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吃白食

民间故事:吃白食清朝末年,在青州府的城中心,大十字街上突然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声音清脆响亮,引得众多路人纷纷围过来看热闹。等鞭炮的硝烟慢慢散去,人们才看清店铺门面上挂着的匾额,上面写着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陈记包子铺。陈记包子铺的老板叫陈福生,是个身材敦实的汉子。此刻,他正站在店铺门口,满脸含笑地向众人作揖,客气地恳请大家进店赏光。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平日里什么美食没尝过,哪会轻易被这包子吸引。大家只是随意说笑了几句,便慢慢散去了。这时,只见一个人大大咧咧地走进了小店。这人叫张二狗,他一进门,就一屁股坐到桌边,翘起二郎腿,冲着陈福生喊道:“来二两包子,再给我来半碟老陈醋,醋里要放点儿香油,...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挑货郎奇遇

民间故事:挑货郎奇遇话说在北宋年间,临安城热闹非凡,市井间人来人往,生活气息浓郁。城里有个叫赵虎的年轻人,自幼父母双亡,好在有个善良的伯伯收留他,将他抚养成人。赵虎天生神力,十几岁时就开始在码头和集市寻觅工作,靠帮人扛重物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此维持生计。 一日,赵虎如往常一样去集市找活儿干。路过一家药铺时,瞧见一个道士正与两个人交谈。道士身旁放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根扁担两头各挂着一个大包袱,看着起码有一百来斤重。赵虎心想,这担子这般沉重,道士或许正想雇人帮忙挑运。凑近一看,原来道士和那两人在谈价钱,价钱倒是没什么争议,可在人数上产生了分歧。道士坚持只雇一个人,那两人却表示担子太重,一个人根本...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奇骗

民间故事:奇骗明朝万历年间,在古都南京,彼时的金陵城依旧繁华热闹。北门桥一带商铺密密麻麻,行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这天,阳光灿烂,街市上熙熙攘攘,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格外喧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李老汉,手里紧紧攥着几两银子,慢悠悠地走进了北门桥的一家钱店。李老汉穿着朴素,面容和善,看起来就像个老实憨厚的乡下人。他走进钱店,径直来到柜台前,把手中的银子递给店主王掌柜,说要兑换成铜钱。王掌柜接过银子,仔细查看,觉得成色不错,便准备按照市价给他兑换。可就在这时,李老汉突然皱起眉头,指着银子说:“这银子成色不对啊,怎么看起来暗暗的?你是不是拿次品来糊弄我?”王掌柜一听,心里有些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秀才赶考

民间故事:秀才赶考张秀才今年二十有八,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自幼饱读诗书,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只是这秀才有个毛病,就是太过迂腐,凡事都要引经据典,讲究个规矩方圆。这日,张秀才收拾行囊准备进京赶考。临行前,他特意翻出祖传的《礼记》,将其中"行路之仪"一节反复诵读。书中写道:"行路当正衣冠,目不斜视,步履从容,不可疾行。"张秀才连连点头,心想此次进京,必要谨遵古训,方显读书人风范。出了家门,张秀才昂首挺胸,目不斜视,迈着方步向前走去。路旁杨柳依依,春风拂面,他却视而不见。忽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险些撞上他的脚。张秀才吓了一跳,正要躲闪,又想起"目不斜视"...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破衣知县

民间故事:破衣知县话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一支庞大的官船队伍,旌旗飘扬,浩浩荡荡一路南下。傍晚时分,抵达了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石门镇。这正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这次下江南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近年来钱塘江两岸有多处发生塌方,引发水灾,良田被淹,百姓受苦,乾隆一直想修复,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其二,顺道去盐官陈阁老的府第探望陈老夫人,以解思念之情。龙船稳稳停靠后,乾隆走出船舱,见天色已晚,便下令在石门镇留宿一晚。得知乾隆要在石门镇过夜,附近的达官贵人赶忙准备了大量金银珠宝,前来献给皇上。然而,附近大小官员都到齐了,唯独不见石门县令赵德才的身影。乾隆心里有些恼火,心想:朕路过石门地界,按理...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四和尚奇案

民间故事:四和尚奇案话说北宋时期,有个叫李明的人担任着县尹的官职。一天夜里,李明迷迷糊糊做了个怪梦,梦里城隍庙的城隍爷带了四个和尚来找他。这四个和尚里,有三个满脸笑容,仿佛有什么喜事,可还有一个眉头紧锁,像是满心忧愁。李明醒来后,脑袋里一直琢磨这个梦,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第二天是农历十五,按照惯例,李明前往城隍庙上香。刚走进城隍庙,他一眼就瞧见庙中左廊下站着四个和尚,这不就是他梦里见到的那四个吗?李明心里一惊,赶忙把这四个和尚叫到面前,问道:“你们几个和尚,怎么不来迎接我?”其中一个和尚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大人有所不知,按照庙里的规矩,只有长期住在本庙的和尚才需要迎接贵客。我们几个都...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民间故事: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有个小县城出了个武举人。在当时,普通小县城十年八年能出个秀才就不错了,举人更是稀罕,武举人就更难得了。一般能培养出武举人的家庭,在当地非富即贵,毕竟 “穷文富武”。穷人供个读书人还行,大家咬咬牙,养个只读书不干活的人勉强能行。但学武可不行,学费高不说,吃饭就是个大问题。练一套拳下来,只喝两口粥、吃一个窝窝头可不够,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学武的人哪还有精力,还怎么练武?而且学武费衣裳鞋袜,没打几趟拳,袜子就破个洞。过去穷人家,有的人连裤子都没有,更别说袜子了。所以,学武得家境富裕才行。这个小县城出了武举人,那可是大事。这武举人在京城当了几年差,可他人脾...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憋宝龙涎玉

民间故事:憋宝龙涎玉相传,地龙打瞌睡时会流口水,口水落地便会生成一种质地极佳的玉石,名曰龙涎玉。此玉颜色不一,红色最为珍贵。用其打造出的茶盏入水即沸,泡出的茶醇香四溢,常饮可延年益寿。湘西北部有个产玉的小山村,村民靠山吃山,大多数人靠采玉为生。这一年的初春,秧苗刚栽进田里,村里就来了三位陌生人。为首的男子自称姓贺,四十多岁的年纪,白面无须,一副儒雅模样。另外一个人操着南方口音,体形健硕,双目有神,看上去很年轻,被称作牟先生。而跟在两人身后的中年汉子,则背着沉重的行囊,大概是他们的脚夫。老贺找到村长,说是发现了一座玉矿,需要身强力壮的采玉工人。至于工钱嘛,比平时的价格翻出数倍。村里人得知后,个个...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拾金不昧得良缘

民间故事:拾金不昧得良缘明朝崇祯年间,河北河间县城边上有一家“东来客栈”。这客栈规模不大,上下两层,统共七八间客房。客房后头有个宽敞的院子,能安置客人的车马,还能帮忙喂草料。客栈开了很多年,据说元朝时就已存在。上一任店主只有一个女儿,于是就招了上门女婿,好让他继承这家店。正巧有个商队路过,商队里有个姓王的伙计,便留了下来,娶了店主的女儿,成了上门女婿。然而,成亲不到十年,店主和女儿相继去世,客栈就只剩女婿一人经营,当地人都叫他王店主。开旅店光靠收房钱很难发财,若真想赚钱,就得另想办法,不过大都是些不正当的手段。可王店主为人忠厚老实,别人给他出这些主意,他一概不采纳。所以多年下来,生意一直不温不...阅读全文

我和室友的女友偷情上瘾

我和室友的女友偷情上瘾我知道自己仍是爱着彤的,我也希望能给彤一份纯净的婚姻。可是这一年多来,我与依依的定期幽会也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若要一下“戒”了,真的好难……  我生怕被误认为“吃软饭”  考上研究生那年,我遇见彤。  彤比我大4岁,曾是我的硕士生导师的得意门生。彤那时常回学校查资料,偶尔还会好心地帮我做些项目。也许因为家都不在上海,我和彤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两个月以后她就成了我的女朋友。  当时彤拥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并已经在她的公司附近买下了一套房子。  恋爱以后,我生怕被别人误认为是“吃软饭”的家伙,所以非要她搬到我与同学合租的简陋公寓里,由我来负担所有开销。现在想来,正是这个有些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