿越时带来的那柄古剑:“此剑陪你穿越而来,今日朕将它赐你,愿它护你远征平安,早日凯旋!”

姜炎接过青铜剑,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平定大食,让大唐的旗帜,飘扬在欧亚大陆!”

十二位公主围在姜炎身边,李婉清递上一件披风:“夫君,西域与欧洲气候寒冷,这件披风用驼毛织成,保暖耐用。此去路途遥远,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姜炎握住李婉清的手,又依次握住其他公主的手,眼中满是温柔:“放心,我会平安回来。等我们平定大食,就沿着欧亚商道返回,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把异域的作物与技术带回大唐。”

随着一声 “出发” 的令下,水师舰队缓缓驶离渭水码头,朝着南海方向驶去;坦克军团则朝着西域方向进发,铁甲车的轰鸣声、巨炮的试射声、将士们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盛世的战歌。

姜炎骑在马上,看着身后的长安渐渐远去,又看向前方的西域之路,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知道,远征欧洲只是一个开始 —— 未来,大唐的铁甲舰将航行在世界各大洋,大唐的坦克军团将驰骋在各大洲,大唐的技术、文化与福祉,将传遍天下;而他与十二位公主的故事,也将在这场跨越欧亚的远征中,续写新的传奇,成为大唐盛世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