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簪子插地断奇案
北宋年间,在应天府下辖的池州府,有一个宁静祥和的村落。村里有一位年届八旬的老人,名叫王德。
他虽已到耄耋之年,却生性风流,为人狡黠又虚伪。在村里,有一位年轻的寡妇,名叫林氏。
林氏生得花容月貌,身姿婀娜,自从丈夫去世后,便独自守着家中的几亩薄田,过着清苦却平静的生活。
王德偶然间见到林氏,瞬间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心中便生出了不轨的念头。从那以后,他每天都找借口往林氏家里跑。
起初,他只是以关心邻里的名义,偶尔送些柴米油盐,说些嘘寒问暖的话。日子久了,他的言语和行为渐渐变得轻浮起来,不断地试探、撩拨林氏。林氏年轻且独居,起初对王德的举动十分警惕,但在王德日复一日的纠缠下,内心渐渐动摇。
一天,两人闲聊时,王德大胆地说出了心中的邪念,林氏竟也没有严词拒绝。一番你来我往的言语后,两人约定好当晚深夜幽会。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王德轻手轻脚地来到林氏家中。林氏早已等候,见他来了,便羞涩地将他引入内室。从那之后,两人的关系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多。纸终究包不住火,他们的丑事渐渐在村里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林氏丈夫的堂弟李平,是个正直憨厚的年轻人。
他多次听闻村民的议论,心中十分气愤。起初,他试图委婉地劝说林氏,希望她能悬崖勒马,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家族的颜面。但林氏被感情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李平无奈之下,决定向巡按大人包拯告发此事,以维护公序良俗。
包拯,时任南直隶巡按,以公正廉明、断案如神著称。这天,他收到了李平的状纸,仔细阅读后,心中暗自思忖:八十岁的老人,身体衰弱,按常理来说,怎么会做出通奸这样的事呢?但状纸上言之凿凿,又不可轻易忽视。于是,他先派得力衙役张勇将王德传唤到公堂。
公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王德跪在地上,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哭诉道:“大人呐,我都这把年纪了,风烛残年,时日无多,每天只想着能安安稳稳度过最后的时光,怎么敢做出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呢?恳请大人明察,还我一个清白啊!”
包拯看着王德,见他言辞恳切,表情似乎也不像是在说谎,心中不禁更加疑惑。但仅凭他的一面之词,又不能轻易下结论,于是先将王德收监,打算再传林氏到堂,细细审问。
没过多久,衙役黄强便将林氏带到了公堂。林氏身着素服,梨花带雨,哭着说道:“大人,民妇自从丈夫去世后,便深居简出,恪守妇道。与王德虽同属一村,但平日里见面都很少,更别说交谈了。
如今被人无端指控通奸,实在是冤枉啊!还望大人为我做主,查明真相。”林氏的回答和王德如出一辙,两人都坚决否认通奸之事,并且甘愿接受任何刑罚,也不肯松口。
包拯见此情景,心中烦闷不已。他深知,断案不能仅凭口供,可目前又没有其他确凿的证据。
退堂回到后堂,他茶饭不思,一直在思考这个案子的疑点。
包拯的嫂子孙氏,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见包拯满脸愁容,食不知味,便关切地询问缘由。包拯将案件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嫂子。
孙氏听后,心中已有了几分主意,但又不便直接说出来。她灵机一动,走到一旁,将自己头上的银簪取下,轻轻插在地上,然后用眼神示意包拯。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free.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包拯本就聪慧过人,看到嫂子的举动,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嫂子是在暗示他,此案不能仅听表面之言,要深入探究。包拯心中有了决断,于是再次升堂,派人将王德和林氏从狱中提了出来。
公堂之上,包拯脸色阴沉,怒目圆睁,指着王德大声喝道:“你这老匹夫,不知廉耻,身为长辈,竟做出如此败坏纲常伦理之事,实在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又转头看向林氏,骂道:“你这妇人,不守妇道,与人通奸,还妄图在本府面前蒙混过关,简直是大胆至极!”说完,他立刻命令衙役拿来两副拶棍,将王德和林氏的手指紧紧夹住。
拶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十指连心,疼痛难忍。王德和林氏起初还咬牙坚持,但在剧痛的折磨下,终于承受不住。
两人涕泪横流,纷纷求饶,表示愿意如实招供。他们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从相识、勾引到通奸的全过程。
包拯听完供词,心中的疑虑终于解开。他依照大宋律法,判处王德和林氏各杖责一百大板,以儆效尤。
打完板子后,王德被打得皮开肉绽,狼狈地被赶回家中。随后,包拯又发牌传唤李平到公堂,让他押着林氏改嫁他人。李平领命,带着林氏离开了公堂。
这场轰动一时的通奸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和公正断案下,终于画上了句号。
村里的百姓听闻判决结果,纷纷拍手称快。大家都感叹,天理昭昭,善恶到头终有报。
而包拯,也凭借着这次公正的判决,在当地赢得了更高的威望,他的名字和事迹,也在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正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