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替考风波
话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江苏吴地有个读书人,名叫张生,一心扑在科举上,满脑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日埋头苦读儒家经典。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多次参加乡试,却屡屡名落孙山。但张生这人轴得很,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死活要参加会试。
可参加会试得先中举人,考举人又得先考上秀才,张生连秀才都没捞着,这可咋整?好在张生家虽说不算大富大贵,倒也有几分产业。父母见儿子为了科举日渐消沉,心疼得不行,一咬牙,变卖了些田产,给他捐了个国子监监生的资格。
张生得了这资格,那叫一个兴奋,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身穿官袍、光宗耀祖的样子。他麻溜地收拾行囊,奔赴京城,打算在会试时大展身手。
到了京城,张生找了个离国子监不远的旅店住下,一头扎进学习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夜深了还在挑灯夜读,那股子勤奋劲儿,让人看了都动容。
这一年,又到了大比之年,全国各地的举子纷纷涌入京城,小小的旅店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一天,一伙山西人浩浩荡荡地住进了张生所在的旅店。这伙人一看就财大气粗,一进门就大手一挥,把店里的空房全包了。随后,他们忙里忙外,打扫房间,还从自家带来不少精美的摆设,把旅店布置得像王府一样气派。
不多时,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少年在众多仆从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来了。这少年姓王,是太原王氏的子弟,家里做着大买卖,老爹是富得流油的大富商。
张生出于好奇,出来瞧了几眼,心里暗自感叹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自己为了科举累死累活,人家却生来就含着金汤匙。
当晚,张生收到一张名帖,竟是王少爷邀请他吃饭。张生又惊又喜,有点受宠若惊。到了席上,两人相谈甚欢。王少爷性格豪爽,热情大方,张生被他的气质吸引,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起来。
此后的日子里,王少爷每天不是出去拜见京城的达官贵人,就是拉着张生喝酒聊天。有一天晚上,王少爷和几个人在大堂玩牌,招呼张生一起。玩着玩着,王少爷问起张生监生资格的事儿,张生也没多想,回屋取来监生执照,详细地给王少爷讲述了捐监生的过程。
王少爷接过执照,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又递给身边的人传阅,看完后便还给了张生,提议出去喝酒。
张生摸摸口袋,囊中羞涩,有点不好意思。王少爷哈哈一笑:“都是朋友,别客气,今儿我请客!”说着,就拉着张生出了门。
没想到,王少爷带他去的竟是青楼。在那里,只要王少爷有的,张生也一样不少,还不用他花一分钱。张生哪见过这阵仗,一开始还有些拘谨,可架不住王少爷的热情,很快就沉醉在这温柔富贵乡中。
从那以后,王少爷天天带着张生吃喝玩乐,张生渐渐迷失了自我,把在国子监的学业和即将到来的会试抛到了九霄云外。整天醉醺醺的,连今夕何夕都不知道。
不知不觉,会试结束了。考完后,王少爷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搭理张生,每天专心等着放榜,吃饭喝酒玩牌也不再叫他。张生心里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放榜那天,张生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看榜。他一边看,一边自嘲:“反正也没我的份儿,权当消遣了。”可看着看着,他的眼睛瞪得溜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榜单上竟然有自己的名字!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了好几遍,没错,真的是自己的名字!
张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嘴里嘟囔着:“这怎么可能?肯定是重名了。”可第二天,差官就来报喜了。下午,一群差官来到旅店,大声吆喝:“王少爷中了!”王少爷高兴得合不拢嘴,大摆宴席款待众人。
张生眼巴巴地看着,心里馋得慌,犹豫再三,还是厚着脸皮坐到了席上。王少爷忙着应酬,根本没空搭理他,张生也没心思吃东西,喝了几杯就醉醺醺地回屋睡觉了。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半夜,张生被一阵喧闹声吵醒。他迷迷糊糊地走出房间,只见一群人围在那里,其中一个人指着他说:“这不就是你们要找的张先生吗?”众人一听,立刻围拢过来,纷纷向他祝贺:“您可让我们找苦了,恭喜高中啊!”张生宿醉未醒,脑袋昏昏沉沉的,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王少爷的手下也赶了过来。一听说是给张先生报喜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冷汗直冒。他们赶紧把王少爷找来。王少爷见状,连忙上前打圆场:“新贵人喝醉了,大家别打扰他,有什么需要我来安排。”说着,吩咐人拿出钱来打赏众人,又让仆役客客气气地把报喜的人送了出去。
张生晃晃悠悠地走到门口,一屁股坐下,拍着大腿嘟囔:“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少爷跟了过来,拉着张生回到自己屋里,一脸尴尬地说:“兄台,对不住了,我跟您说实话吧。”
原来,王少爷花了几千两银子请了一个贡生代考。这贡生是各地学府选出来的学霸,学问那叫一个高。
本来一切都安排妥当,贡生收了钱,答应写两份答卷,一份给王少爷,一份自己的。可万万没想到,临考试前,贡生的父亲突然去世,按规矩要丁忧,不能参加考试了。
王少爷这下可急坏了,钱都花了,人也来了,总不能白跑一趟吧。
思来想去,他们把主意打到了张生身上。王少爷等人趁张生不注意,偷了他的监生执照,让贡生冒充张生进考场。
贡生进了考场,不仅替王少爷写了卷子,自己那份也随便写了写。没想到,就这随便一写,竟然双双中榜,王少爷名次高,张生名次低。
为了不让张生发现,王少爷故意拉着他吃喝玩乐,让他错过考试。张生听完,气得满脸通红,指着王少爷的鼻子骂道:“你怎么能这样?偷我执照,还忽悠我错过考试,科举作弊可是大罪,你这不是害我吗?”王少爷吓得脸色苍白,连忙拿出银票,一张接一张地拍在张生手上,苦苦哀求他不要声张。
张生看着手里的银票,心中一阵挣扎。凭自己的本事,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而且真参加考试,自己肯定考不中。
想到这里,张生渐渐冷静下来,叹了口气说:“我就是个穷人,一辈子就想在老家多置些地,翻盖翻盖房子,对当官没什么奢望。”王少爷一听,连忙说:“哥哥放心,明天我就派人给您汇一万两银票到吴地的银号。”
张生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却还绷着,故作深沉地说:“咱俩相识一场,我是真心拿你当朋友,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吧。我天亮就收拾东西回老家。”王少爷如释重负,规规矩矩地把张生送走了。
这场替考风波,就这样以一种荒诞的方式落幕。张生拿着钱回到老家,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而王少爷也如愿以偿地做了官。只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生总会想起在京城的那段日子,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这到底是命运的馈赠,还是一场荒唐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