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美妇人偷钱,县令明明知道,却让卖酒的人来赔偿

 

民间故事:美妇人偷钱,县令明明知道,却让卖酒的人来赔偿
清代中后期,在山东历城东边,存在着一个小村庄,这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夫姓于,村人称她为于婆婆。于婆婆与丈夫只有一位女儿,女儿已嫁到了二十里之外的另一个村庄。

女儿婚后,由于于婆婆和丈夫年事已高,家中缺乏劳动力,因此生活变得相当艰难。特别是在两人生病的时候,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有一天,于婆婆查看了家中的米缸,发现储备所剩无几,顶多再支持两天。思虑再三,她找不到好办法,只好决定去女儿家看看,看是否能够借到一些钱或者粮食。

尽管女儿家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于婆婆实在是束手无策,她没有其他亲戚朋友可以依靠,只能寄望于女儿家了。

当时正值夏天,于婆婆一早起床,吃过早饭,趁着清凉的天气,开始步行走向女儿家。抵达女儿家后,不用于婆婆多言,女儿就已经明白了她的来意。女儿拿出八百文的京钱(京城通行的货币,是朝廷铸造的),并准备了几升米粮,放入了篮子里。

午饭过后,于婆婆准备离开女儿的家,女儿含泪送别。

行了几里路,正值炎热的天气,于婆婆提着米粮(为了安全考虑,她把八百文的钱藏在了米里),走不了几里路,就感到气喘吁吁,疲惫不堪。

这时,她听到后方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发现是村里的王氏,一位年轻的少妇。王氏手空无一物,显然轻松许多。见到熟人,于婆婆请求她帮忙提米粮,而王氏热心地答应了。

虽然王氏提着篮子,但她走得相当迅速,于婆婆跟不上她的步伐。

走了一段路,王氏不得不停下等待于婆婆。但几次之后,王氏显得有些不耐烦,提议自己先行走到前面的村子等待。于婆婆无奈地同意了,于是王氏提着篮子开始加快步伐。

等了好一阵,于婆婆才走到前面的村子,发现王氏果然在等她。

王氏将篮子交还于婆婆,但于婆婆留了个心眼,伸手摸了一下米里,却摸不到任何硬币。她继续在米中寻找,结果依然一无所获。于婆婆心情一下子凉了下来,意识到钱不见了,赶紧问王氏,八百文的钱去哪了。

王氏感到吃惊,表示自己并不知道米里有钱。于婆婆突然哭了起来,她说这些钱是女儿辛辛苦苦赚来的,也是老两口的生活费,如果失去了这笔钱,她和丈夫将会饿死。于婆婆认定是王氏拿走了钱,哭着求着王氏归还她的钱。

原来,于婆婆的女儿家境并不宽裕,这些钱是于婆婆通过织布和卖布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她舍不得享受奢侈,只是为了资助父母。尽管数目不算多,但于婆婆视之为心血。如今钱不翼而飞,她感觉好似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然而,王氏坚持声称自己没有拿过米里的钱,甚至对米里有钱一无所知。

于婆婆哭泣了好一阵,而王氏则一直坚持自己的清白。面对王氏的否认,于婆婆怒火中烧,愈发激烈地责骂王氏,态度甚至变得激烈,她甚至撸起袖子,准备对王氏动手。

这时,当地的叶县令路过此地,看到于婆婆和王氏纠纷不休,便命令手下的衙役将两人带到面前,询问事件经过。

于婆婆陈述了自己的遭遇,一边述说一边抽泣,真挚的情感让围观者对她充满同情。叶县令观察了一下于婆婆,感觉她并不像是故意捏造的人。他又审视了一下王氏,发现她年轻漂亮,算得上是乡村的美妇。

因为是炎炎夏日,王氏穿得较为单薄,再加上已经出了些汗,外衣也随之湿润。叶县令的目光瞄向王氏的腰部,隐约看见她的腰间缠着一些钱币(古代人常将钱币缠绕在腰间,方便携带且可防小偷),那串铜钱几乎要露出来了。

叶县令心生一计,本想让手下搜查王氏身上,但考虑到男女有别,此举可能引起王氏的羞辱,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于是,他眼中闪过一丝机智,看到一座古庙。叶县令吩咐周围的人散开,随后带着于婆婆、王氏和几名衙役,步入古庙,声称在此审理此案。

在庙内,叶县令假装口渴,命衙役去打四两酒来解渴。不久后,衙役回来了,手捧四两酒。叶县令接过酒瓶,掂量着觉得似乎不够四两。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free.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突然,叶县令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想法。他询问衙役:“这是四两酒吗?明显有问题,难道是你半路上私自喝了一些?”

衙役连忙摇头,坚称自己并未私喝。叶县令大怒,责令衙役将卖酒的人找来,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衙役迅速将卖酒的人带来。叶县令质问卖酒的人:“我购买的是四两酒,是我支付的酒钱不足,还是他(指向购酒的衙役)并未给你足够的钱?”

卖酒的人跪在地上,恳切地说:“大人,我并没有克扣重量,一直都是公平交易。”

叶县令沉声问道:“既然如此,为何在这次交易中有如此大的异样?难道你敢欺瞒本官?”

卖酒的人连忙辩解:“大人,我绝无欺瞒之意。若有差错,定然是我失误所致。”

叶县令察觉到卖酒的人似乎真心无辜,便决定宽待他。他说:“我知你非有意,愿意承认错误,就不追究太过。罚你交八百文钱,以做警戒。否则,后果自负,本官绝不宽贷。”

卖酒的人闻罚即刻,低头领罚而去。不久后,他携八百文钱回来,谦卑地交给叶县令。

叶县令将这笔罚款全部交给了于婆婆,慷慨说道:“王氏坚称未取你的钱,我相信她的真诚。或许你的钱留在女儿家了,你可以去询问一番。这八百文钱,你自己保管吧。”

于婆婆满怀感激,向叶县令磕头致谢。王氏也跟着磕头表示谢意。叶县令微笑着让她们离开。王氏离开时回首看了叶县令一眼,脸上泛起一抹羞红和惭愧。

两人走后,叶县令询问卖酒的人:“你在这里开酒铺已经有几年了?”

卖酒的人回答:“已经有五六年了。”

叶县令继续问:“这些年来,有人欠你钱不还过吗?”

卖酒的人一听,感慨地叹了口气:“哪有不欠账的呢?这些年,我酒铺生意虽然还算兴隆,但也有人赊欠不还,致使我难以扩大生意规模。大致数来,外面欠账的人还有二百多两银子,其中三个欠的比较多,合计一百八十多两银子,但他们身份显赫,似乎不太愿意偿还,我也不敢强求。其他零散赊账的,加在一起也有二三十两银子。”

叶县令大笑着说:“店家,我打算充当你的收账人,如何?”

卖酒的人有些疑惑,问:“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叶县令解释说:“你外欠的二百多两银子,看样子难以追回,听你说起,确实颇有难度。我县愿意代你向这些赊账的人讨债,追回来后,你给予一些佣金。算是对你近期卖酒斤两不足的补偿,也当作是雇佣费,如何?”

卖酒的人欣喜若狂,说:“大人,如果真能帮我追回这些钱,我愿意分一半给您。”

叶县令笑容满面,连同衙役一同随卖酒的人回店,取出账本,查明了欠账的人员。他亲自带队,逐一上门追讨。

县令的到来,无人敢拒绝,有钱的三人迅速还清赊账,其他人也纷纷主动归还欠款。有些欠款较少的人,即便没钱,也用米或其他物品来清偿。后来的情况更是主动,没等县令催促,大家自发过来还账。

不到半天,二百多两银子全部收回,卖酒的人欣喜若狂,高兴地拿出一百两银子想要给叶县令。

叶县令却摆手拒绝,他说:“我罚了你八百文钱,你可能会怨恨我。因此,我想为你办一桩好事,让你受益,也让你不再怀恨。现在,你还对我有怨言吗?”

卖酒的人连忙跪地磕头,连声称谢称颂“青天大老爷”。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欠卖酒的人的钱,即便有人欠账也会及时还清,再不敢拖欠太久。卖酒的人因此得到了一大笔银子,扩大了店铺规模,生意越做越红火。

后来,有一位衙役向叶县令请教:“我明明看到于婆婆的钱就在王氏的腰上,为何不搜查她的身体?为什么要让卖酒的人出钱呢?”

叶县令解释说:“你见到的那个王氏,又漂亮又年轻,她为何会出来?又为何要把钱藏在腰间呢?我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可以猜测她也许也面临生活的压力,否则不会冒险走出来,还要隐藏于婆婆的八百文钱中。如果我搜身,对她的侮辱太过分,若她因此想不开,后果不堪设想。虽然我可能找到那八百文钱,但却可能因此让王氏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不是更糟糕吗?”

衙役听后对叶县令心生敬意,但仍有疑问:“可是,大人怎么知道卖酒的人会付钱呢?”

叶县令解释说:“在经商的过程中,遇到欠账是很正常的,有些人欠下一笔钱后,就不愿还清,这也是寻常之事。即便他的酒没有缺斤短两,我也能私下和他交涉,让他出八百文钱,一般来说,酒家也不会亏本,我以后再补上也是可以的。所以,我才派你去购酒。”

衙役顿时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赞。

叶县令感慨地说:“这个案子虽然判决并不困难,但是采取过于直接的手段可能导致更大的悲剧。如今,我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让于婆婆拿回了钱,还让王氏感到羞愧,同时也帮助卖酒的人追回了他欠债人的钱,简直一举三得不是吗?为官之道在于断案,并非为了惩罚他人,而是为了帮助大家、引导大家。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的确,王氏偷走了钱,但她在之后度过了困境,加倍地偷偷归还了于婆婆,从此再也没有涉足类似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