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生夜读偶遇蹊跷事,懂行人说:你交了好运,遇到“银精”了

清代书生夜读偶遇蹊跷事,懂行人说:你交了好运,遇到“银精”了

俗话说:“大富由命,小富由勤。”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或许可以从以下这两件清代奇事中找到答案。

话说天津城外有个读书人名叫余明,家中十分贫困,加之人口又多,苦于没有清静的读书处,索性借用朋友在城里的一处旧宅,权当书斋。古书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在他身上倒也贴切。

穷书生唯有专一苦读,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余明秉持这一信念,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咦——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穷酸每夜读书至五更方歇,有一件怪事常令他困惑不已。他经常听到屋里有动静,却又什么也看不到。本以为闹耗子,直到弄出动静的东西在某个夜里突然出现,才知道是十几只小鸡。唧唧喳喳,吵个不停,总往床底下钻,似是找食儿吃。

余明自己不养鸡,他想这些小鸡一定是邻居家的。这些小东西,不通人性,叽喳不停,搅扰读书人的清静,余明十分恼火,几次动了杀意,但又害怕被邻居知道后找他的麻烦。没辙,找个破口袋,全都丢出去也就是了。撸起袖子,满屋抓鸡,那些小东西实在灵巧得紧,抓了半天,一只也没能抓到,直把个余书生累得气喘吁吁,好不狼狈。却也怪了,只要天色稍亮,那些烦人的小鸡便立时不见了踪影,找遍所有角落,连一根鸡毛也找不到。

一脸数天,天天如此,余明被折腾得苦不堪言。无奈,只得回去家里“暂避鸡扰”。有个同族的老叔公问他不在城里好好待着,回来作甚?他便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叔公听。老叔公听过之后,捻须思忖了半晌,凭着以往的见识,神神秘秘地对余明说:“孩儿啊,依我看啊,老天爷可怜你,赐你一个发财的机会,就看你小子上不上道了。”

此言一出,惊呆穷酸。懵懵懂懂地问:“三叔公,您老说的话每个字儿我都听得懂,可这些字儿凑到一块儿,我就不明白是嘛意思了。”

“傻小子,白读了这些年的书了。”老叔公看看左右无人,压低着嗓子说,“过去我跑单帮的时候,遇到过不少有能耐有本事的人物,其中有人对我念叨过,说这世上有‘银精’,这东西喜欢变幻成小鸡、小鸭、小鹅、小耗子、小刺猬什么的,吸引那些有缘人找到金银财宝。你小子八成是遇到‘银精’了。”

“三叔公,您老别是拿我找乐儿吧?”余明傻兮兮地不敢相信老叔公的话。

“这孩子,我都这个岁数了,能跟你个后生说瞎话么?”老叔公说,“你呀,多准备几根针,等到你看到那些小鸡再出来,你千万别急着去抓,你只管瞪大了眼珠子,两眼不眨的看着。一定要看清楚它们从哪个位置消失。然后,你用针去刺探,若针尖发亮,那么下面一定埋着好东西。接下来,你要用针定住那块地皮,找东西往下挖,挖到的东西就是你的了。小子,记住了,真要发了财,可别忘了是谁提点了你。”

“三叔公,您老放心,侄儿要是真的发了财,一定少不了您老那一份儿。”

“好孩子,懂事儿。事不宜迟,快去买针。”


清末津门旧照

入夜,余明攥着十几根大针,坐在书桌前,眼珠儿透着邪光,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待至四更时分,那些小鸡果然再次出现了。依旧是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只不过这一次余明不再烦躁,反倒喜不胜收,若不是怕吓跑了这一只只小财神爷,他早就蹦起来了。

等呀等,等到了五更天,眼瞅着东方映红,再看那些小鸡,忽闪着翅膀,聚到床脚处,蹦跶了几下,便不见了。

事不宜迟!余明一猛子趴在地上,好似一只大壁虎,滋溜溜游到床脚处,将针扎入地面。拔出来一看,针头透亮,分外刺眼。赶紧将其余的针全都定在了地上,挪开破床,拿起事先预备好的锹、镐,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挖掘。

挖了约摸三尺深,已经是大汗淋漓,漫说一块金银,连半块砖头都没有。他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稍稍喘了一口气,便再次忙活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有了收获——是一串铜钱。数一数,共计十八个。

既然挖出了铜钱,再挖下去,定然有金银!余明顾不得双手疼痛,咬紧牙关,拼命挖掘。可但是,但可是,嘛也没挖着。

他不服气,索性把整间屋子挖了个遍。直到累得实在不行的时候,仍一无所获。

余明失望至极,哭了好半天,才强撑着酸疼的身躯站起来,晃晃悠悠地到了外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终于明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道理。他回屋将地面平整了一番,拿起书本,继续苦读,再不想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儿。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消停了,屋里却不消停了。四更天时,地面上突然出现几个拳头大小的火球,绕着墙壁乱窜。呼呼作响,分外渗人。余明吓得大气不敢喘,呆坐至东方鱼肚渐白之时,那几个神秘的火球便“砰”一声消失不见了。余明一个箭步,夺门而出,连书都顾不得拿,一口气跑回家,找到老叔公,心有余悸地把经过一一讲述。

老叔公听罢,无奈地叹息一声,红着一张老脸,不好多说什么。


清末津门旧照

自此,余明再也没有回去住。几天之后,那间房子竟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了。余明庆幸躲过一劫,更加发奋读书,期望着能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个段子说完,想必各位听不过瘾。您且喝点茶水,再听“大狮”说上一段儿。

说是有个名叫张善的进士,在天津等待“补缺”。他住在东门外的一处临时租住的民宅当中,日子过得很是清苦,经常为三餐发愁。这一等,就是两三个年头,本有着大好青春的一个读书人,这时候颓废的好似一个“大烟鬼”,面色蜡黄,两眼无神,呼哧带喘,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儿。房主找他要房钱,他哪还能拿得出来。房主是个善净人儿,不打他,不骂他,只送了他一句至理名言:土豆搬家——滚!

张善倒也有二两硬骨头,把脖子一梗,胸脯一挺——滚就滚。背着铺盖卷儿,跟要饭花子似的,拄着棍儿,佝偻着腰,满世界踅摸容身处。

一连三天,不但没能找到落脚处,反被那些真乞丐把他这个假乞丐胖揍了一顿。他实在没了活路,只得腆着脸又回去了以前租住的地方,跪下求房主可怜可怜他,让他再住些日子。房主不同意,他就耍赖皮,死活都要住下。

遇到这么一个不说理的主儿,房主也真是没了脾气,只得违心地答应再让他住三个月。但有言在先,不能死在屋里,要死就到外面。张善才不肯死,他回到原先居住的那间破屋,摊开了铺盖卷儿,倒头便睡。

睡醒了之后,走到水缸前,拿起水舀子咕咚咕咚灌了个“水饱”。真缺德,反倒更加饿了。他想起自己苦读圣贤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捞到个空缺,却因为没有银子打点而迟迟得不到位置。气愤之下,将一大舀子凉水泼向墙面。破墙本就因受潮而糟烂的一塌糊涂,这一大舀子凉水浇过去,立马脱落了一大块墙皮。

张善吓坏了,害怕房主找他索赔,赶紧捧起烂泥往墙上糊。然而——他却呆住了。墙缝之中,露出一个东西,灰不灰、白不白,很像是一块银锭子。

眼花了,一定是眼花了,墙里面怎么会有银锭子,那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却还是伸手抠了出来。接着,他哭了。这不是银锭子,还能是什么?

正所谓,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别磨叽了,拆墙吧!

就这么着,张善把一堵好好的墙鼓捣得满目疮痍,而他的铺盖下面,也多了十几个银锭子。

平地一声雷,人家发迹了。到银庄将锭子换成银圆,先把房租交齐,还多拿了一些给房主修墙用。房主很是纳闷,这个病恹恹的穷鬼嘛时候有了这么多钱?怪自己眼浊,差一点赶走了财神。他哪里知道,张善给他的钱都是从他家的旧屋里弄出来的,那些银锭子一定是原先的房主藏在里面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原先的房主没有机会拿回这些银锭子,而新房主又不知道这其中的端倪,反倒成全了张善发了大财。您说,这事儿气不气人?

再说张善,先租了一间像样的房子住下,接着用这些“不义之财”疏通关系,很快便得到了回报,屁颠屁颠地上任去了。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这就是人家的好命呀。


清末津门旧照

好了,段子说完了。需说明,这两个段子可不是“大狮”杜撰的,而是出自清末文人戴愚庵的私人笔记,似乎另一位客居津门的文人李庆辰也在自己的笔记当中叙述过。

乍一看,似乎这两个故事是说“富贵在天”,其实不然。纵观历朝历代,无端获得巨额财富的又有几人?即便能够得到,能守得住的,又有几人?真正的富贵者,还不是靠勤劳、凭本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一味地等待天命赏赐,岂不与那“守株待兔”的懒汉一个样子。事在人为,纵有天命,也是要看造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