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粮商去抬棺,发现棺材越来越重,急忙将秤砣放在棺材上

 

民间故事:粮商去抬棺,发现棺材越来越重,急忙将秤砣放在棺材上

 

明朝万历年间,曹县有一粮商名叫孙易,此人天性淳朴、善良,他的粮食几乎从来没有涨过价,质量也是一流。不止如此,若是遇上天灾,他定会开仓放粮,救助难民。

久而久之,孙易的名声越来越大,官府也常常会找他合作,连一些山匪头子,遇到孙易的运粮队时,也会主动让路。

这天,孙易身穿黑衣,带着一批随从,来到了当地一位老者的家中。这位老者姓秦,在当地威望颇高,据说他曾是京城中的大官,因得罪上司被罢官。秦老回到曹县后,为当地县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了许多新的农业工作方法,令曹县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因此,曹县的百姓都十分尊敬秦老。

这次孙易来访,是因为秦老过世了。秦老在世的时候,曾帮助过孙易。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孙易也不是薄情之人,这次来访,就是要亲自送秦老最后一程。

在当地,有一个习俗,那便是逝者须在阳间停留三天,这三天所有人均可来此吊唁。第三天,则必须入土,一刻都不能耽误。

除了孙易,曹县一大半的百姓都来了,就连知县大人也在第二天,身穿黑衣来到了秦老家中吊唁。

到了第三天该入土的时候,竟下起大雨,整个天空变得阴沉灰暗。孙易看了看天色,便建议稍等一会。可就像是谁把天给捅了个窟窿似的,雨下个不停,从白天一直下到了傍晚。

众人有些急了,在屋中来回走动,时不时抬头观察天色。还好天黑没多久,雨就停了,众人赶忙准备抬棺,孙易也在其中。

抬棺的共有八人,除了孙易之外,其余个个都是身材健硕的庄稼汉。棺椁很轻松就被抬起,孙易则被安排在了最后面。就这样,一行人抬起棺椁朝着早已安排好的墓地走去。

可众人刚一出村,就遇到了麻烦。因为下了一天的大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众人走得十分艰难,速度也慢了许多,好在最前面有人举着火把带路,还能辨别方向。

可走了不到一里路,众人就发现,棺材变重了。每走一步,棺椁仿佛都会重十斤。又走了几十步后,终于有人受不了了。大叫道:不行,太重了,我顶不住了,快换人。

身后的人群立马冲出一人,接过了此人肩上的担子。谁知没走几步,孙易也受不了,被换了下来。没一会的时间,八个人就都换了一个遍,可棺椁却越来越重,行走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这种怪事村民们是从来都没遇到过,孙易看着棺材,思虑良久。随后掏出怀中的秤砣放在了棺材上。作为粮商的他,秤砣可是吃饭的家伙,当然寸步不离。

众人看到孙易的举动,迷惑不解。谁知那秤砣刚一放到棺材上,众人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叫声。没一会,棺材就恢复了原来的重量。

正当众人疑惑不解时,孙易道明了缘由。

常言道,抬棺莫叫重,叫重越是重。这是因为,一旦有人叫重,就会招来小鬼。小鬼窝在棺椁上作怪,才会导致棺材越来越重。若一个不小心,导致棺材落地,那就更加不吉利了。

至于为何往棺材上放秤砣,是因为秤砣乃是金石所制,孙易作为粮商,此秤砣在世间定经历了数不清的人手,汇聚着大量的阳气。不止如此,秤砣代表公平,本就是至阳至刚之物,将其放在棺材上,自然能驱散了邪魔鬼怪。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之后,众人安然将棺椁抬到了指定的墓地,并在子时之前,将秦老下葬了。

编者的话:抬棺本就是我国多个地方的民俗习惯,农村的棺椁本就比较重,加上山路崎岖,抬棺的活不好干。死者为大,认真抬棺本就是对死者的尊重,所以还是相信老人的话,抬棺的时候最好保持安静。

声明:本故事为虚构民间故事,取材自民间传说、怪谈、神话、故事、传奇等,旨在传承、拓展、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