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二战日军三大怪:坦克像弹壳,布帘头上戴,迫击炮最难见。

日军第一怪是坦克太不给力,日军的89坦克,重量只有13吨,是苏军IS-2坦克的四分之一。正面装甲只有17mm厚度,是苏军坦克的五分之一。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这种坦克,在欧洲战场上连作为步战车都很勉强,面对苏军坦克简直是玩具。

日军第二怪是每个步兵的头盔上都有布帘,中国人称之为屁帘。

日军第三怪,开辟两个战场,跟多国同时交战的日本陆军,作为一支轻步兵为主的军队,迫击炮非常少见。
迫击炮兴起于一战期间,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堑壕战。

迫击炮最大的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45°到85°的目标都可以轻松拿下,不留死角。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其次是最小射程近,200米到100米的目标它都可以摧毁;不像其它火炮打远不打近。

迫击炮最拿手的,是可以摧毁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

迫击炮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根据需要配备多种炮弹。

歼灭、压制敌人火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时候,杀伤爆破弹;掩护己方军队进行行动,阻碍敌人行动时,可以配用烟幕弹等特种炮弹。

迫击炮最大的优点三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后坐力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因此迫击炮问世后深受各国军队欢迎,迅速在各国陆军中推广。
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迫击炮成为了交战双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几乎每一个班排都会有迫击炮配备。

苏联对迫击炮更是情有独钟,二战中一共装备了47万门迫击炮。

二战时为什么日军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

有人说是因为日本穷,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众所周知,打仗就是烧钱的,日本如果穷的话,还会同时开辟两个战场,跟十几个国家交战?

日本要是穷,怎么会二战前打造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联合舰队?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一个舍得装备零式战机和大和号战列舰的国家,连迫击炮都装备不起?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迫击炮与身管炮相比,属于廉价武器,它构造太简单了,本质就是一根炮管一个带击针的座钣,有的连脚架都可以不带。

严格地说,它的造价不比重机枪高。

可是,你见过日军不装备重机枪了吗?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其实日本不但造得起,而且日军中根本就不缺迫击炮。

近代迫击炮就是在日俄战争中出现 ,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首先发明原始的迫击炮用来轰击战壕中的日军士兵,收效很好。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日军吃亏之后,也开始试制迫击炮,也曾仿制多款国外迫击炮。

从1912年开始,日军已经开始装备国产迫击炮,而且还不断有新型号问世。

二战中,日军装备的迫击炮型号有:九六式150毫米的迫击炮、97式90mm口径的迫击炮、九零式90毫米迫击炮,92式70mm步兵炮、

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前期确实很少装备真正的迫击炮,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装备的迫击炮不仅数量多,而且有90mm、120mm、150mm等多种多样的口径等,可谓大规模装备。

那么为什么日军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使用迫击炮呢?其主要原因如下:
掷弹筒轻便方便携带 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日军在二战时,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使用的火力体系,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火力覆盖。

近距离有掷弹筒,中距离则使用步兵炮。

客观地说,掷弹筒是迫击炮的改进型,是一种技术革命。

1921年,“大正10式”掷弹筒被正式研发出来的时候,很多国家还不知道掷弹筒是何物。

50毫米的口径,2.8千克的重量,可以说大正10式掷弹筒绝对是步兵的福音。

第一代的掷弹筒,有明显的缺点,作战距离较短,只有170多米,而且精度也不足。

1929年,第二代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问世了。

这种掷弹筒对大正10式掷弹筒进行改进,射程进一步加大,有效射程提高了近三倍,达到500米左右。

正10式掷弹筒口径还是50毫米,有两种型号,主要区别是抛射筒长度。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侵华日军主要装备抛射筒为25.4厘米的掷弹筒,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配备一个机枪小组(有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有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班。后期为一个小队一个掷弹筒,一挺轻机枪。

掷弹筒炮弹口径小,体积小、重量轻(还没有机枪重),可以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而移动,速度不低于一线步兵。

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掷弹筒体积重量太轻,(重量只有迫击炮的30分之一)携带非常方便,一线步兵走到哪,掷弹筒和炮弹就能跟到哪,如影随形,一点都不会贻误战机。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掷弹筒发射方式灵活,杀伤效果好
由于携带方便,单兵携带掷弹筒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做到神出鬼没、出其不意。

掷弹筒其实就是小型迫击炮,它跟迫击炮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是前装榴弹;不同之处是迫击炮是炮弹下滑到底部强迫发射,是被动发射;掷弹筒则是需要操纵者拉动引铁才能发射。

换言之,迫击炮装进炮弹就必须发射;掷弹筒可以将炮弹装进去等待时机。

淞沪会战中,我军第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立即失去了战斗力。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幸存的我军重机枪手回忆说,他们一般打几百发就要赶紧转移位置,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地打来。

在进行防御作战时,日军习惯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中国士兵的冲锋,当中国军队还没有来到手榴弹杀伤距离时,就用掷弹筒杀伤中国军人。

掷弹筒后勤压力小
迫击炮跟掷弹筒对后勤的压力也不一样。

理论上说,迫击炮跟掷弹筒射速是一样的,都是每分钟发射20到30发。

但是掷弹筒弹重只有0.8kg,53式82毫米迫击炮杀伤榴弹 3.226kg;53式82毫米迫击炮长榴弹 8.072kg;53式82毫米迫击炮110长炮榴弹 14.471kg;

63式60毫米迫击炮,其杀伤榴弹重量为1.33公斤。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炮弹重量大的迫击炮给后勤带来的压力太大,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战线的延长,后勤补给线非常困难,迫击炮的消耗跟掷弹筒的消耗天差地别,日军就因地制宜,增加掷弹筒的装备,减少迫击炮装备。

欺负中国军队火力弱
日军之所以没有装备那么多的迫击炮,主要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太落后,八路军新四军自不必说,国军的装备跟日军相比也是霄壤之别。

直属炮兵第87师、第88师是国军王牌师,采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个营12门,第36师采用38式野战炮和六年式山炮。战车防御炮只有第87师、第88师各分到1个连6门,第36师则一门没有。

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野战炮兵联队,其中常设师团炮兵联队是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特设师团是36门毫米野战炮/山炮,3单位师团是24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

其中由中国驻屯军改编的第27师团,山炮兵第27联队第2大队管辖新式6/8门96式150毫米榴弹炮,

而且中国军队的炮弹供应量也远远不够,中国炮兵第10团每门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弹,打完就没有了,需要进口补充。

而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作战时,直属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48门150毫米榴弹炮就有2万枚炮弹。

在此情况下,杀鸡不用牛刀,掷弹筒就解决问题了。

中国军队如果有日军的火力的话,早把日军打回老家了。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使用迫击炮?
到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掷弹筒就拿不出手了,只好大量使用迫击炮。
不过即便如此,机动灵活的掷弹筒在太平洋战场,依旧让美军吃了不少苦头。

美军也在经历了多次重创后,也对掷弹筒闻之色变。

在实战中只要听到掷弹筒发射时产生“砰”的声音,美军人员都会立即条件反射到底卧倒一动不动,哪怕是自己在掷弹筒的发射范围外,也不敢怠慢。

据统计,二战期间日军一共生产了120000具掷弹筒,超过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产量(11万挺)创下了惊人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