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当年为何执意要斩华佗?后汉书记录真相,曹操做对了吗?

曹操当年为何执意要斩华佗?后汉书记录真相,曹操做对了吗?

中国古代有许多被称为“神医”的医生,包括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时期的华佗和张仲景,以及唐代的孙思邈和明代的李时珍。

然而,当一个医生具备超凡的医术,成功治愈了患者时,常常会得到患者家属赠送的一面锦旗,上面刻有字迹称赞道“医术高超,救死扶伤”。

综合来看,华佗在古代百姓心中被视为代表了“神医”一职位的典型人物。

那么华佗为什么在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华佗的医术非常高超,他创造了一种名为“麻沸散”的麻醉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大麻。这一发明比西医使用的麻药要早1600多年。

他还鼓励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他通过观察和模仿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的自然动作,创造了“五禽戏”。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渲染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故事里,华佗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为了治疗吴国大将周泰的创伤,第二次是关羽遭箭伤,华佗为他实施了骨刮疗毒的疗法,最后一次是为了治疗曹操的头疼,华佗建议进行开颅手术并使用麻醉药,不料曹操怀疑华佗的意图是要杀害自己,遂将他囚禁在大牢,最终华佗在狱中去世。

华佗的名声因为这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而得到了广泛传布,然而这本书毕竟只是一部小说。用易中天老师的话来说,“小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是那种适合躺在床上读的书籍。”

不能将《三国演义》中的记载视作正史,因为它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不足。

关于“刮骨疗毒”这一事件,在关羽驻守荆州期间,他的胳膊中了箭伤。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该事件发生于公元219年,而华佗在公元208年已经不在世。因此,华佗无法治疗关羽的箭伤。

然而,《三国演义》的记载中有一点是与真实相符的,即华佗确实被曹操投入大狱,并于囚禁期间死亡。

我们要了解曹操和华佗之间是如何有所交集的,就需要去研究《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对华佗生平的记载。尽管曹操是一位政治家,而华佗是一位医生,两者似乎没有太多联系,但他们之间却存在某种关联。

大约生于公元前半叶的华佗,字元化,出生于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他勤奋好学,渊博学识广博。他既精通儒家经典,又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以及针灸科等多个领域。他在外科手术方面尤为擅长。

然而,华佗的本质是一个带有读书人气质的人。他出身举孝廉的家庭,而古代的读书人都坚信“学而优则仕”。自孔子起,读书人们学成之后便带着弟子们四处游历,为的是找到一个能够赏识自己的君主,以获得做官的机会。最终,孔子在鲁国、卫国和陈国做了长达14年的官职。

李白,大名鼎鼎的后来成为伟大诗人的他啊,那个狂放不羁的人,也渴望着能够做官。所以当他在42岁时被唐玄宗招入宫中后,他异常开心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这种人怎能是无名之辈。”他昂起头,毫不犹豫地踏出了宫门,这充分表明了能够得到做官的机会,对一个文人来说是多么的快乐啊。

他也有着这样的愿望,希望能够步入仕途,创造一番伟业。

华佗出生于东汉末年,正值乱世中,政治局势极其动荡不安。他缺乏优越的家世背景,因此并非在个人出仕的良好时机。因此,尽管沛相陈珪和太尉黄琬都曾向他发出过征召的邀请,华佗均以推辞为由婉拒了这些机会。

既然无法从事官员职务,但是仍然需要生活下去,就决定从事医学工作吧。毕竟华佗具备非凡的医术,因此他踏上了他的“神医”之旅。

华佗因为精通外科手术,尤其擅长腹腔外科手术,在古代被誉为“神医”,这是其受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轻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时所感受到的疼痛,医生在手术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让患者饮用一些酒,同时服用一种药物,名为麻沸散。这种药物能够使患者昏昏沉沉,完全失去知觉。接着,医生开始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患有肿瘤,医生会将其割除。如果患者的疾病位于肠胃,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切除或清洗。待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伤口缝合,并涂抹一种神奇的膏药。通常情况下,伤口会在四至五天内愈合,一个月内患者的身体状况将完全恢复正常。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需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不仅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治愈了许多病人。

陈登是一个广陵太守,他患有一种疾病,胸闷心烦,面色发红,食欲减退。华佗在给他进行脉诊后,断定他的胃里寄生了几升的虫子,这可能是因为他食用了未经烹饪的水产品所导致的。华佗为他调配了一些药汤,服用后,他呕吐出了约三升的虫子,陈登的病情也随之好转。

陈登对华佗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华佗却给出了令人沮丧的回答:“虽然你的病暂时缓解了,但三年后它将再次发作。如果在那时能够遇到一位出色的医生,或许还有治愈的机会。”遗憾的是,正如华佗所预言的那样,三年后陈登的旧病再次发作,可惜此时华佗已不在身边,最终导致了他的不治身亡。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三国志·华佗传》

曹操深信不疑地信任着广陵太守陈登,对他的推崇有多重原因。首先,在建安二年(197年),陈登的父亲陈珪成功劝说了吕布,使其放弃与袁术结盟的打算,并成功将被送去的女儿追回。这一次机智的行动有力地为曹操统一北方减轻了许多压力。其次,吕布派遣陈登前去会见曹操时,陈登秘密向曹操透露:“吕布这个人勇猛却缺乏智谋,不可靠且反复无常,应该早日消除。”这与曹操的想法完全一致,因此曹操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陈珪。

曹操听闻陈登病故后,深感震惊。

曹操对华佗的“神医”身份震惊不已。华佗准确地预言了陈登将在三年后再次发作,并且陈登在华佗不在身边时去世。这使曹操认为华佗是一位医术非常高超的医者。

因为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患有一种被称为“风涎”的头风病,所以此刻曹操迫切需要一位医生来治疗这种病痛。

关于曹操患病的具体原因我们无法确定,但根据史学家潘伟斌在安阳出土的曹操墓中的观察,他表示:“曹操的多颗牙齿几乎全都被蛀空,牙冠的大部分已经消失。此外,髓腔的上半部分也已经不见,导致髓腔直接暴露在外,对牙髓造成了伤害。”

曹操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也背负着自己的痛苦。他的牙齿患有严重的疾病,导致了剧烈的偏头痛,恐怕这就是他头痛的根源所在。

被告知华佗拥有卓越的医术后,曹操决定派人邀请他前来。

华佗愿意加入曹操麾下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华佗对曹操抱有崇敬之情,认为他是一位英勇的英雄,并希望能效命于他。其次,华佗一直以来都有当官的渴望,作为一个学者,他希望借助医术来吸引曹操的注意,以此获得重用并从而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为国家作出贡献。

曹操病重时,华佗应邀而至,他经过仔细的病情检查后,采用针灸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曹操的头疼症状。

华佗留在曹操身边令他欣喜异常,历史记录中称其为“常在左右”。每当曹操头痛时,他总会想起华佗,并邀请他进行针灸治疗。

尽管华佗医术精湛,但他生活在一个将医工地位视为卑微的社会时代。

根据《博物志》,记载了西晋时期曹操为了寻求养生之道,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十六位方士到相府,其中包括华佗。古代医者和术士被视为同一类别,地位并不高。在曹操看来,华佗只是一个擅长方术的专业人士。

华佗一直希望能得到曹操的赏识,给他一个官职,但是曹操一直没有给出任何回应,这给华佗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

华佗宁愿行医四方,为天下百姓医治疾病,也不愿意成为曹操的“私人医生”,因为他无法在曹操的职位下任职。

华佗最终下定决心离开曹操身边,以妻子患病为借口,宣称必须返回家中诊治。曹操无法拒绝这个理由,于是华佗便离开了。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然而,曹操的头疼病经常复发,随后再次发作,多次命人催促华佗尽快返回,然而华佗始终坚决拒绝回来。

出于愤怒,曹操派出一名使者前往华佗的故乡调查华佗的妻子是否真的患病。同时,曹操还指示使者带上几斛小豆。曹操对使者说:“不需要打招呼,直接进入华佗家中。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生病了,你就顺势将车上的小豆赏赐给他。如果她没有病,立即将华佗带回来。”

华佗的妻子没生病。当使者到达华佗家时,他立刻把华佗带走,押进了囚牢,并最终被曹操判处了死刑。

荀彧代表着曹操的谋士团队,提出了观点,称赞华佗的医术卓越,在世上非常罕见。此外,荀彧认为华佗的存亡与许多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请求曹操宽恕华佗的罪行。

然而,曹操对于荀彧的忠告充耳不闻,他毫不在意地回答:“何必担心,难道天下找不到他这样的无足轻重之人?”曹操将华佗轻蔑地称为“无足轻重之人”,明显地表明他从来没有给予华佗应有的重视,这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对医工行业的普遍看法。

临终之际,华佗仍不忘急救百姓,作了一本名为《青囊经》的医书。据推测,该书或许记载了他在外科手术方面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他将此书交给狱卒,并表示:“这本书可以拯救人们。”

然而,狱卒因担心受到牵连而拒绝接受。华佗感到极度悲愤,决定放火将这册书再次烧毁,导致他关于外科手术的心得无法传承下去。最终,华佗遭到处死,享年63岁。

为何曹操要处死华佗呢?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他自述说自己为人难以得知,而且对医术感到羞耻。这是第一点。

华佗小时候具备着广博的学识,对经书的了解十分深刻。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却选择了医术这条道路,这让他感到内心的不平衡。在当时的社会中,科技工作者如医工的社会地位远远逊于士人阶级,而士人们则以儒家经典的知识修养闻名一时。尤其令华佗不平衡的是,随着他医术名声的日益扩大,他接触到了众多达官贵人,而看到这些士人们纷纷受官职重用,他的内心愈发不平衡。

由于不能从政,华佗的性格开始变得暴躁,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尽管华佗是一个学者,但实际上他对于成为官员而感到羞耻,他的内心存在着渴望从政而把医术视为职业的想法。《三国志·华佗传》中也有记载:“他原是士人,却以医术为业,他常自愧不已。”

曹操对他的轻薄态度让他在追求官位时陷入困境,内心感到失衡。这种巨大的不一致导致他编造了一个妻子生病的借口,离开了曹操。

然而,这个理由很容易被识破,曹操派人查看后立刻揭示了真相。于是曹操意识到华佗欺骗了他,考虑到曹操的性格,他是否能容忍这样的欺骗呢?

有人声称,华佗之所以选择“养病自重”,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医术完全可以治好曹操的头风。然而,他故意宣称曹操需要长期治疗,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价值,并争取到一个官衔。

曹操对这种做法非常的不满意。

在《后汉书·华佗传》中也文提到:“华佗自负其技,最终以被处死结束了。”

因此,华佗遭受这样的遭遇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

其次,曹操当时在许昌架空皇帝以统治诸侯,渴望夺取天下,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然而,华佗对曹操进行欺骗,公然违背并挑战了他的权威,因此曹操必然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曹操拥有权力决定生死,而华佗所从事的医学工作却被普遍视为不被重视的职业。曹操还以蔑称“鼠辈”来称呼华佗,显然对他非常不屑。对曹操而言,杀死华佗轻而易举。

既然涉及到杀人,必然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如果随意杀人,将会导致部下人心惶惶,正如俗语所说“刑罚不明,则威力难测”。根据《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曹操根据《汉律》为华佗找到了两条指控:一是“极度不尊敬罪”,二是“抗命违令罪”

华佗被定罪为“大不敬罪”的原因是他在曹操面前撒了一个关于妻子生病的谎言,并趁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种行为直接冒犯了曹操的权威。然而,“大不敬罪”实际上是指冒犯君主的行为,尽管当时曹操实际上是朝廷的实权人物,但在名义上他仅仅是丞相,并非皇帝。因此,将华佗归类为“大不敬罪”似乎有些牵强。

对朝廷的召集不从征罪即指拒绝服从。当朝廷有事需要你前来时,你却迟疑不决、找各种借口不予配合,这等于是故意抵抗朝廷的命令。根据《汉律》,此类罪行会有从轻或从重的处罚,甚至可被定为死罪。

曹操因为华佗欺骗他回家的行为和拒绝为他治疗头痛的行为,对华佗定了“大不敬罪”和“不从征罪”。然而,第一个罪名似乎并不太合适,而第二个罪名根据华佗的行为似乎也不足以判处死刑。然而,通过将这两个罪名同时应用,并进行“数罪并罚”的处理方式,可以加重惩罚。这样,华佗就可以被判处最严厉的极刑了。

曹操给华佗定了两项罪状,以所谓的”法理”为依据,因此执行了对华佗的处死,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天下人也无法再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