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上当
明朝永乐年间,京城有一处极为热闹的集市街,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在这条街的中心地段,有一家规模颇大的布庄——瑞丰布庄。
瑞丰布庄门面宽敞,店内堆满了形形色色的布匹,从轻柔飘逸的丝绸,到结实耐用的粗布,应有尽有。
每日往来的顾客众多,交易十分繁忙。然而,偌大的布庄里,却只有掌柜孙福一人忙前忙后。
孙福年近五旬,头发有些斑白,脸上带着几分常年操劳留下的憔悴。
他为人朴实,做生意也算公道,可这一人支撑布庄,实在是力不从心。
街正对面住着屠户王二。王二身形粗壮,满脸横肉,平日里靠杀猪宰羊为生。他在自家院子里圈养了一群大白鹅,这些鹅体型肥硕,羽毛洁白如雪。
可每到清晨和午后,鹅群就会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嘎嘎乱叫,那声音此起彼伏,尖锐又嘈杂。
孙福在布庄里忙活时,这鹅叫声如同一把把尖锐的锥子,直往他耳朵里钻,搅得他心烦意乱,手中的生意也常被打断。
孙福一边整理着布匹,一边皱着眉头嘟囔:“这些讨人厌的鹅,怎么就没个小偷来把它们偷走呢?要是耳根能清净点,我这生意都能多做几单!”这番抱怨,正巧被路过的小偷张老三听了个正着。
张老三是这集市上出了名的滑头,身形瘦小,眼神狡黠,整日游手好闲,专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这天午后,集市稍显冷清,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空,洒下一片昏黄的光。布庄里没什么客人,孙福正坐在柜台后面打盹。
张老三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溜进了瑞丰布庄。他满脸堆笑,双手抱拳,走到孙福面前,假惺惺地行了个礼。
随后,他的手有意无意地按在柜台上一捆靛青色的布上,这布色泽鲜艳,质地精良,一看就是上等货。
张老三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对孙福说:“孙掌柜,不瞒您说,我就是个小偷。最近嘴馋得厉害,就惦记着对面王二家的鹅。可这大街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眼睛,实在不好下手。我琢磨了好些天,想出一个办法,不过得请孙掌柜您帮衬帮衬。”
孙福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疑惑地看着张老三,警惕地问道:“怎么帮衬?我可不想惹麻烦。”
张老三赔着笑,解释道:“孙掌柜,您听我说,我站在这儿问您‘能拿走吗’,您就在里屋大声回我‘能’。我再问‘我真拿啦’,您就说‘说好了,尽管拿’。
这样一来,旁人就以为我是在跟您正常交易,我也好趁机把鹅弄走。只要您帮我这一回,往后您布庄就算大敞着门,我那帮兄弟也绝不敢来打扰。
不过,您得一直在里屋待着,千万别偷看,一看这办法就不灵了。您就听着鹅叫声,等鹅不叫了,我事儿也就办成了,您再出来。”
孙福听后,眉头紧皱,内心开始权衡。一方面,他确实被鹅叫声折磨得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又担心和小偷合作会惹出麻烦。
但想到能摆脱鹅叫的困扰,还能换来布庄的安宁,孙福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张老三见孙福答应,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窃喜。他扯着嗓子喊道:“孙掌柜,我拿走啦?”孙福在里屋扯着嗓门回应:“拿走吧!”
张老三又提高音量,喊得整个集市都能听见:“孙掌柜,我真拿走啦!”孙福赶忙应道:“说好了,你拿去吧!”
周围店铺的伙计和路人听到两人的对话,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但见两人一问一答,有条不紊,都以为是孙掌柜把布卖给了张老三,便又各自忙起了自己的事。
张老三顺势扛起那捆靛青布,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布庄,脸上还带着得意的笑容。
孙福在里屋,耳朵里一直充斥着鹅“嘎嘎”的叫声,始终不敢出来。他坐在凳子上,眼睛盯着门口,心里七上八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觉得每一秒都无比漫长。其实,张老三抱着布一出布庄,就拐进了一条小巷,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了许久,鹅叫声依旧不断,孙福担心布庄长时间没人照看,会被其他心怀不轨的人钻了空子。
他犹豫再三,终于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
孙福一出布庄,先朝对面望去,只见王二家的鹅一只不少,正悠闲地在院子里踱步。
他这才放下心来,可转头看向柜台时,顿时傻眼了。那捆价值不菲的靛青布竟然不翼而飞。
孙福心急如焚,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他赶忙向旁边店铺的人打听:“刚才谁进我布庄了?怎么把我一捆布给拿走了?”
旁边店铺的人纷纷回应:“就是那个跟你喊话的人啊!你都答应让他拿走了,人家早就走远啦!”
孙福这才如梦初醒,气得脸色铁青,一边跺脚,一边自责:“我真是猪油蒙了心,居然被这小子给骗了!怪来怪去,都怪自己太糊涂!”
孙福越想越气,可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自己和小偷合作本就理亏,要是报官,说不定还会惹来更多麻烦。
此后,孙福整日唉声叹气,布庄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而张老三则拿着偷来的布,换了不少钱,在外面花天酒地。
日子一长,这件事在集市上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笑话孙福愚笨,连这么简单的骗局都看不穿。
同时,也对张老三的狡猾手段惊叹不已,不少人还将此事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告诫身边的人要时刻保持警惕,莫要因一时贪念而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