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生活中,有许多俗语,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让人一寸,得理一尺”“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等等。这些俗语,源远流长,因为很有道理,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得到,因此能够流传至今。

在我们生活中,还常会听到这样一句俗语,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首先说明,这种俗语的说法并不唯一。除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之外,有些地方还会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或者“七十三、八十四,总是阎王眼里刺”等等。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这些说法,或许后半句有一字之差,或者完全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认为: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老人的两道坎儿,一般老人很难撑得过这两道坎儿。如果能撑过去,那就能再活几年、十几年,如果不能,那就会死了。

对了,这里说的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都是指虚岁。

为什么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老人生命的两道坎儿呢?通常解释有两种。

其一,认为是谐音“死”。

七十三,就是“七失三”;八十四,就是“八失四”。“七失三”得“四”,谐音死;而“八失四”也是得“四”,谐音死。因为这两个年龄都是谐音死,所以通常认为老人过不去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

当然,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么理解的话,五十一岁,或者九十五岁,不也是谐音“死”吗?为何没有提到五十一岁和九十五岁是坎儿呢?

嘿,你别说,还真有这样的解释。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那是因为,五十一岁并不能算是太大的年纪。虽然古人寿命低,但孔子也说过,五十岁是知天命之年,七十岁才是古稀之年,古稀古稀,古来稀少,所以只要不是有饥荒、战争或者瘟疫,古人也能轻松活过五十一岁。

至于九十五岁就相反了,因为这年纪太大了。别说古代了,就是在今天,中国人的寿命也只有八十多岁,能活过九十五岁的人也不多啊!再说了,九十五岁就算死了,也是高寿了,不算坎儿了。

其二,认为和孔孟有关。

中国最早的两个圣人,大概就是至圣孔子,以及亚圣孟子了,这两位圣人都代表着儒家,中国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用儒家的理念在治国,在治理百姓,所以这二位圣人在民间传播度很高。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活了七十二周岁,虚岁七十三;而孟子是战国时期人,活了八十三岁,虚岁八十四岁。古代民间不流行周岁,都会在周岁基础上加一岁,叫虚岁,现在很多地方也是这也。

既然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只活到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那么,咱们谦虚的老百姓,怎么能活过他们呢?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民间才会认为,老人很难活过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这两个年纪,是老人的两道坎儿。于是,也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的俗语了。

阎王住在地府,阎王叫你商量事,就是说人要到地府了,言外之意就是死了。“阎王不请自己去”也是这样的意思。

在《中国民间禁忌》《中国民俗大辞典》等资料中,对“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的解释,都是如此。

当然,对于第一点原因来说,很多资料没有收录,认为谐音不太靠谱,所以往往都选择第二种解释。

不过,在我个人看来,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是一种讹传,或者说是本意的延伸,其本意并不是如此,只是经过三个阶段后,才变成了后来的意思。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第一阶段:表示没完没了

“七十三、八十四”,在《水浒传》中出现过一次。

唐牛儿捏脚捏手,上到楼上,板壁缝里张时,见宋江和婆惜两个,都低着头;那婆子坐在横头桌子边,口里七十三、八十四只顾嘈。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七十三、八十四”表示说话很多很啰嗦,没完没了,嘴里叽里咕噜的,碎碎念个不停。

在明清小说中,还有不少书也用到了“七十三、八十四”,意思也是这样。

当日冉贵见观察眉头不展,面常忧容,再也不来茶扰,只管南天北地,七十三,八十四说开了去。——《醒世恒言》

另外,《醒世姻缘传》中也说过“打得那素姐口里七十三、八十四无般不骂”;《烽烟图》中提到过“李德才肝火上旺,不管不顾,七十三八十四地瞎说一阵”。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由这里可以发现,明清时期“七十三、八十四”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很能侃,天南海北都能说;也可以用来表示骂人,骂个不停,各种脏话都说;还可以表示一个人说话太啰嗦,没完没了说个不停。

这几种意思,共同特点就是表示一个人说话太多,不消停。

至于为何用“七十三、八十四”来形容人特别会说,具体已经不可考证,或许是一种讹传,或许是别有含义吧。

第二阶段:表示一种诅咒

一个人如果没完没了说个不停,骂个不停,会怎么样呢?对,会惹人心烦。试想一下,在生活中,哪样的人,喜欢说个不停,甚至还会骂人骂个不停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老人。

老人话多,又很关心子女,可能就会说个不停。如果有人惹到了老人,脾气不好的老人,可能就会一直骂人,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他们也一样会骂。在农村,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情。

有些老人跟年轻人挤公交,又或者其他事发生摩擦时,能骂骂咧咧说半天都不带停的。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于是,“七十三、八十四”便可以用在老人身上,用来说老人啰嗦。一个老人如果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容易惹人心烦,旁人就可能会诅咒他是“老不死的”“老东西该死了”等等。二者结合,就有了新的俗语。

比如《中国民间禁忌》提及,“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这些话,大约清末民国时期就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方也有,至今不衰。

由此,“七十三、八十四”开始成为诅咒,尤其是对老人。民国时期,一些小说中还能看到。

元他娘把散乱的白头发,往耳鬓后边一收,瓷起两只灰蒙胧眼说:“人老了就不中了。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儿女眼里一根刺。”——刘江《太行风云》

在一些不孝顺的儿女、儿媳妇心中,家里老人没用了,没法干活了,碍手碍脚的,吃饭都是浪费,又肯说这说那,管别人穿衣做事,啰里啰嗦,实在令人生厌。于是他们便会以此诅咒父母、公婆。

在农村,为什么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
第三阶段,表示一道坎儿

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七十三、八十四”从诅咒老人早点死,成了老人真的会死,而且就卡在这两个年龄。

说起来,这其实就是诅咒的加强版,因为前面还说七十三、八十四成为儿女眼中刺,或者儿女盼望他们早点死,到现在就成了他们真的会死,阎王不请自己去嘛!

这一段不再多解释了。

综上,我个人推测,“七十三、八十四”,本意是用来表示人说话多,没完没了,后来便用在老人身上,诅咒老人,到最后真的成了老人的两道坎儿。七十三和八十四,也因此成了两个年龄点。

当然,这么解释不太懂,不易流传,往名人身上附会则容易,很多故事都是这样。

现实中,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少人死,如果身边出现几例巧合,正好是七十三岁的老人,或者八十四岁的老人死了,这种俗语便会因此传播更多了。

说白了,就是一种认知偏差,把特例放大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