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木匠住义庄,见寿材破损好心修缮,离开时多了五根金条

 

民间故事:木匠住义庄,见寿材破损好心修缮,离开时多了五根金条

明朝永乐年间,家住曹县的陈福生夜宿义庄时遇到一桩怪事,深思熟虑之后,他将此事告诉县令,县令闻听陈福生的来意后,他微微一笑,说道:“这是你应得的,安心收下就好了。”

那么,陈福生外出干活时发生了什么事?县令又让他收下什么呢?

洪武年间济宁府降为州,曹县随济宁州同属兖州府。陈福生的父母便是在这个时候,搬到曹县置田买屋定居的。

陈姓夫妇为人憨厚本分,对待街坊邻里慷慨大方,谁家需要帮忙从不吝啬,又是出钱又是出力。陈福生受父母的熏陶秉性善良是个热心肠的人。

在陈福生十五岁的时候,拜县里的王木匠为师,学习木匠手艺。王木匠为师严厉,陈福生初来乍到少不了挨骂,但是他从不会埋怨王木匠,反而是责怪自己做的不够好。

在古时,学木匠手艺通常需要三年,这三年里不仅没有工钱,还得在铺子里做杂役,就算休息时都会被叫去干活。

每当这个时候,学徒们都会找各种理由逃避,只有陈福生任劳任怨,有时候还会代替别的学徒去干活。

有一年的除夕夜,学徒们都早早睡去,唯独陈福生在铺子里坚持守岁。恰逢王木匠出来如厕,他看见陈福生一个人在铺子里,上前问道:“别人都去睡觉了,你为何还要守岁?”

陈福生回答道:“我怕烛火熄灭对师父不利,我娘说过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叫做照虚耗。照岁之后,来年的时候,师父就能够财富充实,家人平安。”

王木匠闻言很感动,心里嘀咕:这些学徒当中,就数陈福生被挨骂的次数最多,没想到他还对我那么孝顺。

于是,来年复工的第一日,王木匠当众宣布收陈福生为徒弟,并且是关门弟子。这也就意味着,陈福生是王木匠毕生收的最后一个徒弟。

此番话一说出来,让众学徒羡慕不已,学徒和徒弟虽是一字之差,可是所学的手艺却是天差地别。

徒弟所学的手艺都是师父压箱底的本领,学成之后就可以独自开铺子赚钱。学徒就不一样了,学完三年后也只是会一些木匠皮毛罢了,多数是留在铺子里继续打杂干苦力。

谁也想不到,经常被王木匠骂的陈福生竟然当上了关门弟子。陈福生受宠若惊,整日诚惶诚恐,就连吃饭也走神。

王木匠见他如此,便将其叫到跟我问道:“是不是在想比你聪明的学徒大有人在,为何偏偏就你会成为关门弟子?”

陈福生惶恐的点了点头,王木匠叹息一声说道:“正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我把手艺传给一个不守本分的徒弟,岂不是砸自己的饭碗?除夕夜的一番交谈,让我看到你有颗孝心,我相信你一定是个好孩子,这门手艺传给你才能让我放心。”

王木匠说一个人笨不要紧,只要勤能补拙,一定会有所作为。陈福生想通之后不再钻牛角尖,安心跟随王木匠学手艺。

几年之后,陈福生顺利出师独当一面。他并没有选择自立门户,而是留在铺子里继续干活。

王木匠劝过陈福生自立门户,但是遭到拒绝,陈福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不能做个忘恩负义的人,您教会我手艺,我要赡养你到老,哪里也不去就在铺子里给您干活。”

原来,王木匠和妻子感情很好,妻子病故后就没有再娶,两人膝下又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早年间,王木匠也收了一二个徒弟,因学艺的时候受王木匠的责骂太多一直怀恨在心,出师后双方也就老死不相往来了。

陈福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深知王木匠孤苦无依,这才不愿离开。

就这样,师徒两人在一起生活五年,王木匠因病药石无医去世,临终前都是陈福生照顾他,王木匠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铺子留给陈福生。

转下,陈福生年近三十多岁,这些年为了照顾王木匠一直没有成家。皆因王木匠在世最后几年得了癔症,看见陌生人就会暴跳如雷,轻则骂人重则动手打人,他心中只认可陈福生一个人,变成了一个“老小孩”,吃穿住行都需要陈福生照顾。

这种情况下,陈福生一边要干活,另一边要照顾生病的王木匠,他实在不愿意此时成家,一来是王木匠的病情不允许,二来是他也不想妻子跟着自己受苦,为了给王木匠治病,这些年花光了所有积蓄。

好在陈福生的父母深明大义,经常接济这对师徒。如今,王木匠去世了,陈母就开始替儿子张罗亲事。

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说是城东张夫子家的女儿相中了陈福生,媒婆给陈父送来张家闺女的四柱,陈父拿着四柱转身就去找端公合八字,端公看后说:“天造地设的一对。”

这可把陈家父母高兴坏了,他和儿子一番促膝相谈后,带着礼物去张家提亲。

张家是书香门第,祖上出过状元,只是家业传到张夫子手里已经家道中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夫子亦是有功名在身,虽然止步于秀才却文采斐然,常有大户人家请他去家里当西席先生,为此被尊称为“张夫子”。

张夫子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叫张秀山,女儿叫张秀娥。张秀山天资聪慧,在张夫子的悉心栽培之下,十三四岁就能出口成章,是十里八乡的小神童。

可惜天妒英才,就在张秀山十六岁参加童子试的路上,遇到一头疯牛将其撞成重伤,还被疯牛踩踏,待众人驱离疯牛时,张秀山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张秀山被赶来的张夫子送去救治,奈何病情实在太重,张秀山从此昏迷不醒,整日以人参续命。

转下张秀山二十二岁,这些年张家为了给他治病已经山穷水尽。姐姐张秀娥更是为了照顾弟弟没有出嫁,留在家中帮大户人家浆洗衣裳赚钱贴补家用。

张秀娥容貌秀丽肤白貌美,早年间上门求娶之人络绎不绝,只是张秀山出事后,张家的境况每况愈下,这才门庭冷清下来,他们深怕妻了张秀娥被张家连累。

其余的,都是一些觊觎张秀娥美貌想纳她为妾之人。张家书香门第,视做妾为耻辱,严词拒绝。是以张秀娥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下来了。

转下张秀娥二十五六岁,在彼时已经是老姑娘。张家父母也是替女儿着急,张母整日以泪洗面,恰逢这时媒婆送来陈福生的四柱。

张夫子闻言觉得名字很熟悉就问是哪个陈福生?媒婆说:“此人正是木匠铺子的掌柜陈福生。”

“原来是他!太好了,此人正合我意。”,张秀娥见父亲高兴很是疑惑,于是张夫子就把陈福生赡养王木匠的事情说了出来。

众人闻言唏嘘不已,陈福生的名字瞬间在张秀娥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张夫子见女儿没有反对,就让媒婆拿着女儿的四柱去找陈家父母。

果然,没过几天,陈父带着礼物上门提亲。张夫子怕女儿因为娘家贫瘠在公婆家受苦,于是他问陈父:“以你家的条件,找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很容易,为何会看中我家女儿?”

陈父憨厚,沉吟一会,他坦言道:“实不相瞒,当初我拿四柱去找端公合字时,他说两个年轻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听闻令郎遭遇横祸后,我便打了退堂鼓。只是,福生的一番话说服了我。”

原来,陈福生知道女方是张秀娥后,力排众议决定娶她,陈父问为什么?陈福生坦言道他有次去张家替张秀山修缮床榻,远远见过张秀娥一面,晓得她是为了照顾弟弟才不愿出嫁。

“比起女子的容貌和年岁,心地善良才最重要。张秀娥是个善良的女子,将来娶进门,一定会是好妻子善待公婆的。”

陈父将这番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夫子,张夫子闻言心里很感动,他说道:“我女儿嫁给福生才是有福气。”,张夫子没有收陈家的聘礼,他说:“只要两个年轻人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聘礼这些陋习不要也罢。”

于是,两家人定下良辰吉日拜堂成亲 ,

婚后,陈福生带着张秀娥回门,见岳母那么大年纪还要伺候小舅子吃喝拉撒,心里有些酸楚。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儿女操碎了心。

回家的路上,陈福生对妻子说:“娘子,今后由我来代替岳丈照顾秀山吧。”

张秀娥闻言很惊讶,她说道:“这如何使得?夫君每日外出干活就很累了,我怎忍心让你去伺候我弟弟!”

“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有何照顾不得?。”

陈福生是个有主见的人,但凡他认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第二日,陈福生说到做到,下工后就去张家照顾张秀山,帮他换洗衣裳,喂他吃饭。街坊四邻得知此事后都夸张秀娥眼光好,嫁得如意郎君。

转眼过去大半年,陈福生除了照顾张秀山,还承担起张家的日常开销,就连张秀山每日必吃的人参钱也是他拿出的。

陈父见儿子这样做事非常担忧,他趁张秀娥不在家,将儿子叫到跟前直言道:“福生,你这样下去还能撑多久?”

知子莫若父,陈父晓得陈福生这些年的积蓄为照顾王木匠所剩无已。

如今,又为了照顾张家人,一文钱当两文钱用,就差砸锅卖铁了。

“爹别担心,我已经答应去帮王员外的侄子干活了,他给的工钱很丰厚,待拿到了工钱,我就带秀山去京城寻医。”

陈福生口中的王员外是曹县的首富,他的侄子是河道衙门的管事,几次三番想让陈福生去河道上干木匠活,都被他以“双亲在,不远游”为理由拒绝。

如今,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仅靠在铺子打家具难以维持开销,没办法只能答应王员外去河道上干木匠活。并且王员外还答应,只要陈福生干完活,他会帮忙引荐京城的名医替张秀山问诊。

于是,陈福生将这件事和妻子张秀娥坦白。妻子哭着说:“都怪我不好,才让夫君背井离乡。”

陈福生劝慰说道:“娘子别这样想,我们是夫妻,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照顾家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能分对错呢?这些日子就得辛苦你照顾家里了,我会很快回来,到时候带着秀山去京城治病,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几日后,陈福生跟着王员外去往外地。他到了河道衙门后,王管事对他很是热情。

“陈师傅,总算是把你盼来了。”

原来,王管事奉命在河道上修建一座木桥。此处河流湍急,普通拼接的木桩打入河床不到三天就会被河水冲垮。当地有经验的木匠发现问题,皆是因为木桩搭接时有缝隙才导致木桩不牢固。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用榫卯技艺拼接的木桩才行。如今会用这门技艺的木匠只有曹县的陈福生。

榫卯技艺是王木匠的压箱底本领,他只传给关门弟子陈福生一人。因此,王管事托叔叔王员外千方百计请陈福生前来。

陈福生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说话,而是亲自去河道勘察现场,在与当地有经验的木匠沟通后,这才深思熟虑制定出木桩的大致结构。众人齐心协力,历经二个月的测试,终于试桩成功,用榫卯术搭接出一座牢固的木桥。

重阳节前夕,木桥顺利完工,陈福生带着工钱启程回家。他算过回家需要三天的路程,为了省钱,这三天就住宿在沿路的义庄里。

所谓义庄,彼时只供某姓一家人之用,族里置办田产收租,赡养族人,义庄内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乡绅为了做善事,纷纷修建“义庄”,用来让当地穷苦人借居遮风避雨。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这些义庄也就无人经营就变成荒屋。这时有些路过的商贩客死他乡,没地方安放寿材的时候,衙门就会将寿材存放在义庄里等待亲人来接走。

他算好脚程天黑前赶到城郊的义庄落脚,头两天住宿的义庄都还有管事打理,住宿环境不比客栈差,稍许给些银子,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眼看离曹县还有一日的路程,陈福生来到回家前的最后一座义庄。想在此住宿一宿,明日天亮启程,大概晌午就可以到曹县。

陈福生来到当地义庄门口时就有些后悔,只见眼前是一座残墙断垣的荒屋。匾额上的字迹已经看不清,几只乌鸦站在树枝上嗷嗷鸣叫,听得让人心荒。

走进只剩下半扇朱漆大门的院子,满地杂草丛生都看不清道路。院内有三间并列的屋舍,只余下中间的屋子还有屋顶,另外两侧的屋子只剩下被火熏黑的残墙,断裂的横梁随意扔在地上。

原来这里多年前发生过一场火灾,义庄的伙计守夜时不小心打翻烛火,火势瞬间蔓延,五个异乡客商在睡梦中殒命,东家嫌晦气就将义庄荒废了。

衙役只好将他们的寿材存放在此处等待亲人来认领。

这一放就是两年,期间来了几波外乡人寻找未归的亲人,可惜这五个客商都不是他们要找的人,只得让寿材继续停放。

走进屋子,一股腐臭味扑鼻而来,屋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他点燃火折子后,接下里看到的一幕让他后背发凉。原来这间屋子就停放着五个客商的寿材。

屋内左右两侧依次摆放着五具结满蜘蛛丝儿的寿材,它们分别用两张长板凳高高架起来。

此时,夜莺在枝头咕咕叫,陈福生也是头一次见那么多寿材心里有些瘆得慌,只是此时城门落锁无法进城投宿,如果不住在这里只得露宿荒郊野外了。

权衡之下,他把心一横迈出脚步从两侧寿材中穿过。这里已经很久没人来了,地上落着厚厚的一层灰,稍微走动就会扬起漫天的灰尘令人窒息。

陈福生走到窗前,费了很大力气将它打开透气。他又在靠墙的位置清理出一块休息的地方,铺上干燥的稻草当作床榻。

一路劳累吃过大饼,他便和衣而睡。过了一会儿,他在睡梦中被凉意惊醒,这才发现屋外已经下起倾盆大雨,门前的地面被打湿。

陈福生此时睡意全无,他起身背着手观察四周。这屋子以前应当是个大堂,墙上残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连同木梁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可见修缮此间义庄的主人很是费心。

可惜,世事无常一场大火只留下残墙断垣。

这时,他瞥见靠窗户的两具寿材被雨水打湿,赶紧将窗户关上。寿材被雨水冲刷后,露出斑驳的腐木,上面都是些坑坑洼洼的小洞,应当是白蚁导致的。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陈福生想到这些无人认领的寿材,风吹雨淋的存放在义庄里,心中感到有些凄凉。

重阳佳节将近,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咱们相见是缘分,如今离天亮还早,我就尽一些绵薄之力吧。”

陈福生见寿材在长年累月暴嗮之下,很多地方都已经破损,有些于心不忍,出于善意决定修缮这些寿材。

先是替换腐烂的木板,将白蚁啃食的地方修补,最后涂上树漆防腐。

这一宿,陈福生不辞辛劳敲敲打打,不知过了多久,最后一具寿材修缮完毕,他长呼一口气坐在地上休息。

耳边传来滴答的雨水声,一股疲倦之意涌上来,他倚靠在墙上进入梦乡。

俄顷,屋内出现五个黑影,他们逐个走向睡梦中的陈福生,朝他作揖行礼,并在他的怀里放了一样东西。

俄顷,五个黑影原地消失不见。雨声、鼾声、声声不息。

窗外鸡鸣三声,陈福生从睡梦中醒来,只觉得神清气爽,疲倦之意竟然全没了。

他收拾好工具背上行礼出门,他将门窗关闭,防止雨水或者强光腐蚀寿材。

离开义庄后,他徒步走向曹县,忽然听见怀中有金石碰撞的声响,发出“叮叮”声。他触手摸到几块冰凉的东西,拿出来后吓了一跳。

原来不知何时怀中多出五根金灿灿的金条!

陈福生一路上都百思不得其解,他晓得怀璧其罪的道理,心中越发担忧。回到家里,妻子张秀娥见丈夫愁眉苦脸,遂问发生何事?

陈福生让妻子关上门窗,从怀里拿出五根包裹严实的金条,张秀娥见后惊愕的捂住嘴。

“相公,你莫不是犯了坏事?”

陈福生连忙摆手,就将在义庄住宿后身上骤然多了五根金条的怪事坦白。

张秀娥闻言后沉默不语,五根金条的诱惑很大,这搁在谁手里都忍不住想贪墨下来。

可是,她却觉得此事有蹊跷,“相公,须知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骤然多出五根金条,咱们不能隐藏,若是奸邪小人故意存放在你身上,想必他很快就会找上门来索取,到时候我们就危险了。”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茬,我这是把危险带回家了。不行,我这就去报官以防不测。”

张秀娥也觉得应当如此,陈福生不顾劳累上包袱去县衙报官。

转下,县令赵大人在后衙处理事务,听衙役来禀告说是村民陈福生偶然得到五根金条前来上交。

赵大人年近四旬,刚正不阿,素来急公好义。听闻陈福生拾金不昧很是赞许,于是把他叫来后衙,让其将事情经过娓娓道来。

于是,陈福上就从在河道干木匠活说起,直到在义庄门口发现金条为止。

赵大人闻言唏嘘不已,没想到陈福生有这般奇遇,他熟读经史子集很快就明白得到五根金条的缘由。

他微微一笑,说道:“这是你应得的,安心收下就好了。”

陈福生诚惶诚恐表示不敢收下,赵大人向他细细解释。

他告诉陈福生, 五根金条是他出于善心修缮五具寿材得到的报酬,冥冥之中有天意,好人有当有好报。

赵大人亲自送陈福生离开衙门,见其远去的背影,忍不住说道:“但行好事,莫问前途。”

回家后,陈福生将赵大人的话复述给妻子张秀娥听,“娘子放心好了 ,赵大人让我安心收下,并且我也决定接手那座义庄,将其重新修缮一番,给穷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

王员外听闻陈福生回来后,遵守承诺替他引荐京城的郎中,此人妙手回春,果然将昏迷不醒的张秀山治好。

为了方便照顾一家人,陈福生在县城买了一间大宅子,将父母和岳父母接来一起居住。

几年之后,陈福生双喜临门,妻子张秀娥诞下儿子,小舅子张秀山进士及第连中三元。

陈福生富贵之后没有忘本,一生行善积德做好事。从此,一家人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