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孤儿痛歼200多日伪军,令日军闻风丧胆–牺牲时平均16岁
淞沪会战,是中日两方爆发的第一场大型会战。在这场长达三个月的大会战中,中国军队精锐尽出,一共投入了八十五个师另十个旅,约计七十余万人。在近代中国战争舞台上现身过的粤军、桂军、湘军、川军、黔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黄埔系的中央军都参加了这场战役。日军也不甘示弱,他们出动了九个师团又五个旅以及大量的特种兵,人数多达三十万。日军的想法是借此和中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中方的棋下得更大,他们想从整体战略上改变日军的主攻方向,将日军从易于推进的华北平原吸引到河网纵横的华东一带。可上海毕竟处于狭小的平原地带,中国军队在此地集中如此多的部队,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机动作战。战到11月5日,随着登陆金山卫的日军危及到了中国军队的后路,这场战役随之以中方败北而收场。
据战史记载,由于中方没有组织好淞沪战场撤下来的军队,以致“各军仓皇后撤,加以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秩序大乱”,竟使日军轻易开抵南京外围阵地。此时,防守南京的中国军队有14个师。加上南京宪兵司令部所辖的军队,总兵力达到了15万。但实际上,这些部队多是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士兵缺额超过四万且补充的新兵居多。再加上当时中国储存的弹药在淞沪战场上消耗过多以及中国薄弱的军工业不能及时供给弹药,凭此抵御十余万装备精良且有飞机、坦克、远程火炮以及舰艇配合的日军精锐部队,简直是以卵击石。故而,这场守城战只打了六天便以城破告终。
综合多方资料以及外国友人的回忆录,中国军队在南京城破后曾做过不同程度的抵抗。路透社记者史密斯就曾记录过第88师在城破后留下了千人抗战,最后全体殉国的事情。1987年特刊转载的《南京史志》也记录了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将军于12月13日在下关江边指挥余部与敌拼杀尽忠的事迹。不过,随着日军后续部队的不断进城,中方留守士兵的抵抗很快便被残酷镇压。代之而起的,是由不甘做亡国奴的南京市民组建的各种抗日武装,如组建于抗战初期的金陵孤儿义勇军。之所以称这个名号,是因为这支队伍的多数成员都是早年被收容在南京嘉善寺的无家可归的孤儿们。他们之中,有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们还曾参加过淞沪战役以及南京保卫战。如首脑人物钟华,就曾因抵抗日军而被带到了下关。若不是他的同学雷岳的掩护,18岁的钟华已经倒在了下关的万人坑里。亲眼目睹朝夕相处的手足兄弟以及数十万同胞惨遭日寇屠戮,死里逃生的钟华遂联合同样侥幸生还的二十余名孤儿下定了与日寇死战到底的决心。文推网
当时,负责警备南京城区的是日军第16师团之第30旅团。其旅团长佐佐木到一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中国通,他曾在蒋介石身边担任顾问长达三年之久,即熟悉南京的具体情况,又擅长搞情报工作。有鉴于此,钟华等人一开始并未盲动,只是秘密派人出去侦察敌情。时间一长,日军的兵力布防漏洞便被他们掌握。于是,他们不再满足张贴抗日标语以及传单,而是开始了大动作。或烧敌人的汽车和摩托车,或烧敌人的粮仓。有一次,他们甚至还打算火烧日军的兵营,搞得南京城内的日军风声鹤唳。
1938年初,侵华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以及筹备西取武汉的战役,在北固山下修筑了一座大型军用仓库,囤积了大量物资。为防止人为破坏,日军在仓库方圆十几里的地方都架起了铁丝网。通过工地内线提供的情报,钟华等人找到了一条可直通仓库的古墓道,并从中取得了枪支、弹药、手雷、炸药包等武装了自己。在钟华以及其他经历战阵之人的指导下,许多义勇军战士都达到了熟练使用武器的水平。
金陵孤儿义勇军唯一存世的照片
据《栖霞文史》记载,也就是从那时起,孤儿义勇军才真正对南京城的日军形成了威胁,城内外经常发生落单的日军和汉奸被孤儿义勇军击毙的事情。日积月累,亡敌很快便超过了二百名。为了消弭混乱的根源,南京城的日军以及伪军在广撒网的同时,还实行早晚宵禁、早关或迟关城门的做法来寻找这支抗日武装。结果,一切都是白忙活。因为孤儿义勇军早已找好了退路,那就是金川门不远处的一处地堡,里面有条能从城里通到城外的地道。另外,饱受日军压榨的南京市民也不愿帮助这些异族的侵略者。不过,孤儿义勇军的处境到了1939年便开始急转直下,因为隶属汪伪政权的“76号特工总部”在日军的扶持下成立了。这个特务组织里的许多成员都是昔日中统和军统的骨干分子,加上他们是中国人,对中国社会的了解程度远超日军。不久,义勇军果然被他们寻到了藏身之地。当然,这其中也有义勇军本身的因素,他们在发展队员时吸收了意志不坚定的社会青年。据记载,战士们在日军的团团包围下奋力反击,到了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仅剩的11名义勇军队员毅然拉响了炸药包。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战士们悉数为国捐躯,为抗战献出了最后一滴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