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老汉救治松雀鹰,危难之时,松雀鹰送来10株千年人参
如果面对一只伤势严重的松雀鹰,你会如何选择呢?是救治,还是置之不理呢?采药老汉救了松雀鹰一命,从而演绎出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客官不要急,故事得从头讲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个姓米的老汉,以采药为生,人们尊称他为米药老。米药老纵横山川几十年,如果他也采不到的药材,别的采药人休想采到。换一句话说,要想获得珍稀药材,找米药老就对了。
这一天,米药老在山崖上采药,忽然听见一声悲鸣,从崖顶上传来,这是鹰的叫声。他听着声音无比悲切,心生怜悯,赶紧攀沿上了崖顶,在一棵老树上发现了一个鹰巢,悲鸣声就是从鹰巢里传出来的。
米药老爬上老树,往鹰巢里探看,只见老鹰上体是黑色的,喉部是白色的,尾巴上有4道暗色横斑,这是一只雄的松雀鹰。他伸手拿起松雀鹰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松雀鹰半边身子已经腐烂不堪,发出一股恶臭。米药老叹息说:“老鹰啊,要是不抓紧救治,恐怕你的命休也!这样吧,我将你带回家里救治。”
松雀鹰本是猛禽,一旦人靠近,就会发起攻击。但是,这一只松雀鹰已经病入膏肓,哪里有力气攻击呢?连挣扎的力气也没有。米药老将它放进药篓里,也不采药了,直接下山回家。
到了家里,他清洗了腐烂处,将腐肉用小刀刮干净,然后用杵臼将药草捣碎,涂抹在患处,又煎了药汤,灌给松雀鹰服下。他是采药人,知晓每一种草药的药性,抵得上半个医生,因此给松雀鹰治疗,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松雀鹰痊愈后,米药老就把它放生了。
时间一晃好几年过去。这一年春上,州府里新上任了一名参军,此人喜欢打猎,闲暇时就带着随从上山打猎。这一天,他在追赶一只金钱豹时,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不断地吐血。
随从们大惊失色,赶紧将他抬回府上,唤来医者救治。医者望闻问切一番,说是五脏六腑摔坏了,伤势太重,需要几株百年以上的人参调养。
可是,药铺里的人参,都是一二十年的,人参值钱,大都还没有长到20年,就被采挖了,哪里有百年以上的人参呢?但是,年份不足百年的,药效达不到,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用处。
医者就对参军的家人说:“百年人参也不是没有,一般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百丈岭。”参军的家人了解百丈岭,离州城大约100里远,高约几百丈,很难攀沿,采药人都避而远之。
参军的家人不无忧愁地说:“百丈岭无人攀沿上去过,也找不到能够攀沿的人啊。”医者捻须微笑说:“老朽举荐一人,就是米药老,身形敏捷如猿猴,他应该能上去。”参军的家人大喜,禀报刺史大人,刺史下令,着落在米药老的身上,限期半个月,上交6株百年人参,否则斩首示众。
其实,参军的伤,大约需要3株人参就足够了,刺史大人为何要6株呢?正所谓雁过拔毛,人都有贪婪之心,百年人参谁不稀罕呢?刺史要截留3株。
米药老接到命令,犹如五雷轰顶,百丈岭是采药人的噩梦,谁也不敢上去。但是,他不能抗令不遵,只好准备妥当,硬着头皮攀沿百丈岭。他的两个儿子放心不下,在百丈岭下面等候着。
攀登到一半时,米药老立足不稳,摔了下来。好在他手疾眼快,抓住了一根藤条。但是,藤条承受不住拉力,最终还是断了,藤条沿着崖壁撕裂,缓冲了下降的速度。就这样,救了米药老的命,他没有摔死,却摔成了重伤。
医者讲,五脏六腑摔伤严重,除非用百年人参调养,否则的话,只能五脏六腑衰竭而亡。可是,去哪里弄百年人参呢?米药老正是因为百年人参才摔成重伤的,又有谁敢上百丈岭呢?
到了晚上,一家人也没能想出办法,守在米药老的身边唉声叹气。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鹰叫声,米药老听出是松雀鹰的声音,忽然精神一振,让大儿子出去看一看。
大儿子打开门,惊喜万分,门前放着一株人参,看样子年份很长。他拿着人参交给米药老,米药老颤抖着手细看了一番,说道:“这是千年人参,我有救了,快快熬药。”
第二天晚上,又传来松雀鹰的叫声。大儿子打开门,又发现了一株千年人参。就这样,接连10天晚上,松雀鹰送来了10株千年人参。
米药老让大儿子拿出6株上交刺史衙门,自己用了3株疗伤,剩下的一株卖了3000贯钱。有了钱,他家开始购置良田,米药老再也不用上山采药了,在家里安养晚年。至于那一只松雀鹰,他再也没有见到过。
这正是,老汉救治松雀鹰,危难之时得善报。做人要心怀善念,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举,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