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在抗战中,很多朋友都知道,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德械师,曾经发挥过中流地址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多朋友好奇,如果中国军队真的拥有德军的装备的话,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国军德械师打不过日本人呢?

国民政府组建的德械师,真的可以和德军小孩吗?

实际上,当年希特勒卖给中国的武器,确实不能跟德国步兵师相比;但当时不是因为的德国人不想卖给我们,而是时间点不对。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我们当时买的时候,那些武器并不落后;但是各国武器一直在发展更新;抗战爆发前后,我们想买的时候,日本人不让希特勒卖给我们了。

中国向德国购买武器,是在30年代初期;德国发动二战,已经是1939年,时间过去了几乎十年;德械师和德国师的武器装备怎么会一样水平?
30年代初中德合作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来对国民革命军进行改编、组建和训练,同时还配备了清一色的德国装备,这些军队统称为德械师。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当时能达到德式标准的有: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但是装备并不比正规军逊色的税警总团。

上述部队是当之无愧的国军主力,战斗力非一般军队相比。

作为国军主力的德械师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全部亮相登场,打满了全场。
但是这些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德械师,在战斗中不敌日军,几乎全被打残。

不是德械师士气不高,也不是官兵们不够勇敢;而是士兵综合素质不如日军,还有武器装备不如日军。

但作为淞沪会战中坚力量的德械师,凭着血肉之躯挫败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可歌可泣。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那么德械师跟正宗的德国师相比,到底差距有多大?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淞沪抗战中担任对上海市内租界区攻坚任务的36、87、88三个步兵师,是德械师的代表,是中央军精华。

我们就拿其中88师的装备,与德军正规1941年步兵师进行比较。

班排连级火力比较: 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班级

德国步兵师步兵班:

步兵班人数10人,其中一名士官(班长)和9名士兵。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班长标配武器一把MP38/40冲锋枪,配有6只32发弹匣。

每班一个3人组成的机枪组,装备7.92毫米MG34或MG42通用机枪,充当主力武器。

机枪手还配有1把9毫米鲁格P-08或瓦尔特P-38手枪,备弹50发;机枪副手身背4只50发机枪弹鼓,以及1只300发的弹药箱,也配备1把9毫米鲁格P-08或瓦尔特P-38手枪和50发子弹用来自卫。

其余6名步兵,装备98K步枪和手榴弹(2—4枚)等单兵装备。

德械师步兵班:

步兵班士兵12人,一名班长,11名士兵。

配属一挺捷克轻机枪,火力跟M42无法相提并论,只能扮演支援火力的角色。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一挺捷克式轻机枪2名射手,包括班长在内的10人标配是配有中正式步枪(98K的山寨版),轻机枪可以说是步兵班的支援火力而非主要火力,德械师班级火力主体是步枪,并且没有装备冲锋枪,而装备有驳壳枪。

德国步兵排:

5支冲锋枪、4挺通用机枪,34支步枪,一门50mm迫击炮。

德械师步兵排:

1挺马克沁的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3挺轻机枪,中正式步枪30支。

德国步兵连:

计16支冲锋枪,12挺机枪,130支步枪和3门迫击炮,3支反坦克枪组(41年之后逐渐淘汰反坦克枪换为反坦克炮)。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德械师步兵连:

捷克式机枪9挺,中正式步枪90支,民二〇迫击炮2门。

德军步兵营:

下辖3个步兵连之外,外加一个机枪连和1个步兵炮连。

营级火力48支冲锋枪、36挺MG系列重机枪、390支步枪、9门迫击炮;外加机枪连12挺通用机枪;步兵炮14门火炮。

(其中6门81毫米迫击炮(机枪连)、2门150毫米步兵炮和8门75毫米步兵炮。)

德械师步兵营: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27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6门民二O型82毫米迫击炮、270支中正步枪。

不难看出,德械师营级跟正规德国步兵营的武器装备从班到营一直存在,在营一级距离拉大。
不仅自动火力上大打折扣,并且营级单位没有配属步兵炮之类的重火器,迫击炮数量也远远无法相比。

如果将德军步兵师跟德械师比较差距就更大了,德国步兵师师级单位下辖三个步兵团,另外还多了一个单独的炮兵团,即三个轻型炮兵营和1个重型火炮营,全团配属了12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而德械师团级火力对比上,国军除了迫击炮重机枪这类“轻”火力之外,只增强了6门82毫米迫击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12门75毫米榴弹炮,连德国步兵师的零头都不够。

1936年,国民政府只进口了20毫米高射炮120门、37毫米高射炮60门、105毫米榴弹炮60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124门、88炮12门。

1937 年,国民政府进口了60门20毫米高射炮、30门37毫米高射炮、900挺重机枪、24门97毫米牵引防御炮。

看看,德国人连88炮都卖给我们了,这说明只要有钱,德国人什么都肯卖。

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是亚洲国家,短期内不会跟德国爆发战争;如果两国相邻,那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既然德国人愿意卖,蒋介石为什么不大量买进?一句话还是没钱。
按照1936年的行情,外购1个师属炮兵营需150万元法币,而整军方案的60个师至少要编配120个炮兵营,仅购建这些炮兵营就需花费法币1.8亿法币。

此外,无论是山炮还是野炮,当时都需要大量的骡马驮载或挽曳才能机动。

按平均每师3000匹马计算,完成整军计划至少需购置16万匹军马,这还没考虑马匹的日常损耗和汰换问题。

按当时的市场价,最便宜的马每匹售价也在60元以上,考虑到军马的选用标准高于民马,仅购置这16万匹军马,至少就需1000万元法币以上的资金。

计算下来,仅仅配齐整军计划规定的师属炮兵和马匹,就至少要一次投入法币1.9亿以上。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这还仅仅是初始购置费用,并没有考虑日常维持费用。

如果再加上购置、更新其他武器装备,其花费则更为巨大。

而当时国民政府的财力如何呢?1935年,国民政府的军费预算仅为2.9亿法币。

其实当时蒋介石手里也没有多少钱,很多武器是国民党用中国的战略资源跟希特勒做交换的。

德国资源并不十分丰富,除煤炭外所有战略资源都无法自给自足。

85%的铁、80%的石油、70%的铜都依赖进口,尤其钨和锑,几乎全部来自进口。

本世纪20年代,苏联是德国战略物资的主要进口国,德国本想依靠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苏联满足自身对资源的需求。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可是希特勒掌权后,一方面不想依靠苏联,另一方面也担心苏联得到德国的技术,便逐渐减少了与苏联的贸易。

那么德国这些资源只能从其它国家进口,比如中国。
中国有很多物资,是德国人孜孜以求的,比如钨。

钨在19世纪默默无闻,至少跟军事无关。直到一战后,钨才逐渐运用到武器上,成为炙手可热的物资。

钨钢可以用来做精密机床,也可以做坦克装甲、大功率引擎、穿甲弹、以及承受高温高压的枪管炮管。钨有耐高温、耐磨损的特性,钨钢机床寿命更长精度更高,钨钢发动机功率更大,而钨钢枪炮有更强的穿甲能力。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德国的HS-129攻击机最早使用30毫米钢质穿甲弹,但效果一般,后来改用了钨制穿甲弹,在东线战场上就化身成了坦克的终结者。

理论上说,只要中国开采出足够多的钨,就能换取足够多的武器。

可是一是中国的开采量要上去,二是德国的需求量也就只有这么大;三是德国与日本走近之后,德国人开始为两国军火贸易设限。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迫于压力,德国对中国态度逐渐转变,之前的以货易货的模式不再继续,要求中国支付现金,南京政府不得不东拼西凑2000万马克给德国。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所以说,说来说去还是中国政府当时囊中羞涩。

事实上,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多次向德国施压,德国人舍不得中国这块肥肉,还在打擦边球,向中国出售武器。

1937年12月初国民政府还向德国下了一批订单。

1938年1月到2月,中国进口德国军火2万多吨;其中包括12架HS123,300门迫击炮、300门高射炮,2万支驳壳枪。

1938年7月,希特勒亲自下令,中止德国跟中国的军火贸易。

此后,虽然德国与中国之间仍有经过第三方的小规模军火贸易,但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在淞沪战场被打残的德械师,也没有能重建。

抗战中国军的德械师,真的能和德军相比吗?
德国的武器不可谓不强大,不可谓不先进。

即使是打了折扣的德械师,如果能普及而保持下去的话,依旧能让日本侵略者瑟瑟发抖,因为中国军队人数上占优势。

可是中国军队终究未能有效遏制日本的侵略,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

历史告诉我们,武器必须自力更生,指望进口武器是完全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