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螳螂讨口封,大婶说像唱戏的,螳螂:你家才是戏班子的

民间故事:螳螂讨口封,大婶说像唱戏的,螳螂:你家才是戏班子的

唐宣宗大中年间,有一个姓宣的大婶,说话直来直去,快人快语,从来不过脑子。这一天,她在菜园子里忙碌,忽然看见一只螳螂蹦跶到她的面前,猛然间变成了一个人,问道:“大婶,你看我像人吗?”

姓宣的大婶打量起来,只见此人穿着一件大绿的袍子,头上戴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绿色帽子,这种帽子很少见,脚上蹬着一双黑不溜秋的靴子,腰里系着一根粉红色的腰带,肩上扛着两把刀。

这两把刀也都是绿色的刀鞘,再说了,现在流行腰间悬着一把剑,谁还扛着两把刀?只有戏班子唱戏时,才有这种道具,而且此人这种装扮也活脱脱像一个唱戏的,姓宣的大婶当即捂着嘴巴笑着说:“我看你倒像一个唱戏的。”说罢,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哈哈大笑了起来。

那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通红,气咻咻地说:“你家才是戏班子的。”说罢,转身就走了。姓宣的大婶也没有注意到此人是怎么消失的,笑够了站起来,这才想起这人是螳螂变的,螳螂不正是一身绿吗?两只前爪不正是像两把刀吗?这种装扮才符合螳螂的气质,她就不该嘲笑此人。

回到家里,姓宣的大婶把此事一讲,家里人也埋怨她不该嘲笑螳螂。不过,事已至此,就算道歉,也找不到那一只螳螂了,只好作罢。姓宣的大婶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渐渐地就淡忘了。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3年多。这一年闹起了灾荒,庄稼颗粒无收,到了秋后,人们再也撑不下去了,纷纷拖儿带女出去逃难,姓宣的大婶一家也不例外,全家出去讨饭。他们一路向长安方向乞讨,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苦不堪言。

这一天,他们一家要饭,要到了一个戏班子的门前。这个戏班子从长安过来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原本是梨园的人,因为犯了错被赶了出来,他们便召集一班人马,组成了戏班子,靠唱戏为生。

班头姓宋,他看见大婶的闺女年方十四岁,生的俊俏,便说服姓宣的大婶,让女儿参加戏班子唱戏。大婶犹豫片刻,笑着说:“我闺女跟着你们学戏,饿不着冻不着,是好事,可是,我们一大家子从来没有分开过,除非你收留我们全家。”

姓宋的班头打量了他们全家一下,点点头答应了下来,大婶的两个儿子可以跟着跑龙套,他们夫妻俩在戏班子里打杂,给看官们端茶递水。于是,一家人跟着戏班子四处流浪,戏班子的收入并不好,一家人也只能混个温饱,手头上存不起钱来。

就这样过了3年多,有一天,姓宣的大婶忽然想起了螳螂讨口封的往事,想起螳螂说的“你们全家才是戏班子的”这一句话,如今果然一语成谶,全家人都成了戏班子的。她不禁感伤满怀,大哭了起来。

此时正是半夜里,她一哭,吵醒了全家人,过来询问,听她这样一说,全家人也都伤感起来,像这种苦日子,何时才是一个头啊。姓宋的班头被吵醒,劝慰说:“既来之则安之,想那么多干嘛呢?”一家人这才止住啼哭。

过了几天,姓宣的大婶给戏班子买菜,走在街上,一个人忽然往她的怀里塞了一个包袱。她抬头看着那人,一身绿色长袍,肩上扛着两把刀,正是当日向她讨口封的螳螂。她正要开口说话,那人竖起一根手指放在嘴边,示意她不要出声,然后转身急匆匆地走了。

姓宣的大婶打开包袱一看,包袱里是3个金元宝,她顿时抽泣了起来。有了钱,他们一家人辞别戏班子,回到了老家,重新过起了安稳的日子。多出来的钱,刚好够女儿出嫁两个儿子成家。

姓宣的大婶感慨万千,这以后再也不乱说话不嘲笑人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为何要慢吞吞的呢?因为她要过脑子,想一想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那是坚决不能往外说的。

这正是,三句好话逗人喜,一句恶话厌人心。想讨好一个人不容易,说了好几句好话也不一定能讨人欢心。但是让一个人讨厌却很容易,一句话就能让他记恨你一辈子。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