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欲坐船过河,妇人慌忙拦住,妇人道:这船坐不得

 

民间故事:书生欲坐船过河,妇人慌忙拦住,妇人道:这船坐不得

隋朝初年,正值南北朝交替至隋朝的年代。隋朝的都城建在大兴城,即今天的西安。在这座城里,有一位纨绔子弟,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陶元宝,从名字可以看出,父亲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元宝在家中被视为珍宝,受到无尽的宠爱,父亲对他百依百顺。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宠溺,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

陶元宝在幼年时期,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期望良好成长。在五岁时,他就变得倔强不驯。陶家家风较为严谨,良好的学业是他们家的首要传统。

然而,陶元宝却对学习漠不关心。他像猴子一样调皮捣蛋,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即便父亲请来一位老师,也未能改变元宝的态度,结果老师被他气得离去,让父亲感到非常无奈。

在陶元宝八岁的那一年,家中遭遇了强盗劫掠,家产荡然无存,从此一家由富裕变得一贫如洗。

在过去,那些倔强的少年们并不明了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曾经热闹非凡的家庭如今却异常冷清。灰色的门神画成了岁月的印记,朱砂红色的门漆逐渐褪去,悬挂的玄关如今也已经腐朽。就在仅仅一年前,欢声笑语仿佛还在昨日,那些欢快的打闹场景在脑海中浮现,而眼前却只有荒芜和破败。真是个不幸的家门啊!

陶元宝的父亲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变故,他生病后再也没有起床,每天与元宝的母亲以泪洗面相依为命。短短两年,父亲就离世了,母亲因哭泣而失明,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那个时候,曾经倔强的少年整天默默地坐在家中,脑海中只有一个问题:我现在这么大了,还能去读书吗?

岁月流转,眨眼之间,曾经倔强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大男孩,十八岁的陶元宝散发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一方面,富裕之家早在十几年前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离世使得家庭支离破碎。曾经的仆人因为得不到工资也纷纷离去,如今这个家中只有他和母亲刘氏。

由于刘氏因丈夫去世而失明,她经常需要有人照顾。陶元宝一开始靠乞讨为生,后来转为劈柴卖柴,勉强能够糊口。

另一方面,当他开始努力学习时,他自觉已经来不及。读了十几年的书籍后,他逐渐培养出一些学者的气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他身上融合,使他既优雅又坚强,散发出一种年轻帅气。

刘氏虽然双目失明,却感受到儿子陶元宝的巨大变化。他不仅在白天辛勤工作,晚上更是通宵苦读。刘氏由衷高兴,建议儿子在朝廷科举时尝试一番。然而,陶元宝只参加了州考,却放弃了省考。因为省考需前往京城,他担心一旦他去考试,没人能照顾他的母亲。

刘氏感到很无奈。她深爱着儿子,也为他痛苦。但是她明白自己代替不了他承受的一切。

一个夏天,刘氏感到疲倦,坐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下,昏昏欲睡。陶元宝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拿着一把扇子,为刘氏驱赶虫蝇和夏日的热浪:“母亲大人,您歇着吧,孩儿就拿着扇子给您扇风。”

刚和母亲交谈完,门前突然传来拍手声:“多孝顺的孩子,好!好!”

正在沉睡的刘氏被吵醒。陶元宝看见门前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感到有些懊恼,怕吵醒了母亲。然而,他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淡然询问:“您是路过的吗?您饿吗?您渴吗?需要歇歇脚再赶路吗?”

老人不请自来,背着手环顾四周,最后注视着陶元宝,边看边摇头,似乎觉得一切都有些可惜。

陶元宝注意到,这人默默地走进院子,只是四处张望,完全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意图。

此时,刘氏有些疑惑。虽然她的眼睛看不见,但她的脸上充满了回忆。

老人看了看院子,走到陶元宝和他母亲的身旁,向刘氏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后说:“吴承淼见过刘夫人。”

刘氏这才缓过神来,一边告诉陶元宝她是谁,一边讲述了一件非常震惊的事情。

就在二十年前,陶元宝的父亲曾救过一对落难的商人。他们前往汴州经商,却在途中被豪强抢劫,不仅财产荡然无存,还身受重伤。陶元宝的父亲给予他们治疗,并提供了回家的资金。

这对商人是主仆关系,主人名叫陈仙,仆人名叫吴承淼。陈仙对陶元宝的父亲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得知刘氏怀孕后,他许下承诺,若两家都生下男儿,将结为异姓兄弟;若一男一女,便成为夫妻。

这一切已经过去二十年,刘氏早已将这段往事淡忘,再未向陶元宝提及。然而,如今这位当事人却亲自上门来找。

陶元宝对此并不在意,母亲眼瞎、家道中落,无论是异姓兄弟还是夫妻,这都是过去的事情。谁会当真二十年前的玩笑呢?

吴承淼却一脸严肃,告知他的家主陈仙已离开天门山老家,在京城安了家,恳请陶元宝过门一续,以报当年救命之恩。

陶元宝摇头拒绝,理由简单明了。母亲无法看见,他绝不会离开。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free.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吴承淼并未生气,安然离去,而陶元宝则继续专心致志地读书,对此毫不在意。

天黑之前,又有一位陌生人来到陶家门前。吴承淼与一名衣着光鲜的男子下了马车。这位男子下车后径直走向陶家大院,一见到刘母亲便跪地行礼,口称“恩公夫人”,面露敬意。

陶元宝瞧着这位人,毋庸置疑,他就是陈仙。虽然相貌朴实,衣着华丽,但对母亲极为恭敬,让人感觉有些喜欢他。

刘氏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自从家境败落以来,有人曾送过她这样的礼物吗?

陈仙转身对陶元宝说:“好,好,想必这就是我的好侄子陶元宝吧?好,非常好!”

陈仙毫不拐弯抹角地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当年,他曾在此处许下承诺。如今,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婴,名为晓芙。如今晓芙已成年,他打算解决这桩婚事,将女儿嫁到京城。

刘氏和陶元宝都感到惊愕。陈仙并未掩饰自己的打算,只是看到陶家现状,所有的财产都不及他身上的衣着珍贵。他竟然想把女儿嫁给陶家?

刘氏连连摆手,认为这简直是个笑话,怎么能当真呢?而且,陶家如今已经落寞,他们应该找个好人家让女儿嫁过去,不能让晓芙耽误在这里。

陈仙也感到很震惊,他认为这不是玩笑。君子之言怎么能算作玩笑呢?陈仙说:“刘夫人,我找女婿可不是为了金山银山。这和贫穷又有什么关系呢?贤侄元宝是位英俊少年,饱读诗书,而且孝顺。”他又接着说:“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样的贤婿,我上哪找啊?我就认定了元宝!”

陶元宝开始对这位男人有些敬佩。他的穿着考究,但没有轻视别人。对于他的母亲是个盲人,他表现得非常尊重。这一点就足以使他配得上父亲的交往。然而,尽管过去曾发生过一个笑话,加上家境的窘迫,他不想为难别人,也不想无缘无故地娶个美妻,于是他准备拒绝。

然而,陈仙根本没给他说话的机会。他向吴承淼招手,示意他带陶元宝母子离开,前往他的家。

陶元宝和刘氏还在感到困惑时,陈仙带来的一群人已经将陶家剩下的财物装上了车,然后将母子俩请上马车。

他们一路颠簸,历经三天的行程,最终停在了一座豪华的府邸前。巨大的门楼和门前的石狮显示着主人的巨大财富。陶元宝恍然大悟,尽管他们被接来了,但估计过些天就会回去。尽管自己家境贫困,但陶家人也不会长久寄人篱下。

意料之外,一踏进陈仙的家门,陶元宝便遭遇了一件令他生气的事情,导火索是陈仙的女儿晓芙的羞辱。

刚一进大门,一位年轻女孩款款走来,容貌秀美,眼珠滴溜溜转动,散发出一股奇特的气质。她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母子俩。

“哎哟,想必这就是我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恩公家的公子吧?这身破烂的衣服,这些年怕是一直在乞讨度日吧?”

陶元宝听罢,怒火中烧。无需多言,这必定是陈仙的女儿晓芙,言辞傲慢,一派不可一世的模样。

“岂有此理!晓芙,不可胡言乱语,快回去!”陈仙训斥着女儿,晓芙噘着嘴撇开了。

陈仙急忙道歉,声称自家没读过书,家教疏忽,导致女儿任性妄为,口无遮拦。

陶元宝对刚才的发言气愤不已,同时也彻底明白这场婚事基本破碎了,不过他从未奢望这桩婚事会顺利达成。

随后,母子俩被引领进了陈仙的家,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住处,看来这一住要是有一段时间了。

在共进晚餐后,陈仙再度造访,询问刘氏打算何时为两位孩子联姻。只要她有了决定,他会立即选定一个日期,让两位年轻人完婚。

刘氏仍觉得像在做梦,陶元宝也感到匪夷所思。他终于明白,陈仙并非开玩笑。他真的希望自己娶他的女儿,不在乎陶家贫寒,也不在乎母亲的失明。这是真正的仁爱,是信守承诺的绅士。

然而,陶元宝不能答应。

陶家少爷对于晓芙的桀骜和家庭背景感到无法接受。如果和她成婚,以后只会饱受屈辱。这绝非他所追求的生活。

陈仙并不担心得不到他们的答复。反正大家都在一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两位年轻人会慢慢接触,也不会有大问题。

陈仙告辞离开后,陶元宝正准备回房间,却被一个小婢女拦住,说有话要对他说。他思虑片刻,决定听听她的意思,告诉她不必过于担忧,毕竟他们不会成亲。

于是,他顺着婢女来到了后院。在一个小亭子里,果然发现晓芙已经在等他了。然而,她并非为了约会而来,而是图谋陷害陶元宝。

晓芙和婢女共谋了一场计划,打算在后院将陶元宝陷害。一旦他被引到后院,晓芙便会大声呼救,制造出他是臭流氓的假象。即便他不为所动,她认为她的父亲也会将他赶出家门,正巧可以避免与他结婚。

陶元宝对她的阴谋毫不知情,而他也无法想象,仅仅半天的时间,便已经成为了一个狡诈计划的牺牲品。

就在他和婢女即将抵达后院时,突然传来尖叫声,与此同时,后院传来了混乱的奔跑声。

陶元宝对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而小婢女更加困惑。原本计划好了等陶元宝进入后院再开始呼喊,但此刻却听到了尖叫声。那些奔跑声是晓芙安排的,但她和陶元宝小姐还没进去。为什么晓芙提前开始了呼救?这不是打乱了计划吗?陶元宝此时还在外面。提前展开行动,又是为何?

陈仙被呼声吓了一跳,与管家吴承淼匆匆赶到后,发现家里的仆人已经捉到了一大一小两只蛤蟆。

原来,亭中正在密谋陷害陶元宝的晓芙感到脚底有动静,并看到两只蛤蟆正在她脚上爬动。她吓得尖叫起来,原本埋伏好的人冲了出来,结果发现只是两只蛤蟆。

两只蛤蟆被捉住,事态就此结束。

陈仙阴沉的脸盯着亭子里的女儿,然后又看了看陶元宝一行人,询问仆人们为何会如此迅速赶来。

陈仙是个聪明人,深知女儿的为人。捉只蛤蟆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女儿竟然在亭子里,周围还有仆人在等候,他立即明白这是女儿策划陷害陶元宝的行动。

陶元宝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一直在留意这两只蛤蟆。

两只蛤蟆,一大一小,小的颤抖不已,大的则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周围。

“把它们杀了吧?”

晓芙无法直视父亲,也不敢回应他的问题,只是对着蛤蟆们发怒,大声呼叫要杀了它们。

陶元宝看到大蛤蟆的眼里似乎有泪水滑落。他无法容忍,向即将动手的仆人挥了挥手。“小姐的说法是错误的。它们只是经过而已。看起来它们是母子,并没有威胁小姐的意图。反正是两条生命。小姐,让它们离开吧!”

他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两只蛤蟆,走到墙边将它们释放,低声说:“赶紧离开吧。你长相丑陋,还怕吓到小姐。以后只适合在草丛中爬行,不要再让别人为你的样貌丧命。”

小蛤蟆依偎在大蛤蟆身边,大蛤蟆用两只后腿站着,两只前腿却无力支撑地点头。看上去仿佛在向陶元宝鞠躬。

陶元宝看着一大一小两只蛤蟆消失在草丛中,然后才转身离去。

这场闹剧虽未能陷害陶元宝,却引起了陈仙的关注。他担心女儿会做出更过激的事情,于是做出了决定,开始准备婚礼。无论女儿是否同意,他都决定让他们结婚。无论陶元宝有何想法,他也得结婚。这是二十年前的承诺,是对陶元宝父亲救命之恩的承诺。他不能食言。

陶元宝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感到无所适从,晓芙也焦急地表达了她的抱怨。最终,她直接找到了陶元宝,展开了一场对话。

晓芙的立场非常明确。虽然她不懂读书,但她不会嫁给普通人。陶元宝千万别做白日梦!

陶元宝同样表达了坚决的态度。即便他身世贫寒,也不会随便找个女人结婚。她的想法太多了。

她原本期望着陶元宝应该会惊喜地哭着求情,然而她未曾料到陶元宝的态度如此坚决。她自问貌美如仙,难道不值得陶元宝感激涕零吗?

陶元宝觉得她的想法难以理解。她不想结婚,但当她表达这个想法时,为何态度会如此激烈呢?陈家怎么可能有这样刁蛮任性的女儿?她完全不像他自己温柔善良的母亲。

原本晓芙只是想让陶元宝远离,却没想到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陶元宝离开后,反而让她感到气愤无比。她多次携带丫环前去陶元宝家,表达自己的意愿。

陶元宝对她有两点不满。首先,她不可能只是受家教问题影响,否则这样的女子不会频繁在公共场合露面。其次,她的刁蛮和任性让他无法容忍。然而,晓芙对母亲的尊重却以某种方式触动了他。

在年轻时,陶元宝家境富足。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只留下了他和母亲两人。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母亲是一位盲人。他对母亲表现出极大的孝顺,而晓芙对母亲的尊敬让他多少产生了一些好感。

晓芙逐渐加大了来访的频率。她看到陶元宝的努力和上进心,心中涌现一种奇妙的感觉。

陶元宝生活困苦,但从不抱怨。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努力用功,保持着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尽管他的衣着已然破旧,但无法掩饰他的品位。

男女之间的感情总是充满奇妙之处。两人原本是宿命的冤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争吵逐渐减少。晓芙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婚姻,变成了对这一事件默不作声。陶元宝对她的厌恶也渐渐褪去,这让丫环感到这两人可能都疯了。

得知两位年轻人心境转变,陈仙心生喜悦。作为一位商人,他虽有一些天赋,但对这桩婚事却感到焦虑。他不愿模仿别人,只希望早日解决两个孩子的婚事,让陶元宝成为女婿。

在他看来,陶元宝的父亲曾救过他的命,他对这份救命之恩心怀感激。即使对方父亲当年所说的话并不在意,他并没有因为陶家的贫困而退缩。为了让两个孩子结婚,他甚至将家迁至京城,只为履行他二十年前的承诺。这才是真正的男人。

大人说话算数,陈仙虽不通读经书,却仗义凛然。他感到焦急,而两个孩子却毫不着急,尤其是陶元宝,对结婚根本没有考虑。

最终,陈仙再次忍不住,在她和刘氏面前提起了婚事。这次,晓芙没有反对。她坐在一旁羞涩而期待,想知道陶元宝会有何回应。

陶元宝再次拒绝,令晓芙差点跳起来。然而,陶元宝透露了自己的计划。作为陶家唯一的男性,他想振兴陶家。他要照顾母亲,还有志于考取状元。至于结婚,眼下他确实无法考虑。

陈仙急得拍了拍膝盖。刘氏可以住在他们家,无需陶元宝操心。他可以专心参加考试,而结婚后再考取功名也绝不迟。

陶元宝最终妥协了,允许刘氏前往陈家。他自己则专心准备考试,只有在考中功名后才会迎娶她。

陈仙期盼着两位孩子早日结为连理,因为他在二十年前做下了承诺。听了陶元宝的决定,他了然于心,这同样是对他的承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陈仙安心了,她也因此感到宽慰。

于是,刘氏再次被接到陈家,而陶元宝踏上了赶往科举考场的路途。

他没有让陈仙派人陪同,选择独自前行。在离别时,晓芙挥手告别,陶元宝启程了。

他发誓只有取得功名,才会回来迎娶刘氏。但陶元宝并不知道,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坎坷和精彩。在陶元宝的过去,由于担忧家中老母亲,曾错过几次科举。然而,他母亲的生活如今已经稳定。在这几天了解了陈仙之后,他对将母亲托付于陈仙家感到放心。如果没有什么可担忧的,那么他将非常欣喜,赶路的过程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踏上科举之路,陶元宝行至半途,却发现路旁聚集了众多人群,正包围着一对母子。

这母子穿着黄色的衣物,年轻的少年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原来,他们是一对前往京城探亲的母子,但母亲病重,却缺乏看病的费用,于是打算卖身救母。

少年若是个女子,或许能有人愿意购买,但因为他是男子,人们虽然对他表示同情,却没有人愿意为他买单。

陶元宝见不得这种情景,心生怜悯。他从年少时代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想到了自己和母亲。陈仙走时给的盘缠仍在他手中,于是他拿出一部分给了那少年,以便他能够为母亲抓药治病。

年轻人感激不已,老妇也深感感激。她问陶元宝是否打算收养他的儿子。

陶元宝摇了摇头。他看出了少年的孝心,所以只是出于好意给了对方一些钱,并没有其他意图。

老妇人却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为了治病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她建议让母子二人跟随陶元宝。这样,等到陶元宝送的盘缠用完了,也不至于让他们母子无路可走。

旁观者们都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凝视着这个贪婪的老妇人。居然在别人给了银两后,还想跟着一起走,让别人随时为她花费钱?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陶元宝竟然爽快地答应了。没错,他的钱会花光,而且老妇人的病可能依然未愈。那时候,少年会怎么做呢?反正他们正要前往京城,正好一路同行。

陶元宝答应了下来,带着少年和他的母亲一同前往找郎中,寻医问药,然后带着中药踏上了旅途。

五天后,三人来到了河边。陶元宝迫不及待地想要乘坐竹筏过河。他看到远处有一艘竹筏正驶来。然而,在他向船夫招手时,老妇人却阻止了他:“这竹筏坐不得!”

陶元宝感到十分惊讶。如果不坐竹筏,就得绕行下游几百里,耗费数天的时间。这将可能耽误他参加科举考试。

老妇人却坚持己见,说不坐就是不坐。陶元宝只好妥协,不再反驳。他将绕过河流,选择穿越下游的桥。

过了一天,当陶元宝踏上一座大桥时,突然间河面上刮起了一阵强风。一艘竹筏在水中摇晃后迅速沉没,让他吓出一身冷汗。如果他当时在竹筏上,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他不会游泳,而且这河水相当深,深不见底。

三人一路同行,有时在野外露宿,有时则选择客栈,但不论身在何处,夜晚总是能安然入眠。

一直走到京城,他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但老妇人和少年的去向却成谜。

从十岁时就开始刻苦学习,心中装着千卷经书。他斩获了省考的辉煌成绩,然而,在进入皇宫参加考试时,却发现老妇人在客栈患了重病。他和少年匆忙请来了医生,耽误了科举考试的时间,结果被取消了资格。

这一打击几乎让他信心丧失,但仅过几天,却传来了一个消息:很多考生因考场舞弊被判定有罪,多人受牵连。而由于他因事耽误,未能参与其中。

老妇人感到非常愧疚,劝慰他明年再战。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责怪老妇人。如果不是她突然生病,他可能已经被定罪,也算是逃过一劫。

因为错过了当年的考试,他只得重新备考。他踏上归程,而老妇人和少年依然相随。老妇人说他们要回老家。

在旅途中,无论住在哪里,吃什么,选择坐船还是坐车,都由老妇人说了算。回家的路上一切平安。

他们来到陈家门前。在他的劝说下,老妇人和少年决定一同进去。

听说女婿因事耽误了考试,但陈仙似乎并不在意,他提议马上结婚。

陶元宝却婉拒了,他想明年再战。老妇人和少年陪着他一路走。他觉得这对母子很可怜,因此想把他们介绍到陈家,但他们的身影却无处寻觅。刚才明明还在这里,怎么现在却不见了?

就在此时,晓芙再次尖叫,她爸爸正在和陶元宝交谈。她偷听着,但突然被什么吓到了。原来是一只大蛤蟆和一只小蛤蟆。她尖叫着让仆人把它们扔掉,但陶元宝突然阻止了她。

一大一小两只蛤蟆缓缓爬行,来到墙角的草地上,突然转身。它们用后爪支撑身体,前爪频频点头。

陶元宝目瞪口呆。他一路上遇到的老妇人和少年究竟是谁?上竹筏被阻拦,河中的蛤蟆出事了。宫考受阻,考生遭遇意外。这是巧合还是别有玄机?

明明黄衫母子跟着他进了陈家,为何突然消失不见?而草地上的蛤蟆母子为何又在陈家出现?

然而,没有人回答他的疑惑。一大一小两只蛤蟆放下前爪,缓缓爬入草丛,直至彻底消失。

第二年,陶元宝再次参加考试,先后中了州、省、宫三考。同年,他与晓芙喜结良缘。刘氏激动得泣不成声。丈夫过世二十多年,儿子成为高中状元,还孝顺善良。她感到非常满足。陈仙也欣喜若狂,他本来只是想实现二十年前的承诺,把女儿嫁给陶元宝,却没想到嫁给了一个前途光明的青年。他的心里充满了满足。

当初那个倔强的少年,在家境翻转的巨变中没有堕落,而是努力拼搏。他曾经的艰辛如今成为了过去!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在明天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