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巧治怪病
明朝成化年间,在清平县城,暑气正盛的晌午,街道上行人寥寥,都在躲避这炽热的阳光。
此时,一位身着破旧僧袍,手持破蒲扇的和尚慢悠悠地走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道济和尚。
道济和尚一路云游至此,正想寻个安静清凉的地方歇脚,忽然瞧见前方走来两个人。这两人穿着整洁,一看便是大户人家的家仆模样。
那两人一见到道济和尚,立刻快步上前,“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
原来,是清平县城的知县赵奎大人的独子赵康生了怪病,遍寻名医无果,听闻道济和尚医术高明且神通广大,便特来恳请他前去诊治。
赵康少爷得的这病,实在是怪异。既不发烧,也不畏寒,可就是身上的皮肤异常敏感,哪怕是轻轻触碰一下,甚至连衣服都不能穿,只要一挨着皮肤,就疼得他哇哇大叫,冷汗直冒。
幸好此时正值炎炎夏日,要是到了秋凉时节,这病可就更难捱了。赵知县为了儿子的病,几乎请遍了城内所有有名的大夫,可这些大夫们面对赵康的怪病,都只是摇头叹息,毫无办法。
家里的仆人也四处求神拜佛,日夜诵读经文,然而病情依旧没有丝毫好转。
道济和尚神色平静,开口问道:“这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中一个家仆连忙恭敬地回答:“五天前,少爷觉得天气酷热难耐,就脱光了衣服,走到后花园的荷花池边乘凉,后来不知不觉睡着了。
等醒来后,就觉得浑身难受,紧接着就得了这个怪病。”道济和尚微微点头,示意家仆在前带路,一同前往后花园查看。
踏入赵府的后花园,道济和尚不禁暗自咋舌。只见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间尽显精致,龙凤雕刻栩栩如生,玉饰栏杆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处处彰显着奢华与气派,这般豪华奢侈的景象,实在令人惊叹。
道济和尚来到荷花池边,几棵高大的柳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投下一大片清凉的绿荫。他在周围缓缓踱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细观察了一番,随后若有所思地返回厅中。
回到厅里,道济和尚吩咐家仆拿来笔墨纸砚,为赵康少爷开了一剂药方:“准备糯米三担,仔细淘洗干净后蒸熟,制成拳头大小的饭团,连续制作三天,少爷的病便可治愈。”
赵奎担任知县已有数年,这些年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府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几担糯米对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家中仆人众多,分工明确,当天下午便依照吩咐将糯米蒸熟,搓成了一个个饱满的饭团。
赵知县满脸疑惑,小心翼翼地问道:“道济大师,这些饭团该如何使用呢?”道济和尚双手合十,神色庄重地说:“少爷的病乃是邪毒入侵所致,每日用这三担米饭团行善积德,以善德之力驱散体内的邪恶之气,方能保平安无虞。”
此时,清平县城正遭遇严重的饥荒,百姓们食不果腹,街头巷尾满是面黄肌瘦的饥民,饿殍遍野,惨状令人痛心。
道济和尚便让赵知县在县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摊,发放饭团,凡是衣着破旧、一看便是穷苦百姓的,每人发放四个。
糯米饭团就这样连续发放了两天。到了第三天,道济和尚吩咐留下两个饭团,其余的仍按照之前的方式继续发放。
发放完毕后,他拿起这两个不冷不热的饭团,稳步走进赵康少爷的卧室。只见他动作轻柔,拿着饭团在赵康的全身上下轻轻擦拭,一遍又一遍。说来也神奇,这饭团擦上去的时候,赵康不仅没有露出痛苦的神色,反而眉头舒展,嘴角微微上扬,看起来十分享受,嘴里还不时发出舒服的喟叹。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free.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其实,赵知县的儿子赵康患的并非什么疑难怪病,病因就出在那几棵柳树上的刺毛虫。盛夏时节,柳树枝繁叶茂,刺毛虫大量滋生。
这些刺毛虫在太阳的暴晒下,身上的刺毛纷纷脱落,飘飘扬扬地洒落下来。赵康脱光衣服躺在柳荫下乘凉睡觉,刺毛悄无声息地落在他的身上。这些刺毛极其细小,肉眼根本难以察觉,普通的擦拭清洗根本无法去除,而温和软糯的糯米饭团却能将它们牢牢粘住,所以用饭团擦拭后,赵康身上的不适便立刻消失了。
赵康的病很快就痊愈了,赵知县对道济和尚感激涕零,不仅送上了丰厚的谢礼,还在城中大肆宣扬道济和尚的神奇医术和济世救人的善举。
然而,道济和尚对这些身外之物毫不在意,他婉拒了赵知县的礼物,只留下一句“善有善报,望大人今后多行善事,造福百姓”,便又踏上了他云游四方的旅程。
经此一事,道济和尚的名声在清平县城乃至周边地区传得更广了。
百姓们对他敬佩不已,每当遇到困难,都会想起这位慈悲为怀、智慧过人的和尚,期待着他能再次降临,为大家排忧解难。
而道济和尚依旧身着那身破旧的僧袍,手持破蒲扇,在世间游走,用他独特的方式,惩恶扬善,救苦救难,留下一段又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