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信义杂货铺
话说清朝道光年间,山东青岛有两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个叫张风平,一个叫刘守义。他们两个都是皮革生意的商人,既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又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外国奸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云集中国沿海,他们囤积大量皮革,还强买强卖,很快便垄断了中国的皮革市场。张刘二人深受其害,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这天,刘守义拜访张风平,寒暄过后说明来意。刘守义说自己昨天从新疆物色了一批上档的皮革,质优价廉,若能转手销往江浙一带,必能获得丰厚收益,但因自己资金不足,便贸然前来向张风平借钱。
张风平闻言面露难色,沉吟片刻,问刘守义需要多少银子。刘守义回答,需要白银一千两。张风平听了以后,觉得自己与刘守义交往多年,不看僧面看佛面,既然刘守义肯低声向他借钱,自己也不能太过吝啬。于是,张风平便把仅有一千两家底都借给了刘守义。刘守义听后心中大喜,连忙道谢,当即请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张欠张风平白银一千两的欠条。
借到银子以后,刘守义赶快付款提货,正如他所说,那批皮革质优价廉,很快就出手了一半的货物。这位买家是他的老主户,所以先付一半银子,另一半银子下个月再付。
银子到手后,刘守义感谢张风平的借助之恩,又担心他做生意缺少银两,就把刚刚到手的五百两银子先还给张风平。当他索要字据修改时,张风平却扭扭捏捏的说原字据不慎丢失了,一时之间也无从查找。刘守义十分信任张风平,见他一副懊悔的样子,便说道,自己再给他写张字据。就这样,刘守义又写了一张五百两银子的欠条递给张风平,张风平连忙接住揣进怀里。
过了一个月,剩下的尾款终于到手。刘守义是个性急的人,他拿到银子以后就准备还给张风平。这一天早上,刘守义揣好银票以后,就出门找张风平还银子。然而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刘守义瞬间就被淋成落汤鸡。所幸刘守义没走多远,急忙赶回家中换了身衣服。看着倾盆大雨,刘守义心想只能等明天不下雨以后再去张府还清剩下的银款。
第二天一大早,刘守义吃完早饭就准备去找张风平还银子。他刚一出门,就碰见了两位官差,说是奉县太爷之命,要将刘守义带到县衙问话。刘守义猜测到,这一定是在生意上的纠纷,他为人耿直守信,做生意童叟无欺,所以难免会得罪一些同道上的小人。但是,刘守义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对一些居心叵测的刁难向来嗤之以鼻,无所畏惧。
刘守义随官差来到衙门,他一看,一时之间惊得目瞪口呆。原来,一大早来县衙告他的竟然是令他感恩戴德的张风平。张风平向公堂交了刘守义先后立下的两张字据,状告他欠银款一千五百两银子不还,再加上他先前还给张风平的五百两银子,就是足足两千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巨款。
刘守义一听,眼冒金星,差点晕倒。愤怒至极的刘守义便询问张风平,他们两人无冤无仇,为什么他要害自己倾家荡产。张风平回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有什么加害之术。
县令惊堂木一拍,两人顿时一句话都不敢说出来了。县令问刘守义,两张字据是不是他写的。刘守义回答确实是自己写的,只是自己欠张风平五千两银子。接着,刘守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县令听了以后,便对张风平问道,刘守义所说的是否属实。张风平赶紧回答,刘守义所说的并非实情,他借了自己两次银子,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写两张字据。县令让刘守义拿出证据,以证明他只欠到五百两银子。刘守义无奈地摇摇头,说自己没有证据。
县令沉吟片刻,随后判刘守义无条件三日内将所欠的一千五百两白银如数归还给张风平,逾期不还将抄家抵债。刘守义听后险些一屁股坐在地上,而张风平却一个劲地说谢大人明断,然后就出了衙门。
刘守义问张风平为什么如此下作,张风平回答,现在世道艰难,洋人横行,匪患四起,做正当生意难如登天,自己经营不大,家业颓废,为了兴旺家业,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再者自古商不厌诈,刘守义自愿钻进自己的圈套,死乃刘守义之命也。张风平说完,就转身告辞离去了。
刘守义还完巨款以后,家业所剩无几,一时之间悲愤成疾,卧床不起,最终病倒了。刘守义的儿子刘定仁早年在省城读书,学成之后在邻县的县衙做了文职小吏。这天刘守义病危,刘夫人召刘定仁回家见老父亲最后一面。
刘定仁看见老父亲的样子,心里既心疼又愤怒。刘守义临终前对儿子嘱咐道,人这一辈子处事要讲究个信字,为人要讲究个义字,这样才能无愧于心,将来儿子无论为官为商一定要铭记信义两字,虽然父亲死在信义之上,但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他,人死亦无憾了。刘守义说完就撒手而去了。
刘定仁牢记父亲的临终遗言,含泪办完后事,之后他辞去差事,子承父业,一心经商。刘定仁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天资聪明,另外他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主。经过几年的打拼,刘定仁重新振兴了刘家往日的辉煌,不但将皮革生意做得如日中天,而且还把业务拓展到了钱庄领域。在这几年里,刘定仁还经常救济穷苦人家,并曾捐款赈灾。刘定仁在这一带的名声极好。
某日,刘定仁到钱庄审阅账目,偶然发现张风平之前曾到钱庄借贷的条目,里面还带有借款字据一张。看到这张欠一千六百两银子的字据,刘定仁心想真是人生有相逢,风水轮流转,害父之仇可以报了。刘定仁想到父亲,一时之间悲愤交集,恨从心生。
过了一个月,刘定仁派人到张府催款,张风平东借西凑,也只还了六百两银子。张风平那可是老谋深算,深知修改字据不得马虎,便要求在原字据上面仔细表明一条,以还欠款白银六百两。晚上,刘定仁看着张风平修改后的字据,心中大笑,他认为张风平老奸巨猾,终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想让张风平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天,张风平正在家里午睡,官差来了,说有人告他,告诉他欠刘定仁钱庄的银子不还。当官差带着张风平来到衙门时,刘定仁已等候多时。张风平看到刘定仁,震惊之余又懊恼不已,但他很快就镇静下来,说那家钱庄竟然是刘定仁家开的,自己又不是还刘定仁银两,把自己带到衙门做什么。
刘定仁冷着脸说道,自己向张风平索要欠他们钱庄的一千六百两银子。张风平听了以后震惊不已,但故作镇定,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蹊跷,只不过他一时想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刘定仁回道,张风平先前立下字据,说欠白银一千两,后又补充说还欠白银六百两,总共不是一千六百两又是什么。
刘定仁说完,就把张风平修改后的字据递交给了县令大人。张风平终于明白自己犯了一个愚蠢而致命的错误,他在字据上补充的还字不但读还,他又读还。张风平跪在大堂之上,连忙解释道,自己所补充文字是已还欠款白银六百两,那个还字是个多音字。
张风平边说边磕头,县令问张风平还银子时有没有他人在场,张风平摇摇头回答没有。县令看了看刘定仁,又看了看张风平,随后低头沉思,心想这刘定仁的名声极好,又几次三番捐款赈灾,而这张风平,据说他人品很一般,自己为什么不给刘定仁面子。
县令抬起头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定夺,便命令张风平三日内将所欠刘家一千六百两银子全部偿还,逾期不还将抄家抵债。张风平听后一下子瘫倒在地,他绝望地看了看刘定仁,自知无力回天了。
三日后,张风平被迫变卖所有的家产,才勉强凑足了银子还给刘定仁。刘定仁收了银子,随后就去祭拜自己的父亲。
又过了一个月,这一天早晨,刘定仁出门看见大街上有个叫花子蹒跚而行,他觉得这个人有点面熟,便叫住一看,竟然是张风平。刘定仁心里感慨,就从怀中取出二百两银票递给张风平。他告诉张风平,当年他讹自己父亲一千两银子,自己前几天又诈了他一千两百两银子,现在还他两百两,刘张两家的所有恩怨就此了结了。
张风平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还有把到手的银子退回来的事情,不过,不管心里这么想,都不会耽误他伸手接银票。张风平接过银票,立马就揣进了怀里。刘定仁接着对他讲述了自己父亲临终前所留遗言的内容,并对他说道,经商数十年却连这点道理都不懂是可笑的,拿好银票好自为之吧。
刘定仁离开后,张风平站在原地茫然失措,恍如隔世,他觉得自己手中握着的不是一张银票,而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正在一点一点的灼烧着他的良心。
后来,张风平用这两百两银子开了家杂货铺,取名信义杂货铺。据说铺子里的东西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而且老板为人仗义,无论是顾客还是路人,能帮的他都会尽力帮忙。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诚信和义气是商业和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没有诚信和义气的人可能会一时得利,但最终会失去所有的信任和尊重。相反,那些重视诚信和义气的人将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支持,并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也有可能通过诚实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