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善良农妇拾金不昧,偶然间帮助儿子娶到漂亮老婆
民间故事:善良农妇拾金不昧,偶然间帮助儿子娶到漂亮老婆
很久以前,在山东济南府,有一位叫王根花的农妇。因为丈夫李定早逝,抚养教育儿子李小宝的责任便落到了她这位弱女子的肩上。
某年秋天,王根花带着八岁的李小宝一同前往田间割麦。突然,她在路边看到一颗树下有一个绣有云纹的青色包裹。她赶紧走上前,提了提那包裹,感觉有大约五十斤重。尽管里面藏有足以让她一辈子都生活无忧的财富,但王根花的脸上却没有一丝欣喜,反而显得十分焦急。
她没有打开那个包裹,思索片刻后,她取来一把秸杆,巧妙地将包裹遮掩起来,然后静静地坐在它上面,等待着失主的归来。不久之后,远处的道路上升腾起一阵尘烟,一名焦急神色的中年男子骑着飞驰而来。
中年男子见到王根花,连忙下马急切地询问:“刚才我掉了一个东西,您有没有看到?”
王根花问:“先生失落的是什么物品呢?”
中年男子回答:“一个包裹,里面有五百两黄金。”
听到这,王根花说:“我平生从未见过黄金,对其样貌一无所知。先生可否描述一下那包裹的外观,说不定我能提供一些帮助。”
中年男子回答:“一个青色的包裹,上绣着云纹。”
王根花确认这名男子是失主后,内心松了口气,站起身,指着秸秆说:“先生,您的包裹就在下面。”
中年男子打开包裹,发现财物完好无损,心中既惊讶又感激,说:“夫人,您大恩大德,我铭记于心。我原本想感谢您,但家中发生了一桩误伤他人的意外,官府要求五百两黄金方能解决,一点儿也不能少。还请夫人见谅。”
王根花见他为难,说:“我家虽然贫苦,却绝不接受不正之财。这些金钱对我而言,如同浮云般飘渺。先生无需为我分文。”
王根花的坚持让刘达深感感动,他疑惑地询问:“夫人和小郎君尊姓大名?”
王根花回答:“我是王氏,我儿子叫小宝。”
刘达介绍道:“在下姓刘,平日居住在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以后夫人如有用钱之需,可派人前来,我必不吝惜。”
王根花连忙谢绝:“两地相隔甚远,往来不便,而且没有凭证,怕是会有人假扮。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小事一桩,不值得先生为我们费心财。”
刘达听后从袖中取出印章,说:“这是我的印章,夫人可作为凭证。”
虽然王根花力图推辞,最终还是接过了印章。刘达向她行了几个大礼后,急匆匆地告别离去。
九年后,王根花家遭遇不幸,原本贫苦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面对儿子和自己的困境,王根花无奈地拿出刘达的印章,对儿子说:“你父亲在世时,有个好友刘达,住在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带上这个印章去找他,或许他能帮助我们。”
李小宝遵循母亲的吩咐,漫漫乞讨之路,历经半月,终于抵达长治。
李小宝此时饥肠辘辘,正在寻找一个适合乞讨的地方。漫步在大街上时,他发现一家大户人家正张灯结彩,心生一计,意识到这里可能正在举办喜事,他决定等待时机,期待着能在这场庆典中享受一顿美餐。
于是,李小宝坐在那家人家门口,开始乞讨。没过多久,一个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立刻注意到了李小宝。中年男子仔细打量了他一番,然后询问:“小兄弟,你今年多大了?”
李小宝回答:“十七岁了。”
中年男子面露喜色,笑着说:“小兄弟,跟我进去吧,我给你安排一顿丰盛的饭菜。”
李小宝顺着中年男子进入了大户人家。在小宝填饱了肚子后,中年男子开口说:“小兄弟,我有一事相求,不知你是否肯帮忙?”
李小宝答道:“请问是什么事?只要我能办到,必不辱使命。”
中年男子自我介绍道:“我叫张信,儿子名叫张修。他从小与本县大户刘家的女儿刘妙锦有了婚约,今天是他们的大婚之日。听说刘妙锦貌美非凡,而我儿子相貌平平。我担心如果我儿子亲自去迎亲,刘家会嫌弃他。小兄弟,我看你相貌英俊,是否能代替我儿子去迎娶新娘呢?迎娶成功后,我必会重重酬谢你。”
李小宝听罢,心生一计,认为通过这笔酬劳可以帮助自家摆脱困境,遂答应:“愿意代劳。”
张信喜不自禁,立即吩咐仆人们为李小宝准备沐浴,并穿上新郎的婚礼服装。仪容整齐的李小宝得到了赞誉:“小兄弟,我敢说这世上找不到第二个像你这般英俊的人,你为张家争了面子。”
李小宝默默低头,仆人们将他引上马。铜锣和皮鼓声鸣,吹奏的唢呐和箫声共鸣,整个迎亲队伍在李小宝的领导下庄严启程。
抵达刘家后,刘翁夫妇见到女婿英俊爽朗,不禁为女儿高兴。李小宝刚刚将刘妙锦接上花轿,却突然传来张府下人急匆匆的报告:“不好了,河水涨了,太深了,我们无法过河。看来今晚无法返回张府了,该怎么办呢?”
原来,通往刘家的路途中有一条平时干涸的河流,却在这时山洪暴发,挡住了他们的归路。
刘翁见状,趁机说:“今天是大喜之日,不能错过。既然张府回不去,那就留在这里过洞房吧。”
李小宝听罢,心急如焚,一时不知所措。张府的下人们纷纷推辞,然而面对刘翁的劝说,无奈之下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李小宝携新娘步入洞房。
踏入洞房后,李小宝目睹着容颜美丽的新娘,内心涌动出一阵暖流,然而他仍旧保持冷静。整个夜晚,他都保持端坐,与新娘并肩而座,未曾同床共眠。刘妙锦感觉到新郎似乎对她的容貌产生厌弃之意,心中不禁黯然流泪。
天明之后,刘妙锦向刘翁夫妇述说了前夜的经过。听闻此事,刘翁夫妇劝慰了女儿一番,并保证今晚将确保两人共度夫妻之礼。傍晚时分,刘翁夫妇为女儿打扮得婀娜多姿。面对镜中的自己,刘妙锦相信新郎今晚绝不会再对她置若罔闻。
夜幕降临,李小宝看着新娘比昨夜更为妖娆的打扮,脸颊微红,内心激荡,却依然坚持端坐,一言未发。
见新郎仍旧如此冷淡,刘妙锦心急如焚,忍不住问道:“相公是否有所忧虑?”
李小宝依然保持沉默。
刘妙锦愈发急躁,深情款款地问:“莫非相公觉得妾身貌不堪入目,不值得做您的新娘吗?”
面对新娘的质问,李小宝急忙回答:“不……不是这样的,你的容貌如同月宫的嫦娥一般美丽,我岂会嫌弃你?能娶你为妻,是我一生的幸福。只是……只是,我并非你的相公。我不能……”刘妙锦闻言愣住,而窗外偷听的人更是震惊不已。
原来,刘翁夫妇为了确保女儿洞房顺利,特意安排了一名下人在房外监视房内情况,如果新郎不作为,他们将采取强制手段。
窥听的下人如实将李小宝的言辞告知刘翁,刘翁闻言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于是召唤了女儿和李小宝前来询问。
刘翁直截了当地问李小宝:“刚才你明明说你不是我女儿的丈夫,为什么如此说?难道有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吗?”
李小宝支支吾吾地回答:“没……没有,我没有说过那样的话。”
刘翁脸色凝重,语气变得严厉:“屋内有耳目,窗外有眼睛,我们已经全都知道了。你若解释不清楚,我可要带你去见官了。”
面对被揭穿的窘境,李小宝只能无奈地将替人迎娶的经过向刘翁坦白。
刘翁听后,心头对张氏父子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凝视着眼前这位“女婿”,看着他英俊的面庞,心中不禁对女儿要嫁给相貌平平的人感到不满。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刘翁终于缓缓开口:“年轻人,听你口音,你应该不是本地人吧?”
李小宝回答:“我是山东济南府人。”
刘翁追问:“一个山东的贫穷小子,跑到山西来干嘛呢?”
李小宝解释:“我是为了投奔我先父的至交好友刘达先生。”
刘翁心生疑虑,试探地问:“那你见过他吗?”
李小宝摇头:“我没见过他,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刘翁听后微微一笑,说:“既然你连刘达的面都没见过,他怎么会相信你是他故人的儿子呢?你去找他,他可能不会接纳你。”
李小宝急忙解释:“我有信物为证,我娘说刘达先生见了这个物件,一定会帮助我的!”
刘翁见李小宝坚持己见,心中也涌起好奇之情,说:“那能让我看一下这个信物吗?”
李小宝从袖子中取出印章递给刘翁。刘翁一眼认出这正是他的贴身印章,九年前他为了报恩交给了王根花。刘翁露出喜悦的表情,说:“年轻人,你就是李夫人的儿子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叫小宝吧!”
李小宝感到十分惊讶,回答:“是的,但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刘翁笑着说:“这太好了。李公子,你不必再去找刘达了,他就在你面前。”
李小宝瞪大眼睛,有些难以置信地说:“老先生,难道您就是……”
刘达哈哈一笑:“没错,就是我刘达。但是可惜,我可不是你令尊的挚友。”
李小宝心中一阵欢喜,却也颇感困惑,追问道:“刘老先生,为何这么说呢?难道是我娘说谎了?”
刘达轻笑着回应:“看来你竟然对那桩事一无所知。或许是因为你当时年纪小,记性不好;又或者李夫人一直没有把那件事告诉过你。”说罢,刘达将九年前“丢金还金”的经过详细讲述给了小宝。
说完,刘达感慨地叹了口气,良久才道:“李夫人对我有着深厚的恩情,她却从未有过任何回报的期待。李公子,她谎称我是令尊的挚友,并非是为了向我借钱以报答金恩。她并不想让我因还金之恩而感到欠缺,而是期望你能记住我的帮助,将来有机会报答我。唉,李夫人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李小宝听罢,心中感慨万分。他原本以为母亲只是一个喋喋不休的普通女人,没想到她在平凡外表下隐藏着高尚的灵魂。母亲瞬间在他心中变得崇高无比。
刘达凝视着英俊的李小宝,越看越欣赏,开口说:“李夫人的大恩,我刘达永远不会忘怀,必定会加倍回报。李公子,巧合的是,你来迎接我女儿成婚,自然成了我的女婿。除了你,我可不会把女儿许配给其他人。”
刘达又对刘妙锦说:“李公子是你命中注定的良人。从今以后,你和张家没有丝毫瓜葛,张家那位少爷远远不如李公子。”
李小宝和刘妙锦都欣喜若狂,刘达劝慰道:“夜色渐深,你们应该尽早入洞房。要是张家闹起事来可就麻烦了。”
于是,李小宝与刘妙锦这对有情人手牵手走进花簇锦帐,开始了甜蜜的新婚生活。
张家的仆人们得知李小宝和刘妙锦已经喜结连理,急忙返回张家,匆忙报告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张信和张修父子勃然大怒,二人迅速赶到县衙,决意控告刘家。
县官得知事情经过后,召集众人到县衙,质问刘达道:“既然你答应将女儿嫁给张家,为何最终让她成了李小宝的新娘?”
刘达淡然回答:“张家安排李小宝冒充新郎去接亲,我只是按计划将女儿嫁给迎亲的新郎。我岂能预料到张氏父子会设下阴谋欺骗我。”
县官点了点头,接着询问刘妙锦:“刘小姐,你愿意跟哪位夫君?”
刘妙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已经成婚于李小宝,怎么可能再嫁给别人呢!”
县官又询问张氏父子的意见,他们请求县官将刘妙锦判归给张家。
面对张氏父子的坚持,县官耐心地劝解道:“刘女已经不再是未婚之身,而且她心系李小宝,嫁到你们家已不合适。你们还是另寻良缘为妙。”
张氏父子固执己见,发誓要夺回刘妙锦。县官见状,怒火中烧,斥责道:“婚姻关乎人伦大义,你们应该谨慎对待。可你们为了私欲竟然设计荒谬的计谋,让他人代替迎娶,实在是荒唐至极!最终闹得错综复杂,全都是你们一手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如果你们再继续胡闹下去,本官可要严刑拷打了!”
面对县官的斥责,张氏父子心生畏惧,连连道歉,急切地请求了结此案。
于是,李小宝和刘妙锦成为了幸福的夫妻,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在山西安家后,李小宝将母亲王根花接到山西刘家居住。经历了一生的辛苦,王根花终于迎来了晚年的宁静与幸福。
李小宝能够迎娶如此美丽的妻子,并非仅因为他英俊的外貌,也不是因为张氏父子的谋略,而是源于他母亲多年前的一次善举。正是母亲的仁慈之举,为儿子创造了这场奇妙的姻缘。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生活中应该多行善事,因为恩德之举可能为未来带来美好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