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太原狱

 

聊斋志异:太原狱

在太原的一个宁静村子里,生活着一户人家,婆、媳二人皆是寡妇。婆婆正值中年,风韵犹存,却没能守住自己的贞节。村里有个游手好闲的无赖,整日不务正业,偶然间与婆婆有了交集,此后便常常趁夜色溜进她家中,两人暗通款曲。

年轻的媳妇,自小接受良好的家教,秉持着贞洁的观念,对婆婆的行为极为不齿。她虽身为晚辈,却不愿眼睁睁看着家门蒙羞。于是,每当她察觉到无赖要来之时,便暗暗地守在门口或者墙头之下,待那无赖一出现,便出声呵斥,或是用扫帚驱赶,坚决不让他踏入家门半步。

婆婆起初还有些心虚,但次数多了,被媳妇这般阻拦,心中的羞惭逐渐转化为恼恨。她觉得媳妇让自己在人前抬不起头,心中便盘算着要将媳妇赶出家门。一日,婆婆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说媳妇对自己不够孝顺,要休了她。媳妇却觉得自己并无过错,坚决不愿离开。从此,婆媳二人从最初的暗地较劲,变成了天天争吵,家里被搅得鸡犬不宁。

婆婆见媳妇不肯走,心中的怨恨愈发强烈,竟想出了一个狠毒的主意。她一纸诉状将媳妇告到了官府,诬告媳妇与他人有奸情。官府老爷接到诉状后,立即升堂审问。老爷问婆婆:“你说你媳妇与人通奸,那奸夫姓甚名谁?” 婆婆回答道:“那人总是黑夜来天明就走,我怎么会知道是谁?老爷只需拷打那淫妇,她自然就会招供!”

于是,官府传唤了媳妇。媳妇站在公堂之上,神色镇定,心中早已料到婆婆会使出这般手段。当老爷问她奸夫是谁时,媳妇坦然说道:“那奸夫是村里的无赖,可与他私通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婆婆!” 婆媳二人各执一词,在公堂上争执不休。

官府无奈,只得将那无赖拘拿了来。无赖到了公堂,一脸无辜地申辩道:“大人,她们两个我谁都没有私通,是她们婆媳合不来,所以才胡说八道冤枉我!” 官府老爷听了,觉得有理,便说:“一村上百人,怎么单单冤枉你!” 说罢,下令将无赖重打一顿。无赖受不住皮肉之苦,只得招供说是跟媳妇私通。

官府转而拷打媳妇,可媳妇始终咬紧牙关,坚决不承认。见此情形,官府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最终只得判决婆婆可以将媳妇赶出家门。媳妇满心委屈,不服判决,忿忿地又告到了省里。然而,省里的官员审理此案时,也如同之前的官府一样,无法做出明确的判决。

当时,淄川县的进士孙柳下正担任临晋县令。孙县令以善于断案而闻名遐迩,省里的官员们商议之后,便决定将这个棘手的案子下到临晋,交由孙县令审理。

人犯被带到临晋后,孙县令先是将众人略略审讯了一遍,随后便将犯人暂且关进狱中。他吩咐衙役们准备砖头、石块、刀子、尖锥等东西,并且要求在黎明时准备好。衙役们听了,都感到困惑不解,私下里议论纷纷:“要上酷刑,自有板子大棍,老爷怎么拿这些不是刑具的东西审案呢?” 大家都不明白孙县令的用意,但也只能姑且按照吩咐准备好。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孙县令便早早升堂。他问知吩咐预备的东西都已备好,便命衙役将这些东西都摆到大堂上。随后,将犯人一一带上来,孙县令又挨个大略审问了一遍。

之后,孙县令看着婆媳二人,缓缓说道:“这件事也没必要搞得多么清楚明白。淫妇是谁虽然定不下来,但奸夫已经明确。你们家本是清白人家,不过是被坏人一时诱骗了罢了,罪责全在那奸夫身上。大堂上现有刀子、石块,你们自己拿去给我将那奸夫杀了!”

婆媳二人听了,都大惊失色。她们没想到孙县令会下这样的命令,心中害怕一旦失手杀了人,自己也会偿命。孙县令似乎看穿了她们的心思,说道:“不用担心,一切由我作主!”

在孙县令的催促下,婆媳二人一同起身。媳妇早对那无赖恨得咬牙切齿,她毫不犹豫地两手搬起一块大石头,眼中燃烧着怒火,仿佛恨不得立刻将无赖砸死。而婆婆则显得有些畏畏缩缩,她只是弯腰捡起一些小石子,朝着无赖的屁股、大腿上砸去,那力度就像是在轻轻拍打。

孙县令见此情景,又命她们用刀子。媳妇没有丝毫犹豫,拿起刀来,猛地朝着无赖的胸膛捅去。要不是孙县令早有防备,示意衙役阻拦,无赖恐怕当场就会命丧黄泉。再看婆婆,她拿着刀,手不停地颤抖,犹豫了许久,始终不敢下手。

孙县令见状,大声说道:“行了!我已知道淫妇是谁了!” 众人听了,都十分惊讶。孙县令命衙役将婆婆拿下,喝道:“大胆妇人,竟敢在公堂之上说谎,诬陷儿媳。如今证据确凿,你还不从实招来!” 说罢,下令对婆婆严刑拷打。婆婆见无法再隐瞒,只得将自己与无赖私通的实情一五一十地招了出来。

原来,婆婆与无赖私通已久,起初还有些顾忌,后来被媳妇多次阻拦,心中便对媳妇起了恶念。她想通过诬告的方式,将媳妇赶出家门,这样自己便能与无赖继续苟且。

孙县令得知实情后,怒不可遏,下令痛打了那无赖三十大板。打完之后,无赖瘫倒在地,连连求饶。最后,孙县令判决无赖因通奸扰乱他人家庭,处以杖责并流放,以儆效尤;婆婆虽为长辈,却行为不检点,且恶意诬告儿媳,责令其向儿媳道歉,并在村里公开悔过;而媳妇坚守贞洁,为家门守住了尊严,值得称赞。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在孙县令的巧妙审理下,终于真相大白。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都对孙县令的断案能力钦佩不已。而那婆媳二人,也从此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媳妇经过此事,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生活渐渐安稳;婆婆则在众人的唾弃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努力弥补曾经犯下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